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新版多篇)

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新版多篇)

腊八节的寓意 篇一

腊八节的寓意有以下几点:

(一)表达祈求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

腊八节借“腊祭”之名,表达了农民对来年丰收的一种美好祝愿。人们用收获的各种农作物来祭祀祖先神明,感谢祖先对他们生活的庇佑,同时也祈求来年能够风调雨顺、六蓄兴旺、五谷丰登。

(二)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

在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里有这样一句话: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知道腊八粥食材的丰富,还有农民丰收的喜悦。

(三)营造浓浓的亲情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沈从文的《腊八粥》那篇文章里,我们感受到了在腊八这一天,人们做腊八粥、喝腊八粥一家人在一起的浓浓亲情。而做好的腊八粥赠给亲友,在馈赠与接受之间,这也加深了亲友之间的感情。

(四)蕴含追求健康的养生之道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食材非常丰富,不仅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成分,还具有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消烦止渴等功效,可以说是养生的首选。

腊八节各地传统习俗 篇二

习俗一,腊八粥。腊八粥的原料很多,除了白米,人们会将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桂圆、葡萄、红豆、花生等不下20中原料提前泡发,在第二条慢慢熬制成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古人由于生活条件所限,食物较为匮乏,能喝上腊八粥,在当时是一件很开心很期待的事情。

习俗二,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大家在腊月初八这天泡制蒜,而腊八蒜的做法简单,把剥了皮的大蒜瓣儿放到密封罐子里,泡上醋即可。同时,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古代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

习俗三,腊八面。陕西关中地区流行吃腊八面,腊八面以面和各种豆类为原料,面需做成韭叶面备用,豆类提前泡一晚,腊八这天用来熬汤。同时熟油将葱花爆香,面煮好后将葱花油泼入锅中,即制作完成腊八面。

习俗四,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习俗五,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腊八节的由来 篇三

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八节 篇四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