读肖川的《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中的“有效课堂”有感

教育需要一些“借题发挥”

读肖川的《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中的“有效课堂”有感

——读肖川的《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中的“有效课堂”有感

我们在评价教学的时候,不能只看教学效率,要坚持把效率和效益统一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没有效益的效率,不是教学所需要的。但是什么是效益?词典的解释是效果和利益。教学效益主要是指教学所带来的效果和对学生发展形成的积极影响。不过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只是把教学效益归咎于课堂上的效率及考试成绩的高低上,忽视了课堂外的教学,甚至把这些课堂外的教学归纳为“无效教学”。认为课堂外开展得教学是浪费时间,拖沓学生的教学效率。

但,教学是否有效益,不是仅看我们的教学活动做了些什么,还要看教学生成了什么。而教师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更多是在于引导,而引导之后的课堂外的学习则是学生的自我提升,这是我们教师需要端正的概念。

特别是语文这一科目,提升的空间绝不仅仅在于课堂,其更广阔的空间应该在课外的自我提升。但是相对于语文课堂的针对性教学,语文课堂外的提升更多取决于学生本身,这种本质上的教学差异则决定语文课堂外的教学是很难保持质量的,甚至在部分老师的眼中这些就是一些无用功,因为其不能直接体现课堂的效益,干脆摒弃不用。这些观念既主观又片面,甚不合理。

出自于《论语·述而》的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名句据说就是孔子路上所得。这故事实在是有趣,大意是两千多年前,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学生一起坐车回乡,一个小孩在路上用砖石泥土做了一个城池,挡住了去路。孔子要小孩给他让一下路,小孩却说:“先生,车应该给城池让路,而不是让城池给车让路,你说是吗?”孔子听了,大吃一惊,感慨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夫子教育学生,除了面授之外,大抵还有很多这样课堂之外的教学,灵活轻松方便得很。《论语》更是证据多多,根本就是一本记录孔夫子与三千弟子闲聊磕牙的八卦记录,关于孔子这种寻着空挡就“借题发挥”的故事可谓多多。例如“孔子妙对农夫”“一担重泥拦子路”等妙故事也不太可能是凭空出现,只是后人闲聊凭添了很多细节罢了。

但是,《论语》能传颂千年,里面的精华是至真至纯的。但是道理来自于生活,古板的课堂只是一种传授方式,生活中的教育可能更是动人心扉。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们既要看到 “传统课堂”的必要性,但也要思考肖川老师提出的“有效教学”中的具体特征之一,就是“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理论理解就复杂化了,接地气一点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知识与文化。我们经常讲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虽然现在很多人这样处理师生关系,但是在我们承认的观念里的,老师除了课堂之外,在生活与学生的交流也是一种指导。

生活之中的师生关系更为随意,师生的交往相对没这么多的条条框框,做事讲话自然相对就较为灵活多变了,在这种随意的交流中,有些事有些话在课堂看来可能是无用的,或者纯粹是一种牢骚八卦,但是这个时候老师能通过生活的交往传授给学生一些道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岂不是更容易接受,毕竟谁不讨厌刻板严肃的人生道理呢?韩愈《师说》里也有云: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可见,老师并非课堂的至圣先师,更有生活中的人生导师。课堂的教师传授道理,生活的老师借题发挥,两者合二为一才是教育的育人之道。

那么回过头来一看,学生生活中的老师可谓人数之多,数不胜数。老师、父母、同学、友人、闹市中的商贩等等,只要这其中的每一个人能在闲谈交流中给予他正确的指引及导向,何处不是老师?何人又不是老师?

现时代的教育不能只限于课堂内的有目的性的分数教育指导,还需要生活上的指引,意思即是,我们学校老师除了实施行之有效的“有效课堂”外,还需要在课堂之外多一些“借题发挥”,这样双管齐下不是更胜一筹?

细品肖川老师的“有效课堂”之论,再品一品孔老夫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韩愈的“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等贤哲言论,不由令人感叹!现代课堂推行的只是形式,与贤哲的授业行为相比相去甚远,但是不变的还是内容,不变的还是责任,正所谓换汤不换药,形式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固守的道理是一样的。老师不单单限于授业的课堂,还应看到生活的课堂,除了正儿八经的学堂授业,还有闲雅聊八卦的生活课堂,除了正襟危坐的师生关系,还有一些妙趣横飞的“借题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