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教学反思【多篇】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多篇】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一

在《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中,通过课件出示情境导入,生动有趣的动画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首先,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一元硬币来探索出用线绕,在直尺上滚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后,我又引出新的问题: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小圆如何测出它的周长?使学生自己切实体会到有些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再去探索新的求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

其次,在测量周长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一环节中,我明确的提出了提出活动要求,同时出示学习指南:小组合作,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由组长分工(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计算)。把数据填在学习卡片上。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中,体会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导入圆周率的教学,知道圆周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

总之,让学生再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让他们知道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材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我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如何测量圆的周长?),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用“绕”、“滚”、“截”等多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这一过程改变了过去那种先告诉学生怎样做,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做的被动测量方法,而是采用先给学生“材料”,放手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当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时,我又引出了甩小球游戏,让学生观察形成的“虚圆”,“虚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这些方法测量吗?这个问题,打破了学生的认知*衡,使学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日常生活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圆,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不但麻烦,不精确,有的根本无法测量。就在学生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法时,教师引导学生由联想到猜想,并再次观察甩小球游戏,最终使学生悟出: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这个问题教材未呈现有关内容,所以许多教师教学时都不做解释,学生往往也就不知其所以然。而怎样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呢?我采用“诱生深入,步步紧逼”的方法,通过联想、猜想、观察甩小球游戏等逻辑严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种过程突出学生自己如何探究知识、如何生成“结论”,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与培养,突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获得,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素质教育思想。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三

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是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课前我布置让学生每人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硬纸片和一条细绳及直尺。

我利用**:“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机会,首先通过触摸圆周长,使学生建立充分的亲身体验,接着通过对圆周长概念的个性化描述,引导学生尝试具体表象向抽象提炼之间的转轨。

尽管学生在这里的表达显得肤浅,但正是这些富有个性的思想,恰恰显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

探索圆周长计算这一环节: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测绳”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心情,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

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进一步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然后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测量的数据填在课前研究的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时候让学生组与组交流成果,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本课的难点。

在此基础上,通过电脑展示,验证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引出圆周率,学生有了这一发现,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了新知的价值。

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这节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他们也能像科学家那样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得出结论。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四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想为主导。

课前我设计了每人做一个圆并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周长,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经历变曲为直的过程,同时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不同圆的周长,再计算出周长与本圆直径的比值。

课堂上围绕课前问题展开,通过汇报,让学生从自己得到的数据中发现问题,引出圆周率,通过阅读了解圆周率并找到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接下来小组合作,探讨由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圆周率到周长等于圆周率乘以直径的推导,再由直径等于本圆半径的二倍,推导出另一个公式。最后用练习加以巩固。

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基本按设计来展开,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在圆的周长公式推导时,由于上面是文字,下面是字母,学生一时不知如何下手,如果这里能让学生转换一下也许会好一些。

2.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少,没有让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3.评价语言不够丰富。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五

学习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在学习了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

学习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学习方法:

1.本节课学生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其主要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分工,学会分享。

2.本节课我尽量采取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乐学、易学、好学的课堂氛围;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其中,自主学习,作为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人;尽量授之于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断的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变的会写、会做、会思考;正确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表现,调动学生于一个较高的学习状态中;采用小结、应用等基本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以达到预期的课堂目标;进行*古代数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学习热情。

3.本节课灵活性较强,希望看到学生的不同闪光点,看到他们的创新火花,看到他们快乐学习的笑脸。

教学总结:

本着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意图来完成国小高年级《圆的周长》这节课的教学工作,课后,感觉——一个字“差”,三个字“真的差”。

1.一差: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教学环境。第一次带着话筒上课,我与它的配合太不默契了。低头声大,抬头(我的博客:(月光拇指))声小,占据了我的一些大脑空间;我的教学设计与多**联系密切,因为键盘鼠标放置在一个角落,每次使用得提前占用一些时间,教学环节不流畅;学生与听课教师的层面不能一眼看到,使我不能及时观察到教师的表情,不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2.二差:不能很好的与学生进行配合。陌生的学生,尽管短暂的了解,但是还是知之甚少。就拿这个来说吧:看大屏幕,自读小故事。学生却大声齐读**,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感悟的知识,自读就可以了,听到学生的声音,我又不好意思打断他们,只能任由他们读下去。

3.三差:不能很好的设计最细化的问题。问题较为粗略,学生答题有理解上的困难。回答很是不积极。这是我这节课的失败的关键所在。

4.四差:学生的活动交流自主合作学习没有很好的体现。尽管我用了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去合作交流,最终得到本课的重点知识,但经过学生的活动,为了节省时间,我代替他们把活动的结果利用计算机这一**展示出来,我想,这是错的。不过,孩子们(我的博客:(月光拇指))真的,没有发现,我的设计只能落空。最后不得不自已代替学生得出新学的知识。

5.五差:自己多年的山村教学,已经把自己的语言,神态包裹的严严实实。没有更多的流畅的教学语言,没有激励的话语。自己的言行,会犯下些许的小错误。

不想再多说什么,只想默默的思考。为什么自己的精心设计却没有在学生身上闪现?还是因为自己的设计根本不够精心?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六

讲圆的周长时,我想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真正理解圆的周长的公式。主要基于两点考虑:

1.前段时间远程培训时专家对探究教学的引领。

2.以往的教学中,周长和面积这部分知识教的很辛苦,但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他们不理解公式背后的算理,导致我和学生都特别累。因为总有一种担心,担心课堂上时间不够用,所以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索知识,匆匆的推导出公式,然后是充分的练习。但是,几天之后,总会发现依然有同学不会用公式。每到这时,我都觉得很无语,也总在生气的责怪学生这么简单还没学会。所以,今年在讲这节课之前,我认真反思了以前自己在讲课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想让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

探索过程如下:

1.怎样得到圆的周长?你有哪些好方法?

(1)用线围圆一周,放在尺子上量一下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2)用卷尺围一圈,也能得到圆的周长。

(3)在圆上做个记号,从记号开始在尺子上滚动一周。郭家乐同学这个方法很好,全班只有他一位同学这样说。这个同学很棒啊,当时我这样想,当然,没忘记及时的表扬他一下。

学生说出来以上几种方法。

2.请你用以上第一种和第三种方法量出你手中圆的周长。

3.老师演示:直径和周长的关系。

记录:直径10厘米,周长31厘米。

4.同桌合作:

测量你们圆的直径和周长。

5.告诉学生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3倍多一些。这个地方我没让学生去计算,太占用时间了。这个地方学生容易弄不清楚,所以我把它板式出来:圆的周长*直径=3倍多一些,提醒学生注意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

然后我讲解圆周率的有关知识。整个课堂注重让学生探索、实践,经历测量得出圆的周长的方法,学生探索的过程还比较积极认真。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没有让学生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遗憾。当时考虑时间问题,现在想应该让学生计算一下自己的就行了,然后汇报结果,最后对接近正确结果的进行表扬,鼓励他们操纵过程认真细致,所以误差小。那么这样,这些受表扬的同学的小脸一定会灿烂如花,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这节课的课堂设计和自己以前相比有很大进步,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还算完整,但不“完美”。我想,好的课堂应该是高效的,那就是在课堂上尽可能的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体验探究的乐趣和价值,好的探究活动来自于老师的智慧,这种智慧就要靠我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