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林黛玉简介新版多篇

红楼梦林黛玉简介新版多篇

简介 篇一

林黛玉,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属金陵十二钗正册。小名颦儿,贾母外孙女,宝玉表妹。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母亲贾敏,是贾赦、贾政之妹,早丧,故黛玉寓居于贾府。后其父林如海亦亡故,遂长期寄居在贾府。

她美丽而聪慧。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利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以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利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使她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在蔑视权势、渴望自由的思想基础上,她被贾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发展为真挚的爱情。黛玉把全部的热情与憧憬都寄托在这一爱情之中。

这爱情给她带来更多痛苦的眼泪。她追求的是执着、专一的爱情,薛宝钗的插入及“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另一方面,由于礼教的束缚,尽管她多次试探宝玉,却不敢明确表达自己的恋情,当宝玉用《西厢》曲词向她吐露衷肠时,她却生气地说他“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这爱情更给她添上一种难以痊愈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无力抗争。于是她“不是愁眉,便是长叹”,落花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如她那首著名的《葬花词》所描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又如另一首《桃花行》所说:“眼泪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这种强烈的悲剧感与幻灭感既是对自身命运的悲悼,也是对不合理封建制度的控诉。

后四十回续作对林黛玉的描写有违背曹雪芹原意之处,如她也劝宝玉研读“取功名”的“八股”,以至宝玉觉得她“势欲熏心起来”,与前八十回精神不符,削减了黛玉人格的光彩。但续作对宝、黛爱情结局的处理,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贾母、王夫人为宝玉议婚,终于拣中贤惠明达的薛宝钗,并用凤姐的“掉包儿”之计,瞒过宝、黛而完成“金玉良缘”,突出了封建势力的“狠毒冷淡”。宝玉与宝钗成婚之夜,黛玉在潇湘馆里的病榻上,满怀悲愤,焚去诗稿,呕血而死。

她与贾宝玉都是作者在书中极力歌颂的正面形象,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著名的典型人物。

附《红楼梦曲·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淡泊: 篇二

黛玉从不主张宝玉读圣贤书、考功名,他淡泊名利。宝玉将北静王给他的珠子给黛玉,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才不要”。可见他淡泊名利,轻视官僚。

林黛玉是怎么死的 篇三

林黛玉的死,其实还是泪尽而亡,但是绝不像高鹗续书中说的那样,在贾宝玉大婚之时,这是以喜衬悲的方法不符合作者原意。他的死应该是在贾府落难后贾宝玉被抓,黛玉为他担忧,整天忧心忡忡,掩泪而泣,最后泪尽而亡。映证了“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我们来看看书中的情节,就会明白。宝玉来到沁芳闸,看到桃花“落红成阵”便拾起来抖入池内,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儿什么没有?仍旧把花糟蹋了。不难看出黛玉绝不会死在这么不干不净的地方的。

再看黛玉的《葬花吟》其中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不也是印证吗!

在红楼梦曲中有这样一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也在提示我们林黛玉最终因为伤心过度泪尽而夭。

在林黛玉的诗词中也多次有过泪尽的暗示,这里举一例: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这几句诗写得再明白不过了。

仔细研读后就会明白,书中的调包计很不符合逻辑,而是在贾家败落、贾母去世、林黛玉也花魂消亡后,宝玉无可奈何地娶了宝钗。

红楼梦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是以诗为谶,我们再看几句林黛玉的诗: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在大观园点戏时第一出《豪宴》;脂砚斋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脂砚斋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脂砚斋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脂砚斋批:《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所点之戏具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这充分告诉我们后半部书的发展脉络可以很明确的知道黛玉该是在贾府败落之后泪尽而亡的。

《红楼梦》里描写的大观园是世界万象之大观园。仅就人物大观园里我最赏识的还是林黛玉。书中所写,她是一棵仙界绛姝草,不仅模样身材好,更兼气质高雅,文采一溜,不落俗套,出淤泥而不染。她不仅是全书的“花魂”,也是“诗魂”。

黛玉的孤高自傲,为现实社会所不容,也就注定了她的悲剧一生,这是现实的悲哀,也是无可奈何的。黛玉是学不得,也没人能学得。我们只能象欣赏“镜中花、水中月”一样静静地欣赏着她!

绛姝仙子林黛玉的死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焦点,有沉塘而死、投河而尽、泪尽而亡之论。其实尽管没有曹雪芹最后的作品我们仍然可以考证出黛玉去世前后的情况。

.敏感: 篇四

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蜜意,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因宝玉被贾政叫去,怕有事端,等到宝玉回怡红院便前去看看他,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林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顽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真是他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正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了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绝顶聪明: 篇五

从她的才华,考虑问题的全面可以看出。

《红楼梦》林黛玉的人物分析 篇六

林黛玉在整本小说中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整个人为了爱生又为了爱死,从前世开始,她就是受了神瑛侍者恩惠的绛珠仙草,因为无法回报,而变得忧郁多情,当然这个多情的对象是仅限于神瑛侍者,也就是后来的贾宝玉的。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前世,再加上这一世的身世等原因,使得林黛玉的性格特点非常的鲜明。

那么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首先,毫无争议的是林黛玉多愁善感,不管是多么小的事情,林黛玉都可以引用到自己的身上来,从而变得更加的愁苦和忧郁。同时在林黛玉小的时候,因为读书很多,所以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中,又有了孤傲这一说法,她目下无尘,不屑于做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才常常和大家有隔阂,而让她觉得唯一的安慰就是贾宝玉,所以等贾宝玉成亲之后,林黛玉最终身亡,这应该说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演变而来的。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中还有着自卑的一面,这一点从她刚进贾府时就有所显现,她步步小心,事事谨慎,可还是免不了自卑难过的时候,于是林黛玉用自己超强的自尊心来掩饰这一点,在史湘云笑闹着说有个戏子和林黛玉有些相似的时候,她的自卑或者说是自尊心又受到了刺激,于是在回去之后便和贾宝玉发生了争吵。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促使她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悲剧结局,其实这也是早在故事开始时就已经写好了的。

.细心: 篇七

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着’。比如:

(1)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婉言拒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口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一番十分得体的话,既表达了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了自己懂礼节、识大体,可以看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

(2)在王夫人房里。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也搭着半;日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搞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从事,可见黛玉行事的谨慎小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