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诗歌赏析【精品多篇】

王昌龄诗歌赏析【精品多篇】

丰富的表现手法 篇一

在王昌龄的边塞诗中,表现手法也是很丰富的。首先,在他的诗歌中多具有夸张、丰富的想象“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七首·其四》在这里,显然是出于作者的想象中的景色,而这种合理的想象充实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显得意境开阔,气象雄浑,体现了盛唐边塞诗风壮阔的特色。

其次,在王昌龄的诗歌中也多次运用第三人称的。角度“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从军行·其一》)诗中为我们塑造的一个久戍边疆的征人的形象呼之欲出,非常的具体而让读者感受强烈。这种第三人称手法的运用将自身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客观地描写了边地风光及战士的生存状态。除此之外,在其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从军行二首·其一》)“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干。”(《代扶风主人答》)典故的运用于婉转隐晦间反映诗人的态度,扩大了诗歌的容量。 王昌龄的边塞诗在情与景的处理上特征非常鲜明,由于其自身曾有过边塞游历的经历,真正看到过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烽火等景象。使得他在诗中常选用一些边塞中具有典型的意象,刻画了非常独特的边塞环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体现在王昌龄的诗中,这些独特的意象便被附上了边塞征人将士的情与意。

重别李评事 篇二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重别李评事》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送别的七绝。题说“重别”,正说明离别之前便有难分之意。全诗的主意都落在第二句上,正因为“舟船明日是长安",所以今夜秋江的离别才显得特别难,所以才叫吴姬缓舞,友人醉饮,所以才不觉得青枫白露的入侵之寒,说明两人都已沉浸在即将分离的惜别之情中了。可见两人友谊之深。

赠宇文中丞 篇三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欲构中天正急材,自缘烟水恋平台。

人间只有嵇延祖,最望山公启事来。

《赠宇文中丞》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用周穆王、梁孝王和嵇绍三则典故谢绝宇文中丞的好意,言明自己更愿意留在幕府,并且拜托字文中丞招揽其亡友之子。这首诗写得含蓄委婉,隽永温柔。

送魏 篇四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后期(748—756)王昌龄贬龙标尉时,当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送别友人时在宴会上所创作的,为客中送客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