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赏析精品多篇

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赏析精品多篇

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赏析 ≤≥篇一

【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译注1】捣衣: 古人在缝衣之前,把衣料捶平。句意: 长安城的月夜,只听见千家万户的捣衣声。秋风吹不尽的,是那捣衣女子们怀念远戍玉门关丈夫的情思。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谴责

清王夫之 《薑斋诗话》 卷二: “景中情者,如 ‘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棲忆远之情。” 又 《唐诗评选》: “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清田同之 《西圃诗说》:“李太白《子夜吴歌》,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译注2】

长安夜空, 秋月高悬,千家万户的捣衣声此起彼伏,这是思妇为远征的丈夫赶制冬 衣的情景。习习秋风,吹不尽征妇对玉门关外征戍人的思念之情。“总 是”二字更为深沉,凝炼地道破了征妇绵绵无尽的离愁,“一片月”象 征出思妇切盼团聚的心情。

【全诗】

子夜吴歌·秋歌

[唐]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集评】 清·王夫之:“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

清·沈德潜:“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李太白《子夜吴歌》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经下邳圮桥》本怀子房,而意在自寓;《远别离》本咏英皇,而借以咎肃宗之不振、李辅国之擅权。”(《说诗晬语》卷下)

又:“不言朝家之黩武,而言胡虏之未平,立言温厚。”(《唐诗别裁集》卷二)

【总案】 《子夜吴歌》是一首表现男女爱情的乐府民歌,属《吴声歌曲》,相传为晋朝名叫子夜的女子所创作。六朝乐府旧题为五言四句,李白增为六句。原诗共四首,分写春、夏、秋、冬四时,本篇为秋歌,是其中第三首。诗借月夜秋风中的“捣衣声”传达出闺中少妇对远戍征人的无比思念之情和要求结束战争,以便与亲人团聚、恢复和平生活的愿望。“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希望早日停战,丈夫归来,这是上文的自然引伸,也是对内容主题的深化,于此可见诗人独创的匠心。诗的语言自然洗炼,格调清丽婉转,具有浓厚的乐府民歌的风味。

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赏析 篇二

子夜吴歌秋歌

唐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夫君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注释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罢:结束。

创作背景

本诗是《子夜四时歌》中第三首,李白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

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

情而冠以“玉关”,令人联想到遥远的边塞,益觉此情之深长;句首着一“总是”,将前三句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和肌肤所感囊括净尽,极力突出此情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诗写到这里,整个气氛渲染已足,作者大笔一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既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征妇的心声。有此一笔,不仅使全诗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关情”愈发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