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能力分析报告多篇

干部能力分析报告多篇

【第1篇】加强组工干部能力建设工作报告

学习决定素质,素质关乎能力。今年我们以组织系统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在全县组织系统深入开展“学习提高年”活动,大力加强组工干部能力建设,使组织部门的表率作用更突出、组工干部的模范作用更明显。

更新学习理念,开启能力建设的原动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是确保学习成效的关键所在,也是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前提。一要破除“要我学习”的旧观念,树立“我要学习”的理念。组工干部肩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历史重任,学习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一种政治责任,是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和高度负责的具体体现。必须牢固确立自主学习意识,把学习当作第一要务,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二要破除“少小求学,老大图闲”的旧观念,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能力素质要靠学习来支撑,开展工作要靠学习来指导,工作亮点要靠学习来培育。组工干部必须牢固确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做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在理论创新中推动组织工作创新,使组织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三要破除“工学矛盾”的旧观念,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干好工作需要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工作的过程。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注重学习,工作就会有新思路、新举措,就能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反之,势必造成知识恐慌、本领恐慌,就会贻误工作,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必须牢固确立学习就是工作的理念,自觉摒弃把学习当作负担的片面认识,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做到在学习中推动工作,在工作中强化学习。

拓宽学习层面,夯实能力建设的素质基础。组工干部要练就做好工作的过硬本领,就必须广泛涉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真正成为党务工作“政策通”、干部工作“活字典”和业务工作“多面手”。一是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政治鉴别力。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消极因素的影响,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明辨是非,坚定立场。二是学习业务知识,提高工作创新力。加强对党的建设和组织人事工作专业知识的学习,全面掌握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做到共性合格、个性突出,努力使自己成为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尽快培养起与当前形势相适应的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并把创新落实到组织工作的各个领域,落实到解决组织工作的难题中。三是学习实践知识,提高自身竞争力。组工干部要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结合工作需要和素质特长,在多岗位上锻炼提高自己。要勇于接受任务,在急、难、险、重的工作岗位经受锻炼和考验;主动到乡镇、企业等基层一线挂职,参加农村扶贫工作,丰富工作阅历;抓住到外地参观学习之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等。通过实践锻炼,使组工干部在工作一线、在艰苦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高竞争力。

完善制度保障,健全能力建设的长效机制。着眼于把能力建设引向长效,我们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习的通知》、《关于开展“学习提高年”活动的实施方案》等文件,以制度抓管理、促学习。一是建立集中学习制度。在鼓励组工干部自学同时,建立了集中学习制度:每周三组织一次改稿会,部机关干部对调研信息稿件进行集中“会诊”,推敲分析;开设周末课堂,每周六上午邀请市、县党校理论教师、县直单位负责人、优秀村支部书记作专题报告、政治理论辅导、传授工作经验;每月底举行组工论坛,组工干部轮流主持,确定组织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论坛主题,大家各抒己见、平等交流。二是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建立学习积分登记制度,明确参与党课、改稿会等集中学习的刚性指标和参加自学考试等柔性指标,并分别赋予一定分值,定期向全体干部通报积分,并把每名干部的积分情况作为检验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评先树优、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为把学习成效及时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制定了《调研信息宣传工作奖惩办法》,把调研信息指标量化分解到个人,每月按进度汇总通报,营造了自主学习、勤于调研的良好氛围。三是完善帮带责任制度。针对近年来进部的年轻同志较多、乡镇组织委员调整幅度较大的实际情况,在全县组织系统建立了“三级帮带”责任制,即部领导帮带室负责人、室负责人帮带其他成员、部内优秀组工干部帮带乡镇组织委员。通过帮带制度,一大批年轻组工干部迅速进入了角色。

【第2篇】干部依法行政能力调研报告

干部依法行政能力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为干部依法管理各项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法律基础。但据调查发现,受多年来传统工作方法的影响,一些干部有法不依,强制命令,单靠行政干预的工作方法还未彻底改变,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干群矛盾,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一、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一)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一知半解。一些干部整天忙于具体事务,加之有关部门法律知识宣传培训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干部法律素质较低,法律法规知识缺乏,干部法律意识十分淡薄,法律观念在头脑中甚至是一片空白,在工作中对各种法律法规程序一窍不通,不懂依法行政。

(二)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愿依法行政。一些干部认为行政强制手段省时、省力、见效快,因而,不愿依法行政,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导致以权代法、依言代法、依罚代罚现象时有发生,视国家法律于不顾。

(三)顾及当事人情面,不想依法行政而得罪人。一方面个别干部不能摆脱“关系网”的困扰,顾及到当事人的情面,怕得罪人,不想依法行政。另一方面干部在依法行政中,总有人来说情,使“情”与“法”产生碰撞,当事干部左右为难,也会使依法行政大打折扣。

(四)行政执法职责不清,执法程序不严。一些干部行政执法职责不清是很清楚,在工作中行政失职和行政越权现象比较严重。执法随意性比较大,处理案件的程序意识较差,缺乏透明度。以致影响人民群众对执法机关的信任,甚至产生矛盾。

二、依法行政应采取的对策

有法不依,所产生的原因不是偶然的,有其复杂的的社会背景,由此而造成的危害也是有目共睹的。为了进一步实现行政机关的规范行为,使行政权的行使更加合理与科学,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各级党委、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一)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意识,提高对依法行政的认识。要把教育培训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与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任务、要求和措施,既要有长期规划,又要有短期计划,在提高培训实效上狠下功夫。

(二)进一步加强培训基地建设,以保障各项培训的顺利实施。要切实加强各级干部培训中心的建设,使之成为条件最好、师资最强、教育管理最严的干部“学习培训基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建立严格的学习制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区别不同专业干部情况,确定必读书目,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干部进行法律法规知识测试,从根本上提高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四)严格责任追究,确保依法行政取得实效。要因地制宜建立干部依法行政责任追究机制,既要防止行政权的缺失,保障政府有效施行政管理,又要防止行政权的滥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要督促干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进一步强力推进干部依法行政进程。

【第3篇】干部能力建设教育调研报告

“围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大规模培训干部。”深入贯彻xx届四中全会的这一精神,抓紧抓好青年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是关键。近年来,溧水县坚持把能力培养作为教育培训青年干部的突破口,一手抓理论培训,一手抓实践锻炼,全面加强青年干部的党性修养,提高青年干部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全县三个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加强理论培训,是青年干部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

我县针对部分青年干部缺乏系统理论教育的实际,坚持把理论培训放在教育培训工作的首位,通过精选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合理利用资源、加大管理力度,全面加强青年干部的党性修养,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为青年干部的能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精选培训内容。我们从青年干部的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以“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党性原则,提高知识水平,强化工作能力”为主线,精心选择培训内容。一是在理论教育方面突出系统性,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结合学习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的重大方针政策,使青年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实际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二是在党性教育方面突出政治性,重点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党的先进性教育、党的传统作风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使青年干部进一步接受党性教育,坚定政治立场。三是在知识更新方面突出开放性,结合国际国内和县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安排当代世界和中国经济、政治和科技等方面的教学,邀请县领导和部门乡镇领导进行县情教育和研讨,使青年干部开阔视野、提升知识层次,逐步培养起面向未来、面向发展的眼光。四是在工作能力方面突出实践性,强化业务知识、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使学员在今后实际工作中能成为行家里手,大胆创新,开拓进取。

2、创新培训方式。一是集中培训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我们对青年干部培训既有统一的标准要求,又根据不同对象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培训,举办了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青年人才培训班、党外青年干部培训班、新上岗领导干部培训班等不同班次,避免了学非所需、补非所缺的弊端。在青年后备干部班培训中还创出了特色,形成了制度,办出了成效,多次在省市党校或组织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二是理论学习与专题研讨相结合。为增强感性认识,我们结合所授内容列出一些专题,组织学员外出参观考察调研,拓宽视野,学习他人经验,促进自我发展。如我们安排01届青干班学员赴温州考察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情况,学员们都写了考察报告,组织进行专题研讨交流。三是课堂教学与模拟社会实践相结合。针对青年人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的特点,我们采取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对策研究、双向交流等多种方式,并在课程设置上有目的地增加定性分析、模拟决策、调查研究等与实际工作相接近、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在教学中让学员们自己当教员,自己当决策者,从而增强实践性锻炼。

3、合理利用资源。培训中我们十分注重优化、合理利用好各类培训资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培训资源,使有限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为培训服务。一是着力建设好党校这一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近年来,我县对党校软硬件建设投入资金近300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党校整体水平的提高,每一届青干班的成功举办均得益于此。二是优化组合县内其它培训资源。按照党管人才原则,成立县人才培训中心,由党校统一实施对县内各级各类人才的培训,青年人才全部进中心接受培训。三是建立县外培训基地。利用驻外招商的形式,在驻外招商点建立培训基地,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青年干部到基地受训,目前,已在广东、浙江、上海建立了3个培训基地,共培训青年干部180多名。四是开辟网上培训新资源。充分利用“溧水党建”的网络资源优势,开展网络教学和为青年干部在线学习提供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加大管理力度。我们对各类青年干部的培训,都十分重视管理工作,尤其是在青干班培训中建立起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一是建立了“三位一体”管理机制,形成调训单位、施教单位、学员党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的管理格局,制定了管理细则,使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又相互配合、相互协作、齐抓共管。二是规范培训操作流程,使主体班次的培训有章可循。从主体班次培训的办班前的调研、可行性分析、列入计划,到办班中的教学管理、实践安排、后勤保障,再到对学员的学习考核、跟踪管理等,都明确责任单位,落实责任制,使培训工作稳步推进。三是建立和完善了考勤制度、评选推优制度、培训诫勉制度、辞退学员制度、干部学习档案制度等各项班级管理规章制度,为提高培训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通过上述措施,广大青年干部的各方面能力在理论培训中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通过强化理论武装和党性锻炼,提高了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通过强化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增强了他们的业务工作能力;通过强化知识更新和领导科学,拓展了他们的世界眼光和管理能力;通过强化县情教育和发展意识,提升了他们参与中心工作的能力。培训方法的精心选择、培训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培训过程的严格管理,都有利于青年干部最大限度地在培训中增长本领、增强能力。

二、注重实践锻炼,是青年干部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

近年来,我们在加强理论培训的基础上,还努力为青年干部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打造施展才华、发展能力、成长成才的平台,“四派”活动就是我们为青年干部实践锻炼精心提供的一个重要舞台。

1、“四派”活动的具体做法。一是上派跟班学习。即乡镇派员到县级机关部门,县级机关派员到省市对口部门进行跟班学习。目前,我们从县级机关和乡镇中选派了34名优秀年轻干部分两期到省市级机关跟班学习各6个月,有8个镇的12名优秀年轻干部分别到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委组织部等县级机关部门跟班学习,有些表现特别优秀的已被留在所在部门工作。二是下派基层实践。即选派机关部门优秀年轻干部到镇村、社区居委会等基层单位挂职锻炼,熟悉基层情况,学会做群众工作。我们选拔*届青干班42名学员及以前的部分青干班学员下到94个村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挂职锻炼,选拔03届青干班51名学员下派到全县9个镇(区)的企业和社区居委会担当党建工作联络员,今年又选拔18名入党积极分子到镇和开发区担任党建工作员,对全县的党员档案、人事档案进行统一规范,对镇村乡土人才进行仔细梳理,使他们在提高全县基层党建工作基础的同时得到锻炼。三是外派招商取经。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外出到沿海发达地区开展驻地招商锻炼,让他们到经济工作一线去经受考验,在激烈竞争中增长才干。目前已组织了180名优秀年轻县管副职领导和机关干部,分三批赴广东、浙江、上海等地进行驻外招商,取得了显著效果。四是委派关键岗位锻炼。即根据县内重点企业、重要项目的发展需要,从县级机关中筛选出合适人选委派到重点企业、重要项目进行跟踪服务。目前已有26人被委派到重点企业、14人被委派到重点项目进行跟踪服务。被委派的干部大多能独挡一面地开展工作,在重大项目推进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四派”锻炼的主要特点。一是选派范围广,确保人员素质。至今我县“四派”干部有554人次,主要从全县85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选出,先后到17个省市级机关、14家企业、105个村(居)委会挂职锻炼。这些选派干部年轻有朝气(平均年龄33岁),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有开拓创新意识,挂职后能较快适应环境,充分发挥自身政策熟、信息灵、思路宽、联系广、头脑活、办法多和上下协调等优势,及时向群众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二是有针对性选派,确保专业对口。上派基本保持系统对口,如果相关部门没有年轻干部,也可根据需要选派其他单位年轻干部上派挂职。下派基本以需求为主,如社会治安差、治安任务重的村,选派法律专业的干部;经济发展缓慢的村,选派懂经济的干部;农产品出售难的村,选派熟悉市场、懂经营的干部等。外派主要选派一些具有一定外交能力的年轻干部。委派主要选派综合部门的年轻干部。三是双向挂职锻炼,上下联动管理。我们对挂职干部的管理、培养,实行省市、县、镇、村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以上级部门鉴定和县委组织部的全面考核为主的管理模式。单位对挂职干部以“驻村帮扶”等为载体,要求他们着力为基层解决困难;各镇对挂职干部实行帮带制度,定期组织他们学习提高;村级组织直接负责对挂职干部的管理,解决他们生活困难,交给他们工作任务,每个挂职干部都联系有一个组或几项具体工作,形成了“选派一个人,带动一条线,走出一条路,发展好一方”的局面。

3、“四派”锻炼的实际效果。“四派”活动的广泛开展,极大地提升了青年干部的工作能力。外派招商取经,遵循干部成长规律,紧贴经济建设中心,把他们选派到经济主战场和基层进行摔打磨炼,有利于他们解放思想,磨炼意志,增强“野外”生存能力;上派跟班充电,有利于他们在更高层次上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综合协调能力,帮助他们“登高望远”,开阔视野,提高工作规范性和层次性;下派挂职补课,有利于他们了解熟悉基层情况,使他们“耳聪目明”,增强群众观念,从而找准工作切入点,提高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委派关键岗位考验,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四派”过程中,县委组织部全过程地对干部进行考核监督,全面掌握年轻干部在关键岗位、关键时期的现实表现,以实干求能力,以能力求作为。到目前为止,已有39名“四派”干部得到提拔任用。

三、创新培训机制,是青年干部能力建设的关键措施

我们对青年干部加强理论培训,开展“四派”锻炼,在“靠得住”和“有本事”上下功夫,不断提高青年干部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了优秀人才不断脱颖而出。同时,我们围绕“出人才”的目标,创新育人机制,完善相关制度,为青年干部的能力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建立了“述学、评学、考学”三位一体的督学机制。对年轻干部进行重点督学考学,考学情况归入干部学习档案,对考试不达标、考核不过关、政治理论水平不合格的不予提拔,督促年轻干部自觉加强学习。

二是健全了实践锻炼跟踪管理制度。我们建立了教育培养工作台帐,制定了年轻干部实践锻炼计划和跟踪管理卡,实行微机化管理,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底,掌握年轻干部实践锻炼中的思想动态和实际效果,及时加以引导和督办,增强教育培养的针对性,提高实践锻炼的实效。

三是实行了教育成果转化运用制度。我们规定,年轻干部在教育培训期间要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撰写1篇以上的调查报告或理论文章;教育培训之后,所在单位党组织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理论改进工作,并对思想作风和工作实绩进行考察考核,引导其真学真用,增强创新能力。几年来,全县年轻干部有10多篇调查报告、经验材料等在市级以上报刊采用或被业务部门推广,有多条意见建议被县委县政府决策时采纳。

四是坚持了干部教育与使用结合制度。在年轻干部的使用上,我们认真落实《干部任用条例》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先培训后上岗、先考学后提拔制度,把干部教育培训情况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我们规定,优秀年轻干部优先培训,成绩优异能学以致用的、实践锻炼表现突出的优先提拔;凡是未经过正规培训的、未达到规定学历要求的年轻干部不准提拔,未经过相应实践锻炼的不准提拔。自1998年举办首届青干班以来,全县共有67名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使训用结合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第4篇】领导干部能力有效监督工作报告

近年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财政部门各级党组织在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整体上看,监督的理论日趋完善,监督的制度逐步健全,监督的措施更加有力,监督的效果令人满意。但从党的作风建设和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效果以及我们财政部门一些干部犯错误的教训来看,财政部门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还存在着工作不重视,监督机制不健全,制度不落实等问题,致使不正之风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腐败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是监督意识比较薄弱。一些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不能从维护党规党纪和党的事业的高度,不能从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高度来看待党内监督。一是不敢监督。下级对上级不敢监督,怕打击报复,怕“穿小鞋”;上级对下级也不敢认真监督,有的领导碰见矛盾“绕着走”,怕得罪人;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怕伤了情面,不好相处,即使交心,也只是轻描淡写。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更难,如果得不到理解,就有“不尊重”、“争权”之嫌,担心影响关系,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二是不要监督。一些人认为,机关党员干部素质比较高,可以自己教育约束自己,不需要别人监督。还有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不能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甚至对监督有一种逆反心理,把别人的监督看作是“紧箍咒”,是有意找岔子。认为谁监督自己就是谁跟自己过不去。有的认为强调监督会妨碍财政工作,影响正常的财政收入,把敢于批评监督的同志视为“异己”。三是不懂监督。目前,财政部门新党员、新干部比较多,大都缺乏党内生活的锻炼。他们中有的人入党了,提干了,就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自我监督的意识削弱了。有的只知道自己应该接受监督,不知道自己还有在党内监督中发挥作用的义务,更不知道如何发挥作用;有的则认为“有纪检部门就够了,无须其他监督”等等。

二是监督渠道不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些领导干部总是借口工作忙、事情多,不能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坚持参加支部组织生活。一些支部负责人又怕影响领导同志工作,不及时、主动地通知领导干部过组织生活。二是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虽然大多数单位能够按时召开,但会前不能广泛征求意见,既便做了一些征求意见的工作,但很难听到比较尖锐的“原汁原味”的批评意见。从我们了解的情况分析,目前单位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主要存在'四多四少',即讲理论、讲政策的多,摆问题、谈不足的少;议论社会问题、议论别人多,分析本部门问题、自我批评少;讲现象、讲套话、讲好话的多,讲实质、讲原则、讲真话的少;总结工作、评功摆好的多,交流思想、开展批评的少。虽然去年的先进性教育为开发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但应付思想、图形式、走过场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对领导干部的意见包括检举揭发的问题,往往不能从正常渠道听到,而是常常与道听途说甚至流言蜚语夹杂在一起,而从正常渠道反映上来的又多是一些匿名的、只言片语的举报,很难弄清事实,判断是非。四是一些单位政务不公开,群众对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的问题不知情而无法监督。由于普通党员群众对本部门、本单位的重大决策缺乏参与了解,特别是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将一些本该公开的公务活动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不让群众知道,使普通党员群众想监督却因不了解情况而无从监督。

三是监督机制乏力。近年来,财政部门反腐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一些财政干部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腐败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里面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监督乏力,机制不健全。首先是监督的体制还不够完善,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财政审计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监督没有形成合力,出现监督的“盲区”和“盲点”。其次,监督者的合法权益没有很好的得到保护,特别是群众监督、党内监督中,一些监督者常常受到排挤、打击报复,甚至人身伤害,使一些监督者丧失信心,不敢不愿监督。第三,监督的法规、制度不健全,守则多、罚则少,缺乏可操作性。如“不准”、“严禁”之类的条文很多,而违反了怎么办很少有明确具体的规定,缺乏约束力,至于监督者监督什么、怎样监督、监督无效怎么办、不认真监督又当如何等,缺乏明确规定,监督随意性大。第四,监督出现断层,在现有财政体制下,同级监督因受制于人或身不由己往往形同虚设,难以发挥作用,而上级监督又“山高皇帝远”,使监督出现断层,而这个断层中的被监督者,又起决策、表率等关键性的作用,直接影响财政部门的党内廉政建设。

从上述领导干部监督不利的表现和原因可以看出,要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制约机制,有效遏制腐败,就必须加强对财政部门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教育,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约机制,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使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法律监督及群众监督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切实做到与时俱进,关口前移。我们认为应从五个方面加强有效监督,提高监督的能力。

1、强化教育--治心。古人云:“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首先就是要加强对财政部门领导干部的教育。要通过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教育,使广大领导干部明确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如何正确行使权力,明确权力与义务的对等关系,自觉接受监督。其次是抓监督效能。就是要提高腐败成本,降低腐败收益,加大腐败风险。依据法律、法规性规定,加大查处力度,发现一个查处一个,使违法违纪者受到最快、最严厉的查处和打击,营造“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捉到必严惩”的压境之势,使其不敢腐败。同时,要建立健全监督表彰奖励激励机制,对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领导干部要进行表彰奖励和提拔重用;对敢于监督、敢于揭露腐败行为的同志,在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同时,要给予重奖、从而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通过加强教育、抓监督效能、褒扬重奖等治心措施,使我们财政部门领导干部从不敢腐败到不愿腐败转变,从被动接受监督到主动接受监督转变,从消极抵制一切违法违纪行为的诱惑、胁迫到积极主动与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转变,从而提高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

2、健全制度--立根。监督的作用不仅仅是追究惩处,更主要的还在于预防,即设置制约措施,堵塞漏洞,防止违法违纪行为发生。财政有关法规、《纪律处分条例》、《监察法》,特别是《党内监督条例》等惩处条规,不仅使监督有法可依,而且为监督提供了保障。对此,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做出新规定,不仅明确什么可做、什么不能做,更应明确做了将受到什么样的处罚。既要坚持纪检部门确定的治理重点,又要结合财政部门的实际,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制度,全面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适合财政部门管理实际的惩治体系,抓住要害,超前防范。

3、落实责任--抓源。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近年来中央根据反腐败的形势,提出一系列治本抓源的措施和任务,并将这些任务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因此,作为财政部门的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找准角色,站好位置,做到统揽而不包办,参与而不越位,重点是搞好协调、监督。要以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为突破口,研究组织协调的新路子、新办法。要围绕监督检查、责任追究进行定期不定期督查,建立起严格的考核、追究制度,坚持硬件与软件考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结合,普遍检查与重点检查结合,总结推广典型与解决倾向性问题结合,使各职能部门真正负起责任,保证财政部门反腐败各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4、形成合力--促效。从总体上讲,党内监督是整个社会监督体系的一部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仅靠党内监督是不够的,因此必须把党内监督与其它监督方式有效结合起来,把扩大民主与加强监督结合起来,相互推进。一是扩大民主、拓宽群众参与监督的机会和途径。要通过财政部门深化政务公开、民主评议行风,疏通信访举报渠道,建立信访举报保障体系先进措施,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主动监督。二是要与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法律监督、财政审计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密切配合,互通情况,逐步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监督网络形成合力。

5、提高素质--强身。反腐败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财政部门的纪检监察工作职能,主要是抓好本系统内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落实,其工作涉及财政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工作的对象是国家行政工作人员,并且多数是党员领导干部。因此,要想改善监督,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讲究监督方法,使监督有效、有力。“打铁贵在自身硬”,作为党的“卫士”,必须对党忠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自觉改造世界观,了解、把握财政政策、财经纪律,提高政策水平,不折不扣地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正人先正己”,要监督别人,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做到自身廉洁,以言立言,以身立言,使监督理直气壮。监督工作的复杂性不仅要求我们要有丰富的财政管理业务知识,还要有法律、财务等其他方面的知识,成为多面手。

【第5篇】对乡镇干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能力的思考调研报告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乡镇干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能力,是当前乡镇工作的重点,也是打造“和谐南部”和构建丘区经济强县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调研组几名同志下乡镇,到机关,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观摩、座谈讨论、个别访谈等形式,就我县乡镇干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能力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因,并对提高乡镇干部化解社会矛盾能力提出了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乡镇干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能力的现状

(一)发展农村经济办法不多

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能力不强。

当前,农村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同农民综合性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发展经济是全党的第一要务,也是检验乡镇干部执政能力的首要标准。如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这对乡镇干部抓经济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广大群众思富、快富的愿望日益迫切。但乡镇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不能成为群众走向富裕的领路人。调查反映,

一是大多数乡镇干部缺乏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不懂得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加之外出学习考察机会少,对新技术知识和技能有畏难情绪,不敢正视市场经济中的各种问题,更不敢大胆地带领农民跳出农业谋发展,走出农村闯市场。有的抓市场经济工作是门外汉,只能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缺乏根据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引导农民从更宽的领域发家致富。

二是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但有些乡镇干部抓经济工作的视野不宽、思路不清、办法不多。有的发展经济局限于老套路老办法,不善于发展商品农业和工商业;有的守着“金饭碗”去“讨饭”,找不准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能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没有清晰的发展思路。不善于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有的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盲目跟风。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知之甚少,市场开拓面十分狭窄,不能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三是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但有些乡镇干部抢抓机遇的意识不强、艰苦创业精神不佳、开拓进取干劲不足。有的缺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意识,热衷于创造“显绩”,对乡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考虑不多;有的在困难面前精神不振,不善于带领群众找准路子、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热衷于向上级讨钱要钱;有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甘当“太平官”,得过且过,任职多年,山河依旧。

为民服务技能欠缺。

乡镇干部为民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没人做、没时间做、没心思做”这几个方面。

“没人做”,是指基层干部无法满足农民群众的农业科技服务需要。目前很多乡镇机关干部加上七所八站,人员少则几十,多则上百。但经过几次机构改革,真正精通农业生产科技的干部少之又少,很多乡镇几乎没有科班专业人才。部分基层干部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劲头不足,缺乏农民需要的专业技术,没有掌握适应当地和行业特点的一技之长。一个乡镇的数十名乡干部,大多是组织管理人才,没有技术,学农的少,懂农的更少。不是农业技术的行家里手,那么困扰群众的农技推广、科学种田、防疫减灾、种植结构调整等难题怎么能解决呢?

“没力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农民具有相应的创新观念、科技知识、市场信息等,也需要基层干部为农民提供相关的服务。而现在一方面很多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信息不灵,盲目从众心理严重;另一方面不少基层干部不熟悉市场经济的规律,缺乏带领农民调整经济结构的能力,加之一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乡镇干部难以甚至无法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这样,就会因农民有效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实现不了而产生矛盾。至于有的地方越俎代庖充当调整主体,不顾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条件,以行政手段强迫农民调整经济结构的做法,更会因给农民利益带来损失使矛盾增多和加剧。

“没心思做”,调查中发现,在乡镇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改革时期,乡镇干部在心态上是,“三等三看”,即等改革方案,看是否真正执行;等改革过程,看谁肯真正下岗;等最后结果,看谁敢真正落实。在去留上是“三凭三不凭”即凭跑、凭送、凭关系,不凭本领、不凭政绩、不凭实干。有人(官场背景)、有钱、就有岗,真干假干一个样。于是=/=的人干事,=/=的人混事,=/=的人坏事。极大地挫伤乡镇干部的积极性,根本没有心思抓农业生产,严重影响了乡镇当前工作。

劳务输出缺乏有效组织。

一是基层干部没有将劳务输出当成一个产业来抓,缺乏有效组织,导致农民工无序流动。

二是对农民工的培训和再培训无能为力,致使农民工大多无技术技能专长,学历低,盲目闯、碰运气,只能打些零散工、粗重工、况且工价低下,工作不稳定,收入无保障。

三是乡镇干部在劳务输出的组织过程中,缺少相应的中间环节,没有中介服务组织,增加了农民外出打工成本。

(二)化解农村债务矛盾能力较弱

巨额乡村债务的形成主要集中在最近十年间,====年分税制前,乡镇的财政基本上由县级统收统支,基层政府基本上没有债务,而====年后,乡镇财政普遍成为一级财政,在新税制下,“财权上收,事权下移”,使乡镇逐渐沉淀了大量债务。据县审计局最终审计,全县乡镇负债=。=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万元;村级债务=。=亿元,村平债务==。==万元。

上世纪==年代,乡镇为完成自上而下的诸如“普九”、“村村通”、“井池园”等各种达标升级任务而负债达标。一个广泛流传的顺口溜形象地描述这种做法说:“采取什么措施我不管,政策不能违背,任务必须完成,否则追究领导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想办法加重农民负担,变卖集体资产及向各方高息借贷。”一位镇长说。

乡镇达标任务常常又分摊给了村干部。一旦村干部不能及时收齐乡镇下达的税费任务,就不得不通过变卖集体资产或借高息来上缴税费。村级债务因此形成。

乡镇负债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整顿后欠下巨额债务,普九工程建设拉下大笔债务,前任乡镇领导搞政绩透支,“寅吃卯粮”又欠下一笔债务;加之乡镇年年垫税、提留尾欠不断增加、弃田抛荒、全家外出形成的税收悬空、老债务利息的自然增长等诸多原因,致使乡镇债务屡屡上升。旧债还不上,新债又增加,致使债务越滚越大。

巨额的乡村债务掣肘着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由此引发了很多社会矛盾。乡镇干部被沉重的债务缠着不得脱身,有时为了躲避债主要债,还不得不东躲某省,既没有精力、也没有财力来谋划发展事宜。一些欠债较多,没有偿还能力的乡镇对发展前景失望,存在着“看摊子,守门户”现象,多数干部对乡镇工作充满困惑和无奈。“现在镇政府每天都有来讨债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镇领导苦恼地说。

而农业税收的取消,又使这个既有难题更加凸显,如何来化解乡村债务这个“结中结”呢?很多乡镇干部一谈起这个问题就直摇头,表示对化解债务无能为力。

一是乡镇原有资产已经基本用于抵债。东坝镇一位镇干部说,“乡镇企业、山林、湖泊、水塘等资产,该卖的都卖了,该处置的全部处置了,有的是用资产抵,有的是经营权承包。现在山林湖泊几乎全都是私人经营的了,甚至包括堰塘。”

二是招商引资、发展工商难度很大。“目前想迅速发展工商业有很大的难度,招商引资很难,一是条件有限,交通不便,别人不愿来;二是没有特色产业和特色资源;三是没有税收优惠,沿海该交===万的税交===万就行了,这如何吸引别人来我们这里办企业。”一位乡镇的领导对我们说。

三是不允许追收农民欠税。以前部分农民拖欠的农业税,现在的规定只能挂在帐上,不允许追要,还债的途径就难有了。“乡村债务不但没有化解,利息还在增加,数字还在上升,这个包袱甩也甩不掉。”

四是上级转移支付十分有限。一位乡长说:“我乡=====人,属中等乡镇,国家转移支付==万元(不包括工资和民政上的支付),但

一是上级要代扣公路税、计生税、升钟水库水费粮以及区级上交款等,占总支付的==—==,大约==万元左右;

二是发放村干部工资,县上核定的村干部工资为==万,但实际要发==多万元;

三是还要解决上级批复的各种农民*金费、五保户生活费等支出,实际乡镇的活动经费不足==万元了,乡镇只有靠‘寅吃卯粮’来维持运转,就更不用说还债了。”

四是农民负担依然存在,乡镇干部有心无力。====年虽然取消了农业税,但升钟水库水费粮、世行粮等负担人平也有三四十元。大多数农民本身受益不多,同时认为取消了农业税就不得再交钱了,因此不愿交钱交粮,乡镇干部对此很是无奈。

【第6篇】干部依法行政能力调研报告范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为干部依法管理各项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法律基础。但据调查发现,受多年来传统工作方法的影响,一些干部有法不依,强制命令,单靠行政干预的工作方法还未彻底改变,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干群矛盾,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一、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一)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一知半解。一些干部整天忙于具体事务,加之有关部门法律知识宣传培训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干部法律素质较低,法律法规知识缺乏,干部法律意识十分淡薄,法律观念在头脑中甚至是一片空白,在工作中对各种法律法规程序一窍不通,不懂依法行政。

(二)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愿依法行政。一些干部认为行政强制手段省时、省力、见效快,因而,不愿依法行政,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导致以权代法、依言代法、依罚代罚现象时有发生,视国家法律于不顾。

(三)顾及当事人情面,不想依法行政而得罪人。一方面个别干部不能摆脱“关系网”的困扰,顾及到当事人的情面,怕得罪人,不想依法行政。另一方面干部在依法行政中,总有人来说情,使“情”与“法”产生碰撞,当事干部左右为难,也会使依法行政大打折扣。

(四)行政执法职责不清,执法程序不严。一些干部行政执法职责不清是很清楚,在工作中行政失职和行政越权现象比较严重。执法随意性比较大,处理案件的程序意识较差,缺乏透明度。以致影响人民群众对执法机关的信任,甚至产生矛盾。

二、依法行政应采取的对策

有法不依,所产生的原因不是偶然的,有其复杂的的社会背景,由此而造成的危害也是有目共睹的。为了进一步实现行政机关的规范行为,使行政权的行使更加合理与科学,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各级党委、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一)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意识,提高对依法行政的认识。要把教育培训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与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任务、要求和措施,既要有长期规划,又要有短期计划,在提高培训实效上狠下功夫。

(二)进一步加强培训基地建设,以保障各项培训的顺利实施。要切实加强各级干部培训中心的建设,使之成为条件最好、师资最强、教育管理最严的干部“学习培训基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建立严格的学习制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区别不同专业干部情况,确定必读书目,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干部进行法律法规知识测试,从根本上提高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四)严格责任追究,确保依法行政取得实效。要因地制宜建立干部依法行政责任追究机制,既要防止行政权的缺失,保障政府有效施行政管理,又要防止行政权的滥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要督促干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进一步强力推进干部依法行政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