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小报内容【新版多篇】

春节小报内容【新版多篇】

春节节日小报 篇一

广东各地春节习俗

与北方地区相比,岭南的春节庆祝活动可分为广府、客家、潮汕、雷州半岛以及瑶、壮、畲少数民族五个文化区域。如春节食品和习俗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南国风情以及重商务实、讲究意头、平民意识较强、崇拜鬼神等,各大区域则各有差异。

广府地区的春节习俗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其中以广州及周边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广府边缘地区如粤西一带则保留了较多与驱傩、巫术相关的传统;

客家地区保留了较多带有中原或荆楚文化的传统习俗,如除夕沐浴、照虚耗、送穷、鞭春、人日吃七样菜等;

潮汕地区大抵延续了明清以来的习俗传统,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如腊月二十四日送神朝天,除夕夜围炉,元日以斋祀先、亲友拜正,正月初四迎神下天,立春前一日迎春,正月初五后有乡人傩以‘禳灾’,各地皆有迎神演戏等赛会,上元夜则有妇女行桥度厄、秋千戏、插松竹枝等活动。”

最接地气以及受大众喜爱的民间节庆活动是“行花街”,“行花街”不仅仅是家人一起购买鲜花“以娱岁华”,还具有深厚的民俗底蕴,年桔、桃花、水仙是花市必备的鲜花,鲜花也多取名“发财树”、“富贵竹”、“黄金果”等等,象征好的意头,寄寓了岭南地区的人民期望来年大吉大利、大展宏图、财源滚滚的美好愿望。

传统节庆为广式春节增添韵味

广府地区

代表城市:广州、佛山

行花街,逛庙会

今年的迎春花市节庆采取“3+15”的模式,即春节前3天11个区的传统迎春花市以及春节期间15天以民俗表演、非遗展示、灯光艺术、主题花展、文体活动为主的城市嘉年华活动,在市区多个繁华地段或文化景点都可尽情参与,包括花城广场、荔枝湾涌、天河体育中心、海珠湖、云台花园、越秀公园、广州塔南越王宫博物馆、广州博物馆等。

2017年(第七届)广府庙会将在2月11日至17日举办,以城隍庙忠佑广场为主会场,以北京路、文德路等地为支点,本届广府庙会有青年庙会、水上庙会、地铁庙会、小巷庙会、祠堂庙会等多种形式,包含了祈福、民俗、美食等多项文化内容,犹如一盘新春民俗大餐。

即日起至2月12日(农历正月十六),佛山将举办第八届佛山(禅城)岭南年俗欢乐节。岭南天地、南风古灶、祖庙、梁园等热门景点将上演一系列体现禅城“岭南文脉”的节庆活动。到祖庙祈福烧香必不可少,此外,“佛山首届新π民艺节系列主题活动——回到时间里”以粤剧、石湾陶艺、舞狮、剪纸、版画为元素进行的场景还原,可以让游客回到小时候,体验父辈的春节。

潮汕地区

代表城市:潮州、揭阳

大桔拜年,赏安仔灯

潮州有“新年赠桔,大吉大利’的说法,七年级要带上“大桔”去拜年。潮汕各地还会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皮影戏,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走访各个村镇进行表演、拜年。

而在古城揭阳,“安仔灯”则是用泥捏成玩偶一样的小人形再穿上用布料剪成的衣服摆放在灯橱里,组成一幅幅充满故事色彩的屏灯,每年元宵节前,在“门楼郑”摆安仔灯已经成为揭阳最具代表性的春节民俗,今年亦不例外。据说这一习俗起于明朝,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客家地区

代表城市:梅州

别样客家风情年

客家人推崇“百节年为首”,将春节视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庆。“冬至”一到即开始蒸酒,年近三十家家户户开始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喜滋滋迎新年。当地的过年习俗,祭灶、守岁、开大门、吃岁饭、出年界等等,花样不一而足。

客天下广场将举办“2017到广东过大年——梅州最好玩”主题活动;从1月28日至2月3日每天有三场免费斗鸡表演在客家小镇凤舞阁上演。此外,梅县区灵光寺从年七年级到初七都有祈福活动,兴宁市熙和湾客乡文化产业园将推出灯光展以及传统杂技表演,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将在年九年级举办“花萼楼祈福”活动,百侯镇侯北村在元宵节将举办迎“龙珠灯”等,这些都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年俗。

雷州半岛

代表城市:湛江

特色“年例”,人龙舞

在湛江人眼中,过年例甚至比过春节还要隆重。年例基本从正月八年级起至正月底,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联合一起举行。年例以敬神、游神、摆钟、祭礼社稷等形式为主,其间,各村轮流大摆筵席,宴请宾客,穿插各种民间艺术展演如人龙舞、傩舞、飘色、上刀山、过火塘等,令人目不暇接。

引进有“天下第一灯”美誉的四川自贡艺术灯会,湛江首届新春灯会于1月20日在湛江奥体中心正式亮灯,为期28天,横跨春节、元宵节、西方情人节,为春节添彩。此外,2017广东安铺特色美食节在廉江上演,霞山特呈渔岛度假村还将举办大型音乐之夜、舞鱼特色巡游、美食欢乐一条街等。而到东海岛观看被誉为“东方一绝”的人龙舞表演,同样不容错过。

少数民族地区

代表城市:连州

跳长鼓舞,赏鹰嘴桃

春节期间的粤北连州街头,随处可见盛装打扮的瑶族同胞,尤其是戴着精致头饰的瑶族姑娘,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每年的春节期间,古城连州都笼罩在一片春意盎然中——鹰嘴桃花次第开放,赏桃花、看石花、体验瑶族风情,不亦乐乎。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潭瑶族长鼓舞是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游客可在此欣赏到长鼓舞、舂米舞、布袋木狮舞等多种瑶族特色舞蹈。

冬季的连州菜心、腊味也是有口皆碑,不可不试。

春节的风俗

提起春节的过法,人们脑海中通常会想到年夜饭吃饺子、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大拜年等习俗。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到处洋溢着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等,它以工整、简洁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七年级,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春节节日小报 篇二

“春节”的起源

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级,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七年级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节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其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

拜年习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七年级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纸”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倒贴福字的传说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

“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七年级,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

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春节手抄报怎么写 篇三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春节是农历正月七年级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隆重的节日。

春节时的家里可热闹了。晚上,我们围在桌子旁吃年夜饭,我们一起说说笑笑,有时我们在喝饮料,有时我们小朋友在一起说些自己旅行是的快乐,有时大人们在聊些自己童年时的欢乐,有时我们在说昨天晚上做的好梦……

春节的镇上也热闹非凡。各个商店都摆着各种各样的“福”字、对联,街上甚至还有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这可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啊!

最有趣的是分岔路的情景,爸爸在马路边放了一个“足球炮”,对面正好来了一辆轿车,眼看就要爆到轿车了,幸好它跑得快,可有吧在鞭炮上飞的。蚊子吓了一跳。你看,这是多么有趣的一幅画呀!

春节是我过得最快乐的节日,也是我最幸福的节日。

春节节日小报 篇四

二十五(腊月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打扫屋,二十七泡糯米,二十八打耙耙,二十九种种有,三十夜慢慢撤

这个顺口溜反映了苗族的过年习俗的一些准备过程,同时,它还传递着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做豆腐、打扫屋、打耙耙”,这三件事,是苗族的过年习俗最基本的,是必需做的事。二是苗族历史上很贫困,做了一年的准备,只有在三十夜这天才好好消费、享受。当然,这是以前的生活场景,现在生活改变了,几乎天天都是过年了,也不要等到二十五六才做豆腐打耙耙。苗族同胞过年,没有统一的日期,一般是在农历十月的“卯”(兔)日。有时几个村寨联合过,有时排好次序轮过,往往要持续一个多月。节前,家家准备酒、肉、鱼和其它食品,人人都要准备新衣服。

苗族的过年,各种活动极为丰富。主要活动有斗牛、赛马、跳芦笙、游方等。第一天就把牛喂饱,装饰好,牵到斗牛场。各村寨都有传统的斗牛场,四周的山坡是天然看台。斗牛时,满怀兴趣观看的人常常有五六千。

苗族的过年习俗:

一、过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纪,各地方的苗年时间很不一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就是指过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近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过年习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过年是最大的节日,要准备丰富的食品,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的冬天七年级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间,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汉译为“踩花山”,“跳场”,“跳年”,“跳月”,“吃排家饭”等。苗族的过年习俗娱乐活动称“赶年场”,主要内容有打秋千、百狮会、玩龙灯、唱花灯等。

二、百狮会

苗族的过年习俗最有趣的民间活动莫过于百狮会了,周邻四乡苗胞舞着近百匹或数十匹狮子云集传统的村寨或集镇,敲锣打鼓,放地铳、打火枪,简直要把天地翻过来。百狮会的名堂蛮多,有迎狮,有盘狮,考狮,抢狮,狮子登高等内容,土里土气,苗味十足,藏着厚实的文化底蕴。苗族喜爱舞狮跟远古的传说和图拜相关联,相传洪荒时代,妖魔横行,为害苗山。一群从森林奔出的金狮赶走了吞食牛羊、庄稼的恶魔,使苗家重享太平。后来,狡猾的魔王想出了一条毒计,谴魔女用五彩绣球把群狮诱入波涛汹涌的东海。勇敢的苗家后生亚果为救乡亲们出苦海,不畏千辛万苦,翻山涉水,终捞起了飘浮在海浪上的绣球,把吉祥的狮群重新引回苗山,荡平了作恶的妖魔鬼怪。苗民们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涌到寨头迎接吉祥的金狮们,从此,苗乡就有了“百狮会”。

三、放鞭炮抢年

抢年是苗族的过年习俗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时间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点(即第二年七年级的0点)交接之时,放鞭炮抢年!抢年是很有讲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于送旧年;放迟了不行,放迟了等于别人已把年抢去了。所以一定要很准时地等到12点那个时候一齐放。放鞭炮抢年的习俗在城乡很普遍。

四、吃排家饭

苗族的过年习俗最有趣的还有“吃排家饭”。苗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都遵守这样一条规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来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数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户都必须轮流请之,尽自家所有,热情地招待来宾。被请的客人,绝不能借故推辞,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瞧不起人。客人接受邀请,也不必带什幺礼品,直到每家每户都吃到了,方能告别回家。苗族人把自己的这种待客方式叫作“农列壤”,直译为汉语叫“吃排家饭”。谁个村寨的户数多、留客吃“排家饭”的时间长,谁个村寨的声誉就高。不但说话有人听,做事多人帮,就是小伙子找对象也比别村容易得多。凡读过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人,无不深深地被其中这样的一段描述所吸引:“见鱼人,便邀之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由于这种特殊的待客方式,使得那位“渔人”不得不在桃花源里“居数日”而后才“辞去”。欲遂当年渔人愿,苗山就是桃花源!

春节手抄报怎么写 篇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新的一年到来了,迎着和煦的春风,大人们开怀畅饮屠苏酒。

传说,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在过年时就会上来吃人,后来“年”又上来害人了。一个老爷爷身穿红袍,手提灯笼,“年”就被吓跑了。

早上,我和爸爸去大街上买年货,街上的年货各种各样:有旺旺大礼包、有六个核桃,还有烟花爆竹……看得我眼花缭乱,数也数不过来。晚上,吃过年夜饭,我和我的两个姐姐一起下楼放鞭炮。我拿着一个“冲天炮”点燃,一个个的烟花飞速向黑暗的天空冲去,把天空照得五光十色、五彩缤纷。我站在空地上,看着满天的烟花,感觉烟花就是为我而闪耀。当我正入迷时,爸爸突然在我身后拍了一下,把我从美丽画面中“喊回来”,爸爸手里拿着“反坦克导弹”正要点燃,我赶紧堵住耳朵,但巨大的轰鸣声还是把我吓了一跳。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独特的风俗,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我爱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