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实施方案【多篇】

生态文明实施方案【多篇】

生态文明实施方案 篇一

为促进我社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精神文

明创建深入推进。根据市级文明社区评选标准,社区上下抓住机遇,认真对待,积极创建,为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改善居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出发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社区文明创建工作上水平。

二、创建原则

1、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相结合原则。在发展社区经济的同时,将村庄城镇环境卫生整治和镇容镇貌改善作为创建重要手段和载体,形成经济持续发展和环境优美的良性发展格局。

2、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出原则。文明社区社区创建活动要在全面推进的同时,突出重点区域建设,要以基础条件好、开发潜力大的公路沿线为重点,率先建成一批产业效应明显的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和人居环境优美的小康农宅建设聚居区。

3、坚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原则。根据自然条件、区位特点、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建设风格独特的文明社区。

4、坚持“政府推动、居民主动”原则。发动群众,提高居民创建积极性,增强主动创建意识。加强组别配合,建立联动促创机制。广泛参与,形成社会合力。

三、目标任务

在不断拓展创建内容、探索创建方式、积累创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几年努力,基本达到市级文明社区创建标准,使锦橙社区经济

发展和文明程度跻身全镇发展前列,为全镇精神文明创建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四、创建标准

(一)基本条件

1、成立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加强领导,组织落实创建任务,基本达到市级文明社区考核验收指标。

2、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居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3、达到“六有”条件:即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领导班子,有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布局,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有文明淳朴的风气,有和谐、民主、安定的社会秩序。

4、实施“三改”(改厨、改厕、改容貌)和“四通”(通路、通水、通电、通气)工程,达到硬化、净化、气化、整齐化效果。

5、配套建设社区活动室、卫生室、农家书屋等场所和设施。

(二)指标体系

1、社区容貌:整洁有序,无“五乱”现象,达到“六化”效果,生态环境良好。

2、饮用水源:居民饮用水卫生、安全,自来水普及率达**0%,水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饮用水源净化。

3、道路建设:本村公路硬化达到**0%,入户便道达到**0%,保持硬化道路质量以及清洁卫生,人口聚居区有照明路灯。

4、住宅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居民住屋整齐美观实用,无乱搭乱占乱建现象,庭院整洁,院落美化。

5、改厨效果:厨房干净整洁、沼气化。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0%以上。

6、垃圾处理:社区内建有固定的垃圾集中堆放点,由专人负责,日产日清,全天保洁,统一处置。

7、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禽畜圈养,人畜分离,规模化养殖场选址合理,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到位,不造成环境污染。

8、绿化美化:主干道全部进行硬化绿化,社区内外、屋前屋后绿化覆盖率达到30%。

9、文化宣传基础设施:有群众公共文化体育娱乐场所,有综合活动室、卫生室、农家书屋和各种科普栏、公开栏、宣传栏,以及固定宣传牌和版面。

、社会秩序和谐、稳定、民主,民风淳朴文明,治安环境良好。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创建市级文明社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发展经济、改善环境和提高群众素质的有效载体;是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发展生态产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村支两委要高度重视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成立市级文明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组织机构,制定创建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推进创建工作稳步实施。

(二)结合创建内容,深入开展创建工作。市级文明社区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力协作,齐抓共管。要从促进优化本社区产业发展、强化基础建设、拓宽居民增收、提升发展能力的现实需要出发,积极争取环保、农业、畜牧、林业、城建等部门配合,建立联动促创机制,发挥本社区优势,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促进文明社区建设,推动创建工作顺利进行。

(三)加强督查指导,确保工作实效。要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细化创建标准和要求,建立经验交流、监督检查等制度,领导小组及成员要认真对照创建工作方案,查找各自工作差距和不足,接受

上级定期不定期深入创建村,对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社区文明创建工作再上新水平。

二〇**年四月八日

生态文明实施方案 篇二

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响应国家“三创”工作号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全镇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入到市级文明乡镇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推进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根据市、县文明委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就创建市级文明村镇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工作,需要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围绕把大坪建设成“农业大镇、工业重镇、经济强镇、小城镇示范镇”的目标,全面开展创建文明乡镇活动。力争实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齐丰收。

以物质文明建设夯实强镇富民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大坪建设发展中,高速而健康的经济发展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充实的物质文明建设成果则是我们谈论一切强镇富民目标的基础。因此我们应把物质文明建设发展摆在文明创建的核心位臵。充分

依托新**6国道通车和岳汝高速等即将竣工带来的交通优势;镇境内铁矿、钼矿等矿产蕴藏丰富的资源优势;县内水电装机高度普及的能源优势,镇内林业、水利、气候条件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势;镇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优势等有利因素。解放思想,继续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以此为依托全力打造充实大坪镇的物质文明建设。

以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物质文明建设成果

大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需要,在创建文明乡镇的工作中,我们应坚决落实建设文明建设,以优化物质文明建设成果。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倡导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别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而要在大力物质文明建设的经济建设中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就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作为一方基层“父母官”,不但有确保丰衣足食的责任,更肩负教化一方的重担。唯有在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协同充实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才能让我们物质文明建设摆脱一夜暴富,而富不过三代的层次;才能将“钱”的发展真正转变为“人”的发展,做到真正的藏富于民;才能更好的构建和打造和谐社会,兴一方之教化。

以政治文明建设驱策物质文明建设发展

在全省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年”的背景下,大力发政治文明建设在我镇创建文明村镇工作中有着被赋予了更积极的意义。政府的职责包含服务与监督两个层面,我镇的政治文明建设应在响应全省机关效能建设的精神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全镇干部职工、基层村干、党员思想建设与业务培训,改进工作效率,打造镇政府各部门高效一流执政服务水平,以更好的驱动我镇经济建设发展。同时在镇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中,我们更应该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着重廉政建设,强化干部职工自身纪律监督,严肃干部作风,策动物质文明建设良性健康发展。

以生态文明建设指导物质文明建设方向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理念,联系到我镇矿产开发占极大比重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导物质文明建设发展方向是我镇文明村镇创建工作中需要始终贯彻的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落实贯彻到我镇发展规划的实践中的体现。我们决不能以生态换GDP指数,不能走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发展道路。因此现有的不可再生矿产资源如何合理开发,矿山开发后如何恢复植被、减少地质灾害,原矿精加工中如何治理环境污染等现状都是我们在创建文明村镇工作中需要切实落实与逐步解决的命题。

二、工作内容

一是加强创建宣传教育。做到“五个看得见”:进集镇看得见、进机关(生活区)看得见、上楼道看得见、进办公室看得见、新闻媒体看得见。使全镇上下形成浓烈的创建氛围,增强全民的参与意识,进一步推进广大村民“说文明话、走文明路、行文明车、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二是以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为契机,继续扩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对我镇传统原矿生产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着重引入原矿深加工项目,改变全县赤铁矿卖原矿的历史,做到确保经济建设稳步增长的同时,积极在传统矿业发展中贯彻深加工,低污染,高收益的文明可持续发展,切实履行科学发展观,力争超额完成县下达的财税目标任务。;

三是积极落实国家扶农惠民政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巩固发展了杂交制种、优质瓜菜、优质水果、超级水稻、“祝师傅板鸭”养殖加工等特色产业基地,引导扶持“祝师傅板鸭”、大棚蔬菜、大棚西瓜等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农产品生产或加工,新建兴隆猪场等大型畜牧养殖项目。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程。丰富物质文明建设成果;

四是抓好镇集交通秩序管理。市场交通秩序做到集贸市场整洁有序,门店招牌规范整齐,门店门口无乱堆乱挂,街道、人行道无占道经营、无沿街聚众娱乐,门店无假货、劣质货;停车场车辆停放有序,街道无车辆乱停乱放,摩托车、自行车进入指定地点有序停放。力求在规范交通秩序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五是抓好环境卫生整治。在镇区开展以消除卫生死角、清除暴露性垃圾为重点的环境卫生专项整治。集镇环境卫生做到“九无”:无杂草,无垃圾,无乱堆乱放,楼道和办公室无破损,无乱贴乱画,无口痰、纸屑、果皮,无灰尘,无蜘蛛网,墙面无脚印、球印。绿化亮化则做到绿化区(带)无枯枝、无死树、无病虫害,草坪(绿化带)无杂草、无空地。积极开展各类卫生普及活动,教育市民尊重科学,掌握卫生知识,养成卫生习惯,创造良好卫生环境,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同时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六是日趋完善城镇化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小城镇建设速度,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树立城镇形象,依据“湖南省千府规划设计院”对镇区规划进行修编的蓝本,集中对镇行政文化中心、大坪大道等大型城镇项目进行建设。在全县实施大面积 “三边(通村组公路边、河边、村边)”造林建设;

七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全镇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实施村村通、农网改造、沼气建设、有线电

视入户和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交通网络、通讯、有线电视、水、电、沟、渠、草、树等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建设在村镇的覆盖和普及;

八是积极开展文明村、文明单位、“大坪和美人物”等评选活动。推进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深化。七是开展创建平安和谐大坪活动。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八是开展建设学习型社会活动。引导全镇干部群众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最新知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三、主要措施

创建市文明村镇是一项覆盖面广、牵涉范围大、关联度高的社会综合系统工程,事关我镇发展全局。各村居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创建活动中去,运用各种有效形式和载体,聚集全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促使创建工作健康有序推进,确保创建目标如期实现。

一是建立创建组织。成立大坪镇创建文明村镇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和办公室。各村(居)、镇各企事业单位要建立相应组织,村(居)及各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切实担负起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领导责任。

二是搞好宣传发动。各村(居)、镇各部门要自觉把文

明村镇创建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统一创建思想,树立创建信心,不断提高广大村(居)民对创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大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加入到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行列。

三是落实目标责任。各职能部门要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切实履行职责,把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作为本部门工作的重点。要根据全镇的总体部署和任务要求,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制订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层层分解,责任到人,落实好“门前三包”责任制。各村(居)及各单位负责人要对本村、本单位创建工作主动抓好抓实。

四是强化检查督查。要加大检查督查力度,对照目标要求,狠抓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确保按照进度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同时各村(居)、各单位要保证必要的创建经费的投入,促进创建工作的开展。

五是形成工作合力。全镇各单位、部门必须服从大局,目标一致,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四、组织结构

创文明村镇是今年镇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我镇长期以来贯彻的发展精神,镇党委、政府决定成立创文明村镇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黄天帆

副组长: 袁辉茂 祝勇刚 (常务)

成 员: 何为珍 朱会元 朱承军 何加财 李春

廖芳玉 朱 霞 傅永林 钟柏娇 曹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镇党政综合办,由祝勇刚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党政办、工会、团委、妇联、计生办等相关站所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

五、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2月至4月。制定创建规划,宣传发动阶段。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宣传,创建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真正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第二阶段:20xx年4月至20xx年**月。全面争创阶段,对照省级文明单位建设标准,依照创建规划,逐项落实。

第三阶段:20xx年**月。查漏补缺,邀请地区、县文明委对我所争创工作进行检查考评、指导,查找不足,及时整改。

第四阶段:迎接市级文明单位考评,在接受上级文明委考评的同时,对各村实施考核,边考核边提高,以创建为手段,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生态文明心得 篇三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江西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20__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江西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多来,全面启动了“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包括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6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的6大基础设施工程。

再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这是江西有史以来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对江西经济核心区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达7.5亿元。在防洪的同时,每年还可增加电量11.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有效缓解江西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另外,萍乡、德兴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江西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在巩固提高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1%,设区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列全国第一位,林业产值突破千亿,上升为全国第六。

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与我国的转型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欠发达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