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法国读博士》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我在法国读博士》读后感

《我在法国读博士》读后感(精选多篇)

读《我在法国读博士》有感

大一第一学期的那天,偶然在图书馆小说阅览室看见这本书的名字,我就毫不犹豫地取下了它。翻了翻,浏览了前两页,我断定,这一定是我大学里必读的一本好书。

《我在法国读博士》讲的是,我国国家机关一个外事干部被派往法国公费留学,由于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周围众多中外友人的帮助,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成功获得法国文学硕士、博士学位的事。这件事是主线,但,其中作者结合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他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及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描述了中国留学生、外国留学生以及法国学生的学习生活,反映了法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社会道德。

这本书是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好书,看完它,我受到了许多方面的启迪。

其实,选择这本书得当初就是因我看到前几页中描写的作者在遇到优越的新工作环境、条件和出国留学深造但困难重重的两种选择下,最后想起了母亲的临终教诲:“你要努力学习,艰苦奋斗,这是我们的唯一财富。”这些话在母亲去世后一直激励着他,鞭策着他,使他考上大学,当了国家机关的外事干部。父亲在他三岁时去世。母亲因悲伤过度而偏瘫,但仍竭力照顾,教导她和哥哥姐姐,她相信知识和学问终会有用,对儿子的学习一直抓得非常紧……经过再三思量,他最终决定放弃优渥的新工作,全力争取出国留学的机会,去到法国,

完成自己的梦想。作者的情况和我有点类似。从小,妈妈就告诉我一定要认真学习,将来才能有出息,知识就是力量,是我开启世界大门的钥匙,我也从小就认定了这句话,并且现在,我考上了大学,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这点。

以前,我总认为,只要熬过大学联考,就万事大吉,什么也不用担心,可以没有任何负担的在大学里玩,上网,和朋友尽情享受生活。只等着四年后拿着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出去找一份喜欢的工作就行了,生活将会无限轻松美好。但实际是—我在大学联考时发挥失常,与一本大学失之交臂,只够上一般的二本大学。录取到了延大,目前专业较冷门,需要拔尖才能有好的前景。但延大是在我比较中意的地方,环境清幽些,适合静下心来学习。我的专业—环境科学,也完全是我自己选的,是改善环境,保护地球,造福人类的光荣而艰巨的学科。我自己本性特别喜欢大自然,喜欢到环境优美的地方亲近青山绿水,草原大海,他们使我心旷神怡、心情舒畅。我希望自己学有所成,为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出一份力。

大学校园也比较复杂,真正到这里来生活一段时间,我感受到自己过的完全不是想要的那种惬意、自由的学术氛围、生活氛围。有时,会因脸皮太薄不敢放开手脚去做自己喜欢的、正确的,也是完全应该做的事。大学里,同宿舍同学之间关系比较亲密,常一起去干甚么事,时间长了,也会不自觉的养成事事跟风、失去自我的坏习惯。不但是行动上,思想上的不理智,盲从习惯是最可怕的!

看到这本书,那个最初的梦想又深深敲击着我的心房。我看到作者

面临抉择时的犹豫与最后的选择,以及真正到法国留学时遇到的种种巨大的困难,他的挣扎,他的行动,他的幸运,他的理智思考,他的勤奋刻苦追求梦想的奋斗历程,以及他最终的成功的喜悦。

这本书我读了大概两遍。我如痴如醉的跟着他的经历,仿佛也看到现在的我的挣扎、彷徨。她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法国博士学位是不掺一丝假的,这全依赖他对学习的热情,对许多事情处理得恰如其分。要获得博士学位,其中需要的个人素质是十分全面的。在这里,读博已不仅仅是学习这件单一的事,更需要他对外面纷乱的花花世界的正确认识与得当的远离。但这又不是与世隔绝,束之高阁,脱离社会式的学习与研究。而是巧妙地管理时间,有效的保证了学习为重,深入探究学问有保障,有结交到了许多在各方面有成就的益友,同时领略了法国异域风情的特色,极好的丰富了个人阅历。

留学法国,作者虽有幸受到许多人的帮助,没有特别艰苦的打工经历。但在书中,他也介绍了身边许多留学朋友,艰难的半工半读经历。比如,他的好友玛蒂,一个攻读法国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的女孩,她一直照顾一个老太太,整晚不得空闲,可以看书,所以一年下来连个像样的论文提纲也没写出来。后来老太太去世,她险些流落街头,在作者的帮助下才渡过难关,但由于时间有限,半工半读的生活以及导师的不甚认真,她的论文一直进行得非常慢。还有中国同学张志铭,由于在国内外生活质量反差较大,和妻子闹起矛盾,最后他还是不知上进,只一味抱怨,妻子跟他离了婚,他不专心于学习生活自理能力(推荐访问本站:)又差,屡次失去打工机会,在巴黎呆不下去最后回了国。从他身上,我

看到,不管是以前多优秀的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如果不自己勤奋,奋斗,自立自强,坚持不懈,还是有可能被彻底打败,沦落到狼狈境地。其实许多自费留学生在国外都有打工经历,甚至有的人一直要靠打工维持国外高额的消费。

我又想起了妈妈常对我说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联系我的现况吧,我考上大学,每年高额的学杂费,每个月的生活费目前还都是父母给的,无论如何我再用他们的钱都不是名正言顺。自己也渴望自食其力,那样心里也会更加多对自己的肯定与自信。而且,四年后,我的专业必须是各方面优秀的尖子生才能有好的发展。我的学业有来自现实情况的压力,也有自己渴望学有所成的动力。我所要做的就是将压力转化成动力,自力更生,坚持奋斗,给自己一个希望,当然这也是我渴望的生活。困难就在那里,我得把它们变成垫脚石,进步一点点,每天完成重要的,紧急的事情,只有这些是我目前所能做到的。

远大的目标,现在于我而言还像梦那样遥远、飘渺,有什么诺言语我也只是巨大的压力。这本书给了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了解,更多的见识,更多的借鉴,更多的勇气,更多的坚强。

能源学院11级环境科学专业赵姣姣

18291166532

第二篇:关于是否读博士的思考

关于是否读博士的思考

以下内容对已经身在国外留学的同学,参考价值可能大些。其中有些观点是站在我自己的专业角度,可能不很恰当,一些数据也可能不确,请见谅指正!

目前世界上值得我去攻读博士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瑞典。简单地对每个国家说上几句。

美国:这是众所周知的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汇聚了世界上最精英的教授、研究员,一流的实验室和最多的研究经费。奖学金概率最高,学校选择多,而且世界上对这个国家学位的认可度和含金量迄今为止都是最高的。但是美国读博一个致命缺点是周期长!

美国理工科博士的最低攻读周期是4年,平均为5.5年,而名校答辩两不过、三不过的更是家常便饭。就拿加州大学来说,平均博士生出炉的时间需要7年。再加上gre和签证等问题的准备时间、奖学金的申请报批时间,以及因错过入学季节而空耗等待的时间,一个中国人从准备到获得美国学历的标准平均时间要达到7.5年之久。另外,如果获得了全额奖学金,那就意味着你和教授签订了一份“卖身契”,在这八年中你不能外出就业,不能替别的机构工作??也就是说8年中你一直都是穷学生。

对于所有赴美攻读博士的中国学生来说,毕业后的出路似乎只剩下两条:一种是担当研究机构或大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或研究人员;第二就只能创业,而且多数还会选择回国创业,或者在美国取得绿卡,申请公司上市后再回国创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倒不是因为博士的学业会造成学生的思维脱离市场,而主要是在做了多年研究工作后,再也没有多少实业性质的工作能激起学生的热情了。而大公司往往也不愿意雇用博士生进行实业性的工作,因为这样薪金太高,而且普遍认为博士生学科基础背景、研究实力固然很强,但市场敏锐度不足,而且操作最新技术的能力往往赶不上具有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所以博士生毕业后的就业特点一般是:高薪起点、低失业率、工作弹性差、上升区间小。

此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美国,博士生毕业之后(除创业者外)选择当教授、讲师的很多,当高级顾问的也很多,这些职业在美国是很受尊重的、稳定的、被社会普遍认为是最好的工作类型之一。但在中国,迄今为止市场化的进程还在加速期,科研人员的处境还十分微妙和尴尬,至少在普通百姓的心目中,白领就是一个比大学讲师更吸引人的职位。而且由于多年对“读死书”矫枉过正地批判,在国人心目中建立起一种怪思维,会让人把“科研人员”和“实际工作能力低”不当地联系起来。所以虽然现在大学讲师待遇很优厚,条件门槛也高,往往一个留美博士更会是一带方圆亲朋的骄傲,受到大家的尊敬,然却“敬而远之”。留美博士回国除了用创业以期盼高收益的方法来回报自己20年寒窗苦读之外,就只能去外企。然而在外企中,只有有核心技术的企业的上层部门才真正需要务实地招聘博士生。在其他部门,博士生非但大才小有,有时还有才无用。而上层部门和技术核心企业,在中国今天的外企中所占比例只是宝塔一尖而已。于是,大量博士投入创业浪潮,成功者固多,但失败者更多。且由于缺乏自己的资本保障,投资者的压力往往很大,以致留美博士反而成了工作最不稳定的一个族群。另外,到了博士起点,心气儿高,受不得气,就业期望值大,社会压力也就相应地很大。

人人都看着你呢,你就没有缓冲余地,没有退路了。所以博士的内心往往是很苦的,有苦难言,身不由己!

加拿大:与美国不同的是,加拿大的移民环境相对宽松。相比于美国101种签证转来转去和高深的“绿卡学问”,加拿大成了有志前往美国发展创业,而又希望有获得发达国家身份保障退路的中国人最好的技术移民跳板。而在加拿大攻读博士,也是技术移民的一步好棋,相对容易拿下日益困难的加拿大签证。加拿大有世界一流大学,奖学金比例仅次于美国,平均年份也要少一年,这些都是优势。

然而加拿大移民分有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博士学位12分,而一年工作经验15分。经过计算你会发现,如果仅为移民不考虑学历附加值,工作一年就能申请,而你却要花5年时间担惊受怕地在博士泥潭里摸爬滚打,然后还不够!同等情况下,一门法语水平最高都能加到16分。而加拿大本国更是福利乐园和就业地狱,失业率之高举世罕见,移民加拿大的公民除了入籍别无选择,要么就回国,顶着白出国一趟的恶名忍辱负重从头再来,要么就拼了命往美国钻,实在别无选择只好靠生孩子、拿福利过日子。对于成家之后的人来说,移民加拿大往往会让人陷入一种软泥潭,淹淹不死,可拔也拔不出来。打点零工甚至光靠社会福利都能度日,衣食无忧但上进无门,回国后看看当年的同龄人,往往因社会地位的悬殊而自惭形秽,以致意气消沉终此一生。所以除了纯为科研目的积累学术水平的人和一心养老的移民者,心高气傲的中国年轻人去加拿大是否合适实在值得斟酌。光一个侧面数据就足以说明加拿大留学的问题所在:2014年统计发现,移民加拿大的中国夫妇(35岁以内的)婚变概率高达28%,这大半想是社会心态落差造成的吧。

英国:如果仅想获得一个博士学位,英国是上上之选。英国有世界一流名校(但无一例外都在走下坡路),而且由于缺乏科研经费,英国把博士项目和大公司、企业直接挂钩,而且注重纯粹的书本和软研究。博士生毕业率,英国也要远高于美加,平均毕业时间仅为3.5年,虽然这样也必然折损这个学历的含金量,比如英国各大公司中外籍博士就都是一大片,但回国发展短期来看,这个博士起点还是很被认可的。

但英国留学也有极大弊端,这个我最有切身感受。首先,英国的学费是世界闻名的贵,而海外留学生奖学金又是世界闻名的少。英国出现了全世界各发达国家最多的自费博士生,自费博士生比率高达46%,比美国的11%高了四倍还多。按照网上的一些说法,由于博士具有的科研性质和高智商附加值特点,应该是能为社会直接创造价值的稀缺在读人才,如果一个国家半数博士生都是自费攻读,那博士就不成其为博士了。

其次,在中国投资的it类企业中,英国企业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可以说这个行业在英国根本就不发达。如果就专业角度来看,来英国读文史艺术的博士是最合理的,因为欧洲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声名最想最古老的学府都在英国。但it行业需要的不是声名,而是实利。不是传统,而是快速的时代思维、创造力以及money。所以it行业在英国就业前景很一般,比金融类专业也是远远逊色,而且被派回国内分公司任职的可能性也相对很低。我们不能被英国普遍的“洋买办”成功案例所误导,按专业来看,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英国的it产业结构是有问题的,人才发展潜力是很低的。真正的人才,最终往往还是不得不被挤去美国。

澳大利亚:对这个国家的博士留学,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移民!除了移民,澳大利亚的博士学位相比前述诸国不但乏善可陈,简直可说是一文不值。但移民澳大利亚偏偏又是一种很好的策略投资。澳洲和加拿大一样地广人稀,但跨越的纬度范围大,气候条件相对优良,旁边又没有一个美国不尴不尬地摆着,造成国内亲朋不适当的心理期望。it人才去澳大利亚,淘金不淘金的谈不上,可以说目的非常直接,就是移民。拿了身份,留好退路,回国发展,几乎就是一切。

不过澳大利亚博士录取也很让人觉得好笑。澳洲的博士没有工作经验一般申请不上,别说博士,连硕士都申不上,以至于很多留学澳洲的本科生只好选择读双学士学位来增强学历竞争力。而澳洲人的崇洋媚外也很有意思,一方面中国还有不少人推崇去澳洲“海龟一把”,另一方面,澳大利亚无论公司还是学校,似乎都极为看重英国学历,这反而给了我们极大的可乘之机。澳洲移民需要在当地呆足4年,但移民分上有很多空子可钻。简单讲,只想移民,就去澳大利亚。但澳洲的博士学位还是不读为妙,奖学金什么的基本不要想了,除了自然环境方面的,你听说过什么科研实验室在澳洲?

法国:一条怪异的路线。很少有人意识到,法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流学府,巴黎大学非但是当年英国牛津大学的肇始处,更是世界大学的鼻祖,今天也还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最新排名世界第6位。法国的经济整体上行,总体教育体制和德国一样,属于兼具中国、日本、俄罗斯一派风格和英美一派特点的“西欧中间派”。留学法国具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免费!学费免费,而且政府还给所有学生(无论什么国籍)发放住屋补助等等津贴。既然免费,而博士又有一定的奖学金份额,那就意味的,你如果申请到博士项目奖学金或者项目金费,那么赚的都是你的。相比于同样免费但毕业难于登天的德国,4年的法国博士毕业概率要高得多。

但是法国留学也具有很多矛盾。比如法语!去法国的学生是迄今为止中国留学生中最苦的。因为去德国的以公派为主,去日本的日语对中国人而言又相对简单,而其他发达留学国家大都是英语母语的,或至少也可以恃英语横行无忌,比如北欧。但是法国人是世界闻名的排斥英语,你在法国,说英语还不如说中文。说中文人家会友好地对你说“我不懂,你能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吗?”说英文则只能受人白眼,而且懂他们也装不懂。所以虽然英语源于法国,法国人的英语却并不好,甚至除语法外远不如中国人。法语是一门高深的语言,需要至少多花一年时间准备和学习,所以留学法国的语言障碍给所有中国人心里添了大堵。

此外,法国不是移民国家,毕业后留下来的概率还远不及英国。而且和英国一样,it行业虽然在法国有精英教育的“工程师学院”顶着保障一定就业率,但同样没有发展前景,而且在国内投资的法国it企业你听说过几个?法国大学教育体制是世界闻名的怪,本科不叫本科,硕士没有硕士,认证五花八门,搞得用人单位不胜其烦。所以除了顶尖的几所学院的学历或毕业后的工作经验外,学历本身直接含金量很低。

另外,加上法语学习以后,在法国博士的时间就延长到了平均5.5年,和加拿大一样了。再加上法国留学专业必须对口,而且申请签证手续繁杂,国内人士积累的经验不多,几乎只能靠中介。而被中介赚钱也就罢了,大多数中介是不办博士项目的。这使得博士级别的交流由自己申请几乎成了不现实的。综上所述,去法国读博士,还是等将来有机会老板外派的比较好。

德国:和法国一样的语言障碍,低毕业率。但德国留学除了免费之外,还有一项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it就业前景极好。一来德国的电子工业很发达,二来德国企业的福利是世界最好的,而在中国投资的厂商很多,稀缺具有德国留学背景的中国人来管理和经营。所以德国留学是欧洲留学取得博士学位的it专业学生的上上之选。就周期来说,加上语言学习,和法国的最短周期一样都是5年,但平均毕业周期却是7年。但对我个人而言,现在再去学德语似乎有点来不及了,也没什么必要。

日本:我不得不说,仅就专业来讲,it行业尤其是微电子、软件行业的学生,除了去美国,最好的发展地就是日本了。众所周知,美国的软件行业现在处于中低端饱和状态,这也直接导致申请美国软件专业博士的奖学金远难于电子专业。但日本不同,日本的软件行业具有它自己的特点和特色,虽然不一定有世界最顶尖、能影响人类发展前途的科研项目,但产品核心技术的研发却是独树一帜的。日本的软件产业和美国并驾齐驱,而软件人才却很是缺乏,2014年日本第一稀缺资源就是软件和嵌入式系统(介于软硬件之间)开发人才。而在中国投资的日本it日企有数千家,虽然大多是外包公司,不涉及核心技术的研发,但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这主要因为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和汇聚的高技术人才。日本软件厂商预计中国目前具有200亿美元的软件市场容量,而目前开发的尚不足50亿。这一调查导致的,从身边的现象来说,就是大量的日本企业在北京中关村、上地软件园、苏州工业园区等主要软件基地招聘人才,声势之盛,空缺位置之多,甲于所有外企。

对于能够胜任it各种领域工作但尤其具备软件方面潜力的人来说,日企是回国发展进入外资企业的敲门砖。日本企业的薪金和福利条件在所有国家外资企业中排位不高,2014年的调查,福利按从次到好排列是:韩国、港台、日本、美国、欧洲。但是日本企业对员工的培训相当规范,工作压力大,能学到很多东西,对将来跳槽到其他公司工作有莫大好处。而日语又是除了英语之外,it行业的第二语言。

那么留学日本的问题是什么呢?除了必然面临的第二外语和身份的签证关卡外,适应那里的环境对中国人来说似乎还要难于对欧美环境的适应。日本工作压力巨大,社会道德规则比中国更加严格,而社会秩序规范却不及英国完善,福利不及加拿大,人口密度又要远大于美国。况且留学日本岛国,不得不考虑的安全因素是所有发达留学国家中最低的。日本的博士学历平均周期是4年,而且没有官方的语言要求(j1不是必备),不需要考gre之类的东西。但日本博士的毕业难度较大,奖学金虽然是亚洲国家中最多的,但评审繁复,不容易申请。而且日本人以精细抠门儿出名,不会慷慨施舍你任何东西。

瑞典:留学北欧是取得博士学历最省钱简捷的途径,而北欧诸国中又只有瑞典有一所世界名牌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北欧教学免费,没有统一的外语要求,而且通信和软件行业也有像诺基亚、linux这样的业界王牌技术和品牌。但是那里冷清、消费水平高、生活闭塞、社会节奏缓慢,而且博士的名额不多。所以留学北欧是一条垫底的选择,只在非要快速取得博士学位又无路可走时才作此选择,毕业后一定回国!

第三篇:博士生在读证明

硕士研究生在读证明

学生()学号(sy)于()年 ( )月考入我校()学院()专业学习,学制( )年, 现为我校( )年级硕士研究生。

特此证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研究生管理处

年月日

第四篇:读化身博士有感

读化身博士有感

从文章的简介中就吸引了我:可以一下或一天变成另一个人就可以随心所欲,干什么都可以,没人会指责你,但是不能太久,不然就会成了别人,再难变回自己,这很危险。

文章中的杰基尔博士他是个聪明绝顶的科学家,他找到了一种方法,把幻想变成现实,他拥有一大笔遗产,他在他从事的领域里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直到有一天他的研究成功了。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就像一只笼中鸟,他杀了人,却无比畅快。他的欲望得到了无限的释放。可世上没有完美的事,也不可能容纳罪人。可那份善,恶的两面越加明显,直到被恶占领。药物也不能再起作用,杰基尔博士忏悔了,最终离开了人世。

人的两面性的可怕,也从中体现了出来。曾经听人说过:“人的一生是在逃避中度过的”。当然,人们却喜欢,或者天生就爱展现自己好的一面。当最好不要像杰基尔博士一样被恶而束缚。

from the article in the introduction of attracted me: once a day or to become another person can follow one's inclinations, what can be, no one will accuse you, but not too long, or it will become someone else, it is difficult to imagine back into yourself, it's dangerous.

in the article, he is a clever scientist dr jekyll he found a way to turn fantasy into reality, he owns a large estate, he is engaged in the field in his obtained great achievement, until one day his research was became another man, just like a caged bird, he killed people, but very release of his desire to get the there is no perfect thing in the world, it is impossible to accommodate the the good and bad two sides of the more obvious, until it was occupied by s are not rise, dr jekyll confession, eventually passed away.

one of the two sides of terrible, also reflected from heard people say: "person's life is spent in the escape" course, people are like, or is inherently love their good it is best not to like dr jekyll was evil and bound.

第五篇:读博士申请书

尊敬的老师:

我虽经写过入团、入党、入伍等多种申请书。然从未像这次这样庄重,因为这次追求的是内在的价值,一旦拥有便永远拥有。

今年我已三十有六,似乎不应该与年轻人争锋,可我抵御不了读书的诱惑。记得我在国中毕业的时候,因家庭困难,母亲要我辍学,为此我和母亲争吵过。报考研究生前夕,时任政委亦反复劝阻我,因为当时而临扩编,我是处长的当然人选,权衡之后,我还是选择了读书。

为什么要再次做读书的选择?有人这样问我,我也这样问自己。虽然编一些堂皇的答案并不难,可这不属于我的性格。那么,是为‘仕’吧?作为一名团职军官,文凭的分量几近于零;或者是为名吧?我曾经获得1987年全国报告文学特等奖,优秀散文奖,走作家的路似乎更近;要么是为职称罢?可它对一名行政干部毫无用处。

无需再做任何设问。我想,如果一定要刨根究底的话,它可能发源于我对生活的一种体验。因为我发现,人们看待一个有道德的人,透出的目光是亲切,看待一个有权力的人,透出的目光是敬畏,只有看待一个有知识的人,目光中才盈溢着无限的尊重,并饱含着由衷的敬佩。我向往那份尊重和敬佩。再有,我很欣赏书页中那一片于喧闹、复杂和浮噪之中仍可守的宁静的小天地。

老师们,敬祈你们体凉我,满足我也许是奢侈但不失合理的要求:“往上读。” 写得真好,读书在整个社会如果能够得到这样的认识,那社会就会发展进步。可惜,人们往往要经过千辛万苦之后才能明白这一点。

备注:此选于王沪宁教授著的《政治的人生》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