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介绍(精品多篇)

王勃的介绍(精品多篇)

主要成就 篇一

思想方面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王勃崇信佛教,认为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诗歌方面

王勃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画面优美迷蒙,让人心醉;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烟雾”意象在王勃送别诗中出现频率极高,是王勃对前途命运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现,如《秋日别王长史》中“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田野笼罩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朦胧,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雾暮烟中显得隐约迷蒙,似梦似幻。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如《羁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园林山水诗既写景生动、锤炼精工,又诗境美好,充满生机,如《郊兴》。同时,在描写手法、诗境开拓等方面,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展现了奇险壮丽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而尤显深沉悲凉,底蕴深厚。

辞赋方面

王勃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初唐赋体的繁荣。王勃的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骈文艺术风格(对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韵谐美,无论押韵还是句内宫商均有意追求合律;用事贴切,做到典事内容与表达内容的谐调;熟用隔对,把四六句型作为主要句型运用,并巧用长短句的交错变化,同时注以散行之气,使文章于凝炼中见流畅),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与初唐同时代的其他文人相比,王勃极善于在赋中抒发情感,表白心志,表现人品。具体表现为:他在赋中表露出急于人世的。心理。当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时,他则在赋中表现了自己崇高的品质、美好的人格,抒发了心中的忧郁愤懑、磊落不平之气。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对功名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如《春思赋》和《采莲赋》。

王勃赋可认为是其心理路程的真实反映,是对理想和功业执著追求的见证。王勃的游宴序寓性情于游宴、具有绘画美、充满豪放壮大气势,如《游山庙序》;赠序则视野开阔、谚足高远、情景交融,文中充满真情实感,如《秋日饯别序》。王勃在辞赋文章写作手法上很少使用比喻手法,但他善于议论,哲理深刻,如《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善于抒情,气盛情深,如《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善于描写,形象逼真,如《感兴奉送王少府序》中“仆一代丈夫,四海男子,衫襟缓带,拟贮鸣琴,衣袖阀裁,用安书卷。”善于运用递进和逆接句式,如《越州永兴李明府宅送萧三还齐州序》中“况乎泣穷途于白首¨引,白首非临别之秋;嗟歧路于他乡,他乡岂送归之地!”

文学主张

王勃的文学主张表现为“立言见志”的创作思想、“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教化功能,但王勃的作品则呈现出“高情壮思”与“雄笔奇才”相结合的雄壮美、“气凌云汉,字挟风霜”的风格取向及其“感序缘情,登离寄赏”的表现方式。造成这种冲突的原因是王勃的文学思想虽然直接继承其祖父王通的观点,但他的文学创作则遵循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王勃的生平简介 篇二

这是一场无声无息的自然风雨。落水,太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王勃就像一只断线的风筝飘落水中。在触摸到水的冰冷时,是怎样的一种求生欲望,不得而知。但我始终固执地相信,那曾经一抹多舛的生命,将尘世的污垢在水中,得到了最彻底的洗涤。

他有天赋,从小就享有神童的美誉。连他的朋友杨炯都认为他好像有天神相助。

身为隋末大儒、著名学者、诗人王通的孙子,少年的王勃只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成为经天纬地的大人物。右相刘祥道慧眼识英雄,十分惊讶,称赞王勃为“神童”,专门上书举荐这个“神童”。于是就有了两年后的制科,王勃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6岁。

入朝为官,让才华横溢、思维敏捷的他如鱼得水。少年得志的王勃,也像其他文人一样,渴求在仕途一展才华。唐高宗李治召见他,当面询问考察,王勃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朝廷每有喜庆大典,他都能写出精美的颂文,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才情。“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王勃比孔子、孟子还要幸运。北京大学李零教授称孔子是一个“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而王勃遇到了右相刘祥道,遇到了唐高宗李治,前途辉煌!

初入京师,凭着高超的文采,少年英才的王勃让唐高宗李治龙颜大悦,这也惊动了另一位少年——皇子沛王李贤。于是,王勃被沛王李贤邀至沛王府成为侍读,为沛府修撰,备受器重。这是王勃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候。

然而命运也常常像游戏,时不时要捉弄一下这位少不更事、漫不经心而又自恃才高的少年。正当王勃做着用文章来经营人生的美梦和万人羡慕的同时,一篇《檄英王鸡》为自己招来了祸患。

当时皇宫中风行一种斗鸡的游戏,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他们玩得正高兴,王勃却兴致勃勃地写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来讨伐英王鸡,以此为沛王助兴。《檄英王鸡》助了沛王的兴却扫了英王的兴,一场斗鸡游戏不欢而散。

高宗皇帝知道此事便联想起当年父辈们之间的相残和兄弟之间明争暗斗的惊心动魄的骇人场面,一篇本来是玩笑的文章却不经意间揭了高宗皇帝的感情疮疤。

年轻气盛、不谙时世的王勃哪里知道,按理他也应该知道。王勃你是读书人,三国的杨修因恃才放旷,终遭杀身之祸的历史事实你应该知道,怎么就没能让你清醒为人?

也许是王勃太过于专著对沛王的忠诚,也许是他太想炫耀自己的文采与聪明,也许一心想建功立业的热情让他忽略了伴君如伴虎的危险处境。王勃太年轻,只凭着个人喜好,太不了解为官之道,结果被赶出了沛王府。

王勃经历了这样的打击,心情自然沉重,在凄怆悲苦和愤激之情中,悻悻地离开了长安,入蜀地游览。他与杨炯等人结伴而行,放旷诗酒,驰骋文场。仕途的挫折,生活的体验,山川的感召,使王勃此间写下了很多优美的抒情之作。

王勃毕竟是一位少有的才子,满腔热情地追求功名利禄,企图用一世才华跻身上流官层,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打击怎么会让他马上学会韬光养晦,安安分分,选择低调呢?

正在节骨眼上,王勃听到朋友陆季友说虢州这个地方多药草,不知道他的哪根神经过敏,对药草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兴趣。这三心二意的动机,让王勃第二次走上了仕途,于是,经父亲八方请托,他终于谋了个虢州参军的职位。

但一到虢州,他不好好做官,而是手持长铲,身背笼斗,踏遍山峦,搜觅药草。然而,他的不拘世俗、桀骜不驯的诗意与同僚简直判若云泥,格格不入,众多同僚开始不断用异样的目光盯视眼前这位不遵典礼的“怪人”。只要王勃不在眼前,他们就三五成群议论纷纷。

王勃肯定觉察到有人在造谣中伤,但他并没有过多地在意。可他万万不该在不该出问题的时候,偏偏又毫不犹豫地做出惊世骇俗的大事,并因此带来了第二次更加沉重的影响终身的大灾难。

当时有一个名叫曹达的官奴犯了死罪,王勃不知为何却把他藏到自己的府内。后来又害怕此事泄露,竟然私下把曹达给杀了。

王勃本来是出于义气,收留了有罪的官奴,事发以后,又害怕惹祸上身,选择了杀人。接下来的便是事情暴露,下狱,断头台。也可能是有人蓄意谋害,此事甚为蹊跷,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

这一次的灾祸不仅影响了他自己的一生,也影响了他的家庭。父亲王福峙因此从雍州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

死到临头,他却没有死成!也许是皇帝的母亲过寿,也许是宫廷里有了一个呱呱坠地的小太子,也许……不管怎么说,算他王勃幸运,遇到大赦,一道赦免令救了王勃的性命。

王勃背着简易的行囊,少年壮志已成尘梦,而今以一无爵无禄的刑余之人,萍浮梗泛,羁身南北,怎能不深深陷于极度的愤懑与绝望之中!他带着心灵的创伤,带着江北的凄凉,带着对父亲炽热的爱,从龙门的老家启程,一路经过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达洪州,缓缓地行走在通往江南的'崎岖蜿蜒的古道上,一头就闯进了洪都新府南昌郡,冥冥之中仿佛上天的安排就这样与翘首以待的滕王阁不期而遇。

唐王李渊的儿子李元婴建滕王阁时,做梦也不会想到后来会有个旷世奇才王勃出现。为自己修葺滕王阁的壮举杰作感到由衷喜悦,并已然成为内定作序人的都督阎伯屿,做梦也不会想到王勃这小子一点谦虚的样子都不做,就抢先弄出个旷世奇文《滕王阁序》来。王勃到死也没有想到就这一场酒宴,他把《滕王阁序》留在了滕王阁,把自己留在了赣江,也把他的名字留在了文学史的重要位置上。

滕王阁宴会之后,王勃继续南下,第二年秋由广州渡海赴交趾。这次渡海,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渡海时让王勃溺水惊悸而死,那年他还不足27岁。

一个太出乎意料的离开,一场太美丽的意外,一个学富五车的才子这么年轻就这样被扼杀。他的生命太过于短促,也太过于无奈,那七彩斑斓的生命之华还未来得及充分绽放,就悄然陨落了,身后留下的是无边的空白,是不是遗憾才是最美的结局呢?

王勃就是王勃,正如他诗中所写“落花落,落花纷漠漠”。逝去的生命,如烟花般归于平静。一个年轻而短暂的生命,万万没有想到一篇《滕王阁序》,让他的灵魂和生命那么闪光。

诗杰的代表作 篇三

王勃的诗文集原有30卷,现仅存《王子安集》16卷,存诗80多首,文章90多篇。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滕王阁序》。关于〈滕王阁序〉的由来,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动的记载,原来阎公本意是让其婿孟学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愤然离席,至配室更衣,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沈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另有:

《汉书指瑕》十卷

《周易发挥》五卷

《次论语》十卷

《舟中纂序》五卷

《大唐千岁历》若干卷

《皇帝八十一难经注》若干卷

《合论》十卷

《玄经传》若干卷

《续文中子书序诗续》若干篇

都已亡佚。

诗杰王勃 篇四

王勃(649/650年-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初唐时代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诗杰王勃的名句 篇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文学成就 篇六

滕王阁

王勃虽然只活了二十七个春秋,但着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传者,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清同治甲戌蒋清翊着《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着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着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何林天教授点校整理的《重订新校王子安集》,收录了辑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风也受到了王绩的影响,在扭转齐梁馀风,开创唐诗上的功劳尤大。在当朝,世人并不公认王勃以及“四杰”的诗文,但他的诗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名篇佳句都是公认的唐诗极品,而“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绝唱。“诗圣”杜甫赞赏“四杰”的诗文是“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其二)》

社会地位 篇七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1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1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馀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他与同时代的人的努力,“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