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庐山诗句多篇

赞美庐山诗句多篇

《大林寺桃花》 篇一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登庐山五老峰》 篇二

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赞美庐山诗句 篇三

1、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一江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庐山到处是浮图,若问凡家半个无;只为渊明曾好酒,至今有鸟号提壶。

6、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7、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

8、庐山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

9、瀑布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蹔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10、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来动移文。

11、石龙有口口无根,龙口汤泉自吐吞,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

12、自从庐阜泻双练,至今银湾岐两支。

13、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14、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

15、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16、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钟声知何处?苍苍树里闻。

17、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赞美庐山诗句 篇四

《庐山》【唐】李咸用

非岳不言岳,此山通岳言。高人居乱世,几处满前轩。秀作神仙宅,灵为风雨根。馀阴铺楚甸,一柱表吴门。静得八公侣,雄临九子尊。对犹青熨眼,到必冷凝魂。势受重湖让,形难七泽吞。黑岩藏昼电,紫雾泛朝暾。莲堕宁唯华,玉焚堪小昆。倒松微发罅,飞瀑远成痕。叠见云容衬,棱收雪气昏。裁诗曾困谢,作赋偶无孙。流碍星光撇,惊冲雁阵翻。峰奇寒倚剑,泉曲旋如盆。草短分雏雉,林明露掷猿。秋枫红叶散,春石谷雷奔。月好虎溪路,烟深栗里源。醉吟长易醒,梦去亦销烦。有觉南方重,无疑厚地掀。轻扬闻旧俗,端用镇元元。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锦绣谷》【原】五律

奇花争锦秀,怪石竞嵘峥。路险盘松顶,桥高半岭横。

叠崖随雾隐,飞瀑伴云生。兰蕙香幽谷,邀春结伴行。

《游含鄱口》【原】(五律)

飞云渡险脊,走雾隐幽潭。鸟掠丛林隙,人游松壑巅。

劲风摧细雨,峭壁断浓岚。逶迤至山口,鄱湖一岭含。

《秀甲东南》【原】(古体)

劲风湮细雨,峭壁晓岚生。瀑布悬云际,清泉堕碧汀。

蜿蜒松顶道,峻险石盘城。坐爱庐山秀,崖岩也有情。

赞美庐山诗句 篇五

1、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2、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自从庐阜泻双练,至今银湾岐两支。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来动移文。

7、是夕吟因话,他年必去随。尝闻庐岳顶,半入楚江湄。

8、冬有灵汤溢,夏无炎暑侵。他年如遂隐,五老是知音。

9、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10、五老峰巅望,天涯在目前。湘潭浮夜雨,巴蜀暝寒烟。

11、秀作神仙宅,灵为风雨根。馀阴铺楚甸,一柱表吴门。

12、炉峰松淅沥,湓浦柳参差。日色连湖白,钟声拂浪迟。

13、控压浔阳景,崔嵬古及今。势雄超地表,翠盛接天心。

14、庐山到处是浮图,若问凡家半个无;只为渊明曾好酒,至今有鸟号提壶。

15、石龙有口口无根,龙口汤泉自吐吞,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

16、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7、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关于庐山的诗句古诗 篇六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x水自流——朱元璋《庐山诗》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庐山瀑布》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曹德《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贾岛《寄白阁默公》

高人往来庐山远,隐士往来张长公。——李颀《送刘四赴夏县》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白居易《庐山桂》

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韦应物《寄黄刘二尊师》

去年上已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蒲塘驿》

腰悬竹使符,心与庐山缁。——韦应物《郡内闲居》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江为《瀑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若看山下云深处,直是人间路不通。——杜荀鹤《题庐岳刘处士草堂》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陆游《自咏示客》

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要勒移文。——白居易《别草堂三绝句》

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白居易《宿东林寺》

赞美庐山诗句 篇七

1. 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

2.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寒食江州满塘驿》

3. 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4. 若看山下云深处,直是人间路不通。——《题庐岳刘处士草堂》

5.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6.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7. 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钟声知何处?苍苍树里闻。——《庐山独夜》

8. 老夫高卧文殊台,拄杖夜撞青天开。撒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王阳明

9. 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10. 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蹔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庐山瀑布》

11. 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12. 南湖首重回,笑青吟翠向崔嵬。天应不许人全见,长把云藏一半来。——《湖上望庐山》

13. 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望庐山五老峰》

14.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15. 瀑布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蹔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庐山瀑布》

16.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17. 辍棹南湖首重回,笑青吟翠向崔嵬。天应不许人全见,长把云藏一半来。——《湖上望庐山》

18. 苍龙昂首朝天啸,倚壁虬螭斗厉饕;尾扫石狮云水怒,爪擒方印雨风啕。——《远眺龙首崖》

19.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

20.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望庐山五老峰》

《题西林壁》 篇八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生在此山中。

赞美庐山诗句 篇九

1、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2、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朱元璋《庐山诗》

3、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4、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6、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7、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

8、若看山下云深处,直是人间路不通。 杜荀鹤《题庐岳刘处士草堂》

9、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 江为《瀑布》

10、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 白居易《宿东林寺》

11、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庐山瀑布》

12、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13、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 白居易《庐山桂》

14、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 曹德《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15、高人往来庐山远,隐士往来张长公。 李颀《送刘四赴夏县》

16、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 王维《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

17、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张继《江上送客游庐山》

18、去年上已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宋之问《寒食江州蒲塘驿》

19、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祇树林。 李颀《题璿公山池》

20、腰悬竹使符,心与庐山缁。 韦应物《郡内闲居》

21、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 韦应物《寄黄、刘二尊师》

22、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 白居易《庐山桂》

23、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要勒移文。 白居易《别草堂三绝句》

24、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李白《别东林寺僧》

25、庐山逢若士,思欲化黄金。 储光羲《升天行贻卢六健》

26、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27、归装渐理君知否? 笑指庐山古涧藤。 陆游《自咏示客》

28、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 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29、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 贾岛《寄白阁默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