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课程 助力课改——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课程的变革与行动

和乐课程    助力课改

和乐课程 助力课改——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课程的变革与行动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课程的变革与行动

 从2011年开始,我们经历七年的探索与实践,积淀与凝练,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出发,遵循“和谐发展、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积极追求“和而不同,乐而不松,和谐融通,快乐成功”的教育思想。在经历过“绿色”教育的实践,到“幸福”教育的变迁之后,最终发现了“和乐”这最能概括世纪国小个性的文化,所以最终我们确定了和乐教育这一特色教育课程。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认为:学校一切有目的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都是课程。学校的一切具有教育内涵的活动都能促进学生去体验、感悟、分享、合作、探究,因而都是课程;而这些活动只有通过课程化、才能引起师生、家长的重视,最大限度的发挥着它的育人功能。

一、和乐课程体系的构建

校长期致力于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在充分考虑资源、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因素后,在夯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这两类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本上形成了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根”,以“三类校本课程”为“干”、“四节课程”为“枝”、“一特长”为“叶”的树状课程体系,并不断丰富完善,使之“根”实,“干”壮、“枝”繁、“叶”茂。其中, “三类校本课程”---育德型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价值判断、实践能力及公民素养、良好行为习惯等)、育智型课程(侧重于提升学生知识、文化、学习力等为主,是对国家课程的丰富和拓展)、育才型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才干、才艺);“四节”---每年4月开展的悦读节、5月开展的体育节、6月开展的艺术节和12月开展科技节活动;“一特长”---长期开设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特色课程,由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

二、和乐课程体系整合

和乐课程体系总的来说包括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和融合类课程三大类,基础课程即国家及地方课程和部分学科推送课程,拓展课程是学校结合教育特色及教育理念开发增设的课程。开发过程及结构呈现三大特色:点状课程开发,一门一门的开发校本课程,并不断更新迭代;线性课程开发,开发特色课程群;巢状课程开发,以多维联动的课程体系为标志,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师生发展融为一体。

    1、基础性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推送课程和校本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全部为必修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内容,这部分的重点在课堂,重在向40分钟要效率,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本色和简约、灵动、高效的课堂境界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文化。

我校以新教育提出的“构建理想课堂”活动为契机,根据学校大班额的实际,构建“四环六步自主课堂”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语文上的“四段六环自主课堂”基本操作程序可分为:“导—学—展—练”四个环节,具体细化为:出示自学纲—初读课文—研读课文—品读课文—--回读课文—-当堂训练6个环节,突出“自学探究、以读促教”的教育理念。数学上“四段六环自主课堂”基本操作程序可分为:辅助环节--先学环节--后教环节--当堂训练四个环节。具体细化为: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6个环节,其中前三个环节为辅助环节,约5分钟左右,后三个环节为主要环节,约占35分钟。

“四段六环自主课堂”为基本框架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基本载体,灵活使用,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和帮助,采取讨论、交流和展示等形式,优化课堂,提高学习力,不让课改在形式上打转转,打造真正理想意义上的理想课堂。

学科推送课程是学科基础课程上的拓展和延伸。我们开发了1-6年级的《与黎明共舞》晨诵课程和《走进美妙的数学世界》两种校本课程,现已经印刷完毕,下学期将投入使用。其中,《与黎明共舞》是我们引进朱永新教授新教育理念,开展“晨诵-午读-暮省”读书活动的“晨诵”部分,要求教师根据自身及班级实际,灵活选择晨诵内容,建议将“经典诵读”中的古诗词按计划穿插安排进去;鼓励教师结合传统节日、德育活动、学生生日、学校重大活动开发晨诵专题课程,进行情景诵诗和生日送诗,用诗开启黎明,用经典唤醒儿童。《走进美妙的数学世界》作为育智型课程是数学学科基础课程的拓展补充。主要是针对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社团活动时,班级层面的活动而开发的。另外,我们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化课程,比如李新慧老师的语文拓展课:《魅力小古文》;赵增霞老师的数学拓展课:《包装的学问》;陶宁宁老师的英语拓展科:《It’s Fun to Jump》;郑新娣老师的科学拓展课:《彩色实验室》;王铭杨老师美术拓展课:《水墨积木》,这些师本课程、班本课程极大的丰富了我校的和乐课程体系。

另外,我们利用新教育APP、微信等方式向学生推送百部经典名曲、百部经典名画、百部经典国学、百部经典美文、百部经典书籍等资源。

校本基础课程是学校开发的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和乐文化”主题校本课程。以前,我们开发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国艺术》、《传统美德》、《走进名家》、《中国艺术》等校本教材用于不同年级使用。暑假,我们将这些校本教材进行整合重编,开发以和文乐化为主题背景的“和乐”校本课程。一年级开发《享绘本之趣、展家庭之馨—和之馨》校本教材;二年级开发《读校园故事、做和睦少年—和之睦》校本教材;三年级开发《赏观州之风 爱美丽家乡—和之淳》校本教材;四年级开《品燕赵文化 看最美河北—和之美》校本教材;五年级开《学传统文化 承中华文明—和之粹》校本教材;六年级开《走大千世界 览天下之事—和之容》校本教材,使课堂体系更加完善、系统。

1、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是基础课程之外的校本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

课程。

必修课程指和乐文化背景下的主题类校本课程。我校的主题课

程主要开发了三类:一是节日课程。上文提到了“四节”(悦读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课程。通过一个时段的活动开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良好习惯、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二是阅读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美德教育课程。现在,媒体中经常报道人情的冷漠、

孝道沦丧、诚信缺失等方面的案例,对孩子的心灵产生了隐性的不良影响。学校在教育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体谅不到父母的辛苦,平时跟同学交往意识不到诚信的可贵,即使一再做错事也丝毫没有悔改之意......这些现象反应出校园美德教育的缺失。对此我们积极开展了“趣味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使美德教育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学校编写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校本课程》,把传统礼仪梳理成“忠、孝、悌、信、礼、义、廉、耻”八类。学校结合国小生的成长特点和成长环境,分别确立了培养目标,比如,读《百孝经》、观“孝”系列故事,结合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开展“舒心、省心、放心、开心、顺心、真心、爱心”为主题的孝敬教育,培养学生“感恩父母养育、顺承父母心意和及早敬奉父母”的美好人性;教育学生如何关心兄弟姐妹,团结同学邻居,学会与他人相处。

为了打动学生的心灵,学校购买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热播的《中华传统美德动漫故事》《弟子规》光盘,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观看。这100多个名人的成长故事寓教于乐,常常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感到,感召他们付诸行动。

学校积极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如妇女节、母亲节期间、组织开展“校园小孝星评选”“我为妈妈做两件事”活动,引导学生行孝道美德;清明节组织学生观看革命影片、陵园扫墓活动,缅怀烈士丰功伟绩,对学生进行忠德教育;重阳节组织高年级学到敬老院给老人讲故事、唱歌、洗衣服,陪老人谈心、下棋等,对学生进行仁德教育。

此外,为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学校每年开展“美德之星”“最美少年评选”活动,并把评选出的美德模范事迹印刷成册,制成手抄报展示给同学看。同时组织开展与特殊学生手拉手献爱心、诚信活动月、学雷锋做好事,我的过错日反思廉耻教育等主题的美德实践教育。

选修课程包括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特色课程,由学生根据

兴趣自由选择。自2014年起,我校开始发起兴趣小组活动,并不断地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扩大规模,一直发展到今天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并体现出如下特点——(1)、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认真界定社团活动的功能,着眼于激发潜能、拓展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2)、突出一个“广”,活动内容涵盖生活和学习中与成长紧密相关的领域,突破以往的精英模式,人人有均等的机会,师生根据自己意愿,全部参与到不同的社团中来。(3)、尊重个体发展需求,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参加活动。(4)、我校社团包括学校层面和班级层面两大类。学校层面社团有素描、书法、合唱、足球、演讲、朗读等共计14个,是在对既有资源优化组合后,并充分考虑学生特质、潜力进行科学整合而成的,目的是打造学校社团品牌,拉动社团活动效应。(5)、我们确定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为全校社团活动时间,指导教师根据自身特长、社团特点自主设计内容、灵活选择形式,学校鼓励创新活动,出亮点,有特色。(6)、学校定期研究、探讨社团活动开展的思路和方法,加大督导力度,随时发现和解决活动开展中的问题,确保社团活动既有过程、又见成效。

和乐课程体系从“知----行----明德”三个维度、多路径构建出儿童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文化的相对完整、科学、动静经合、行知一体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