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元节(精品多篇)

什么是中元节(精品多篇)

中元节的作文 篇一

农历七月十四,俗称鬼节,亦称中元节、七月半。

在这一天,民间普遍开展祭祖活动。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

小时候,常听村里的老人说,鬼节就和人间的春节一样,从农历七月七年级开始,鬼门关就开了,一些亡魂可以回到生前的家里探望。农历初七到十五的晚上常常有亡魂四处活动,阳气低的人晚上出门就会看到许多鬼的样子。所以常常告诫小辈,这几天晚上千万呆在家里别出门,否则会寻晦气,胆小的我们那时候真的给唬住了,一到晚上就窝在屋里不敢出门、

印象中,每年的鬼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风俗。鬼节前一天早上,大人们就将包粽子要用到的竹叶用滚烫的开水煮过一遍,然后捞出来再在木桶里泡上。下地干活之前吩咐家里的老人或小孩在午饭之前把竹叶洗净叠放整齐。而每次小孩子们和老人聚在一起洗竹叶的时候,各种欢乐,老人就会跟我们讲着各种各样久远的故事,当然说的最多的还是一些先人们的事,老人们说着说着,声音就会慢慢地低下来,语调也会逐渐变缓,手上的活也停了下来。年少的我们自然不会明白老人们回忆起先人们的各种伤感,只是把它当成了老人们为哄小孩子编出来的故事罢了。

鬼节的早上,吃过早饭后,家里的妇女们就会把泡好的糯米和一些花生、板栗,绿豆摆好,再拿出前天洗好的竹叶,开始熟练地包起来粽子。只见她们的双手飞快的叠竹叶,舀糯米,放调料,包叶子,绑绳线……不到几分钟,一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这个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一般都会围在她们身边看,一脸的`崇拜之情。而老人们就开始烧用来煮粽子的水了,因为煮粽子可是一件费时间的事,煮好少说也要要几个小时。

等包好粽子,小孩子们又开始转移阵地,跑到灶旁看火,久不久就会问老人们什么时候可以吃粽子。老人们一边说快了,一边往灶里添柴火。小孩子终究没有耐性,邻居的伙伴一声招呼,就飞一般地溜出去玩了。等到回来,粽子早已熟了,拿起筷子夹了几片裂好的粽子吃的津津有味,一脸的满足。

鬼节,最隆重莫过于祭奠祖宗了。晚饭过后,父亲和大伯,还有叔叔召集家里的小孩子们,拿起祭奠用的物品到屋外的空地上送祖宗出门。这时,每个小孩通常都有任务,有的拿着两条粽子,有的拿着托盘,有的拿着白天老人剪好的纸钱,有的拿着柴火,还有的拿着未点好的香……跟着大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路上,到处都是点燃的香纸,全村的孩子都出动了,互相打招呼说:“那么早啊!”然后迅速到固定地点点香,放祭品,浇酒,祭拜,放鞭炮,一切都是那么按部就班。最后,大人们让我们跟祖宗们说几个自己心愿,据说祖宗听了就会保佑我们的。记得当时许的最多的是新学期考个好成绩。一切都做完之后,收拾好东西,回到家里,一家老少其乐融融地聊天逗乐……

现在想来,自己也有几年不在家里过鬼节了,鬼节的风俗希望能够永远的流传下去,因为这毕竟是一种怀念仪式吧,和清明节一样,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轻易的回头 篇二

当这一天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中元节的作文 篇三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一年一度的中元节我要去给外婆扫墓。

一大早老妈就把我叫起来,倒计时上去买烧纸也就是所谓失去亲人的“钱”到啦集市上各种各样钱看得我眼花缭乱。有一元。两元一千元的纸币上面还有玉皇大帝的头像。还有金银元宝,纸铜板……

买好烧纸后我们往回返。

外婆的坟墓在一大片玉米地里,由于玉米的叶子非常锋利,很容易刮伤我们于是我们各自都做好啦防护。姑外婆和老妈都穿个破褂子,带头冲进了玉米地我也不甘示弱披上雨衣也冲进玉米地在地里,在地里我双手向前伸直,把玉米叶拨向两边这样就伤不到我了。

这样过了十分钟左右,我们来到拉坟前用手划拉一个十子架,接着用打火机点燃啦“钱”火哗的一下烧拉起来由于玉米地里本来就闷热再加上燃烧的火焰使本来就汗流浃背的我们更热啦,汗珠啪嗒啪嗒的往下落,但老妈却说“老妈收你的钱在那边要舍得花钱,别省吃俭用……”此时老妈的表情是那么严肃。痛苦。

中元节,这个悲伤哀痛的日子;这个思念亲人的日子;这个令我永生难忘的日子。

中元节的作文 篇四

农历7月14日我们这里传统的鬼节,家家户户都杀鸡宰鸭上供,焚烧阴间用的纸钱、别墅、轿车、家用电器等等以祭拜祖宗。总之神台前是燃香点蜡的,烟味儿弥漫了整个空间,阴阳两界,在这烟雾缭绕中连为一家,共庆一年一度的鬼节。

因为爷爷的爷爷曾经当过所谓的“道公”,所以7月13日晚老妈大人就给我和爸爸下了死命令——我们一家明天得“吃斋”,忍饥挨饿到下午四点钟方可吃东西。我当时好象看见爸爸的脸都饿绿了,自己也面如菜色呢。现在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了,党的阳光四处普照,灿烂无比呢,怎么还有这样的破规矩呢?真是的!可碍于情面,我和爸爸即使眼前晃着美味佳肴,也绝对不敢抗旨的,这请您老妈大人放心好啦!

那天上午,我迟迟不敢起床,赖着也睡不着了,只好爬起来玩电脑。爸爸早已约他的牌友玩牌去了,妈妈自己忙活,反正我不得吃东西,也赌气不当下手了。可是玩归玩,肚子还是要闹革命的,于是拼命地喝水。玩到1点多钟,屏幕上的字都变成了苹果(我用的是红色字体),图片也变成了饭菜,朋友的头像也成了烤鸭,音乐是口水滴答的节奏。我饿,主啊,救救我吧!

实在受不了啦,把口袋里的钱全都扔在了电脑桌上,自己跑出去瞎溜达。来到街上,汽车尾气也是香香的,一个小男孩还故意拿着冰淇淋舔啊舔,那个小妹妹也竟然大口大口地吃着火腿肠,尤其是那个哥哥,都这么老了,还吃刚烤出来的热狗。我咽了咽口水,以防盯愣闻傻了滴落下来。他们也太过分了吧,怎么不知道在街上随便吃东西是不文明的表现呢,平时的大街上压根儿也没有这么人吃东西啊。今儿是怎么啦?于是忿忿地走进时装店,这儿摸摸,那儿看看,笑嘻嘻地请老板取下模特身上的那几件裙子,试了又试,反反复复地照了镜子,几个来回后,虽然店里的买主和老板都说合身,但我“醉妞之意不在裙”啊!我饿,同志姐啊!

后来又去新华书店看书,随手拿起一本《幽默与笑话》,看着看着,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惹得众人对我投来鄙视的目光,他们疑心我神经病了么?郁闷……只好放下书本,假装找起歌舞光碟来,找着寻着,突然那些花花绿绿的光碟都在眼前晃成了香甜可口的菜肴。此时肚子更是咕咕地唱起歌来了——食物啊,我的姑奶奶!

终于熬到了下午三点半钟,我便满怀希望奔回家来,看见爸爸已先我一步到家了。他就在厨房砍着鸡肉呢,那动作好熟练,妈妈也看傻眼了。爸爸眨我一眼,示意我不要出卖他的“看家本领”。

阿弥陀佛,光辉的下午四时终于到啦!可以开饭了——我和妈妈一扫平时吃饭细爵慢咽的作风,配合爸爸上演了狼吞虎咽的精彩激烈场景。一会儿工夫,一桌丰盛的饭菜就光荣地牺牲了一大半。我们叁都只顾埋头吃啊吃,惟恐怠慢了自己的肚子。哈哈,突然叁双筷子一齐夹向那碟酸甜排骨,于是我们面面相觑,“噗嗤”——不约而同喷饭啦!

最后的饭局以“喷饭”而告终,要不然,我还不知道自己要吃多少碗呢,撑死事小,影响事大呢!

——唉!这难捱的鬼节!

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篇五

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麼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中元节的作文 篇六

吃了午饭,奶奶准备好了要用的东西。我一看,准备得可真周到呀:除了天地银行的钱和金银财宝,连衣服、裤子、袜子、鞋子都考虑到了。我就和爸爸妈妈、奶奶、小姑妈乘上了爸爸的车出发了。在车上,奶奶告诉我:“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清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奶奶便向我说起了寒食节的故事。

来到了我们永康的花街那儿的一座山上,那里树木成群,山路歪七扭八,偶尔也能听见几声清脆的鸟鸣声,因为今天早上刚刚下过雨,所以地上的泥土有些变得泥泞起来了。

我们找到了太公、太婆的合墓,我便开始帮起忙来了。奶奶把准备好的饭菜摆在了墓前,敬上了酒,点上蜡烛。接着,就让爸爸妈妈把清明纸标起来,妈妈告诉我:“用清明纸插起来或者放在上面用石头压上,就表示这家人已经来过了。”标好了以后,奶奶让小姑妈拿出12支香给她,奶奶点燃了香,只见往上一冲,火就灭了。奶奶把12支香分别发给我们4个人每人3支,便让大家拜起来。当时,我在心中默默地说道:“太公、太婆,今天我们来看你们,给你们带来了好吃的、好穿的、好花的,你也要给我们一点吗!我希望全家人身体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每一家人都生意兴隆,让家里的孩子都学习优秀,特别是今年就要考大学的表哥,让他一次性就考上重点线,上一所好学校。你们能答应我吗?太公、太婆?我相信你们一定会答应我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尽管用吧!”说完,奶奶收了香,把它插在一边,让我去敬一次酒,还嘱咐爸爸把带来的鞭炮放起来,爸爸便听了奶奶的话,乖乖地把鞭炮放了起来。放完了鞭炮,妈妈有敬起了酒来。除了爸爸,我们就烧起了带来的东西,烧了差不多有一半了,奶奶嘴中便说道:“东西太多了,拿个带子给他们装一下吧!”说罢,便把手中的塑料带丢进了火堆中。干完了,奶奶把把一个托盘拿了回来,其余的就放在了那儿。快要走了,我对太公、太婆说:“太公、太婆,再见了,明年的今天,也就是明年的清明节,我们还会来看你们的。”

中元节的作文 篇七

时值农历七月,当游客漫步在台湾各地的大街小巷,一定会发现一个共同现象——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不管是商户还是住家,门口都会摆出一张供桌,上面放满了各种糕点、水果和“纸钱”。

这是台湾同胞在过当地的传统民俗节日———中元节。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在台湾还叫“中元普度”。

根据中国传统习俗,中元节是针对“上元节”和“下元节”而言的。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主要是用来庆元宵的;农历的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主要是为了祭祀先人;而农历的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是食寒食,纪念贤人。

大陆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部分在七月十四。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很多地方七月十五这一天和每年的清明节有些相似,家人是要去上坟扫墓,祭拜祖先的。

不过,和大陆不同,台湾的中元节不像大陆或是农历七月十五,或是农历七月十四,根据不同地方而选择的中元节日子不同。在台湾,中元节不是某一天,而是整个七月,从七月七年级一直过到七月三十。

在台湾,普遍的传说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七年级凌晨,地府开鬼门,让所有在阴间受苦的鬼魂,能回到阳间探望生前的老家和后世子孙,阳间的人们则统一在七月十五,为所有鬼魂举行大拜拜。阳间从七年级开始摆好食品水果等让鬼魂好好吃一个月好饭菜。到七月三十,阴间假期结束,这些鬼魂重返阴间,中元节则宣告结束。

据了解,台湾的中元普度分为公普和私普,公普是地方寺庙举行法会,聘请僧侣或道士作法施放焰口、普度孤魂野鬼。私普是指各行各业自行协调一天聚集普度,而民间在自家门口摆设祭品进行祭仪,则称为家普。公普形式接近佛教盂兰盆会,私普祭典则是道教中元节的形式。中元普度的对象是孤魂野鬼,因此仪式也与一般祭典不同,普度时供桌须摆设在门外,不可“请鬼入厝宅”,桌下放置一盆清水,盆上覆盖毛巾,并备发梳、镜子、春仔花、白粉等供好兄弟梳妆打扮。中元普度祭品之丰盛为所有年节之冠,祭礼时间也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