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翻译文言文(新版多篇)

百度翻译文言文(新版多篇)

文言文翻译 篇一

原文:

朱序字次伦,义阳人也。序世为名将,累迁鹰扬将军、江夏相。兴宁末,梁州刺史司马勋反,桓温表序为征讨都护往讨之,以功拜征虏将军。太和中,迁兖州刺史。时长城人钱弘聚党百余人,藏匿原乡山。以序为中军司马、吴兴太守。序至郡,讨擒之。宁康初,镇襄阳。苻坚遣其将苻丕等率众围序,序固守,贼粮将尽,率众苦攻之。初苻丕之来攻也序母韩自登城履行谓西北角当先受弊遂领百余婢并城中女子于其角斜筑城二十余丈贼攻西北角果溃众便固新筑城丕遂引退襄阳人谓此城为夫人城。序累战破贼,人情劳懈,又以贼退稍远,疑未能来,守备不谨。督护李伯护密与贼相应,襄阳遂没,序陷于苻坚。坚杀伯护以徇,以其不忠也。序欲逃归,潜至宜阳,藏夏揆家。坚疑揆,收之,序乃诣苻晖自首,坚嘉而不问,以为尚书。太元中,苻坚南侵,谢石率众距之。时坚大兵尚在项,苻融以三十万众先至。坚遣序说谢石,称己兵威。序反谓石曰:“若坚百万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于是石遣谢琰选勇士八千人涉淝水挑战。坚众小却,序时在其军后,唱云:“坚败!”众遂大奔,序乃得归。后翟辽反,序遣将军秦膺、童斌与淮、泗诸郡共讨之。翟辽又使其子钊寇陈、颍,序还遣秦膺讨钊,走之。其后慕容永率众向洛阳,序自河阴北济,与永伪将王次等相遇,乃战于沁水,次败走,斩其支将勿支首。参军赵睦、江夏相桓不才追永,破之于太行。永归上党。序追永至上党之白水,与永相持二旬。闻翟辽欲向金墉,乃还,遂攻翟钊于石门,遣参军赵蕃破翟辽于怀县,辽宵遁。序以老病,累表解职,不许。寝其表,遂辄去任。数旬,归罪廷尉,诏原不问。太元十八年卒,赠左将军、散骑常侍。

(选自《晋书·朱序传》,有删改)

译文:

朱序字次伦,是义阳人。朱序为当世名将,多次升迁任鹰扬将军、江夏相。兴宁末年,梁州刺史司马勋反叛,桓温上表举荐朱序为征讨都护前往讨伐司马勋,因功被任命为征虏将军。太和年间,升任兖州刺史。这时长城人钱弘聚集党羽一百多人,躲藏在原乡山。朝廷任命朱序为中军司马、吴兴太守。朱序到吴兴郡,讨伐擒获了钱弘。宁康初年,(朱序)镇守襄阳,苻坚派他的部将苻丕等率兵围攻朱序,朱序坚守(襄阳),贼兵粮草将要用完,率兵加紧攻城。起初,苻丕来攻城,朱序的母亲韩氏亲自登城巡视,说西北角将会首先出问题,就率领一百多名婢女和城中女子在这个角上斜着修筑了二十多丈城墙。贼兵攻打西北角,果然攻破城防,众人就固守新修筑的城。苻丕于是率军撤走了。襄阳人称这座城为夫人城。朱序接连作战破敌,人心劳顿松懈,又认为贼兵退去渐渐地远了,怀疑不会再来了,守备不严。督护李伯护暗中与贼兵接应,襄阳城就沦陷了,朱序落入苻坚手中。苻坚杀掉李伯护来示众,因为他不忠贞。朱序打算逃回,秘密到了宜阳,藏在夏揆家中。苻坚怀疑夏揆,逮捕了他,朱序就到苻晖处自首,苻坚嘉赏他而没有追究,任命他为尚书。太元年间,苻坚南侵,谢石率军抵抗。当时苻坚大军还在项城,苻融率三十万兵先到。苻坚派朱序劝降谢石,称述自己的军威。朱序反而对谢石说:“如果苻坚百万大军全部赶到,就没有谁能与他对抗了。趁他们还未会合,攻击他们,可以取胜。”于是谢石派谢琰挑选八千名勇士渡过淝水挑战。苻坚军稍稍向后退了一点,这时朱序在军队后部,大声呼喊:“苻坚战败了!”于是众军大败奔逃,朱序才得以返回。后来翟辽反叛,朱序派将军秦膺、童斌及淮、泗各郡兵一起讨伐他。翟辽又派他的儿子翟钊进犯陈、颍二城,朱序回兵派秦膺讨伐翟钊,使翟钊败逃。后来慕容永率军进攻洛阳,朱序从河阴北渡河,与慕容永伪将王次等相遇,于是在沁水交战,王次败逃,朱序斩了他的偏将勿支的头。参军赵睦、江夏相桓不才追击慕容永,在太行击败了他。慕容永逃回上党。朱序追击慕容永到上党的白水,与慕容永相持二十天。听说翟辽想进攻金墉,才撤回,于是在石门攻打翟钊,派参军赵蕃在怀县击败翟辽,翟辽连夜逃跑。朱序因年老多病,多次上奏章请求解除职务,朝廷不同意。皇上搁置了他的奏章,于是他离职了。几十天之后,廷尉要治罪,朝廷下诏宽赦不加追究。太元十八年去世,追赠为左将军、散骑常侍。

狼子野心文言文翻译 篇二

【文言文】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竞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②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干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翻译】

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平安相处。(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有一天,富人在客厅里休息,睡着后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发出咆哮的吼叫声,他惊醒一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依旧准备睡觉,但是,狗又像刚才一样叫。他想不对劲,便

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去没防备时去咬他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便阻止狼,不让他靠近主人。富人知道后立即把狼杀掉,并把他们的皮扒了。狼本性凶恶,实际上没有诬蔑它们啊!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表面对别人好,可心中,却怀着不利于别人的想法,这可不仅仅是野心了。野兽这样凶残,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

【注释】

杂畜:混在一起喂养。

畜:圈养。

稍:渐渐地。

驯:顺从,驯服。

为狼:是狼。

就:接近,靠近。

作:发出。

伺:窥探。

未觉:没有醒。

信:确实。

贻:留下

逸:逃走。

阳:表面上。

阴:背地里。

不测:这里指难以揣测的阴谋和企图。

颇:很,十分。

为:是。

厅事:大厅,厅堂。

偶:偶然。

杂:掺杂。

安:安逸。

昼:白天。

寐:睡觉。

乃:于是,就。

伪:假装。

信:确实。

周:四周。

就:靠近,靠着。

伪:假装。

觉:察觉。

啮:咬。

革:皮。

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有“隐藏”之意。

就枕:(头)搁在枕头上。

环视:向四周看。

觉:察觉。

将:准备。

贻患:留下祸患。

【狼子野心的启示】

1、告诉人们大多数坏人就是坏人,和狼一样,本性是难以改变的。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

2、凶残者本性难移。(对狼而言)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人而言)

3、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看清事物的实质。

4、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狼总是要吃人的,纵然是“狼子”,纵然是“颇驯”,只要有机会,就会露出它们的本性。那些本性不改的坏人又何尝不是呢?

狼子野心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不能只看外表和他表面上的行动,可能他心底狠毒,防人之心不可无。

简短文言文和翻译 篇三

梅圣俞诗集序

〔宋〕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翻译: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应该是困厄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文言文怎么翻译 篇四

文言文怎么翻译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翻译时的标准是做到信、达、雅。

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 人使我掌 其 北门之 管。

│ ││││ │ │ ││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句中的:使─让; 其─他们的;管─钥匙。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短篇文言文翻译 篇五

短篇文言文翻译

一、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③寝:睡觉。④因:趁机。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⑦觉:醒。⑧值:当。时。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 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二、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 所能必矣!”

《郁离子》

【注释】

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⑤使:让。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 吏。⑦起:赶起。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 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三、次非杀蛟

【原文】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释】

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同“返”,回,归。④中流:江中心。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⑦尝:曾经。⑧攘 (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参考译文】

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há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 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 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 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三人成虎文言文翻译 篇六

三人成虎文言文翻译

一、三人成虎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三人成虎是出自《战国策·魏策二》的一个成语典故,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

二、三人成虎原文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三、三人成虎文言文翻译

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恭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恭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恭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赵国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恭告辞而去,而议论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四、三人成虎阅读答案

问题:

1、庞恭对魏王讲“三人成虎”有什么用意?

2、庞恭从邯郸返回,得不到召见的原因是什么?

3、学习本文对有什么启示?

答案:

1、他希望魏王在他走之后不要听信别人污蔑他的话。

2、因为魏王听信了他人的谗言。

3、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言之有理即可。)

(1)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