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精品多篇

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精品多篇

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篇一

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正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具体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路线和有效的方略,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现阶段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全局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引,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必将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发展新境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总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与过去相比,既有重大变化又保持了连续性,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 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反映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要矛盾的导向作用,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推进各项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判断,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明确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为新时代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和国家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社会主要矛盾体现着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反映了一种社会形态某个发展阶段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正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具体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路线和有效的方略,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仍然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但性质和作用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和阶级对立的消失,生产的发展不再以服务少数人的利益为目的、服从于资本的增殖,而是以造福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为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在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这样,就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对抗性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阶级对立、两极分化、经济危机、金钱至上等深刻弊端,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毛泽东同志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体现在这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社会生产与人民需要、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是贯穿、支配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根本动力,反映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和形式。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又有自己的特殊性。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一系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消除了全社会的阶级对立,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质的改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由于我国是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物质文化生产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对此,党的八大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对党的八大的提法作了进一步提炼,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这一重要论断,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明确了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奋斗目标和工作的重点,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引,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学说。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表述,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是通过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长远战略的重要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深刻反映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时代发展到今天,党的八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过去60多年,改革开放也已经近40年,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即人民需要和社会生产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明确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的主要症结。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有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仍很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等等。不平衡与不充分是相互关联的,但现阶段不平衡的问题更加明显,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这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是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将其作为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下功夫加以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指明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并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明确第一个阶段要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个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今后,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列宁深刻地指出: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而且我们知道,社会主义一定会实现这一点,而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困难和它的全部力量也就在于了解这个真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光辉理想,将在我们的不懈奋斗中日益成为美好的现实。理论源自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现阶段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全局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引,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必将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发展新境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要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更加准确地把握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更好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要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超过11万亿美元,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0%左右;即使到2020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小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仅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同时也要看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5年的发展,党和国家的事业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们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更准确地把握我国基本国情不断变化的内涵,主动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明确发展的新要求新思路,把握好工作着力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政治保证,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我们要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总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与过去相比,既有重大变化又保持了连续性,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我们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质,即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没有变,也要看到人民的需要变得更加广泛、更加多样、更高标准、更多层次,满足人民需要的方式方法、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发生了重要变化。

四、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反映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要矛盾的导向作用,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推进各项工作。推动经济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解决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强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城乡差距,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推动“五位一体”建设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补齐短板,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更加强烈的期盼。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为人民提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机会。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相一致、相统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是我国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时代;也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我们要坚持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全面进步有机统一起来,统筹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深入学习深刻领会 篇二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学习调研重实效 以人为本促发展

——中共海侨文教卫党支部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跟大家一起学习。我的发言算不上经验,仅是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一些做法。说得不对,请大家批评指正。我发言的题目是“学习调研重实效,以人为本促发展”。我支部在场学习实践领导小组的检查督促下,结合实际, 组织学校和医院党员及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按照场党委学习实践领导小组的部署和按我支部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现将第一阶段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认真动员,全面部署,充分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9月29日,我支部召开了党员干部和领导班子成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动员大会,传达了场党委关于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要求,并根据我支部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文教卫党支部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组成了我支部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通过认真动员,全体党员干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二)扎实起步,确保实效,认真抓好学习调研阶段三个环节的工作。一是积极宣传引导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在学校网站开辟学习专栏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认真组织学习培训。通过集中培训、网上学习、个人自学与座谈讨论等方式,抓好党员的学习。全体党员积极参加学习,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因公差耽误学习的同志都能及时补上。三是围绕形势发展和工 1

作实际,就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医院医疗服务更好更快发展,结合工作实际,落实《规划纲要》和推进“三促进一保持”,深入进行走访调研,组织领导与基层教师(或医生)谈心、教师到学生家庭了解意见等分析本单位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研究提高管理服务质量,促进自身科学发展的措施办法。四是认真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联系学校、医院实际,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围绕学科教学、品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医疗服务等实际问题展开讨论。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实践特色。在开展学习调研阶段,紧紧联系学校教育教学、医院医务工作实践,抓住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医护人员职业道德两个突出问题开展学习、调研、讨论。提出了调研的四个重点课题,即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理念、医院的办院理念;如何创新德育,科学发展,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以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还儿童自我个性;如何锻造专业化水平高、现代信息化教学技能全面的教师队伍;如何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服务意识。这四个重点课题,突出实践特色,紧贴我支部当前工作的任务,紧扣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广大党员干部都能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所讨论的的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突出重点环节。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的总体要求,我支部在抓好学习培训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抓好“解放思想大讨论”这个环节,引导党员干部通过讨论,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加深对新一轮解放思想的认识,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的精神上来。一是营造学习、讨论氛围。通过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营造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的学习氛围。二是注重查找

突出问题。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位党员干部认真检查自己还存在哪些陈旧的、落后的、不符合科学规律的思想观念,查一查自己在工作作风方面还有哪些不足。在此基础上,通过召开座谈会,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三是注重全员参与。除在党员干部中认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外,还重视发挥其他教职工的积极性。特邀我场组织员林克新同志,在我支部扩大会议上上了一堂主题为“教师如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辅导课,并要求全体老师结合学习和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我们重视收集群众的意见,鼓励大家为学校、医院的发展出主意、想办法。

(三)合理安排,统筹兼顾。为了做到学习工作“两手抓,两不误”,我党支部提出了围绕工作中心抓好学习活动,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完成的要求。我支部把学习活动同推动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动工作的重大机遇和强大动力,正确处理,统筹规划好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各项工作的关系,妥善安排时间,合理分配精力,活动的各个环节工作抓紧、抓实,确保了中心工作和学习调研活动“两不误,两促进”。

三、主要成效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广泛动员,开展学习培训和解放思想大讨论,大家充分认识到,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关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举措。学习讨论中,大家表示要认真按照场党委的部署和场实践办的具体要求,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责任感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力争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创建教育工作新业绩。

(二)解放思想,拓展思路。通过学习调研,针对教育教学、医疗工作任务,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清晰。 3

在工作中,紧紧围绕学校、医院的大局,围绕学校教育和医务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入实际,总结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摒弃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维,进一步拓宽了工作思路。通过学习调研,发现学生课外辅导、假期辅导占用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本学期从台城调来我校的教师,由于担心学生听不懂普通话,有时用方言讲课,反而造成学生听不懂;经过“创强”,我校的硬件上去了,但老师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水平还不高等问题。我支部立刻把这些问题摆上桌面,并研究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如暂停假期和课外辅导、提倡高效教学、举行高效课堂教学讲座和研讨会、禁止老师用台城话或其他方言讲课、举行教师技能大赛、开展教学设计比赛、教学论文评比、联系城北国小和海宴中学前来我校帮扶、邀请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前来我校作现代教学技术培训等。医院党小组也采取了具体措施强化医护人员的业务学习。同时,我们还要求领导干部撰写调研报告,集思广益,反复整改,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三)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感。针对当前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党员集中进行讨论,党员干部结合各自的工作岗位的特点敞开思想,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查找差距。大家表示要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成绩,积极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让家长群众信得过的教师、医务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医疗服务的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如向玲老师,通过这次学习,增强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于10月20日在全市的教师技能大赛中,荣获海宴赛区第一名奖;学校的校运会,全体老师的高度负责下,也搞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学校的教学教科研工作扎实有效,省立项的科题即将举行开题仪式;学校的教风学风、医院的医德医风大有提高。

四、存在问题

在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个别党员干部对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没完全把自己摆进去,满足于一般性的读、听、写,而潜心钻研、融会贯通不够,联系实际消化理解不够;二是由于当前各项工作比较繁重,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个别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交流的时间不充分。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党支部将按照有关要求予以改进,抓好边学边改,以学习促进问题解决,以解决问题推动活动落实。

根据我场的要求和我支部的《实施方案》,11月上旬,我支部的学习就要进入第二阶段。我们相信,在场党委、场实践办的正确领导下,我支部的学习实践活动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效。我们一定要认真抓好以后各阶段工作的落实,不断巩固和扩大学习调研阶段取得的成果,以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更加充沛的创新精神、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总结探索新形势下搞好教育教学、医务服务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新措施、新创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使学校、医院工作融于全场建设之中,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医院医疗服务各项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谢谢大家!

海侨文教卫党支部

马俊业 2009年10月28日

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新内涵 篇三

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新内涵

义乌经济技术开发区。吴献华摄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党自1981年以来,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判断与表述。一经提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探索与实践的历程充分证明,我们党对主要矛盾的判识和把握,不仅直接决定着我国发展战略的选择,而且决定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十九大科学把握了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阶段性特征,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定义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并对今后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全局性、历史性新要求。十九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判断新表述,充分体现了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必将引发我国治国理政思想战略的转变。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新内涵,需要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双方即生产方与需求方,分别予以认识。一方面,从矛盾的社会生产方而言,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超速发展,我国已彻底改变了落后的社会生产局面。实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工业化:我国装备制造业实力雄厚,产值超过了全球的三分之一;交通运输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铁已达2.2万公里,超过全球总和。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从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仍将维持6.5%以上中高速经济增长水平,在世界上较大规模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由此可见,从矛盾的社会生产方而言,在新时代背景下,仍旧沿用传统的“落后社会生产”表述显然与事实不相符,有失之偏颇之嫌,更与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精神相违背。另一方面,从矛盾的社会需要方而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出现了重大的阶段性特征变化,人民群众社会需要发展变化更加迅猛、更加显著、更加丰富、更加深刻。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具体来讲,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从需要内容上看,更加突出非物质需要。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基本物质财富得到满足后,越来越注重非物质精神层面的满足,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第二,从需要层次上来看,生存温饱型需要得到满足后,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要。告别短缺时代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后,人们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公民意识越来越强烈,民主参与、诉求表达、利益维护、尊重、发展、价值实现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突出。第三,从需要的结构上看,综合性需要更加突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需要往往是单一且容易满足的。而在财富丰富的时代,人们的需要则变得越来越复杂且难以解决。如对生态产品的需要,就既包括了维持生存最基本的生态条件,又包括提高生活质量所需的高端生态享受。第四,从需要的主体上看,个性化需要更加突出。在社会财富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后,人们的需要不再是一个群体一种需要的单一主体单一需要,需要主体的分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多,靠提供单一产品满足很多人需要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个性化、多元化需要越来越突出,甚至每一个人都会代表一种需要。总体上看,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目前我国社会需求已经发生了结构改变:从总体性需求与供给矛盾转变为结构性需求与供给矛盾,从短缺社会中的生存型矛盾转变为丰裕社会中的发展型矛盾,从单一以物质为主的矛盾转变为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多元化矛盾。通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飞速发展,我国已彻底改变传统落后的社会生产局面。但从生产发展水平上看,还不能满足日益多样化、高层次化、综合化、非物质化社会需要,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表现突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均衡发展。逐渐由不均衡战略向均衡发展战略转变,逐渐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发展不充分问题的解决,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发展质量。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精准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周松强( 市委党校高级讲师、市情研究中心主任)

深入学习深刻领会 篇四

东小店中学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

调研阶段情况汇报

我校在学习调研阶段能够认真按照乡党委和县教育局的相关文件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到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切实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通过开展思想动员、组织学习、深入调研、征求意见、讨论交流,使全校教职工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对搞好这次活动有了明确的认识,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增强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校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我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做法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启动

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开始,我校就结合实际,拟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就活动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方法步骤、组织领导等方面做了统一安排。学校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校长赵金锋同志为组长,副校长蔡茂宇、薛少明同志为副组长,钮必政、张治、沃怀建等同志为成员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校教务处。按照学校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制定了学习纪律、学习制度,公布了集中学习计划,结合各年级组和各办公室的实际工作,全体教职工积极投身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之中,以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分组讨论与集中交流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有效方式拉开了我校的学习活动的帷幕。按照要求,我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为每一位教职工配备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学习资料,为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深入进行

根据安排,9月8日党总支召开动员大会,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校长赵金锋同志传达了乡党委和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并就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了总体要求。要求全体教职工要深刻理解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现实意义,要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基本要求,要明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标任务;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对教育教学工作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党员干部要积极带头参加,密切联系实际,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此外,我校还通过悬挂宣传标语,办好黑板报,橱窗、广播等方式,在全校营造了积极投身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争创农村优秀中学,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以实际行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浓厚氛围。

(三)围绕主题认真学习,促进当前各项工作再上台阶

动员会后,各教职工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教育大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组织开展学习活动,采取集中学习、分散自学、举办形势办公会等方式,组织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党的十七大文献》、《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成就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具体内容。在学习中,广大教职工围绕主题,联系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为扩大我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参与面,我校广泛问计于社会各界,通过启动“家校联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工程,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形成了“相互体谅,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良好联动关系。着重就如何解决影响我校科学发展的认识问题进行了大讨论,在全校形成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共识。

目前,我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

二、主要成效

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我校学习实践活动有力地激发了广大工团结进取、奋发有为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队伍整体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

(一)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体教职工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在实际工作中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多数干部职工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提升了师德水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干部职工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岗位职责,责任心逐步增强,更多地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和想干工作、会干工作、能干工作的人逐步增多,无所事事的人和不想或不愿意干工作的人明显减少,全体教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明显提高,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意识逐步增强。

三、下阶段打算

按照县教育局和乡党委的统一要求,引导全体教职工把学习实践活动融入日常工作,不断深化学习,提高认识,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为推进学校事业大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进一步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没有止境,实践没有止境。要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做到融会贯通,要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地提升认识境界,实现新的升华,要通过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和实践,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把广大教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服务科学发展”这个大局上来。

(二) 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要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运用到各项工作之中,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促进领导班子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办人民满意学校。

(三)强化领导责任,推动学习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一是强化责任。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狠抓落实,一把手要当好第一责任人,对以后各阶段的目标任务要细化分解,对各项工作措施要逐条落实。二是加强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协调监督职能,要经常分析研究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防止半途而废,确保各阶段工作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在县教育局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的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一定要认真抓好以后各阶段工作的落实,不断巩固和扩大学习调研阶段取得的成果,以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更加充沛的创新精神、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总结探索新形势下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新措施,新新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9年10月

东小店中学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阶段

2009年10月

吴家华: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篇五

吴家华: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国情依据,也是提出和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目标、新任务、新安排、新要求的基本依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于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完整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坚持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政治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规定性作用

矛盾特殊性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根据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或特殊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页)也是一运动形式区别于另一运动形式、一过程区别于另一过程、一阶段区别于另一阶段的主要根据。分析矛盾的特殊性,首先要把握根本矛盾(基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非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分及其统一关系。根本矛盾是贯穿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过程本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是受根本矛盾规定和制约的矛盾。(《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4页)根本矛盾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起领导作用的矛盾,规定了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贯穿事物发展过程某一阶段的始终,并规定阶段的基本性质;次要矛盾是在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随着事物的发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会相互转化。在分析事物及其发展时,要全力找出和把握主要矛盾,因为“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页)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称之为“不发达的阶段”,这个阶段至少要有一百年时间,将来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的更高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等社会形态的本质,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特殊的社会基本矛盾规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别于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的本质,是由该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所决定的。只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根本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就没有结束;只要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不会终结。一旦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将被新的更高阶段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之所以没有变,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之所以不能变,根本原因是支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明确这一点,是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前提。

二、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实质内涵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由矛盾推动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有量变和质变两种基本形式,总的量变中包含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展,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再到根本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的过程。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为我们观察和分析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工具。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其一,在社会性质上,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而非新民主主义社会或别的社会;其二,在发展程度上,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可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及其规定的主要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划分为第一个时期和新时代。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不同的,第一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二者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一个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质的变化,因而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事业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全面的深刻影响,根据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确立新的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行动方略;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部分质变,也就是被主要矛盾所规定和影响的其他许多次要矛盾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状况,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分为不同的时期。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是支配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性变化,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和地位,因而也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因此,党的十九大强调,在新时代,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三、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论意义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发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接受检验,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的无限循环往复,推动认识和实践不断发展,“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7页)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也就是说,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是对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可能是永恒真理,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党的八大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后来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在相当长的时期偏离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当作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了严重后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再认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将这一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生产力非常落后、人民生活普遍贫困的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成为最迫切的时代课题,因而我们党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概括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概括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客观状况,为把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客观依据。

经过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看,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从社会生产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从矛盾状况和地位看,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已经大大缓和,其在社会矛盾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显著下降。

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消除,而是显示了我们原有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真理性认识的条件性,即相对性,它表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不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而是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论断,并不表明以前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的不正确,而只是明确了其适用条件和范围,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一个时期。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