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故事14则(精品多篇)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14则(精品多篇)

古代历史故事 篇一

爱媵贱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

这是则故事是韩非借齐国传墨子学说的田鸠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白虹贯日

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毕万昌大

出自《左传 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抱柱信

出自《庄子 盗跖》,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表里山河

出自《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守无虞。原话为:“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指晋国外黄河而内太行山,地理形势使国防极为稳固),必无害也。”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说明地理国防之固。而元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者,意踟蹰。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姓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苦难。

历史小故事 篇二

在战国时期,一些国家的重臣喜欢结交和收养各种各样有一定本领的人,做他的“门客”,给他出谋划策,并借此提高自己的声望,维持和巩固自己的地位。这种做法一时成为风气。如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蔡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收养的门客都很多,人们称他们为“四公子”。这里我们给大家说说齐国的孟尝君的故事。

孟尝君名叫田文,是田婴的儿子。田婴在孙膑指挥的马陵战役中担任过副将,因作战有功,齐国把他封于薛地(今山东滕县东南),称为薛公。田婴死了以后,田文继承了父亲的官位和封地,号称孟尝君。

孟尝君懂得,收养大量门客,获得很多人的拥护和支持,这对于取得名望,巩固自己的地位是很必要的。于是他到处搜罗人才,不论贵贱,只要有一技之长,都以客相待。这样,他爱慕贤人的名声就慢慢地传开了。别的国家的一些豪杰之土,甚至一些逃跑的犯人也来投奔他,把他当作知己朋友,为他办事。

有一次,一个叫冯驩的人来投奔孟尝君。孟尝君看他那副打扮,一身破衣裳,脚穿草鞋,腰里系着一把剑,连剑鞘也没有,知道是个穷苦人,就问他:“先生找我有何见教?”冯驩说:“我穷得活不下去,到您这儿找口饭吃。”“你有什么本事呢?”“我什么本领也没有。”孟尝君笑了起来,说:“那你就先住下吧。”孟尝君手下的人看冯驩这么穷,又没本领,都看不起他,把他安排在下等房间里住,天天给他粗饭吃。没过几天,孟尝君问起:“那个冯驩干什么?”回答说:“他呀,天天弹那把剑,边弹还边唱;剑啊咱们回去吧,这儿吃饭没鱼虾。”孟尝君觉得这话传出去,自己没脸面,就让人把冯驩搬到中等房间里住,给他鱼虾吃。没过多少日子,冯驩又唱了:“剑啊咱们回去吧,这里出门没车马。”有人把这话报了孟尝君,孟尝君吩咐再给他一套车马。谁知没过多久,有人又来反映说:冯驩仍旧天天唱哩,什么“剑啊咱们回去吧,没钱不能养活家。”孟尝君挺生气,心想,这个穷鬼怎么这样不知足呢。不过,为了笼络更多的人,他还是派人经常给冯驩的老母亲送钱用。冯驩这才不弹不唱了。

过了一年光景,孟尝君名气越来越大,当上了齐国的相国。这时候,他的门客已经有三午人了。养活这么一大帮人,得多少钱啊!尽管他收入不少,可也感到力不从心。他想来想去,想到在薛城还放了一大笔印子钱,已经年把没收上利息来了,决定派人去收一下。这收债可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还得懂一套会计业务,门客没人愿意去倒叫孟尝君作了难。有人推荐冯驩,说:“这家伙身材高大,又很会说话,别的本事没有,收债也许还行。”孟尝君就把冯驩找来,对他说:“我平时太忙,对先生照应不够。请您原谅。现在请您上薛城去一趟,替我收债,不知道您愿不愿意去?”冯驩很爽快答应:“行,我去。”于是准备车马,收拾行装,带着债券,就出发了。临走的时候,他问孟尝君:“债收了以后,要买点什么回来吗?”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吧。”

冯驩到了薛城,那些比较宽裕的人跑来还了利钱,那些还不起债的穷人家早躲得无影无踪了。冯驩用收上来的钱,买了几头大肥牛和十几坛美酒,办了几十桌酒席,邀请所有的债户来喝酒,并且通知说,不管还得起还不起的都要来,还不起不要紧,来核对一下债券就行了。聚会那天,债户们都来了,冯驩热情地招待他们。喝过酒,冯驩同债户们一一核对了债券,问明了情况。凡是当时能给利钱的,就收下他们的钱;一时没钱的,就约好归还的期限;穷得实在还不起的,就干脆把他们手中的债券收回,随即当着大家的面,一把火把那些债券都给烧了。债户们看了真是又惊又喜,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时候,冯驩站起来说:“咱们孟尝君借钱给你们,是看到大家没有本钱务农经商,难以度日;本来他是不想收利钱的,可是他手下有一大帮门客要养活,所以叫我来收利钱。如今核对了债券,能付的都付清了,暂时没钱的都约定了归还的期限,请务必按期交付,实在付不起利钱的,孟尝君说,连本带息都奉送了。所以我把这些人的债券全烧了。这都是孟尝君的恩典,大伙可别忘了啊!”一番话,说得大家欢呼起来,都万分感激孟尝君的恩德。

孟尝君听到冯驩焚烧债券的消息,不由得火冒三丈,立刻派人把冯驩叫回来,气呼呼地责备他:“好哇,我要你去收利息,你收了钱,就杀牛买酒,大摆宴席,还把债券给烧了。你搞的是什么名尝啊!”冯驩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公子您别急!请您想一想,不办酒席怎么能把债户全都找来呢?债户不来,怎么知道谁付得起利钱,谁又付不起呢?现在,付得起的,已经定好期限,到期准能交上。付不起的,就是再过十年八年,他还是付不起。逼急了,他索性跑到别的地方去了,那些债券还有什么用处呢?您要是硬逼着他们,得钱不多,倒落个不好的名声,这划得来吗?我把这些没用的债券烧了,使薛城百姓对您感恩戴德,到处颂扬您的美名,这不是大好的事情吗?我临走的时候,您嘱咐我拣您家缺少的东西带回来。我看您这儿金银财宝,山珍海味,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对穷苦人的情义。所以我就把情义给您买回来了。”孟尝君听了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好说:“算了,算了,先生休息吧。”从此,对冯驩又冷淡了。

后来齐王听信了秦楚两国制造的谣言,怕孟尝君功高欺主,构成对自己的威胁,就免去了他的相国职务。那些门客一看主人失了势,纷纷离去,只有冯驩还一心一意地跟着他。益尝君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去闲居。他还没进城,老远就看见人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他,不由得掉下泪来,对冯驩说:“先生给我买的情义,今天我算是亲身感受到了。”冯驩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保证它的安全呢;现在您只有薛城一个安身地方,哪儿够啊?我再给您找两个安身之处吧:一个在秦国的咸阳,一个就在咱们齐国的都城临淄。”他把打算跟孟尝君一说,孟尝君挺同意,给他好多车马和金子做费用。冯驩就到秦国去了。

这时候,秦国的相国死了,位子空着。秦昭襄王一向很佩服孟尝君,当初就想要拜他为相国,后来散布谣言中伤孟尝为的是把他逼到自己这里来。冯驩就利用这一点来游说秦昭襄王,他一见到秦王就问:“大王听说齐王把孟尝君革职的事吗?”秦王说:“听说了。”冯驩说:“齐国能够治理得这么强大,全是孟尝君的功劳。今天齐王这么对待他,他怎么能不怨恨呢?齐国的人事、机密等种种情况,孟尝君都一清二楚,如果让他来投奔秦国,大王就可以拿下齐国,称雄天下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呀!希望大王赶快下手,不然,齐王觉悟过来,重新任用了孟尝君,齐国可又要跟大王较量高低了。”秦王听了很高兴,立刻派遣使者带了黄金千斤、彩车百辆的厚礼,前往聘请孟尝君。

这时候,冯驩又抢先赶到齐国都城临淄,求见齐湣王,气喘吁吁地说:“大王听说秦国要把孟尝君接去当相国的消息吗?”齐王说:“还没听说,是真的吗?”冯驩说:“我亲眼看见他们派彩车百辆,带着黄金千斤往咱们这里来了。孟尝君不去还好,真要当上秦国的相国,咱们齐国不就完了吗?大王应该马上重新任用他为相国,再多给他点封地。他是齐国的老臣,不会不答应的。到那个时候,秦国虽然强大,也不能拉走人家的相国呀?”齐王一听,半信半疑,派人去察看秦国的使臣是不是真的来了,等到听说已经入境,这才慌了手脚,连忙派人把孟尝君接来,重新拜他为相国,又另外给他一千户的俸禄。秦国的使者赶到薛城,扑了个空,知道孟尝君重新当了齐国的相国,也无可奈何,只好空手回国去了。

那些走掉的门客听说孟尝君重新当上了相国,又来投奔他。孟尝君很恼火,对冯驩说:“我失势的时候,他们不帮助我,都溜了。多亏先生竭力奔走,我才得以重新担任相国。他们有什么脸再来见我呢?如果谁再来见我,我就唾他的脸,骂他一顿。”冯驩说:“公子大可不必这样做。您现在做相国正需要大家扶持,可不能赌气,把宾客赶走了,那样谁还给您办事呐?不如还像当七年级样热情地招待他们,也显得您的度量大。”孟尝君说:“先生的话,我敢不听吗?”由于得到许多门客的支持,孟尝君又稳当当做了好几年相国。

冯驩烧债券的故事说明,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0000000000000000000000。当时,商业有了很大发展,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已经广泛使用货币。

金牌 篇三

每当新王朝之初,新政府统治者都是励精图治,很有作为,有前朝灭亡之鉴在,所以社会清明,吏治也好,但当发展到三百年以后,腐败问题、土地兼并问题都会发展到到了极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不可调和,于是革命爆发,旧政权落马,新政府开始,于是一轮又一轮,每朝每代都是最长三百年左右。

历史典故故事简短 篇四

项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他跟随叔父项梁在吴地起义。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另一支抗秦力量刘邦击败,自刎而死。

项羽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

在他起兵抗秦以后,曾经有很多贤臣名将,如范增、陈平、英布、韩信等,投靠在他的。手下。

他不是看不起他们,而是因为妒忌这些人的才能,致使这些人不是弃楚归汉就是愤然离去。

韩信归汉后,成了刘邦和项羽争斗中致项羽于死地的大将。

在著名的鸿门宴上,范增劝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不仅不听从劝告,反而中了陈平、刘邦施的反间计,罢免了范增的权力,致使范增愤然离去,病死途中。

由于项羽不善用人,最后终于成了孤家寡人,演出了一场“霸王别姬”的惨剧。

汉朝建立以后,有一次刘邦大宴群臣。

席间,刘邦问:“为什么我能取得天下,而项羽就失去了天下呢?”大臣高起、王陵回答说:“项羽妒贤嫉能,害功臣,疑贤者,所以他失掉了天下。

古代历史故事 篇五

甜酒不再

汉高祖之弟刘交被封为楚元王后,对穆生、申公等人十分恭敬。穆生不喝酒,元王每次设酒宴,都会专门为穆生准备甜米酒。等到其子王戊继位,开始还设甜米酒,到后来就渐渐忘了。

穆生回到家说:“我该隐退了,不设甜酒,说明楚王对我已不在意了,我若还不离去,说不定有一天楚兵会把我抓住,腰斩于市呢。”于是就自称有病,闭门不出。申公与白生强拉他去参加酒宴,劝他说:“你难道忘记先王待我们的恩情了吗?如今楚王偶失小礼,你怎么能这样计较呢?”

穆生说:“《周易》上说:知几是神人‘几’的意思是事物的细微变化,这是判断吉凶的先兆。君子见到‘几’,就应有行动,一天也不能拖延。先王礼遇我们三人是为了宏扬道义。如今楚王忽视我们,是因为他忘记了道义,忘记了道义的人,怎能与他久处呢?我哪里是为了一点点的小礼节?”于是借口有病而离去。

申公、白生留了下来。后来,王戊逐渐骄横残暴。二十年后,因同薄太后私下勾结,被削去东海薛郡,后又图谋反叛,申公、白生二人进谏,楚王根本不听,二人失望地离开楚王,隐逸他地去了。

历史故事大全 篇六

郑国渠

战国后期,秦国逐渐强大,要出兵讨伐东方各国,韩国首当其冲,岌岌可危。想到秦国大兵压境,吞并韩国的情景,韩王不免忧心忡忡。一天,韩王又召集群臣商议退敌之策,一位大臣献计说,秦王好大喜功,经常兴建各种大工程,我们可以借此拖垮秦国,使其不能东进伐韩。韩王听后,喜出望外,立即下令物色一个合适的人选去实施这个“疲秦之计”。后来水工郑国被举荐承担这一艰巨而又十分危险的任务,受命赴秦。

郑国到秦国面见秦王之后,陈述了修渠灌溉的好处,极力劝说秦王开渠引泾水落石出灌溉关中平原北部的农田。秦王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委托郑国负责在关中修建一条大渠。

郑国根据关中平原北部的地形特点,经过精心测量,决定从中山(今陕西泾阳西北)以西谷口的地方开渠,直至洛河,渠长30余里。

工程进行当中,韩国的疲秦之计被发觉,秦王要杀掉郑国。郑国平静地说:“不错,开始我确实是作为间谍建议修渠的。我作为韩臣民,为自己的国君效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杀身成仁,也是为了国土社稷。不过当初那疲秦之计,只不过是韩王的一厢情愿罢了。陛下和众大臣可以想想,即使大渠竭尽了秦国之力,暂且无力伐韩,对韩国来说,只是苟安数岁罢了,可是渠修成之后,可为秦国造福万代。在郑国看来,这是一项崇高的事业。郑国并非不知道,天长日久,疲秦之计必然暴露,那将有粉身碎骨的危险。郑国之所以披星戴月,为修大渠呕心沥血,正是不忍抛弃我所认定的这项崇高事业。若不为此,渠开工之后,恐怕陛下出10万赏钱,也无从找到郑国的下落了。”

秦王被郑国的话打动了,让他继续主持修渠。经过几个寒冬酷暑,经过成千上万民众的艰苦努力和辛勤劳动,大渠终于修成了。渠成之后,引来含有泥沙的泾水灌溉关中北部的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可以收获粮食六石四斗。于是关中成为肥沃的田野,再也没有荒年。秦国因此富强起来,吞并了各个诸侯国,统一了天下。关中地区的老百姓为了纪念郑国的业绩,就把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

这项原本为了消耗秦国国力的渠道工程,反而大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加速了秦统一天下的进程。这条从泾水到洛水的灌溉工程,在设计和建造上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河流和地势特点。有不少独创之处。第一,在渠系布置上,干渠设在渭北平原二级阶地的线上,从而使整个灌区都处于干渠控制之下,既能灌及全区,又形成全面的自流灌溉。这在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之下,是件很了不起的事。第二,渠首位置选择在泾水流出群山进入渭北平原的峡口下游,这里河身较窄,引流无须筑过长的堤坝。另外这里河床比较平坦,泾水流速减缓,部分粗沙因此沉积,可减少渠道淤积。第三,在引水渠南面修退水渠,可以把水渠里过剩的水泄到泾河中去。川泽结合,利用泾阳西北的焦获泽,蓄泄多余渠水。第四,采用“横绝”技术,把沿渠小河截断,将其来水导入干渠之中。“横绝”带来的好处一方面是把“横绝”了的小河下游腾出来的土地(原小河河床)变成了可以耕种的良田。另一方面小河水注入郑国渠,增加了灌溉水源。

郑国渠修成后,曾长期发挥灌溉效益,促进了关中的经济发展。司马迁把郑国渠兴建的事迹记载在《史记》中,并将郑国渠与秦国兼并诸侯相联系,足见其对该水利工程评价之高。

历史小故事 篇七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历史故事 篇八

病重而逝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姜维推出雕刻成诸葛亮模样的木雕并率领大军回返,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木雕),认为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飞马撤退。

奔行数里,司马懿数次问左右将领:“吾头尚在否”?众将俱回:“尚在”。司马懿不敢再追赶。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

而此事后来也被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听闻蜀军在斜谷发丧后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后,司马懿视察蜀军遗留的营寨,感叹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著名历史故事 篇九

【重耳】

为了避难,43岁的晋文公开始过着流亡的生活,可以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岁)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冷言冷语。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一个国君也居然喜欢看希奇)。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前632(65岁)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