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忆大学联考的散文

关于回忆大学联考的散文

关于回忆大学联考的散文:忆大学联考

回忆大学联考时繁忙有序的学习生活,忙碌中夹杂着紧张,更多的是期待能够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既是对自己辛勤耕耘的一份回报又是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亲,一种心灵呵护与慰藉。

迈进高中的大门,对于当时的贫穷农家孩子来说已经不错了。一方面是当时500多分才能录取的分数线将一部分同学拒之门外,只好有的同学后来才读了中专学校,还有同学出门打工挣钱修房结婚成家等。另一方面,顺利考上高中而且成绩还非常的优异的那些同学,当时由于姊妹多、庄稼减产加上无经济来源家庭所限制,眼前的上高中去读书的梦想,在贫寒的家境中成了泡影,或许在他们的人生阅历中留下了痛心的呼唤。

高中时代校园倒柳成荫夹上一叠书一坐就是半天的时光,当时期望时间能够倒流那该多好。三五个要好的同学坐下围成一圈讨论毕业后的理想,前景谈着不亦乐乎。毕业时的相互合影更使意味深长,现在看上一眼毕业照依旧回味无穷,自言自语着昨日的老同学不知高就何处,毕业后杳无音讯......

后来,高中毕业上了大学有了工作到现在结婚有了小孩,一家躺在60多平米的房子里虽小了点,可是一家人和睦相处,欢天喜地的孩子,还有那种天真活泼、可爱伴随的聪慧滋润了忙于一天工作时的疲惫。活在上有老人下有小孩的世界里也是一种享受,今天的平凡与收获,自然离不开昔日读书时的努力与父母的苦供。十年寒窗过,笔舞倾真情,翻开自己的读书路,高中时代的精彩不能抹去,脚下走好明天路,轻轻地告诉正在读书的年轻朋友,珍惜时机,敢于拼搏,努力学习......

关于回忆大学联考的散文:大学联考回忆录

又是一年的大学联考开始了,这个时候,全国几千万考生已经坐在考场上,第一堂的试卷即将发到他们的手里,象即将出征的战马,象即将离弦的箭,象即将出膛的炮弹 ,只等一声令下,就要冲向各自的目标。而我,却因为我要去拜访的目标现正在考场上监堂,不得不推迟行程,停留在电脑旁边了。

我的心早已飞到了考场上。这一天,全国有多少人在关注大学联考啊!没有想到,我也成了这些人中的一员。只不过,我更多的是对三十多年前那恢复大学联考后第一次大学联考的回忆了。

该我参加大学联考的时候,却没有大学联考。那是“白卷英雄”们驰骋天下的年代。能上大学的人不需要大学联考,叫做“工农兵学员”,是采用“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进入大学校园的。“推荐”的是那些除了肚脐眼浑身上下疤都没有一个的人,凭着他们的根红苗正,凭着他们的历史清白,凭着他们的心红志坚。政审合格了一切都合格了,基本上就可以进入大学校门了。“选拔”就是所谓的大学联考了,张铁生就凭一九七三年的一张白卷,和考卷背面的一封信,进入铁岭农学院后,一九七五年便成了铁岭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人大会委员,受到王洪文,江青的接见。于是,考生们凭着“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懂abc,一样能当接班人”之类写在考卷上的几句顺口溜,就冲进大学校门里去了。后面的造反者们紧紧跟上,就把中国的大学联考制度冲得七零八落。

我们这些人根本没指望能进大学,因为过不了“选拔”那一关。

我家本是贫农,祖祖辈辈的赤贫,一贫如洗。却因为我的生父听说解放前在国民党部队里当过兵,并且一九七零年进过“一打三反”学习班,被定为历史反革命。虽然我出生后不到三个月便被现在的贫农家庭抱养,但是没有用,养父的那个“污点”像紧箍咒一样,在我出生时就已经紧紧地戴在我的头上了。甚至在我已经进入了大学,还有人写了一封信,到我的学校告我,说我有政历问题。学校领导给我看了那封信,并当着我的面撕掉了它,说:“这都什么时候了。”要我安心学习。

一九七四年我高中毕业以后即回乡当了农民。恢复大学联考是在一九七七年的冬天,那时候,我已经是经过了近四年磨练的老农民了,哪里还有去报考的心思?

我国中时的班主任老师专程到我家找到了我,叫我一定要去试试,说象我这样的成绩,不去参考实在可惜。我去了,在找不到任何复习资料,没有任何复习准备的情况下去了。考试的结果是,全县二千七百多名考生参考,有二十八人上线,我有幸在那二十八人之中。当年全国的升学率约为百分之四,被称作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我们县的水平是百分之一,真正的百里挑一。

想想今天的考生参加大学联考的情况,那巨大的反差让人觉得恍如隔世。

从时间上看,今天的考生早在一年前就已经进入了复习,他们有充裕的时间熟悉要考试的内容;而我们,除了有一部分城市户口的同学提前得到了通知,到处找资料,放下手中的营生,复习了几个月以外,象我,大学联考前三天都还在农田里劳作,为了挣取养生糊口的每天十个工分。从复习资料上看,今天的考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看不完的资料做不完的题,还有老师精心准备的辅导;而我们,在作出了要去参加大学联考的决定后,报了名,离大学联考的日子就只剩下十多天了,到哪里去找复习资料啊?只能把还保存着的原来的教材找出来,把原来做过的题再做上一遍,自己设想几个各种文体的作文题,每个题练上那么一两篇,就算是对大学联考做了充分的准备了。

走上大学联考考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我首先感觉到的是考场气氛的庄重,肃穆。快四年了,离开了教室,活跃在田间地头;放下了笔墨纸砚,放下了书本,拿起了镰刀,扛起了锄头。今天,我回来了,回到四年前的教室里来了。我心里没有紧张,因为我明白,如果能考上,我将开辟我更加广阔的人生之路;如果没有考上,也没有什么不得了,我回到农村里仍然是优秀的农民。那时不是有一句话叫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吗?由于没有心理负担,我考得很轻松。

凭着我对文学的爱好,对文科知识的从小积累,我填报了文科。第一堂考下来,我已经感觉到,我考上了。因为语文题都是我认为非常简单的题,我的作文也自认为写得不错,因为那是我的强项。第二堂数学,我感觉我完了。那些公式定理我记得还是比较熟的,但是那些题我大都看不懂,好像它们都在故意为难我。这堂考试一结束,考生们走出考场,那议论声排山倒海,给我的映像是,几千考生仿佛要把仪陇县城抬起来。从考生们议论的声浪里,我听出,是题太难了,这就不是我一个人没考好的问题了。好在第三四两堂的政治,史地考完后给了我一些安慰。我总的映像是,考得不很好,但也许不至于落榜。

果然,当大学联考阅卷老师回到家后,我得到了一点信息,这位老师估计文科的分数线可能在一百九十五分左右。我有点高兴,因为我自己估算了一下,我的四科总分应该在二百四十分左右,应该是不会落榜的了。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

而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录取学校离我的志愿相去甚远。我进入大学的第一个作文是命题作文,题目就是《当我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别的同学都写的是,如何激动,如何高兴,如何奔走相告,如何通知亲朋好友,如何准备进校等等;我写了我的真实想法,我不高兴,我不想到这个学校去报名。是亲朋好友们劝我说,你不能不去报名,因为从现在起,你已经成为正式的国家工作人员了。国家对你包吃包住,不用交学费,毕业后还包分配工作。你现在已经不是农民了,这样的好机会你怎么能不去?这样我才来到了这所学校。也许是由于有点标新立异吧,我的作文第一个作为范文被老师在班上宣读。

确实,我如果没有去报到,时隔半年,第二次大学联考开始了,我如果用这半年时间来复习,也许绝对不会进入现在的学校,也许会使我的心理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也许会使我的人生轨迹沿着另外的轨道划下去。

需要说明一下,第一次大学联考,是在冬季,春季入学,春季毕业。这一次大学联考,还聚集了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的几届没能参加大学联考的高中毕业生,于是就有了“老三届”“新三届”还有应届毕业生共七届高中生同进一个大学联考考场的情形。也许是国家发现这些年积压的人才太多,而国家的科技人才又呈现出严重的青黄不接的局面,第一次大学联考录取后又降低分数线,补录进一大批优秀人才进入各大高校。并且在一九七八年的春季发出通知,当年季秋(时隔半年)举行第二次大学联考。这种大学联考制度延续至今。

我在这里不只是想说今天的考生们是多么幸福,而当年的我们是多么的艰苦。我更想说的是,我们不一定要追求名校,重点高校。只要我们抱定了为祖**亲效力的宏伟志向,在哪里不是为国效力?是金子在哪里不发光?

我的母校虽然条件艰苦,设备简陋,但老师们学识丰富,爱岗敬业,对我们循循善诱,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我们这些学子深深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从那时起就决心象他们一样,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自己从事的事业。

母校条件差怎么哪?那不正是有良知的学子毕业后报答母校,为母校争光的动力吗?我是这样想的,是这样做的;我教育的几千学子也是这样想的,这样做的。他们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着他们的青春和力量。

想到这里,我感到欣慰。我想把此文献给那些已经参加大学联考的,正在参加大学联考的,和即将参加大学联考的考生们,让我们共勉!

关于回忆大学联考的散文:温馨的回忆

我站在门外,看着左邻右舍的孩子们走出各自的家门,快快乐乐地奔向学校,像清晨乍现的露珠,在薄雾中晶亮闪光。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大街小巷,转瞬间变得五颜六色起来。孩子们的书包里发出清脆的碰击声,运动鞋带松松垮垮地系着,嘴唇上还留有牛奶的残渍。现在是上午8点30分,一天的校园生活开始了。

16年前,对我来说没有哪件事比送孩子上学更让我身心愉悦的了,世界上像我这样热衷于这个日常仪式的父亲也许屈指可数。我的大多数邻居在早上8点30分之前要么在地铁上,要么已坐在办公桌前,开始一天繁重的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无需为孩子洗脸更衣,无需为女儿梳头,无需检查孩子是否带齐了在学校的用品。对此,他们也许心里暗自庆幸。而我,则把为孩子做准备的时候看成一天里最值享受的时光,把学校看成是最喜欢的目的地。

我珍惜清晨的这段步行时光:牵着孩子的小手,悠悠然走向令我深深“迷醉”的幼儿园。园里迎接孩子们的是一只15磅重、双耳包垂的兔子,两只鸣声婉转的金丝雀,一桶看起来即将变成青蛙的小蝌蚪,一缸游来游去、色彩斑斓的热带鱼,还有和蔼可亲的老师。教室的一面墙上是温暖而舒适的壁炉,旁边是把摇椅和一个几乎顶到天花板的大书架。另一个区域则摆放着为一些未来艺术家们准备的蜡笔和画具。才华初露的小小建筑师和工程师们可以在这里随心所欲地堆砌自己的小天地;未来的植物学家们则在侍弄小杯子里刚刚冒出新芽的花生和豆子。

真不想离开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阳光穿过宽宽大大的玻璃倾泻而下,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填满整个空间。而每个角落里都透露出新鲜,每一分钟都有令人惊叹的发现。我想在这里获得新的技巧、新的思想和新的感受。但上课的铃声总会敲响,老师总会把学生们拢到一起来。送孩子的家人还在做最后的照顾和指导,重新扣好孩子扣错的纽扣,然后依依不舍地走开。我多想留在那里,看着孩子们在讨论天气和世界时脸上写满的好奇。

我极不情愿地挪出教室,走回附近的家里,开始自己的工作。整个街区重新变得色彩单调,静寂无趣。在固定的时间里,一些孩子会冲向操场,制造长达半个小时的“混乱”。而我常常坐在桌前,凝神静听那片动人的喧嚣,回味着自己同样躁动过的孩提时代。

下午3点,清晨的那阵潮水重新高涨起来,学校打开厚重的大门。首先冲出来的是较大一点的孩子。他们如洪水般涌向人行道。男孩子们大喊大叫着,你追我赶地赛跑;女孩子们则斯斯文文地手拉手,叽叽喳喳地前行,时不时向男孩子们露出有些不屑又有些探究的眼神。

几分钟后,年龄最小的孩子们费力地推开小门,四处张望,寻找着来接自己的家人。

5岁的女儿一眼看到我,蝴蝶般地飞进我的怀中。正是这个动作让我多年后仍然回味无穷,也正是这个动作让我爱上了分离然后重逢的感觉。她在我怀里只赖了一小会儿,就挣脱开来,把背包和一张揉得皱巴巴的学校通知递给我,问我可不可以让她的朋友贝妮到家里来玩。然后,在与贝妮的母亲简短讨价还价一番后,两个同岁的小姑娘就手拉手地跑开,把下午余下的时光交给零食点心和她们乐此不疲的游戏。而我,则加快步伐,穿行在五颜六色的孩子们之中,就像一条包围在成群小鱼之间的大鲸,尽情享受着这群活力四射的小家伙们的陪伴。

看过“ 关于回忆大学联考的散文”的人还看了:

1.回忆高中散文

2.高中优美回忆散文校园

3.回忆高中母校散文

4.回忆高中毕业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