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品多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品多篇】

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篇一

第十八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明朝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建立时间:1368年 都城:南京(后明成祖迁都北京)

后金 建立者:努尔哈赤。建立民族:满族

清朝 建立者:皇太极 建立时间:1636年 都城:北京

皇权高度膨胀 “胡蓝之狱”,发生在朱元璋时期,波及面最广。

① 废除宰相制度 使存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消失,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②设立厂卫制度 其中东厂是在明成祖时设立的;③设立廷杖制度 使君臣关系完全成为主仆关系(飞禽走兽);④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八股取士 科举制到明清时期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不允许自由发挥。目的是实行文化专制。

文字狱 在清朝时期达到鼎盛,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第十九课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戚继光抗倭 倭寇:明朝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戚继光:著名抗倭将领,人们把他的军队,称为“戚家军”,最初在浙江一带抗倭,著名的台江战役就在这发生的。后来又到福建、广东进行抗倭。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

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在明末的时候,被荷兰殖民者给侵占,荷兰人在当地残酷压榨台湾人民。

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登上台湾,把台湾从荷兰手中收回(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雅克萨反击战 背景:17世纪40年代,沙俄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并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

过程:康熙皇帝决定反击,进行2次雅克萨反击战,分别在1685年,1686年,重创沙俄,最终双方谈判。

〈尼布楚条约〉中国和俄国签定的一个边界条约,也是清政府历史上唯一的平等条约,1689年签定。

具体内容: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条约还规定两国商旅凡持有护照者,可以过境进行贸易。

条约签定的意义: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得到很大发展。

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资料 篇二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1.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朝的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设立东厂负责对臣民的监查、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明政府还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2、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1644年迁都北京,确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

2.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途径:①民族间的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这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②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联合斗争;③民族迁徒,少数民族迁往中原或是汉族人迁往边疆;④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主动接受汉族文化;⑤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联系;⑥民族间的战争;⑦民族间杂居通婚;⑧兼并战争等。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原因:A.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B.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C.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D.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七年级历史全册复习提纲 篇三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兴衰:(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⑴启承禹位:启,夏王朝的第二代国王,他继承其父禹的位置,从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⑵政权地点:阳城。

⑶政权性质:奴隶制政权。

⑷灭亡:公元前1600年,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暴虐,被商汤所灭。

二、商朝兴衰:

⑴建立:①时间:公元前1600年,②建立者:汤。③主要名臣:伊尹。

⑵盘庚迁都:①君主:盘庚。②都城:殷。所以商朝也称殷朝。

⑶灭亡: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商军阵前倒戈),商纣王(使用炮烙,“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鹿台自焚而死。

三、西周兴衰:

⑴建立:①时间:公元前1046年。②建立者:周武王(周文王任用姜尚,重视农业,国力逐步强大,为武王伐纣和建立西周了奠定基础)。③都城:镐京。

⑵灭亡:①公元前771年。②君主: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道路以目”)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⑶实行分封制。

四、分封制的实行

⑴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⑵内容:①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⑶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⑴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

⑵商代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代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⑶与商周同期的西南成都平原,也盛行青铜文化,代表:“三星堆”文化。

二、瓷器:夏、商、西周的陶瓷业也很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三、玉器:夏、商、西周时期,玉器制造业很兴盛,玉器雕刻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四、农业和畜牧业:

⑴后代称“五谷”的农作物,商周已经齐备,农业上会选种、施肥、治虫害。

⑵家禽家畜主要品种,商朝已有,还建有牲畜圈栏。商王室和贵族有专门的牧场。

五、奴隶的悲惨生活:

⑴在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奴隶。

⑵奴隶没有人身自由,有的要戴枷锁,可以随意转让和买卖。祭祀祖先时,屠杀奴隶做供品。奴隶主死了,把奴隶杀死或活埋,做殉葬品。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和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二、春秋争霸:

⑴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

⑵齐桓公称霸:①任用管仲为相(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实行改革,使齐国富兵强。②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⑶晋文公称霸:①通过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成为北方一大强国。②在城濮之战(“退避三舍”)中大败楚军,成为中原霸主。

⑷楚庄王称霸。

⑸春秋争霸的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此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三、战国七雄:

⑴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⑵方位:齐——东方;楚——南方;秦——西方;燕——北方;赵、魏、韩——中央(由北向南)。

⑶主要战役:①桂陵之战(齐魏:围魏救赵)②马陵之战(齐、魏)③长平之战(秦、赵)。从此,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了。

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⑴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⑵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⑶影响: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二、都江堰

⑴时间:战国时期

⑵人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⑶目的:防洪灌溉

⑷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三、商鞅变法

1、背景:⑴铁农具和牛耕使用和推广,土地逐步私化。⑵封建地主阶级产生,封建经济发展。⑶各国纷纷展开变法运动。

2、目的: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3、人物: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具有法家思想。时间:公元前356年

4、内容:⑴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⑵奖励耕战。①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②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⑶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作用:⑴秦国经济得到发展;⑵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⑶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6、战国时变法的影响:

⑴通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⑵地主阶级统治代替奴隶主贵族统治。

⑶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一、汉字的演变:

1、演变的过程:甲骨文、金文(铭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以“马”为例)

2、几种主要的文字:

⑴甲骨文:①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②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开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③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⑵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它比甲骨文规范。

⑶大篆: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称为“大篆”。

⑷小篆:秦统一六国后,为了规范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废除了原来六国的文字。

⑸隶书:秦朝时在小篆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笔画更为简单的文字,叫做隶书。

⑹楷书:魏晋时期,书法字体逐渐变化,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而且,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

1、商朝甲骨文有日食和月食的记载。

2、夏朝就有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3、扁鹊: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总结出得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代表:编钟。

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一、孔子

1、生平: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

2、历史地位:

⑴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⑵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

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3、政治主张:

⑴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⑵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4、教育上的贡献:

⑴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号称“孔门三千”)。

⑵注意“因材施教”。

⑶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⑷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⑸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孔子的言论在由其弟子等整理,记载在编成的《论语》中。

二、老子

1、生平: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

2、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

3、主要学说:《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三、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讨论,形成“百家争鸣”。

2、主要流派及思想主张:

⑴墨家:

①代表人物:墨子(名翟,鲁国人)。

②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⑵儒家:

①代表人物:孟子(名轲,邹国人)、荀子(名况,赵国人)。

②思想主张:

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以“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能持续利用。(孟子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能够认识自然,并要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⑶道家:

①代表人物:庄子(名周,宋国人)。

②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反对孔子在鲁国想要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

⑷法家:

①代表人物:韩非子(韩国人)。

②思想主张: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

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⑸兵家:

①代表人物:孙武(春秋晚期人,兵家鼻祖,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②军事思想:“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七年级历史全册复习提纲 篇四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魏、蜀、吴)

一、官渡之战

1、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

2、结果:曹操获胜。(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二、赤壁之战

1、双方:孙权刘备联军对曹操。

2、结果:曹操战败。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的形成:(1)赤壁之战后,曹操推手黄河一带,不敢轻易南下。(2)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3)刘备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4)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5)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6)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兴修水利;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地区),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联系。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兴旺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分天下的分裂局面。

2、内迁的各族:从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316年,内迁的匈奴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

1.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建康(建业、建邺、建康都是今南京),史称“东晋”。

2.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统一黄河流域。

3.383年,苻坚征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灭东晋。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淝水对峙。晋军获胜。(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4、南朝: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宋齐梁陈),总称“南朝”。

三、江南经济的开发

1、原因:

⑴东汉末年以来,大量的北方劳动人民纷纷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⑵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⑶南方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⑷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得到了迅速的开发。

2、表现:

⑴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⑵大片荒地被开垦成为良田。

⑶江南种植水稻,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江南。

⑷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江南开发前:司马迁在《史记》中载: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江南开发后:《宋书》中这样记载:江南……地方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大融合

1.4世纪后期,东北地区的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2、孝文帝迁都洛阳:

⑴原因:①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粮食缺乏。②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⑵目的:为了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文化。

⑶影响:迁都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促进了洛阳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⑴措施:

①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拓跋——元,贺赖——贺,丘穆——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

④鼓励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⑵影响:促进鲜卑族的发展,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北朝

1、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了四个王朝。

2、北魏和四个王朝(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又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统称为北朝。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1、祖冲之:南朝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2、成就:测算一年的时间与现代相比,只差50秒;造千里船;设计制造水碓磨;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北朝农学家。写《齐民要术》

2、《齐民要术》:介绍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3、地位: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1、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2、《水经注》: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一、古代古代书法、绘画、雕塑方面的主要成就

1、书法艺术:⑴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⑵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⑶王羲之:

①东晋时大书法家,集书法之大成,被后世称为“书圣”。②代表作有《兰亭

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后人称其为“遒媚劲健,绝代更无”)。③书法特点: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绘画艺术:

⑴顾恺之:东晋人,其绘画题材非常广泛,笔下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⑵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雕塑和石窟艺术:

⑴秦陵兵马俑: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⑵石窟艺术:

①时间:北朝。

②目的:统治者为了宣传佛教。

③主要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④特点:石窟里雕刻着数量惊人的大小佛像,周围石壁上满刻着浮雕。这些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资料 篇五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4.618年,李渊和儿子李世民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5、唐朝开国:李渊(高祖);奠基:李世民(太宗);发展:武则天;全盛:李隆基(玄宗)。

6、我国历女皇帝是武则天,她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7、唐太宗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基本上做到了广开言路。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的谏臣。

8、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在他统治时期,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称为“贞观之治”。

9、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

10、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宋璟。

11.712年,李隆基当了皇帝,就是唐玄宗。他以唐太宗为榜样,效仿“贞观之治”,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不仅“贞观之风一朝重振”,而且经济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形成唐朝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12、从三国到南北朝,中国主要有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隋文帝时,下令“分科举人”。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13、唐朝时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方式是科举制度。分为制举(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和常科两类。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科举制度在中国沿袭了1300多年,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4.7世纪初,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15、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16、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823年,唐藩在拉萨大昭寺前立下了唐藩会盟碑。

17.8世纪中前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斐罗为怀仁可汗,回纥曾在灭亡厥和平定安史之乱时出兵助战;六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其中南诏的中心在太和城(大理),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18、唐朝时,中日交往频繁。日本10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访问、学习。其中的有空海(平假名)、阿倍仲麻吕(晁衡)、吉备真备(片假名)。

19、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高僧、旅行家、佛经翻译家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求取佛经。他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大唐西域记》。

20、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留下了唐招提寺和干漆坐像,被定为日本的国宝。

21、开皇之治出现的原因

(1)开皇年间,隋文帝勤勉治国,锐意革新。改革政权机构,重视选拔价值人才;

(2)大力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徭役;(3)他还提倡节俭。

22、唐太宗实现贞观之治的措施:

(1)政治上: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改革三省六部)

(2)经济上: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允许农民用实物代替徭役)

(3)法律上:简法轻刑,修订法律;(《贞观律》)

(4)教育上: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国子学、太学)

(5)民族关系: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天可汗)

23、唐玄宗实施的实现与世开元盛世的措施:

(1)任用贤能:起用一批有德有才的人,淘汰无能的官员;

(2)发展生产:鼓励扩大耕地面积,号召兴修水利;

(3)整理财政:下令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让逃亡者重新登记户口,纳税服役,但可免交几年赋税;

(4)刑罚法律:按照唐太宗“宽仁”的原则,了武则天的苛法;

(5)倡导节俭:遣散一批宫女,销毁宫中的大批锦绣珠玉,抵制奢侈。

24、唐朝采取那些方式来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经济文化交流、册封、联姻、直接管理

25、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1)建立背景:都是结束了长期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政权特点:都采取新的措施来加强主义的中央集权;

(3)存在时间:都很短暂,二世而亡;

(4)灭亡原因:都因为统治者的,被农民起义;

(5)大型工程:都修筑了大型工程,长城和大运河;

(6)历史地位: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灭亡教训为后来的统治者借鉴,出现封建社会的盛世。

七年级历史全册复习提纲 篇六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人:

⑴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⑵距今年代:约一百七十万年。

⑶生产生活: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⑷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

二、北京人:

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⑵距今年代: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⑶生产生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

⑷历史地位: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⑴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⑵距今年代:约三万年。

⑶生产生活: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与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生活的集体——氏族。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原始居民:(南方的代表)

⑴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

⑵距今年代:约七千年。

⑶种植作物: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南方雨水多,气候温暖)

⑷生产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子(南方多雨潮湿,干栏式可以通风防潮),过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陶器,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北方的代表)

⑴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

⑵距今年代:约五六千年。

⑶种植作物: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粟,北方通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

⑷生产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饲养猪狗等动物,用骨制箭头、鱼叉、鱼钩打猎捕鱼。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住半地穴式房子(北方寒冷,干燥),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北方)

⑴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⑵距今年代:约四五千年。

⑶生产生活:用磨制石镰、石锄,陶器有黑陶、白陶。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第三课 华夏之祖

一、炎帝:

⑴黄河流域著名部落首领,曾与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大败东方的蚩尤部落。

⑵炎、黄部落结盟后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二、黄帝:

⑴黄河流域著名部落首领,曾与炎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部落。

⑵炎、黄部落结盟后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⑶号称“人文初祖”。①相传建造房屋,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基础。②其妻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下属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等。③后人常以“炎黄子孙”自称。

⑷孙中山赞黄帝:“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毛泽东语: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三、尧、舜、禹的传说:

⑴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①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

②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③禹: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⑵禅让制: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后,推举舜做继承人。舜年老后,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传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

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由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奴隶制国家的国王。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篇七

第十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辽 建立民族:契丹族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建立时间:916年 都城:上京

北宋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建立时间:960年 都城:汴京

西夏 建立民族:党项族 建立者:元昊 建立时间:1038年 都城:兴庆

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每年送岁弊,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不好的影响);但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好的影响)。

榷场 我国古代由国家为征税而设立的边境贸易场所。

杨家将 北宋抗击辽的代表

第十一课 宋金南北对峙

金 建立民族:女真 建立者:完颜阿骨打(金太祖) 建立时间:1115年 都城:会宁 先后灭掉辽,北宋

南宋:建立者:赵构(宋高宗) 建立时间:1127年 都城:临安

靖康之变 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宣告北宋的灭亡。

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岳飞:南宋著名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

郾城大捷 1140年,岳飞取得的一场对金军的大胜。

岳飞抗金的意义 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宋金南北对峙 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由此形成双方的南北对峙局面。

金朝变革女真习俗 目的:加强统治

措施:①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②将女真人大规模南迁至中原地区,积极恢复发展农业,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③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在生活习俗方面进一步向汉族靠拢。

第十二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 趋势:魏晋南北朝以来 完成:南宋 原因: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 农业:占城稻,原产于越南,北宋时期引进,得到迅速推广,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② 手工业:煤,称石炭,开采量世界第一(北宋);铁、铜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陶瓷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著名的制陶点有五窑,景德镇。

③ 商业:高度繁荣,为适应商业的发展,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④ 海外贸易:得到政府的鼓励,发展兴盛,有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机构(广州、杭州)

泉州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第十三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士农工商 士:主要指当时的读书人,地位最高,相当部分官员来自这一阶层。

农:大部分农民是拥有少量田产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另一部分是租种他人土地的佃户。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 工:身份相对自由。 商:行商(卖眼药图)和坐商,他们的经济活动对城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身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乡村生活 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元旦、寒食、冬至。王安石的《元日》就是指元旦。

城市风貌 瓦舍:宋代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 蹴鞠:类似现代的足球运动。

第十四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铁木真:又称“成吉思汗”,蒙古族的杰出首领;主要贡献有建立蒙古族政权,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

元朝 建立民族:蒙古 建立者:忽必烈(元世祖) 建立时间:1271年,实现全国统一的时间:1276年

忽必烈改制 原因:巩固统治 具体内容:①政治方面,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②经济方面,推行重农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影响:忽必烈的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人分四等 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各族人分为四等,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元朝的民族政策有悖于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

回族 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国人通婚的产物,信仰伊斯兰教,产生于元朝。

第十五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活字印刷 发明时间:北宋 发明者:毕升 地位: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意义: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 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叫司南;北宋时期,加以改进变成指南针;意义:一经发明很快应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期,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唐朝就已经发明;宋代时期,得到改进后,广泛应用于军事战争。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震动。

绵纺织技术革新 革新者:黄道婆 革新时间:元朝 重要发明: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意义:松江地区逐渐上升为江南绵纺织业中心;棉布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第十六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资治通鉴》 成书时间:北宋 作者:司马光 体例:编年体通史 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具体内容: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共1362年的历史。

意义: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词 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出现于宋代。

代表人物:苏轼 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 两宋之交著名婉约派词人,代表作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 南宋豪放派词人,又是著名抗金将领,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元杂剧 著名作家有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关汉卿生活于元代,1958年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东西方各国普遍举行了纪念他戏剧创作700周年的活动。

历史学习方法 篇八

A、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B、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