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课件(新版多篇)

八年级语文课件(新版多篇)

八年级语文课件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辩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资料阐述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搜集整理资料,形成观点,并以辩论形式展示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品质,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的发言的良好的交际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注意分组大体均衡;搜集并制作有关课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学生:搜集、筛选有关资料,提取依据、形成观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电视中有关辩论赛的录像,让学生从中体验精彩的辩论,鼓励他们成为运用语言的能手和能言善辩的人才。

二、选择活动项目,开展辩论:

1、学习辩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

(1)先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

(2)用有力的材料证明观点。事实要确凿,资料要来自权威人士或权威机构。

(3)用心听并分析对方的观点、论据,找出其薄弱环节,以便反驳。

(4)答辩时有必要才答复,该避就避,以免言多语失,被对方抓住不放。

(5)变换角度反击对方。

(6)熟悉归谬法、反证法、两难法,灵活运用,使对方陷于被动。

辩论评分表:

辩题:正方:反方:

项目

得分

内容(30)

论辩技巧(50)

仪态(10)

合作精神(10分)

2、活动步骤:

(1)主持人介绍台上正反两方的选手,讲述辩论规则和评判方法,宣布辩论会开台。

(2)正反两方分别陈述各自的观点和理由。

(3)正反两方代表队交锋,互相诘难、反驳。主持人宣布辩论会结束,然后总结正反两方在辩论中的得与失,最后宣布评判结果。

3、教材设置了三个活动主题。

一是“上网利弊谈”,设置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对上网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既要学会充分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又要分清网上良莠,自觉抵制网上不健康内容的诱惑。二是讨论“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设置这一主题,意在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三是“关于克隆的争议”,这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同时它也越来越变得让人类难于控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人类。科学的发展的发展的怎样才能符合人性的,如何为未来营造既是科学的又是人道的社会,这是人类,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都必须面对与思考的大问题。要通过让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和辩论,为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三、活动写作:选择三个活动主题中的一个,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条理清楚。

四、活动小结。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八年级语文教案:《走上辩论台》”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会考频道。

八年级语文课件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 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品味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多角度表现文章主题的写作特点。

3、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读为主,通读、选读、品读、析读、诵读贯穿课堂,分不同阶段理解父子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在特定环境下感受到的父爱,感受文中的人性美。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一、父亲的背影一点都不美,不够潇洒。为什么不捕捉生活中父亲美的一面、美的事物去写?会有很多素材啊,为什么要选不美的背影?

老境的父亲颓唐、忧伤、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但大家想想如果是个健壮灵活的父亲,健步如飞、干脆利落,还能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那种关爱的深刻性吗?作者写的是真实的再现,那个背影已经深深地长在每个中国人心中。

启示:单有独辟蹊径的精神、角度还不够,还必须有真实的、感人至深的内容支撑,否则会华而不美。

那回答作者为什么用背影做标题?

视角新颖独特

是文章的线索。

是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爱,是父子依依惜别时留给儿子最深的印象,体现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二、买橘子的背影令作者念念不忘,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几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进去吧,里边没人。

①安慰儿子,也表现自己的坚强。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善良而又坚强的父亲!

②担心照顾不周。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

③担心儿子,怕他渴,怕他累。上了车,替儿子拣定了椅子,铺好了座位,既关照儿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要做的几乎都做了,要说的几乎都说了,但又忽然想到儿子路上口喝怎么办,他怕买橘子回来找不到儿子,又怕车上东西丢失,可看到这位慈父对于儿子的照顾是多么周到、多么细心!

④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关注安危,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分别在即,今后就是关山阻隔、天各一方了,你经常来信吧,好让老父减轻对你的刻骨思念!这一句话所表现的,就是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这样的真挚而深切的期待!

父亲的话语是最朴实无华的了。可正是这朴实无华的的话语,燃烧着火热的情感,请从文中画出父亲说过的每一句话,体会其中潜在的情感。父亲的语言都很简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

5、事事为儿子着想。依依惜别,不胜留恋,担心儿子在车外久立受寒,所以还是叫儿子“进去吧”。可看到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这五句话都很简短,然而饱含感情,有丰富的潜台词,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地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语言朴实,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是伟大的父爱!

三、儿子感受到父亲的爱了吗?表现在哪里?父亲的背影,是否让作者有所触动?表现在哪里?

四次流泪。儿子总共流了几次泪,为什么流泪?

1、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2、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3、感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4、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第一次的“泪”: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

第二次的“泪”是父亲为买几个橘子,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惜别,感激、同情父亲不容易。哀伤、悲愁的眼泪。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

写此文时作者28岁,在清华教书,已为人父。8年前和父亲车站分别的一幕展现在眼前,思念在脑海瞬间打开。

四、看到父爱子,子爱父。但子爱父是有过程的。

.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父亲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是告别了少年轻狂的岁月之后才意识到的。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父慈子孝”。对父爱是经过背影的发酵后才理解的。琐事消磨,那封信勾起回忆。不能忘怀的是背影。不管是自己的学业事业、孩子多烦事多、代沟啊等。都不能消磨对父亲的爱以及他对父亲的理解,最不能忘怀的就在这里。

五、我们该怎么做?关爱父母。

上课了。老教授让同学们做一项问卷调查,两道题。

1、他很爱她。她美丽动人。可因一场车祸,她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

A、他一定会B、他一定不会C、他可能会

2、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忽然他破产了。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

A、她一定会B、她一定不会C、她可能会

统计,发现:第一题有10%的同学选A,10%的同学选B,80%的同学选C。第二题呢,30%的同学选A,30%的同学选B,40%的同学选C。

“看来,美女毁容比男人破产,更让人不能容忍啊。”教授笑了,“做这两题时,你们是不是把他和她当成了恋人关系?”

“是啊。”同学们答得很整齐。

“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第一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让你把这两道题重新做一遍,你还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吗?”

教室里变得非常宁静,一张张年青的面庞变得凝重而深沉。几分钟后,再统计,两道题,同学们都100%地选了A。

教授的语调深沉而动情:“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啊!”

请同学们关爱父母。

六、小结。

七、作业;熟读课文。

八年级语文课件 篇三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一、#课件#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shuāi)/蓑衣(suō)连翘(qiáo)/阻挠(náo)纬度(wěi)/忌讳(huì)

销声匿迹(xiāo)/悄然无声(qiǎo)候鸟(hòu)/诸侯(hóu)难测(cè)/侧面(cè)

(2)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销声匿迹:原指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侯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侯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八年级语文课件 篇四

《望岳》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八)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八年级语文课件 篇五

教学目的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2、体味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对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愤懑之情。

3、品味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4、初步了解“说”和“序”的文体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阅读提示”中字词的音、义,“易”“策”“食”的各个义项和‘马之千里者”“子之不遇时”的句式特点。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体会韩愈对董邵南的同情、劝勉和劝阻等复杂的感情。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解说:四个步骤: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思路;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味作者的见解主张、思想情感;研读课文、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拓展阅读、拓展视野、迁移知识、培养筛选信息和搜索信息的能力。)

2、发现法。

(解说:原则同讨论法,步骤分两步走:一是学生阅读发现问题阶段,二是师生梳理问题,解答问题阶段。注意事项:一是要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耐心听取学生的发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语设计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另一方面,人才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才能用在什么地方、为谁所用也是一个不能不重视的大问题。韩愈的两篇短文论述了上述两个问题,他的见解和主张值得我们深思。

二、解题“序”作为文体分两类,一种是写在某书或某文章、诗歌前面的说明、评介性文字;一种是蹭序,是为一件具体的事向人赠言,或向即将告别的人赠言的文章。《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属赠序。

三、研习课文三。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的思路。

具体做法:先请两位学习中等偏下的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甲生读完后,师生共同找出读错的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同时肯定他读得好的地方(只指出某个字、句即可)。然后由己生朗读。乙生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具体做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或者由小组长组织讨论,大家边读边口译,相互更正,一起补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或者小组轮流当组长,先疏通文字,后整理思路。

(解说:豆。初读一定要落实,给够时间,要各组组长督促大家在课文上做标记,该注音的注音,该释义的释义,该加符号的加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