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饿的小蛇》课后反思【多篇】

《好饿的小蛇》课后反思【多篇】

《好饿的小蛇》课后反思 篇一

亮点

1、从活动现场看,整个活动氛围温馨、活跃,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多的让幼儿模仿幼儿说出来的东西,幼儿的兴趣很高。

2、从幼儿表现看,幼儿都很乐意表达,尤其是在说小蛇的肚子像什么时?幼儿的想象力很丰富,很愿意去表达。

3、从师幼互动看,活动中老师积极与幼儿互动,做到了面向全体幼儿,关注每一位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表达的机会。

不足:

1、教师的回应没有提升,大部分是在重复幼儿的话,没有进行总结、提炼。

2、在游戏环节缺少提升,可以在幼儿猜测时追问他们“为什么是XX”让幼儿对形状有进一步的认识。

3、目标的定位有点宽泛,建议修改的更具体一点。

《好饿的小蛇》课后反思 篇二

活动选取的材料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好饿的小蛇,故事中所出现的水果都是平常生活中孩子能够接触到的。在活动中孩子能大致说出水果的名称或者是颜色,于是教孩子们一些新的词,如:红红的,黄黄的,弯弯的等,提升幼儿已有的经验。在整个活动中,除了语言领域的表达讲述,还渗透了其他领域的元素。如:科学,一共出现了多少水果,以数序的形式让幼儿理解。艺术:让小朋友学着小蛇张大嘴巴,“啊呜”吃东西的样子,把孩子的兴趣带到了极高点。社会、健康:“你觉得小蛇这样吃东西,好吗?你会怎么吃东西?”幼儿回答“应该洗干净,剥皮,一口一口吃!”在故事中教育了幼儿如何正确的饮食方法。

《好饿的小蛇》活动一改我往日对于阅读活动形式单一、呆板的阅读方法,以幻灯的形式和幼儿共同阅读,整个活动在一种轻松、有趣、和谐的环境下有序、有效的进行。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察、猜测和想象。由此产生了能使幼儿参与互动的话题内容,在理解幼儿的基础上,进行适宜的回应,如重复、解释、追问等,将语言领域的指导要点发挥到了极致,使师幼之间始终保持着积极而有效的互动,既引导幼儿感受到夸张、有趣的故事情节,又提升了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较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提高了幼儿的主动性。

《好饿的小蛇》课后反思 篇三

这个月的第三周是家长开放周,星期四是我们小班的开放日,这一天我们班的家长都来了,可见家长对于幼儿还是很重视的。在晨间活动时,有些家长都和自己的宝宝进行游戏,纸球抛来抛去,呼啦圈转来转去的,十分的开心。

我在这次的活动中也要上课,上的是一节绘本阅读《好饿的小蛇》,这是一本优秀的绘本读物,作品充满了天真的趣味,故事巧妙地将各种水果的颜色、形状等多种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将小蛇吞吃食物的特点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个故事的语言简洁、明快,充满节奏韵律,所以,它是一本非常适合小班幼儿阅读的教材。

活动一开始我就问幼儿,你们喜欢看书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非常有趣的图书,想看吗?书上有谁呀?有几位幼儿一看就说了出了小蛇,我于是就说,对呀,那我们一起跟着小蛇到图书中去看看吧!

第二个内容就是让幼儿观察图片,理解故事的内容。我让幼儿学着小蛇扭来扭去的去散步,它发现了什么呀?一个怎么样的苹果?对呀,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呢?那要怎么吃呢?幼儿都做了动作。我就说那要发出什么声音呢,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啊呜、咕嘟、啊,真好吃,让幼儿学说小蛇吃东西的样子,学了两边之后,我就请个别幼儿来进行表演,由于家长都想看到幼儿的表现,所以我请了7、8个幼儿进行表演。之后我再提问,小蛇有没有把整个苹果吞下去呀,你怎么看出来的?对呀,肚子里的是什么呀?对呀,他把大苹果一口给吞了下去。第二天了,他遇到了香蕉,问题如上。

到了第三天我先让幼儿看小蛇吃掉的样子,并没有给他们看菠萝,但是幼儿一下这个形状都猜到了是菠萝,这样的设计让幼儿有了一定的惊喜和猜测,因此他们的兴奋度很高。第四天如上,到了第五天小蛇发现了一颗结满红苹果的树,你猜小蛇会怎么样呢?幼儿都说小蛇会爬上去,是的,那他会吃什么呢?幼儿都说会吃红苹果,我连问了几遍是苹果吗?还是吃掉另外的东西呢?我们来看一看,等我把图片出示时,我太早说出来小蛇把苹果树都吃了,应该先让幼儿看一下的,幼儿都大吃一惊,显得很惊讶。之后我出示一张表格,让幼儿回忆小蛇5天中吃过的东西,由于我的失误我的第2天的香蕉给点了出来,这里的流程有点快可以慢一点。

最后我给幼儿观看了动画片,一边看一边学说啊呜、咕嘟、啊,真好吃。幼儿听到小蛇打的饱嗝时也都很开心的学着打饱嗝。之后我问幼儿能不能像小蛇一样吃东西,一位幼儿就说我们不是小蛇,我就进行总结,是呀,我们不是小蛇所以不能一口吞下去,要细嚼慢咽,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长的很棒的。之后在吃餐点香蕉时,我也很好的进行了课后延伸,让幼儿要细嚼慢咽。

整节课下来我还是比较顺的,幼儿的兴趣度也很高,也很好的学说了对话,其中的有些流程我还是过快了,也缺少总结的话语,这以后要注意。我对于整班的幼儿都进行了提问和表演,幼儿在上课的表现家长也能很清楚的看到,这就是家长开放日的意义,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以便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