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精品多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精品多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 篇一

课时 2课时 日期

教 学 内 容

教学目的:1.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会翻译文言文。

重点难点:1.重点:

(1)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会翻译文言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惴栗(zhuì lì)榛莽(zhēn)衽席(rèn)灏气hào)颓然(tuí)冥合(míng)2.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投影)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永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 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2.解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投影)(1)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安逸,快乐。游,游览。(2)余自为僇人:僇(lù)人,受刑的人,罪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3)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4)恒惴栗:恒,常常。惴栗,忧惧的样子。(5)其隙也:隙,空闲的时候。(6)则施施而行:施施(yì),缓慢行走的样子。(7)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8)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其,自己的。徒,同伴。(9)穷回溪:穷,尽,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河。(10)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异的石头。(11)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12)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拨开。(13)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1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趣,通“趋”,往。(15)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投影)(1) 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2) 缘染溪:缘,沿着。(3) 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4) 焚茅筏:焚,烧。茅筏(fá),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5) 箕踞而邀:箕踞(jījù),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遨,游赏。(6) 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7)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8) 岈然洼然:山谷深幽的样子,溪谷低洼的样子。(9) 若垤若穴:垤(dié),蚁垤,蚂蚁洞外的小土堆。穴,洞。(10) 尺寸千里: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远近,而实际上有千里的大小远近。(11) 攒蹙累积:攒(Cuán),聚集。蹙(Cù),缩小。累积,重叠积压。(12) 莫得遁隐:遁隐,隐藏不见。(13) 萦青缭白:青色和白色的景物萦绕在一起。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14) 外与天际:际,连接、结合。天际,天边。(15)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16)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立在那里。(17) 不与培塿为类:培楼(pǒu lóu):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小土丘。(18)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灏,水势大。涯,边际,极限。(19)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20) 引觞满酌:引觞(shāng),拿起酒杯。引,拿起。(21) 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22) 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23) 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24)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25)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26) 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4.请学生整篇翻译。四、词语小结(1)古今异义。①未始古义 未尝,从来没有 而来始知西山之怪特。今义 没开始②累积古义 重叠、积压 攒蹙累积。今义 积累③然后古文 这样以后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 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④于是古义 从此,从这时 游于是乎始。今义 连词,表示后事紧接着前一事⑤更古义 ,动词,更换交替。 醉则更相枕以卧。今义 程度副词,更加。⑥披古义 拨,拨开。 到则披草而坐。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⑦就古义 接近颓然就醉。今义 就是⑧向古义 从前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 朝⑨志古义 记 故为之文以志。今义 志气、志向。⑩是古义 代词,这 是岁元和四年也。今义 判断动词。(2)一词多义。①异称奇 始指异之。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②特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③为成为 余自为像人。作,写。 故为之文以志。(3)通假字: ①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②趣,通“趋”,往,到。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惴栗榛莽衽席灏气颓然冥合(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l.恒惴票 2施施而行3漫漫南游 4.是山之特立 5攒蹙累积 6悠悠乎 7洋洋乎 8.引觞满酌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2.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

第二课时

一、预习: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字,略知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正课: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提问:请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第一部分(l段):概述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自以为游遍了永州,却不知还有一个“怪特”的西山。

第二部分(2段):特写游西山的经过。第一层(从“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到“始指异之”):写偶识西山的欣喜。第二层(从“遂命仆过湘江”到“穷山之高而止”):写登山的经过。第三层(从“攀援而登”到“不知其所穷”):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之阔大。第四层(从“引觞满酌”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写宴饮之乐。第五层(从‘心凝形释”到“游于是乎始”):写人与自然的融合。第六层《从“故为之文以志”到完):写此文的目的和时间。

3.提问:本文根据表达的需要,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语句或长或短,或偶或散,或上下钩连。试举例说明这些语句的特点。讨论并归纳:(1)“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粟。”散句,叙述被贬到永州之后忧郁心情。(2)“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对偶句,描写出游时慢步徐行,任意西东的悠闲。(3)“上高山,入深林,穷四溪,…”排比句,叙述每天与同伴佣人出游的目标。(4)“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散句、短句。叙述结伴出游的乐趣。(5)“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加西山之怪特。”散句。长句。描写出游自足的心情,为下文游西山做铺垫。(6)“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散句。 叙述发现西山的原因。(7)“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散、偶结合,中间三句排比,叙述登山之艰难。(8)“攀援而登,箕踞而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托席之下。”偶散结合,描写攀登山顶的动作和感受。(9)“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短句、描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10)“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散句,抒写作者对西山高峻的感受。(11)“悠悠乎与颁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平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偶句、长句。抒发作者对西山气象阔大的赞美以及物我相融的感受。(12)“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喜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散句,描写宴饮之乐趣。(l)“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香向之末始游,游于是平始。”散句抒写物我相融的感受,照应前文“以为……怪特。”使上下钩连。(l)“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散句,记叙写此文的目的、时间。

4.提问: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所写都是永州山水景物,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于主观感受。试举一两个例子,作简要分析。讨论并归纳:《小石潭记》中写“下见小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描写潭中景基本上是纯客观实写,没有加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本文中写“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索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描写西山的高峻,气象的阔大没有直接着力于西山本身的景物,而通过登临眺望的尺寸千里的感受,通过景物之间的相互映衬运用生动的比喻,色彩的喧染,构成一 幅绚丽多姿的山水画。

5.提问:作者描写西山宴游,表露作者什么样感情?讨论并归纳:表露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

四、小结:本文开头从作者被贬到永州的优惧和漫游写起,以此透露他在当时的处境和心境,使笔下的自然景物银作者的身世遭遇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又与烦嚣丑恶的社会现实形成强烈对照。然后,由一般的游览顺势引入到西山这个特定环境之中,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巧妙突出它的“怪特”。而构成“怪特”的主要因素,就是山势高峻、尺寸千里,所以作者在具体描绘时,没有直接着力于西山本身的景物,却通过自己登临眺望的主观感受,通过景物之间的相互映衬,以及生动的比喻、色彩的渲染,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

五、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①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②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③攀援而登,箕踞而造,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④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⑤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6)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7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平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突。8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9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0)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11)故为之文以志。(12)是岁元和四年也。1.〈始得西山宴游记〉选自〈 〉,是“ ____ ”的第一篇。作者。是___ 朝著名的____家____、____ 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根据文意划分层次,准确的分法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3.上文描写西山高峻的句子是____。4.上文描写西山气势阔大的句子是_。5.上文描写人与自然融合的句子是____。6.上文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是____。附译文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永州,心中常常忧惧不安。在那些空闲的时候,我就外出缓缓地散步,不受拘束的游玩,每天和自己的同伴们攀登高山,深入树林,沿着曲折的溪流一走到它的源头,无论幽深的泉水还是奇特的石头,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一到那里,就拨开草丛随地而坐,把壶中酒全部喝干,一醉方休;醉酒之后,就和同伴们互相依靠着睡上一觉,在睡眠中进入梦境。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睡醒之后就起身,起身后就直接回家。我认为,凡是这永州山水有奇异形态的,都被我领略过,却不曾知道西山怪异特别。今年9月28日,我来到法华寺西边的亭子赏景,远眺西山,这才指点就感到西山的奇异。于是,让带领仆人渡过湘江,我们一起沿着染溪行进,砍掉杂乱丛生的树木野草,烧掉茂密难除的茅草,直到西山的最高才停下。当我们艰难地登上西山顶峰之后,便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尽情赏玩西山的美景。包容数州的辽阔的土地,都在我坐席之下了。那高高低低的地形,有的山谷深幽,有的溪谷低洼。山峰有的像蚂蚁洞外的小土堆,有的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远近,而实际上有千里的大小远近,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压缩、累积在眼前的视线之内,不会隐藏不见。西山周围青色和白色的景物萦绕在一起,向外与天空连在一起,向四周了望到的情况都是一样的。这样以后才知道这西山高高耸立,与小山丘不是一类。这里空旷浩渺啊,仿佛与整个宇宙的浩气融为一体,不能看到它的边际;仿佛飘飘然与造物者同游天地间,而不知道它的尽头。我拿起酒杯倒满美酒,歪歪斜斜快喝醉了,也不知道太阳已经落山。苍茫的暮色从远而止;直到什么也看不见,但我还是不想回去。我的心像凝结那样忘掉了一切的思虑,形体也像消散那样忘掉了本身的存在,自己已经与这天地万物融合为一体。这时,我才知道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赏景是从这里(这次)开始了。因此,写下这篇文章记叙我今天的游历。这年是元和四年。

始得西山宴游记 篇二

16 始得西山宴游记

课前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惴栗(           )   榛莽(             )    衽席(               )

灏气(           )   颓然(            )     冥合(              )

2、了解作者柳宗元及背景

3、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课堂练习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2、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

宴,               游,                 记,

3、余自为僇人:僇(lù)人,      僇,

4、居是州:   居,       是,         是州,

5、恒惴栗:恒,         惴栗,

(5)其隙也:隙,

(6)则施施而行:施施(yì),

(7)漫漫南游:漫漫,

(8)日与其徒上高山:日,           徒,

(9)穷回溪:穷,        回溪,

(10)幽泉怪石:幽泉,                 怪石,

(11)无远不到:

(12)到则披草而坐:披草,                披,

(13)醉则更相枕以卧:更,                  相枕,

(1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15)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                 怪特,

3.仿照上文,学生翻译第2段,并注意以下字词翻译。

(1) 始指异之:指异,

(2) 缘染溪:缘,

1、斫榛莽:斫(zhuó),            榛(zhēn)莽,

2、焚茅筏:焚,         茅筏(fá),

3、箕踞而邀:箕踞(jījù),                   遨,

4、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

(7)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

(8) 岈(xiā)然洼然:

(9) 若垤若穴:垤(dié),                 穴,

(10) 尺寸千里:

(11) 攒蹙累积:

(12) 莫得遁隐:遁隐,

(13) 萦青缭白:

(14) 外与天际:

(15) 四望如一:

(16)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                  特立,

(17) 不与培塿为类:培塿(pǒu lǒu):

(18)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     灏(hào)气,          涯,

(19)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             造物者,

(20) 引觞满酌:

(21) 颓然就醉:颓然,

(22) 心凝形释:

(23) 与万化冥合:

(24)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25) 游于是乎始:于是,。

(26) 故为之文以志:为,                   志,

4.请学生整篇翻译。

5、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通假字:

5.词类活用:

(5)文言句式

1故为之文以志。 省略句 “志”后省宾语。

2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句。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

4皆我有也。 被动句  “我有”即“为我所有”。

课后复习

必做题翻译句子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选做题  背诵课文第一段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 篇三

教学目的:

1. 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 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 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 疏通课文生字词及语句停顿节奏。

一。 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二。 简介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三。 解题。

八百零五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宴饮游乐。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

四。 疏通课文。

1. 生自读,将下面有拼音的生字正上音,并记熟。

⑴ 僇(lù)人 ⑵ 惴(zhuì )栗(lì ) ⑶ 施施(yì)( yì )

⑷榛(zhēn)莽 ⑸茅伐(fá) ⑹箕(jī)踞(jù)

⑺衽(rèn)席 ⑻岈(xiā)然 ⑼若垤(dié)

⑽攒(cuá)蹙(cù) ⑾培(pǒu)娄(lǒu) ⑿颢(hào)气

⒀引觞(shāng) ⒁斫(zhuó) ⒂ 遁(dùn)隐

⒃颓(tuí)然 ⒄冥(míng)合

2.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3.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4.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5.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6.复述主要内容。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找出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 理解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2. 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一、复习旧课

二、分析课文

1. 翻译全文

2. 词语小结

a、古今异义

未始(古义)未尝 而~知西山之怪特。 (今义)没开始

累积(古义)重叠,积压 攒蹙~ (今义)积累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知吾向之未始游。(今义)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 游~乎始。(今义)递进连词

更(古义)更换交替 醉则~相枕以卧。(今义)更加

披(古义)拨 到则~草而坐。(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就(古义)接近,颓然~醉(今义)就是。

向(古义)从前 然后知吾~之未始游。(今义)朝。

志(古义)记 故为之文以~。(今义)志气,志向。

是(古义)代词,这 ~岁元和四年也。(今义)判断动词。

b、一词多义

异 认为。。。。。。奇异 始指~之

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态者

特 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立

为 成为 自余~ 人

为(表目的) 故~之文以志

c、通假字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

3、思考问题

a、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b、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明确: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

c、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明确: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d、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明确:作者不直接写眼中西山,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的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做法华西亭。。。。。。异之'。再写登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下'映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为类'的感受。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思考p129 一,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本文的语句特点。

2、通过与《小》的比较,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理解。

一、复习旧课

二、分析课文

1、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层次,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概述自己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

第二部分:特写游西山的经过。

(详见p129 一)

2、结合p129 二,体会本文在语句方面的特点。

3、本文与《小》作于同一年,所写都是永州山水景物,试比较两文的异同。

明确:相同点:a、观察细致,感受敏锐,能把人们常见又容易忽视的景致,用精简细腻的笔触准确再现。如'其高下之势。。。。。。四望如一'(《始》)'潭中鱼。。。。。。相乐'。(《小》)

b、善于在动静,高低,虚实的相互映衬和比照中描写景物,笔法多变。如《小》以鱼写水,以实写虚,以动写静。

c、借景抒怀,把自己的身世,人格,思想,情感融合于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之中。如《始》开头。《小》'寂寥。。。。。。幽邃'。

不同点:a、《小》偏于客观描写,《始》偏于主观感受。

b、《小》语言更显本色,《始》语言稍显瑰丽。

三、反复诵读,试背此文。

四、布置作业

完成《基训》中本课练习。

附:主体板书

概写: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特写:西山之怪特 高峻:凡数州之土壤。。。。。。之下;尺寸千里

广大:悠悠乎。。。。。。洋洋乎。。。。。。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物我浑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 篇四

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柳宗元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嘹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然后,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它们的高高下下的形势:山峰高耸,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洞穴;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高天相连,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样。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与小丘同类。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拿起酒杯来倒满酒,喝醉得身子倾倒,不知道太阳落山了。昏暗的晚色,从远处来临,来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还不想回家。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然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所以为这次游览写了篇文章作为记述。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 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 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 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土娄)为类。悠悠乎与灏气 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 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 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这年,是元和四年。

是岁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 2002/08/28

始得西山宴游记 篇五

教案示例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1.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四)美痛渗透点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二、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景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帅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其不同

3.与以前学过的古文比较,体会寓情山水的写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1.作者介绍。

2.划分文章层次。

3.文白对译,并能分析重点句所含感情。

(二)整体把握

作者在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八O五年)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远而多山水胜,作者寄情山水,形诸笔墨,“永州八记”特为著称。本篇为“八记”三首,领起其余诸篇。篇中从“始得”二字看意,写西山的怪特和始游的心情,真切深至。在叙事写字中,也有作者性格的显现和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三)教学过程

1.给文中生字注音,再朗读。在流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纸片等物遮住课下的注释,根据原有的知识,联系上下文,运用“因文生义”的方法,逐段理解课文大意,难以疏通的词句,再看注解或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解决,完成书后练习三。

2.理解文章大意后,再体会文中叙述、描写、抒情语句的不同特点,完成书后练习二。

3.解决词、句文章整体大意,再分析作者,寄情山水之“情”和所绘的“山”“水”之景,以及如何写景的。

作者滴居永州,心怀惴傈,常年闲暇寻山访水写起,引出西山,点明游山水是为了寄情怀,不单是游赏。

第一节先写末得西山之前的游览。

他写西山之景,不是从描写西山本身的高峻奇特着笔,而是写登上山向下鸟瞰和向远眺望,通过所看到的尺寸千里的景物和与天地自然的契合神会从侧面烘托西山高峻,渺远“怪特”;他抒宴游之情,也不是在借宴游以消愁方面大肆铺陈描写,而是极写登高望远心旷神恰,乃至物我浑一之乐,从而使人以反面以见他平素“居是州,恒惴傈”之重忧。

第二节写西山的实游之乐。

文章开始作者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文本则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前后照应,不仅突出了西山的不凡,说明作者在永州的真正游览活动是以游西山开始的,而且为领起,后面几篇游记做了铺垫。

(四)总结、扩展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凝练的文笔,精粹的语言,描写出西山之“怪特”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想感情融人了景物之中。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五)而置作业

1.理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2.抄写景的名句。

3.完成书后练习四,并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八、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柳宗元(773一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年间为监察御史里行(御史见习官),顺宗继位,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革新朝政的活动,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永州八记》柳宗元在永州八年,放浪子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谒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八记各自成篇,又连成一个整体。在八记中,首篇与末篇前后照应,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遭受迫害,远谪荒,不能施展政治才能的愤慨心情。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 篇六

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读书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山石。无论多远, 我们都去。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使我发现西山胜景,大为称异, 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生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高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不可胜状;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没有逃脱隐藏的。青山绿水,相互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样。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隔化在大自然中,已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真是形神俱忘,无拘无束,好像已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现在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 篇七

一、预习目标

了解本文背景及作者相关情况,准确诵读本词并能背诵,初步体会其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

二、预习内容

1、本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柳宗元的相关情况

3、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余自为僇人(   ) 恒惴栗(   )   则施施而行(   )  斫榛莽(   )焚茅茷(     )  箕踞而遨(   ) 皆在衽席之下(     )

若蛭若穴(    ) 攒蹙累积(    )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再次了解“记”的特点。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孤标傲世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教育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赞美,增强自豪感。

3.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难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你认为以上两个“游”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探究点二: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西山?

(四)当堂检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精裁密致,璨若珠贝。

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穷回溪                b. 日与其徒上高山

复前行,欲穷其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c. 醉则更相枕以卧        d. 施施而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人不知而不愠

2.下列各组作家不全是“唐宋散文八大家”的一项是(        )

a、欧阳修    王安石   苏辙               b、韩愈   范仲淹   苏洵

c、苏轼      欧阳修   曾巩               d、韩愈   王安石   苏轼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时所作,多为借景抒情,发泄自己被贬谪的幽愤,同时也表达虽身处逆境而心志不泯的情怀。

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既景抒情,托物言志。

c、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d、《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是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遗世独立的惆怅情怀。

4.名句填空:

(1) 描写游览西山时精神超脱感受的句子:                                         。

(2) 正面表述题目中“始得”之意的句子是                                            。

(3) 该文题目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文中写“宴”的句子是

;写游兴未尽的句子是                              ;又宴又游,表明主人公此时                                   的心境。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              。

5、写出下列字的通假字并释义

余自为僇人:

梦亦同趣:

6、文段阅读

柳宗元传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障,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宗元少聪警绝众 绝:拒绝

b.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侔:相等、等同

c.时人义 义:以……为义

d.以男女质钱 质:作抵押(作人质)

(2)下列加点词古今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吾与禹锡执友

b.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c.览之者为之 凄恻

d.古之学者必有师

(3)分别比较加点的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以没者 ②动必以文 ③为骚文十数篇 ④便为永诀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表现柳宗元文学才华受到世人称赞的一项是(    )

①宗元少聪警绝众。  ②当时流辈咸推之。

③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④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⑤即草章奏。    ⑥仍出私钱赎之。

⑦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⑧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

a.⑦②⑥  b.②⑧⑦   c.③④⑥   d.①⑥⑧

(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柳宗元从小就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后考中进士,被推荐为宏辞科,任永州司马等职。

b.王叔文等人特别看重并任用柳宗元,但正赶上顺宗居位不久,他们都被贬谪了。

c.巴在长江至江岭之间,想考进土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着柳宗元学习结果那些人都出了名。

d.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世人的称赞,但还未被重用就遭贬了。

答案:

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官市”,免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到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作品

代表作有寓言《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他的传记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捕蛇者说》等;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余自为僇人( lu  ) 恒惴栗(zhui   )   则施施而行( yi )

斫榛莽(  zhuo) 焚茅茷( fa   )  箕踞而遨(ao   )

皆在衽席之下(  ren  ) 若蛭若穴(    die) 攒蹙累积( cu  )

课后练习与提高:

1 a 走到尽头

2 b范仲淹不是

3 d不是遗世独立的惆怅情怀

4名句填空:

(1)心神凝释,与万化冥合。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进。

心神凝释,与万化冥合。

(4)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5、写出下列字的通假字并释义

余自为僇人:僇 同 戮,刑辱。

梦亦同趣:趣 同 趋,往,赴。

6.文段阅读

1、a.绝:超出、高超

2、a.执友

3、b(a.以:已经 b.成为 c.写 d.是)

4.c(a.永州司马 b.顺宗居位不久 d.已被重用过)

5、b

6、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

7、(略)

译文: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在当时,文人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8XX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继帝位以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调任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已经遭到贬逐,涉足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形成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得凄恻哀婉。

元和十年(8XX年),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刺史。那时郎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交通隔绝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   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诀。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转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任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有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那些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就自己出钱将他们赎回,给他们的父母。长江到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过柳宗元指点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819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史裴行立帮助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始得西山宴游记 篇八

I一)知识教学点

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1.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二、学法引导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其不同。

3.与以前学过的古文比较,体会寓情山水的写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作者介绍。

2.划分文章层次。

3.文白对译,并能分析重点句所含感情。

(二)整体把握

作者在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八。五年)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远而多山水胜,作者寄情山水,形诸笔墨,“永州八记”特为著称。本篇为“八记”三首,领起其余诸篇。篇中从“始得”二字着意,写西山的怪特和始游的心情,真切深至。在叙事写字中,也有作者性格的显现和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三)教学过程

1.给文中生字注音,再朗读。在流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纸片等物遮住课下的注释,根据原有的知识,联系上下文,运用“因文生义”的方法,逐段理解课文大意,难以疏通的词句,再看注解或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解决,完成书后练习三。

2.理解文章大意后,再体会文中叙述、描写、抒情语句的不同特点,完成书后练习二。

3.解决词、句文章整体大意,再分析作者,寄情山水之“情”和所绘的“山”“水”之景,以及如何写景的。

作者谪居永州,心怀惴傈,常年闲暇寻山访水写起,引出西山,点明游山水是为了寄情怀,不单是游赏。

第一节先写未得西山之前的游览。

他写西山之景,不是从描写西山本身的高峻奇特着笔,而是写登上山向下鸟瞰和向远眺望,通过所看到的尺寸千里的景物和与天地自然的契合神会从侧面烘托西山高峻。渺远“怪特”;他抒宴游之情,也不是在借宴游以消愁方面大肆铺陈描写,而是极写登高望远心旷神怡,乃至物我浑一之乐,从而使人以反面以见他平素“居是州,恒惴傈”之重忧。

第二节写西山的宴游之乐。

文章开始作者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文末则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前后照应,不仅突出了西山的不凡。说明作者在永州的真正游览活动是以游西山开始的,而且为领起,后面几篇游记做了铺垫。

(四)总结、扩晨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凝练的文笔,精粹的语言,描写出西山之“怪特”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融人了景物之中。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2.摘抄写景的名句。

3.完成书后练习四,并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21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唐)

一、凡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概写——铺垫)

二、西山之怪特(特立) :

(高峻:凡数州之土壤……之下;尺寸千里

广大:悠悠乎……洋洋乎……    (特写)

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物我浑一)

八、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年间为监察御史里行(御史见习官),顺宗继位,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革新朝政的活动,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永州八记》柳宗元在永州八年,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铸谭记》《钴铸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谒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八记各自成篇,又连成一个整体。在八记中,首篇与末篇前后照应,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遭受迫害,远谪荒,不能施展政治才能的愤慨心情。    ,

始得西山宴游记 篇九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

计算机课件(包括难词句理解,比较阅读文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多么令人留连忘返的境界呀!这是谁创作的佳句?出自哪篇文章?

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为我们描绘的迷人景色。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 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 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宗元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 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解说:学生已学习过《小石潭记》,教师由文中佳句导入  ,便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二、介绍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26岁中“博学宏词”科,授官集贤殿正字。后改任监察御史里行, 与韩愈、刘禹锡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宫市”,免 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叔 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永州刺史。在 柳州任职时,主持开挖水井,兴办学校,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政治上他 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 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 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 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是《永 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 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①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

教师范读:补充注释。

斫(zhuó):砍伐。

遁(dùn)隐:躲避、隐藏。

③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调。

(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2)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内容。

(解说:学生合作理解,培养合作学习意识,让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培养自学 能力。互相质疑、解疑,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

(3)了解课文的内容与形式。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内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讨论解决:

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第2 段写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 悦。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

文章过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 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

(解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了前面的反复诵读,学生很容易明白主要内容,教师应鼓 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内容与形式的理解应提倡学生提出个人见解,不要被老师的观点所左右。)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解说:教师先提出五个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解答,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 积极思维。问题的提出可以根据学生理解程度及时应变处理。)

提示:

(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 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 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 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 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 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 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 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 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 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 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 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 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 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 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 世情怀。

(4)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 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 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 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 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对 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对西山之 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 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 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高悬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 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 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 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 具感染力。

3.欣赏品味

本文虽记写西山之景、西山之游,但却句句写景,字字见情,真正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品味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的描写。

(2)推荐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喜欢的理由。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苹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 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 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 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 行,漫漫而游”。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后文写西山之貌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

③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平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 穷。

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此时他仿佛觉得脚 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

④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作者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醉而忘归,流连忘返,更表明此刻沉醉 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真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会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⑤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之气相融,泯灭了主客之差异,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 精神愉悦。因此把西山之游视为真正的游览。

⑥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四望如。

作者将主观感受融人景物描写,通过恰当的比喻,映衬西山的高峻。可见柳宗元写景之传神,文 笔之幽丽,用词之精致。

(解说:这个环节,是在前面朗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欣赏品味文章写作的精妙之处,提 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培养文学素养。)

4.课堂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二,并背诵妙语佳句。

(2)词语古今用法比较,完成练习三。

(3)分析“为”、“穷”在本文中的不同用法。

(4)试比较本文与《小石潭记》在写景时的不同之处。

(解说:以上四项既有字词句的理解,又有中心内容把握,并通过比较阅读分析,掌握本文写景 的特色。通过训练反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突出重点难点知识,便于积累,也进行能力的迁 移培养。)

5.翻译句子

(1)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我自从成了受刑被侮的人,住在这个永州常惊恐不安。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是不想回家。

(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心凝住了什么都不想了,形体散开不复存在了,与万物暗暗合成一体。

(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这之后才知道我自己从前还没有开始游览。

6.课堂小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2)教师再小结。

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很容易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奇山秀美的山水风光之中,今天我们仿佛也和 作者一起消融在万物之中,领会到作者借西山之景表达的自己的人格与情操。作者在游览之中得 到了解脱以至醉而忘归。我们不仅要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也要学习本文比照映衬写景的特 点。

(解说:学生谈学习收获是最好的总结方法,及时反馈学习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布置作业 ,教 师则在学生小结基础上加以强调补充。)

四、布置作业

1.柳宗元的山水诗文都流露出借游解忧的情绪,试找出有关诗文加以体会。

2.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