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最美乡村教师通用多篇

2012中国最美乡村教师通用多篇

最美乡村教师 篇一

《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李姝杰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形象,而对于乡村教师而言,这种光辉更加闪亮,更弥足珍贵!观看由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晚会的过程中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泪满衣衫。“最美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的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鼓舞了我。在我抱怨学生素质不高的时候,在我抱怨工作环境不好的时候,在我工作疲惫喊累的时候,在世界的另外一个角落,还有这样一处恶劣的工作环境存在,这样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发生,还有这样一群奉献自我的人存在。

湖北恩施高原国小的邓丽教师,在她来到这所学校前,这里没有女老师,7位男老师的平均年龄是52岁。邓老师2008年从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毕业,在来到高原国小前是武汉一家知名的培训机构的老师,每天出入写字楼,月收入4000元左右。一年后,邓丽参加了“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并主动要求到海拔1800多米的高原国小任教。高原国小的老师们知识结构老化,不会说普通话,更不会教英语,学生流失比较严重,邓丽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家访,说服家长把辍学的孩子送来,哪怕一个学期先看看效果。结果从那以后,高原国小的学生减少不超过1人。邓丽让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英语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国小教师宋玉刚。1997年,年仅22岁的宋玉刚从拉萨师校毕业,分配到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国小。宋玉刚的事业就这样开始了,上课、备课、改作业、关照孩子们起居、个别辅导、家访„„宋玉刚忙得不亦乐乎,许多时候忘记了吃饭,饿了就买些快速面。细心的藏族老师看见了,便邀请宋玉刚到他们家吃饭,拿出酥油茶、风干牛肉等招待他。宋老师说:“我喜欢这个只有两千多人的乡,即使有机会调走我也不想走,我只是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学生的成绩能越来越好”。 还有阿力甫夏、吴金成等老师,我记住了他们,记住了他们阳光般的笑脸、动人的事迹。在中华大地上其实有千百万个乡村教师像他们一样在为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明天,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默默地奉献,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奉献青春。因为心中有信念,有理想他们甘受清贫,病痛而无怨无悔。岁月常在,文化长青,但愿最美教师们好人一生平安,但愿所有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公平、充裕的教育,背起知识的行囊走得更远。

最美乡村教师 篇二

最美乡村教师

当清晨的一声号角吹响时,当校园的生活区出现第一个孩子的身影时,他已奔忙于水龙头与每个宿舍前,拉开了李寄国小孩子们一天学习生活的帷幕······

他叫郭买存,今年59周岁,1975年参加工作,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已经在教育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41个春秋,2008年,李家庄国小开始创办寄宿制学校,他顺势也步入了这个大家庭,八、九岁的孩子正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到学校住宿,饮食起居谁照顾,怎么照顾?谁来担任生活指导老师呢?正当校长犯难之时,身为老党员的他毅然地找到校长说:“校长,让我来吧,我一定不负家长的希望。”从此,他与孩子们的吃、喝、拉、撒、睡绑在了一起,扎根深山,无怨无悔,这一干就是八年!

“八年”不长也不算短,他给孩子喂过药、梳过头、洗过脚、穿过衣。学生的床边回荡着他的摇篮曲,餐厅里留下了他他忙碌的足迹;孩子的一日三餐他常叮嘱,孩子的起居冷暖他时挂怀,他很少给自己的家人打电话,却常常把电话打进学生家里······凭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凭着对祖国花朵的大爱情怀,他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每一个学生。 一、一颗爱心系学生

“爱心,只有充满爱心才能当好生活老师。”这就是他对生活老师的理解。在生活中,他也是这样做的。孩子们刚来寄小时,自理能力差,再加上一切都有一个适应期,吃饭、穿衣、睡觉、上下床,叠被洗漱、尤其一到晚上哭着闹着想家的······状况百出,此情此景,他暗自想:既然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我们就应该对他们的成长负责,在学校,他们老师就是他们的亲人,“生活老师就是“第二家长”,心里拿定主意,于是他便开始了这个大家庭母亲的角色。清晨手把手地教他们叠被子铺床单、清宿舍扫门前。中午,面对面饭前训话注意,饭后整理就绪。晚上,水龙头前打水得看、鸡蛋发放得管、睡前洗漱夜间安全得查,时不时地也要为尿了床的孩子晒床单······ 掖被角、讲安全这微小的情节在不知不觉中定格成了他工作中最美的一章。现在有孩子病了、忘拿东西了、或一不小心尿床了,他们第一个想到的生活老师,第一个要找的也是生活老师。在这里,无论从日常生活起居的服务、管理,还是良好生活习惯、遵守纪律习惯的养成,以至于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 他既给了孩子们父亲般的坚实依靠,也给了他们母亲般的细腻柔和。“作为一名生活老师,能父母般地疼爱孩子,心里总觉得暖烘烘地。”他经常对别人这样说。

二、耐心中不失坚持

寄校的生活管理复杂繁琐,对每一件事都要有特别的耐心。在学校住宿,每个星期一到校,孩子们既兴奋又恐惧。晚上熄灯钟响后,开始很多人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好不容易让他们安静下来,哭哭啼啼的声音又此起彼伏,他只好把灯打开,一个一个宿舍地哄他们睡。刚入睡不久,又听到有学生去上厕所,这个刚从厕所回来,那个又要去就这样,一整夜他几乎都没睡成。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学生逐渐习惯了才有所缓解。

每天早晨的起床铃声一响,他便挨个宿舍敲门催促学生起床,组织他们去吃早饭、晨练。到了中午,还要在组织学生午休之余帮他们晒被子、打扫室内卫生。为了清除学生打扫不干净的死角,他得仔细检查宿舍的每个角落。生活老师最辛苦的就属值夜班的时候了。每晚学生入睡前,要挨个宿舍去查学生人数。为安全起见,等学生睡着后再查一遍。为了不影响学生睡眠,他基本是摸黑进屋摸摸学生的头,得知学生已在床上安然睡去,才放下心来。不仅如此,生活老师还要熟悉每个学生的生活习惯,比如,要帮一些习惯夜里踢被子的学生盖被,提醒几个尿床的学生起来上厕所,还要时刻提防出现学生突发疾病的情况。为此,数年如一日,他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早起迟睡就是他的休息概念。尽管也患有颈椎病,实感麻木疼痛,但他总说:“欢喜做事,事劳而不觉其累;良友伴行,路遥而不觉其远。”

最美乡村教师 篇三

教育从“心”做起

——记最美乡村教师杨永洁

沁源县实验国小杨永洁老师的标兵事迹,使我对教师的职责、师德的内涵又加深了一层认识,对教育教学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我心中她永远是最美乡村教师。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一直以为“在其位,谋其政”把自己的教学工作搞好就是很好的完成了任务。通过在市师德标兵事迹后,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教好书,给学生讲讲道理那么简单,而是要从社会,学校,班级,甚至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掌握科学知识、养成健全人格,为国家、为社会培养负责任,有用的人才。杨老师深刻地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从不做揠苗助长的事,她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给孩子心理压力,她力求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自觉地学习。尊重学生,尊重个性差异,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在她所教的班级没有出现过让学生无休止机械抄写字词和课文的现象。杨老师认为作为一个老师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书本的知识,更重要是要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正确积极的生活态度。她上课生动有趣,课后又陪着孩子们玩游戏,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她。她关爱着每一个孩子,他们在她的心里就是一棵棵需要精心呵护的小苗,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已经成为了她的一种天性,她在从教生活中已经很好地诠释“伟大的师爱”这高尚的名词。我们相信,她播撒下的爱的种子,也将收获着爱的硕果。

教师的职责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什么是师德?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 “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其内涵。记得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曾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实感情,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从而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在工作过程中我也曾经感叹,为什么有些学生不能体会出我对他的爱呢,有时反而对我的爱充满警惕和不屑。通过学习我真正的认识到,原来我的感情还是没有到位,甚至有点急于求成,其实爱贯穿在我平时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相信学生一定会领会到的,就想到杨老师,正是她那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对学生的爱,最终得到学生由衷的尊敬,这些是教育的真谛,是我努力的方向。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化身。杨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以一颗不倦的爱心,在细微之处,在不经意间默默润泽着孩子们的心灵,她也像一只无私的蜡烛,向人们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的光明和温暖。

王和中心校通讯员 闫云

最美乡村教师 篇四

最美乡村教师

这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村落国小——河北省平乡县油召乡田庄联小。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作为代课教师的薛俊绵只能“一人一班”,开始了她的“独角戏”生涯。她一个人承担了一个年级的全部课程。这一教,就是22年。为了村里的教育,无论如何要尽这份责任。

说起学生,薛俊绵有着无限的兴奋与激动22年,几乎是半辈子的时光。细数22年来的育人生涯,她自己都感到惊讶;那生命中的每一天,如今仍历历在目。

薛俊绵所带班级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在这个只有500多户的乡村里,她已经带过了百余名学生。许多学生的家长还和薛俊绵成了好朋友,大家都深深地被这个勤奋女教师的认真负责而感动。

多年的兢兢业业,薛俊绵为了学生付出了很多心血。因为休息的时间少,每天课时长,经常和粉笔“打交道”,手被白灰侵蚀的皱纹布满全手,现在上课时间长了,可她还是坚持着,都是努力让学生飞得更高。看到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乡亲们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忽然觉得自己有责任扛起他们的梦想,让孩子们上学,让孩子们走出农村看世界。近几年,村国小也配置了计算机。薛老师在熟悉了这些信息技术设备后,便琢磨着怎样把国内最好的教学资源,也搬到乡村国小的课堂上。她找来教学光盘,试验着利用光盘资源,选择教学片断,再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讲解。

多年的教师生涯,薛俊绵老师在教学方面所获得的表彰和奖励不胜枚举。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上,她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和特色,得到了上级和同行的公认。 每次干完活,薛俊绵和老师们都是一身汗、一腿泥、满手水疱,却没有一句怨言,他们在用双手创造学生的未来。

如今的田庄联小飞速发展着,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的硬件设施更加齐全了,不再是以前荒凉的模样了,可薛俊绵还是像以前一样,怀着炙热的心,忙碌在黑板之前。“和以前相比,现在好多了,虽然道路艰辛,可我乐在其中。要问我图什么,我就图能实实在在地为这些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薛俊绵的话字字铿锵。

岁月的痕迹像刀子一样刻在了她纯朴的脸上,但岁月的流逝却没有带走她火一般的热情。薛俊绵告诉我们:要想在学生管理、学生教育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绩,让学生飞得更高更远,作为乡村教师的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2中国最美乡村教师 篇五

2012年

中国最美乡村教师

1、马背上的校长徐德光

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扇子林教学点

没有路,他花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砍出一条路;没有书,他用两匹白马驮回孩子们的书。徐德光,20年做这些密林深处孩子的引路人,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也用自己的美丽情怀感染着自己的学生,让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教师后继有人。

在贵州省遵义市金鼎山镇大山深处的一条蜿蜒山路上,每天都能看到一位骑着马的中年人日出上山日落下山,来回往返从不间断,他就是金鼎山镇扇子林国小校长徐德光,当地群众都称他为“马背上的校长”。扇子林国小地处贵州大板水次生带原始森林的大山深处,海拔在1500米以上。学校覆盖区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居住着苗、汉两个民族的4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学校目前除校长外还有2名代课教师,22名学生。徐校长把学校看作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起跑线,作为一校之长他自然成为了这些孩子走出大山的引路人,他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大山里孩子们的希望。 1975年8月,刚刚高中毕业年仅17岁的徐德光便自告奋勇到扇子林国小任教,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深山中的孩子们连在了一起。多年来,随着山民逐渐往山下搬迁,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山上的老师也陆续下了山,但徐德光坚持了下来,从来没有离开过扇子林国小,校长一当就是20年。31年来,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有200多人,其中4人考上了大学,20多人考上中专,100多人读完了高中。为此,徐校长也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

2、邓丽-----绽放在“高原”上的美丽之花

湖北省恩施市鹤峰县高原国小副校长

支教几年来,邓丽先后被评为恩施州师德模范,鹤峰县优秀共产党员,恩施州优秀校长,并在全州各县做师德巡回报告,很多老师和学生受到深深的感动。2011年11月,邓丽在全国中国小教师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为支教生树立了榜样。近三年来,她还为孩子们募集到了新课桌,新衣服,学习用品等等,还为学校特困生彭少莲找到了资助。2011年10月,她又努力争取,为全校孩子们募集到免费午餐基金20万元。这意味着,在此后三年里,全校每个孩子每天中午,都可以吃到免费可口的饭菜。

高原国小地处高寒地带,海拔1800多米,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在邓丽到来之前,学校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2岁, 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邓丽的到来,给学校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她对每位学生都给予关注与关爱,许多问题学生在她的面前变得阳光、积极向上,她也因此成为学生最贴心的朋友

3、宋玉刚----给山里的孩子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国小

4500米--这是宋玉刚工作所在的拉萨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国小的海拔高度,冬天这里连打火机都打不着。宋玉刚是“藏二代”,父亲1954年进藏,参与青藏公路建设,出生成长在西藏的宋玉刚1997年,也就是22岁时从拉萨师校毕业,被分配到日多乡中心国小。 8年--走进偏远山沟,从失落到眷恋。宋玉刚为工作,自2003年起,一直未能探望已退休回到河南养老的父母。只是父亲2010年曾来过一次西藏见面。宋玉刚惦念年迈双亲,也牵挂着学生和工作,面对两难选择,他每次都选择留下。

宋玉刚是学校里唯一的一名汉族老师,而学生全都是藏族孩子。刚来学校的时候,宋玉刚一句藏语都不会说,而孩子们也压根儿听不懂汉语。宋玉刚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终于能够流利地使用藏语了。他不但向汉语说得比较好的藏族同事学习,还主动向学生请教。在这一过程中,他也不忘激发学生说汉语、学汉语的热情,跟他们学一句藏语的同时也教给他们一句汉语,老师学生互相学习,没多久,宋玉刚就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了。

4、肖山与坚韧的琼中女足

海南琼中县中学

他因为坚持梦想,放弃高薪,走进大山,点燃山里孩子们的梦想。他用超乎寻常的付出,教会孩子们成长,让她们真正懂得,用奋斗来改变命运。

2006年,肖山放弃足球俱乐部三万元的月薪,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建立起海南省第一支业余女子足球队,在这里,他的薪水,一个月只有1500。过去的六年,他带着大山里的姑娘,从零开始,一边练球,一边开荒种菜、捡破烂筹集资金,克服了来自各方面的障碍与阻扰,如同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一度夺取了全国比赛的季军。

6年,肖山改变了很多姑娘的命运,他把一些原本国中就辍学的姑娘送进大学、国家队,享受到足球与团队给她们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他让姑娘们真正懂得用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5、于贵勤----用爱和生命去坚守

河北省承德县三家乡孤山国小

于贵勤人生箴言:当老百姓的官儿,就得给老百姓多办点事儿。尽管校长不是啥官,可是我能做到的必须都得为这个学校、学生们一点点实现了,心才能安。

筋疲力尽的于贵勤缓缓地锁上学校的大门。几天前,学生们早已放假,作为一校之长的她却仍留在学校,她要整理好这个学期的教学档案。 56岁的她已经退休了,却仍被特批留任,继续担任着这个学校的校长。 她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是她,使这个原本没人知道的山村学校走出了大山;是她,带来了这所学校的每一步改变。没有她,就没有现在的孤山国小。 更重要的是,没有人能代替她对这所学校的爱;没有任何东西,能坚固得过她对这片土地的坚守。

6、刘效忠 深山里的红烛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东镇 五一国小

西二屯是木兰县东兴镇五一村的一个二十几户人家的自然屯,地处小兴安岭余脉的大山深处,三十年前这里一穷二白,是教育的盲点。屯里的孩子要想念书就得翻山越岭十几里到五一村国小。1980年教育实施密网布点屯屯建校,西二屯也将要设制下伸点。

三十年前的一天,作为村里唯一一名知识分子,只有国中毕业的刘效忠被村长告知他被任命为下伸点的带课教师。起初担着生产队好几项工作,工分最多的刘效忠还有些不情愿。家里人也坚决反对。但村领导几次上门苦心相求,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走上了讲台。成了一名乡村教师。从此他校长、主任、各学科教师,一肩全挑。

刘效忠三十余年扎根在东北木兰县最北端的深山里。他为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西二屯,培养了16名大学生。他的一名学生,200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至今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体公司,在单位经营处任副处长,参与了神舟八号的设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在他任教的三十几年里,西二屯再也没有不入学的适龄儿童和中途辍学的学生。还有两年退休的刘效忠,决定站好教书生涯的最后一班岗,现在住宿在中心国小,兼任学校的值班员。

7、马复兴---用残臂给山区孩子插上翅膀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汉东回族乡下麻尔村国小教师

出生刚4个月时,马复兴被火烧伤,残臂无手的小复兴,从不愿见人。别的孩子6岁就背着书包欢快地上学了,马复兴就用小嘴唇翻书,用心记内容,记笔画。他常常在自家院里用左脚蹬掉右脚的鞋子,用右脚的脚趾,先用小石头,后用小木棍,紧紧夹着写字。他的坚忍顽强,终于感动了家人。他国小时代的启蒙老师钟才寿,更是几次登门要他“读书,要学会养自己的本事”。老师不歧视他,一点一滴传授他知识,使他从小懂得知识的力量,懂得知识可以使人平等。

他没有双手,却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30个春秋,字写得工整,画画得漂亮;他没有双手,却用小小的黑板让农村的孩子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旅行要靠什么办法?”一段遒劲有力的板书在一对光秃秃的残臂挥动下迅速呈现在黑板上。残臂的主人回过头,用左臂的尖锐处翻开夹在腋下的书本,带领二年级学生朗读课文„„这是流传于网上各个论坛和微博中的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主人公叫马复兴,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汉东回族乡下麻尔村国小一名普通教师。

8、陈万霞---阳光国小将列为政府帮扶的对象

安徽省肥东县陈集镇阳光国小

爱心人士捐给阳光国小十万块钱,校长陈万霞最终决定用来给老师们缴纳社保费,了结大家多年的心愿。可没想到到社保部门一打听,十七名老师每年需要缴纳的社保费需要近十七万元,手头的这十万块钱远远不够用。此前满心欢喜的陈万霞再次发犯了难。

蹲点日记:从县城回到学校,陈万霞心里很忐忑,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翘首期盼的老师们。这些年十几位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照顾着这些留守孩子,辛劳付出却从不计较回报。一想到这些,陈万霞就感觉到好像有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自己心底。

陈万霞开办的阳光国小是镇里唯一一所寄宿制国小,并且收费很低,远近村子甚至其他乡镇的很多父母都愿意把孩子送到陈万霞这里上学。为此,四十三岁的陈万霞特意去学了开车,到了周末校长就变成司机负责接送孩子。到王圩村村口,学生程芝梅的奶奶让陈万霞到家里去看看,孩子正哭闹着不肯上学。程芝梅的妈妈去年因病去世,一个多月前她的爸爸又在工地上出了事故离开了人世。8岁的程芝梅成了孤儿,只好跟着70多岁的奶奶生活。奶奶说只要谁不小心提起她的父母孩子就会伤心大哭。在陈万霞的安慰下,程芝梅总算安静下来,和大家一起上学去了。放下这一批孩子,陈万霞又调转车头赶去接下一批孩子,就这样来来回回一下午她要跑上五六趟。晚上孩子们很早就睡下,而陈万霞还要到每个宿舍查夜。阳光国小有三百多学生却只有十三名老师,所以作为校长陈万霞也兼着六年级的语文课和班 主任。

9、“豆腐”老师吴金城

湖南湘西凤凰县茶寨国小

湖南湘西的凤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60%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偏远山区留守儿童达到90%以上,这些孩子的父母经常一年才回来一次,教育的重任就更多的压在了孩子的老师身上,为了这些留守儿童,乡村教师们一直默默坚守着。本台走基层记者栾婷婷在湖南凤凰县蹲点半个多月,记录了这些孩子和老师们的生活状态,今天我们先认识一位“80后”乡村教师吴金城,大学毕业后,在去深圳教书等多种机会下,他最终选择在乡村当个代课老师,每天拿起锄头当农民,放下锄头当老师,他还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豆腐老师”。

吴金城今年29岁,2007年7月,他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一心想考取县上的特岗教师。因为还没到报名的时间,他就先回到家乡禾库镇茶寨村。可没想到刚回到村里就听说,村小的老师被调回镇上教书了,吴老师说,禾库在苗语里的意思是没有路的山坡,可见这里的偏远贫穷,外面的老师换了一个又一个,都待不长。看着孩子们新学期就上不了学了,吴金城暂时担任起代课老师来,可没想到这一干却耽误了考特岗教师的机会。因为特岗教师只招应届生,吴金城失去了在编的机会。一个在编的老师一个月要2000元左右的工资,而他作为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只有840元。

10、阿力甫夏----留下是为了他们走出大山

新疆省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县马尔洋国小

2005年,阿力甫夏从喀什师范学院毕业后,来到昆仑山里的班迪尔乡国小。这里山路崎岖,没有电,没有信号,但是阿力甫夏坚持了下来。由于阿力甫夏精通汉语,改变了这里只有三年级以上的班级才有汉语课的现状,从一年级开设了汉语课。在班迪尔乡国小的6年里,阿力甫夏给学生们打下了坚实的汉语基础,现在已有三十多名的学生考上了中专或高中,有些孩子也将在今年参加大学联考。2011年2月,当班迪尔乡国小条件改善以后,阿力甫夏又被派到更为偏远、条件也更为艰苦的马尔洋乡国小。马尔洋乡国小距离县城130公里,学生都是周边牧民的孩子。

地处祖国边境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海拔3100米,被昆仑山所环绕,居民散落在深山峡谷之中。长期以来,这里的居民生活贫困,不懂汉语,一生也难得去过两次县城,很多孩子失学在家。从2005年到现在,80后的塔吉克族阿力甫夏老师,在这片大山里已坚守7年,让山里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学习了汉语,他骑着骆驼上百次地翻山穿河,劝说家长,7年来共挽救了40多名失学儿童,为大山里的人们能够走出大山做出了贡献。 最美乡村教师团队 富有激情的80后

泸沽湖达祖国小是四川省凉山州泸沽湖镇木垮村唯一一个村国小,现在有七个年级120个学生,主要是彝族、纳西族和纳西族摩梭人。这里共有十八位老师,8位当地老师,11位来自北京全国各地的支教老师。校长林子闳来自台湾,所有支教老师都是80后和90后。 说起泸沽湖达祖国小,还有一段曲折的历史。达祖国小原本是木垮村的村国小,2000年时由于年久失修,也没有老师,被迫关闭。800多人的村子里100多学龄儿童每天必须要走3个小时的山路去镇里的中心国小上课,大部分村民选择让孩子辍学,在家务农。

林子闳

四川省凉山州泸沽湖达祖国小

这是一群富有激情的80后和90后,一群远道而来的支教老师,一个不同地区人组成的团队,一个去世后仍不远离去的灵魂,不同的人生却选择了同一种生活,不同的理想却有着共同的希望。他们,泸沽湖达祖国小教师团队,用热情和努力,改变了大山深处孩子的命运,用知识的力量,带领当地村民致富,打开了山里少数民族与外界的一扇窗。泸沽湖达祖国小是四川省凉山州泸沽湖镇木垮村唯一一个村国小,现在有七个年级120个学生,主要是彝族、纳西族和纳西族摩梭人。这里共有十八位老师,8位当地老师,11位来自北京全国各地的支教老师。校长林子闳来自台湾,所有支教老师都是80后和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