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新版多篇】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新版多篇】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一

1、学生在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环节中,积极思考,配合默契,讨论积极。

2、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及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及时进行肯定与点拨,让学生们深入的体会到老教授给予“我”的鼓励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佩。

不足之处:

1、整节课,尽管采用的是较新的教学模式,但主流仍是师生的对话。我现在追求的课堂是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评价(互动),必要的时候,我再出场。要想实现这样的课堂,有待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寻路。

2、朗读形式较少。学生们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我对老教授心存感激,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所以朗读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有些重点词句,学生读出来了,但我未及时创设情境,让他们再美美的感悟。

3、课堂上的捆绑式评价语太少。我时时告自己,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也不要让学生吝啬他对同伴的评价,但实施起来,就出现了问题。

整改措施:

虽然这节课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觉得它能让我思考的东西却很多:

1、教师的基本功对于上好一节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过渡语的衔接、阶段的小结。因此我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2、六年级的语文课,篇幅较长,在教学第二课时时,经常会时间到了,课还没有结束的现象。如何做就能达到轻负高效?它是我现在仍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能蜻蜓点水。希望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努力,朝着轻负高效的课堂迈进!

在我校听评课活动中,我执教了《唯一的听众》一课。从教学效果看,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虽谈不上行云流水却也一帆风顺善始善终,学生表现也基本令人满意。但是,教后反思自己的课堂,依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内容仍然点多面广

近年来,我逐渐接受了“语文教学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教学思想,平时的教学也在努力践行,可是,执教公开课时却又难以割舍了。不可否认,家常课与公开课是有区别的,家常课备课简单,仅依据教材、教参和手中的教辅资料撰写教案,着眼于问题解决;执教公开课,既网上搜集资料、查阅名师教案也观摩名师课堂实录和视频资源,资料多了,思路广了,就难以取舍了。

执教《唯一的听众》,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并存,两点都该抓,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与神态描写对“老教授的平静”的关注都是教学重点,两点都做了,却做得不够扎实。在40分钟的课堂上能抓住一点训练扎实就很不容易了,两者兼顾实在勉为其难。训练不扎实,以后学习另一篇课文时还会都抓都训练,依然不扎实,久而久之,语文教学就变得在轻浮中行走了。

其实,本单元的导语中提出“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却并非每篇课文都抓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而是学习本单元四篇课文时各有所侧重,这样就会减轻教学每一篇课文时的压力,也就不至于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了。鉴于此,单元备课乃至学期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做好单元规划乃至学期规划,才能明确学习每一篇课文时到底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

二、以文带文过渡桥好难找

引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课外阅读走进语文课堂,不仅学生阅读量加大,还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变化,多个课型结构同时冲击传统教学模式,迫使语文教学不断变革。为了运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在众多语文主题学习课型中,运用最多的当属以文带文课,今天我执教的《唯一的听众》就是一节以文带文课。

学习《唯一的听众》,同时学习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金色的沙子》和《知遇之恩》。当然,学习后两篇文章仅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花费时间并不多。但是,以文带文课中的所学课文与所带文章并非毫无关联,学习《金色的沙子》是因为学习了《唯一的听众》的环境描写,再用《金色的沙子》训练,看学生是否明白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知遇之恩》是借年级组长说的三种人,让学生体会《唯一的听众》中老教授属于哪种人,借以表现对老教授的赞美与敬仰之情。

以文带文课中的所学课文与所带文章必须有联系才行吗?是的。若没有联系,生硬拿来,课堂教学结构就显得不伦不类,也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了。不但阅读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也会慢慢失去读书兴趣。那么,所学课文与所带文章的过渡“桥”是什么?目前,大家倾向于语言文字训练,在课文中学习语言文字,在所带文章中训练语言文字,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人文主题也可以当作“桥”,知识归类也可以用作“桥”,如借用《知遇之恩》中的三类人来表现《唯一的听众》中的老教授对青年人的无私帮助。

三、课堂评价还是有意为之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一直是我的短板,不知不觉就会忘记。因此,执教公开课时,总会设计几句评价语,用以增添课堂的亮色。今天执教《唯一的听众》,设计了表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读书广博,同时针对老教授的神态描写设计了能回答出老教师平静背后的心理活动的同学的激励性语言。尽管在课堂上都用上了,效果也不错,但我深知鼓励性评价若没有到信手拈来的程度,课堂就很难有光彩夺目的精彩。

课堂即时评价既是对回答问题学生的鼓励也是对全班学生的引导,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为什么难以“习惯成自然”呢?仔细想来,除了教学理念没有彻底转变外,还有对学生也就是儿童的认知没有弄懂弄透。课堂教学是表扬的艺术,并非仅是口号,更是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国小生需要在鼓励中成长,这是学情,是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把理念转变为实践是艰难的,因为我们对儿童的认知不全面甚至于把学生当作成年人,因此,“挑毛病”的课堂才会司空见惯。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有意为之并非不对,但更需要从心底里认可“儿童需要鼓励”的教育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慢慢地转变为无意为之,直至习惯成自然。

四、依据学情关注学生进步

尽管我努力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烂熟于胸,有时却不得不回味一下前后教学环节的联系,此时便失去了对学生的关注。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应该在学生的表现与成长上,不应该在教案上。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时,却发现学生并没有想象中的好,有时甚至于差强人意。

为什么在课堂上看不到学生的进步?首先是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同时关注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上游学生无所事事、下游学生听不懂成为多年来的难题。因此,在魏书生老师的课堂上,下游学生写词语,不用听课。其次是学生性格各异,听课与不听课并存,看似听其实不听者有之,看似做小动作其实在听课者也有不少,这并非“一二三坐端正”就能解决的。因此,把握学情就要照顾不同性格特点的孩子,这不是所有教师的所有课堂都能做到的。最后,老师找不到针对不同性格特点孩子的教育方法,虽然希望能促进孩子成长进步却束手无策,因此在课堂上看不到学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把握学情,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练成者着实不多。

反观我执教的《唯一的听众》,因为是一节公开课,总想呈现一节完整的课堂,“赶进度”的情形依然存在。赶进度时,心里想的是“进度”,也就难以关注学生。毕竟,即使让学生读课文有进步也需要跟进指导反复诵读才行。

执教一节校内公开课,虽经过精心准备却依然没有达到理想境界。尽管这几年始终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却依然是问题多多,下次公开课才会更加精彩。当然,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好在,我一直在路上。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二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走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的故事,告诉人们: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及其内涵。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诵读中体会作品的美感。首先,我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其次,要求学生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第三是仔细品位,争取做到声情并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升华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恰当的诵读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我还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体验。本文故事性强,又涉及音乐,通过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伴奏中,表演课本剧,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演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本课例以“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串起了读、品、悟、说、写的心智活动,教师富含激励、赞赏的语言,将文本中的因激励、赞赏而走向成功的故事演绎得异彩纷呈;将40分钟的课堂演绎得个性飞扬。

一、这是一节“生本”的课

整节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学而教。课堂中,教师几乎没提什么理解性的问题,只是让学生自主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去讨论、去表达,真正体现生本的理念,实践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读”方面,让学生自主读,自由读,读得充分,读得有层次,读得有效果。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美读、赏读后,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享受。

二、这是一节“生动”的课

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本节课上,教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

情感熏陶、自主感悟、自由表达”的语文学科个性。教师以饱满的情绪,热情洋溢的鼓励性语言,引导学生学得兴致盎然,谈得津津有味。教学中,适度适时的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运用,美妙的音乐也为课堂增色不少。教师活化教材,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学习,使课堂焕发出了活力。

三、这是一节“生态”的课

“生态”的课堂就是和谐的课堂。本节课上,“生态”性体现在多方面:

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课堂上,教师除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外,在关键处点拨,问题之间过渡,重点之处强调,思路阻塞处沟通。如引导对老教授的语言的品析;对“我”心理活动变化的体会等。

课堂气氛和谐融洽:课堂中,师与生,生与生互相欣赏,真挚的情感始终在课堂间自然流淌。整节课笑声贯穿始终,老师语言幽默、亲切,如“谁还想当老教授?”“你这老教授怎么撒谎了?”“咱们握握手!”学生乐了,思维也就活了。

读、悟、议、写的同构共建:整节课,学生读书、感悟、议论、表达与结尾处的写格言,浑然一体,处理得张弛有度、舒卷自如,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结构,又感悟到了道理,提高了认识。

四、这是一节“生成”的课

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教师没有预设唯一的答案,而是相机依据学生的学路来推进。这样,课堂教学就显得自由、自如、自在,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开放的话题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习得,“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前一个同学的发言……”等等,都是自然生成的。

本节课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1、应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引导学生感悟内容、体验情感的同时,应重视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训练。对重点词要扣,要品,使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2、应重视学生之间的评价。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达始终给予欣赏、鼓励,这很好,但让学生之间评价就少了,应将评价权适度地让学生行使。

3、应重视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课堂有前松后紧之感,对感悟“心路”纠缠太久,而让学生写格言谈格言安排时间太少,仅一位学生在匆忙地谈自己的格言。

当然,瑕不掩瑜,何况至今还没有任何一节课是十全十美的。陈老师的《唯一的听众》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希望她的课拥有越来越多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三

第一次读完课文,我很感动。第二次精读课文,进行教学再设计,授课完毕后,我很震动。第三次在区教研活动中听完附小的周老师授课后,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

第一次读完课文后,老教授那美好的心灵深深地打动了我,可学生会被打动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想让学生通过抓住老教授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去体会老教授美好的心灵。而且学生已经有了五年多的阅读习惯,一定能找到文中的语句进行勾画和批注,接着在朗读中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挚情感。可是在上课的头一天晚上,我的想法被我否定了,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老教授的激励,一条是我的变化,这样的解读是不是否定了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呢?再说跑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去找找、勾勾、画画、读读学生就能体会到吗?不!一个声音在我的耳边响起。晚上坐在电脑面前,查阅了不少的关于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尽信书,不如无书”。走出别人教学设计的框子,要有自己的思考!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一个新的教学设计在我的脑海里诞生。我为什么不抓住“唯一的听众”中的“唯一”这个关键词入手让学生去字里行间找一找作者为什么把老教授称为“唯一的听众”呢?第二个分解的问题应运而生:老教授用什么来影响着我?学生顺理成章的便可以在课文中找到了描写老教授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语句,同时结合文中对小伙子的描写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分析理解,这时候学生的理解就不仅仅是停留在了老教授美好的心灵上了,还有对文中小男孩对音乐的执着的爱的感悟上。上完课后,我很庆幸,庆幸自己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再次解读教材。我被学生的解读能力深深的震撼了!

不久以后,区里组织了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有幸观看了周老师的一节录像课,课文的细枝末叶我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是在做课文小结的时候,周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个词语:德艺双馨。这个“德”应该是老人善良美好的品德吧!而“艺”不仅仅是高超的音乐造诣,更是发现人才,鼓励人才的艺术吧!具有这样品德的人难道不让人深深地敬佩吗?“德艺双馨”这个在教参上找不到的简单的词语背后一定包含了周老师不知一次两次的深入解读吧!汉语言的独特语感,我们必须精读,细读,来回读,读到文字的骨头里面去,基于此,感情、思想等一切才能从儿童的心中长出来。我们才能成为像老妇人那样“德艺双馨”的语文教师。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四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国小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他的敬佩、感激之情。因此,课堂中,在出示导学提纲的基础上,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训练提升的模式进行学习。

教学结束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我想从得与失这两方面反思一下:

我认为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一、学生在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环节中,积极思考,配合默契,讨论积极。

二、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及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及时进行肯定与点拨,让学生们深入的体会到老教授给予“我”的鼓励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佩。

课堂永远充满遗憾。我认为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是:

一、整节课,尽管采用的是较新的教学模式,但主流仍是师生的对话。我现在追求的课堂是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评价(互动),必要的时候,我再出场。要想实现这样的课堂,有待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寻路。

二、朗读形式较少。学生们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我对老教授心存感激,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所以朗读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有些重点词句,学生读出来了,但我未及时创设情境,让他们再美美的感悟。

三、课堂上的捆绑式评价语太少。我时时告自己,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也不要让学生吝啬他对同伴的评价,但实施起来,就出现了问题。

虽然这节课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觉得它能让我思考的东西却很多:

一、教师的基本功对于上好一节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过渡语的衔接、阶段的小结。因此我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二、六年级的语文课,篇幅较长,在教学第二课时时,经常会时间到了,课还没有结束的现象。如何做就能达到轻负高效?它是我现在仍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能蜻蜓点水。希望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努力,朝着轻负高效的课堂迈进!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五

《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国小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单元的主题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读懂课文。

2、从老妇人的言行、神态和我的心理、行为变化两个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我”对老妇人的感激与敬佩之情。重难点:揣摩老人的语言和眼神,感悟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学之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方面可谈: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质疑,这一形式比较亲切自然。

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开始新的学习。根据课题的特点,我采用音乐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比较自然的进入课堂,由学生是听众而引出课题。由学生对课题质疑,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质疑课题来进行阅读的方法训练。

二、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补白训练恰到好处

语文教学应做到师生对话、人本对话、生生对话,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补白训练,在学生感悟到老人特殊方式的鼓励与帮助之后,让学生写一些想对老人说的话,一方面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做一个反馈,检验学生是否学懂的文章。

四、质疑贯穿整节课,形式多样,如课题质疑、随读质疑、根据学生的回答质疑等等,因为“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必有议,有议必有得。

语文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以及阅读的方法。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成功之处,例如:

1、课的伊始,没有很好的拽住学生的质疑,当学生提问到“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时教师应该把问题抓住,顺势引出“唯一的听众对我有什么影响呢?”而导入第二环节的学习,这样就使教学流程更加自然顺畅。

2、在处理老人与“我”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一问题时出现故障,课后分析原因应该是教师问题设计不准确,如果提问“我是在怎样的情绪下与老人相遇的?”然后让学生读文章第二自然段,学生对课文有一个了解之后就很容易回答了。或者是老师用一句过渡语直接引出“我”沮丧的心情。这样就能省一点时间。

3、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教师的提示问题不恰当,课堂上我才猛然间感到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学生说不出什么,所以在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时教师又增加了新的问题,给人一种脱节的感觉。如果问:“老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为什么要说这些话?我听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可能就不会出现教师过多提问学生满头雾水的现象了,学生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谈了。不至于出现教师苦苦的追问也出不来自己想要的答案。其次,这一环节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深入的读课文,我感觉把语言单拿出来体会效果不好,应该放置语段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这过程中要穿插读的训练,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学习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老人的用意。在处理老人的神态描写环节也同样犯了这一个毛病,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三个不平静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虽然补白训练比较新颖,但是学生说的不是很恰当,主要原因在于分析得不透彻。

4、课结尾处,表达方法的总结效果不好,我觉得原因在于教师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点拨的不及时,强调得不明显,也可能这个总结放在这一环节就不合理?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六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人们“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诺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无私的帮助。

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像,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仰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中,主要抓住这些句子来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对于随着“我”表现不断变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辞不同,学生体会不到,只倾向留在句子意思上,还有先从语言入手,再从神态入手,缺少整体性把握,纵观本课阅读教学,学生发言面较窄,而且理解老教授当时心里想的内容显得单调、空洞。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七

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

一、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学生默读,画批人物的言、行、神。

(主要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次要人物:心理描写。)

二、重点交流

1、品味老妇人对“我”讲的话,想一想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体会每句话的含义:

通过研读使学生明白:听到了“我“糟糕的琴技,老妇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尊重和理解。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

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主动做听众,这是对我练习琴技的一种无言的督促。而我也从一开始的灰心,到现在有了信心,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这正是由于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再让学生把不同的人物的口吻读出来。

老人的语言是真诚的,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助我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平静、深沉、明澈的眼神。也就是神态描写。

2、找出老教授的眼神描写,重点交流。(三次“平静地望”):

⑴当我拉出像锯床腿的声音时,她的平静,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毫无顾忌的大胆练习。

⑵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她的平静,鼓励我不断努力。

⑶当我渐感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的平静,体现了对我更高的要求,告诉我不要满足,继续提高。

3、解决学生的问题:

⑴为什么不拆穿这个谎言?

联系《我看见了大海》,因为这体现了老教授教育方法的独特,她并没有给予我琴技上的指导,只是给予了我最宝贵的信心。其实老教授的“不教而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啊!

⑵为什么当我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演出时,总是忘了那唯一的观众?

表达了我对老教授无限钦佩,敬仰之情。是她的循循善诱,积极鼓励,真诚无私地帮助,使我树立了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

当最后总结时,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感到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

老师也希望六⑴班的同学们拥有自己的最精彩的人生舞台!全班响起热烈掌声!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八

1、在我校“同课异构”主题教研如火如荼地拉开序幕之际,我们六年段确立了《唯一的听众》作为研究课题,并展开集体备课,深入讨论。这种形式的教研,我们都有同感,既能取长补短发现问题又能发扬个性发现亮点。在对比中,我们的收获是累累的。现就自己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进行反思。

这篇课文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琴艺糟糕、丧失自信到成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是什么力量使他成才?我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

首先,直奔首尾段,对照变化,探究原因,设置悬念。我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师生合作:

师:开始,作者连一支曲子都拉不好,

生:后来,作者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

师:开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

生: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师:开始,作者因拉不好小提琴而沮丧,

生:后来,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

师:开始,作者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

生:后来,他成功的变成了出色的提琴手。

此时,学生心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于是就带着强烈探究欲望进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接着,精读重点段落,潜心研读,品味语境,体验情感。为了让学生感受老教授循序渐进的鼓励,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老人的四处语言描写和三处神态描写的句子,讨论交流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鼓励“我”,由此“我”的心理和行为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激励学生体会每一句鼓励的话语和每一个眼神都饱含着老人的用心良苦。还设计了说话训练,激发学生大胆想象:

(1)当“我”拉出像在锯床腿的声音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2)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3)当“我”渐渐感到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同是“平静”,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下却包含了不同的含义: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和鼓励,读出了老人对“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样,学生思路理清了,对老教授这个人物了解更加深刻了。

此外,课文的语言如诗一般美,为了培养语感,我除了让学生同桌合作读书、小组赛读、配乐朗读外,还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学生兴趣大增,有的想当“唯一的听众”,有的想当“我”,让学生走进文本,再现文本,声情并茂地表演,入情入境,升华情感。

这堂课遗憾的地方也不少,如教师激励性语言不多,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不多,今后,我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

2、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

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时,主要抓住这些句子来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对于随着“我”的表现不断变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辞不同,学生体会不到,只是停留在句子意思上。还有,先从语言入手,再从神态这方面入手理解,缺少整体性把握。也许正是因为理解、体会不到位,使得学生想象老教授当时心里想的内容显得单调、空洞。而且纵观本课阅读教学,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拖堂的问题一直是我的顽症,在35分钟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可谓是“带着锁链跳舞”。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