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国家开放大学要读几年多篇

苏州国家开放大学要读几年多篇

招生对象 篇一

1、本科专业: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相同或相近专业高等专科(含专科)以上学历者。

2、专科专业:具有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及以上学历者。具有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及以上学历者。

学校简介 篇二

根据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江苏开放大学以学习者为中心,致力于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面向人人实行注册入学、弹性学制等开放灵活的学习制度和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模式,实现校园教育向社会教育延伸,坚持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学习的平台和载体。

以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系统为基础组建的江苏开放大学,实行统筹规划、系统运作、扁平式和层级式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学历教育实行扁平式管理,非学历教育实行层级式管理。总部设在南京,组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市、县(市、区)开放大学,他们既是江苏开放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本地区独立设置的办学机构。

江苏电大办学33年来形成的系统办学优势,为江苏开放大学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较强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远程高等教育办学体系。目前,全省系统有教职工8711人,其中高级职称2287人专任教师6192人,江苏省2012年“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主持专家1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4人。固定资产43.71亿元。

基于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构建而建设的江苏开放大学,将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秉承“开放、灵活全纳、终身”的办学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努力建设成具有一流水平、江苏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开放大学,更好地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建设更加幸福美好新江苏做出更大贡献!

江苏开放大学招生指南 篇三

一、学校概况

江苏开放大学是教育部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具有本科办学权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新型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79年的江苏广播电视大学,2012年正式更名为江苏开放大学。学校校本部坐落于南京,新校区在建工程位于南京浦口桥林,占地面积1096亩。

学校坚持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办学宗旨,以培养“有能力、会学习”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秉承“终身教育、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体系共建、彰显特色”的发展理念,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开放本专科教育和社会教育。建校至今,已为江苏大地培养了80多万名本专科人才。

学校设有10个学院,涵盖工、文、农、管理、教育、艺术6个学科门类,开放教育设有21个本科和17个专科专业。学校拥有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江苏省教学名师、“六大人才高峰”项目、“333工程”培养对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等高层次人才。学校与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和系统办学,与73所市县开放大学共同构建了覆盖全省城乡的办学系统和服务体系,发起成立了江苏开放大学职教集团。推进“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发展,搭建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展望未来,学校将坚持改革、开放、创新、特色发展战略,为把学校建成国际知名的“开放式、应用型、社会化”高水平开放大学而努力奋斗

江苏开放大学报名入口 篇四

点击进入:http://x-web/apply

拓展阅读 篇五

江苏开放大学介绍

江苏开放大学根据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江苏开放大学以学习者为中心,致力于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面向人人实行注册入学、弹性学制等开放灵活的学习制度和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模式,实现校园教育向社会教育延伸,坚持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学习的平台和载体。

以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系统为基础组建的江苏开放大学,实行统筹规划、系统运作、扁平式和层级式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学历教育实行扁平式管理,非学历教育实行层级式管理。总部设在南京,组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市、县(市、区)开放大学,他们既是江苏开放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本地区独立设置的办学机构。

江苏电大办学33年来形成的系统办学优势,为江苏开放大学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较强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远程高等教育办学体系。全省系统有教职工8711人,其中高级职称2287人 专任教师6192人,江苏省2012年“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主持专家1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4人。固定资产43.71亿元。

基于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构建而建设的江苏开放大学,将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秉承“开放、灵活 全纳、终身”的办学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努力建设成具有一流水平、江苏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开放大学,更好地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建设更加幸福美好新江苏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