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文化常识(精品多篇)

蒙古民族文化常识(精品多篇)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篇一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认为火神或灶神是驱妖辟邪的圣洁物,所以人们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忌蹬门槛,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脏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脏物。这由于草原干旱缺水,牧民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忌摸头、忌别人打狗、忌产妇住处外人进入探访。

病忌,牧民家里有重病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白节,蒙古语称查干萨日(白月、正月),意为新年、春节。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白节在正月七年级。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腊月三十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长辈献哈达或磕头、敬酒、礼拜。七年级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祭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农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贵族和台吉则在腊月二十四。有个别的地方秋季祭火,在婚礼上还要祭火。

,鼎盛时期的蒙古远征 篇二

无论是对世界史来讲,还是蒙古史而言,毫无疑问,中世纪的历史是由蒙古人做导演的英雄史诗。

东西方的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交流,归根到底要归功于蒙古民族发动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远征。

远征使得自古以来封闭的东西方各国,开始进入蒙古铁骑建立的世界舞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商业的发展。

历史上,蒙古人发起过无数对外远征,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次:

(1)1219--1223年,成吉思汗亲率十多万蒙古军前去征讨中亚的Hurzam花剌子模帝国,起兵原因是对方杀死了450人的蒙古商队。

结果:花剌子模帝国被蒙古所灭。

(2)1235--1241年,蒙古利用第一次远征获悉的军事情报,再加上后来的刺探,制定了“以18年时间征服全部欧洲”的作战计划。

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读音zhu)赤的次子拔都汗,担任这次的远征军最高统帅,时年拔都37岁。

其它各路大军元帅也都为蒙古诸王之长子,所以,中国史书称这次的远征为“长子西征记”。

年轻的统帅率领15万蒙军,仅以6年就征服了上述庞大作战计划的2/3的地区。

并在伏尔加河畔建立了蒙古的金帐帝国。

之所以没有继续征讨西欧和南欧,并非对方的抵抗,唯一的原因是在1241年,就在蒙古大军准备一鼓作气拿下西欧等地时,从蒙古本土传来了时任大汗窝阔台大汗驾崩的消息,心悬皇位的拔都汗随即停止攻势班师东返。

途中,得知新皇帝已产生,逐在金帐开始治理和统治东欧各国达240年之久。

直到1480年,莫斯科公国推翻了蒙古的统治。

(3)1253--1260,旭烈兀(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之子、忽必烈之弟)率军发动了第三次远征。

远征的起因是第一次远征时臣服蒙古的中亚诸国叛乱。

包括今天的叙利亚、大马士革、报答(即伊拉克的巴格达)波斯(今伊朗)乃至埃及东北部都在远征的范围之内。

此外,忽必烈时期,蒙古先后几次远征日本,均因台风突袭告以失败。

其中规模最大的两次,日本史书分别称之为“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

蒙古族的习俗 篇三

蒙古族年节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开元之意。关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蒙古族年节,虽然与汉族春节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传统习俗。农牧区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点篝火,以示合家团圆,辞旧迎新。七年级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迎新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在整个白月(正月)里,在草原上常会看到穿著节日盛装的牧民带着酒香和歌声,和着马蹄或汽车摩托车的伴奏,结伴走亲访友的热闹情景。

那达慕 篇四

多彩的服饰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首饰

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如顾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本站○(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

妇女们平时一般多罩头巾。头巾大约丈余长,颜色多种多样。质料有布、麻、绸、绢等。姑娘们喜欢将头巾缠在头上,然后在右侧挽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已婚妇女们则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在庄重的场合还要戴上绣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的帽子。帽顶上有红色穗子和闪光明亮的帽顶宝石。传说这种习俗始于成吉思汗时期。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颅上飘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从结婚、告别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妇女们便要开始佩戴雍容华贵的盛装首饰了。蒙古族的盛装头饰,以鄂尔多斯地区的最为典型。这种头饰汉译为头带,主要由连垂和发套两部分组成。不仅制作工艺精湛,而且多用数百颗珊瑚、数十条银链、珍珠串和许多银环、银片以及玛瑙、玉石等穿缀而成。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满目。一付头带一般都重达三、四斤,有的可达十余斤。据说一付高档的头带,过去往往要用几群好马或数百峰好驼才能换取。

蒙古袍

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冬天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人还喜欢在袍外套穿长短不一的坎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