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坚持做核酸有无必要【多篇】

目前坚持做核酸有无必要【多篇】

二十条优化措施解惑 篇一

“二十条”优化措施出台,是不是意味着放松防控了?

“二十条”优化措施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完善,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而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十条”优化措施是基于什么考虑出台的?

“二十条”优化措施的出台是为了缓解各地疫情处置当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和障碍问题,比如说隔离资源相对比较紧张,隔离房间不足。另外,流调方面压力非常大,流调的人员也相对不足。

为什么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措施由原来的“7+3”改成了“5+3”?

因为奥密克戎的最长潜伏期是8天,根据专家的评估,密切接触者3天内检出阳性比例是81.4%,4天达到90.1%,5天达到94.5%,7天达到99.7%。根据这些结果,将隔离期限进一步优化到“5+3”。

为什么不再判定次密接?

经过评估,次密接的阳性检出率很低,大概是3.1/10万,也就是10万个人里面有3个人。次密接不去管、不去判,可以节约很多服务保障的资源。

为什么取消中风险区?

经过实践应用及评估,发现中风险区的阳性检出率为3/10万。虽然有风险,但是不大。但划分中风险后需要增加很多管控人员和防疫人员。故而决定取消中风险区。

为什么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由“7天集中隔离”调成“7天居家隔离”?

外溢人员的风险经评估以后大概是4.9/10万,这些人均在风险区域划定后7天内检出,故而把高风险区外溢的人员7天集中隔离改为7天居家隔离,节省集中隔离资源。

为什么闭环管理的高风险人员可以调整成“5天居家健康监测”?

在闭环管理的高风险人员,如果严格执行闭环管理措施,这些人的阳性感染率很低,只有1.6/10万,比中风险和次密还要低。

“二十条”优化措施中对于全员核酸的调整,是否和常态化核酸检测要求冲突?

“二十条”优化措施中的第6条强调,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要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于风险岗位和重点人员进行核酸检测,不得随意扩大核酸检测范围。所以,二十条优化措施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进一步的重申和强调,两者间并无冲突。

疫情出行注意事项 篇二

1、出行前需要准备什么?

(1)提前规划出行目的地与交通方式,尽量错峰出行,避免人群聚集、拥挤。

(2)关注目的地疫情风险动态和最新防疫政策,不前往疫情中高风险地区,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区县。

(3)提前申请目的地健康码、行程码,必要时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4)准备充足的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免洗手消毒剂、消毒湿巾等个人防护用品。

(5)出现发热、咳嗽、流涕、腹泻等疑似症状,或其他不宜外出疾病,及时规范就医,取消出行计划。

(6)接种第二针剂灭活疫苗满6个月,及时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国政府网及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推出“各地疫情防控政策措施”专栏,统一公开各地权威、准确的防疫政策措施,赶紧扫描二维码进行查询吧!

2、出行途中应该注意什么?

(1)出行途中自觉配合体温检测及健康码、行程码查验等防控措施。

(2)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若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应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减少触碰公共设施表面。

(3)保持手卫生,饭前饭后、便前便后以及触摸眼、口、鼻、公共设施后要洗手或手消毒,打喷嚏时用肘部或纸巾遮掩口鼻并及时洗手或手消毒。

(4)尽量不在旅途中摘下口罩进食,若途中就餐,应错时错峰就餐,避免人员聚集。

(5)途中出现发热、干咳等不适症状,要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及时到就近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医。

3、到达目的地后应注意什么?

(1)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人员、高风险岗位等风险返乡人员及时向所在社区(村)或单位报告,并配合做好核酸检测等相关的健康管理措施。

(2)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不聚集、不扎堆,聚餐、聚会等人数不宜超过10人。

(3)自觉遵守公共场所亮码、测温、戴口罩等防控措施。

(4)在公共交通工具、室内公共场所以及人群聚集的室外场所,应全程规范佩戴口罩。

(5)保持勤洗手、常通风、咳嗽礼仪、“1米线”社交距离等良好生活习惯。

4、返湖前后应该注意什么?

(1)观察自我健康状况,若返湖前出现发热、咳嗽、流涕、腹泻等症状,取消返程计划。

(2)提前了解返程途中经过地区疫情风险情况。

(3)返湖途中自觉配合落实查验健康码、行程码等防疫措施。

(4)返湖后及时向单位、社区报备,根据湖州最新防控政策,配合做好核酸检测、健康管理等措施。

(5)返湖后开展14天自我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咳嗽、流涕、腹泻等相关症状,及时做好个人防护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前往医院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医时主动告知医务人员处出史或旅行史、接触史,及时诊断和治疗。

为什么要多次核酸检测 篇三

这个病毒不一般

近期,奥密克戎新冠病毒的多个亚型变异株在全球加速流行,其中包括BA.2.76、BA.5.2等新兴变异株,这些变异株可能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潜伏期更短、传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发生隐匿性传播的风险更高。面对“不一般”的奥密克戎,快速、扩面、高频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是跑赢病毒传播的重要策略。

一招制胜难做到

想要通过一次核酸检测,就把所有的感染者或者是传染源都发现,一招制胜,是存在困难的,这是因为可能出现假阴性的结果。

①病毒被抑制

个人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应战,体内的病毒数量呈现一个波动的状态。如果采样时正好免疫系统占了上风,感染者体内的病毒数量较低,就有可能无法检测出阳性结果。

②与奥密克戎潜伏期有关

奥密克戎株潜伏期多在1-2天,从感染到检出需要一定时间,要在短期内动态反复测核酸,才可能最快有效检出。

做核酸检测多久出结果? 篇四

现行的新冠肺炎筛查主要手段是核酸检测,我们用的比较多的荧光定量PCR方法,采集咽拭子或鼻拭子标本只需要几秒钟,最快3~4个小时出结果,最慢需要24个小时可以出结果。核酸检测出结果的时间,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医疗机构、不同检测方法试剂以及开展检测的能力有关系,检测水平比较高的医院,一般3~4个小时就可以拿到结果。如果检测水平比较低,需要送往其他医院或检验单位,等待结果的时间大约需要24个小时。

坚持做核酸有无必要? 篇五

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将风险区调整为“高、低”两类,纠正核酸检测“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加快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物储备……二十条优化措施公布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各地相继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风险区如何划定?密接、时空伴随等怎样判定?坚持做核酸有无必要?聚焦落实过程中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专家作出权威回应。

问题一:二十条优化措施是否意味着放松防控?是否会加大疫情传播的风险?

答: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而是适应疫情防控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的新特点,坚持既定的防控策略和方针,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

这些调整,是基于多地疫情防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相关评估数据作出的。近三年来,我国根据全球疫情形势和病毒变异情况,结合我国疫情防控实践经验,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每一次调整优化,都经过反复研判、科学论证,确保积极稳妥、风险可控。

二十条优化措施是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符合我国国情、更加科学精准的举措。这些调整要求更规范、更快速地开展防控,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管住、该落实的落实到位、该取消的坚决取消,充分利用资源,提高防控效率。

问题二:有群众反映,其所在地方提出“社区暴发地区”“社区传播明显地区”等,二十条优化措施提出后,风险区如何划定?

答:二十条优化措施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在科学精准管控风险区域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管控范围和人员。

根据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实践应用以及今年7、8月份的评估,中风险区的阳性检出率约为3/10万,风险极低。为尽可能减少管控区域和人员,取消了中风险区的划定。

根据二十条优化措施,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定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问题三:有群众反映,目前有密接、时空伴随等多种判定。不同判定应采取什么样的防疫措施?

答:密接是密切接触者的简称,一般指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第九版防控方案共列举了9种密接人员类型,包括共同居住人员等。

二十条优化措施中明确,对密切接触者,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同时要求,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时空伴随人员是涉疫场所的暴露人员。根据第九版防控方案,对于这类人员要求在流调以后进行“三天两检”,及时排查。

不论是哪种管控方式,管控时间都是以人员末次暴露的时间开始计算。对于管控的时间,起始时间应该以判定为末次暴露的时间为准,而不应该以追踪到这个密接的时间开始算起。

问题四:当前,有的城市减少核酸检测点位的同时,要求出入公共场所出具核酸阴性证明。不少群众关心:是否需要坚持做核酸检测?

答:根据第九版防控方案,发生疫情以后,基于流调研判,明确传播链清晰,没有发生社区传播,无须开展区域全员核酸检测,只需对风险区域和重点有感染风险的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开展快速疫情处置。

二十条优化措施进一步强调,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

二十条优化措施还要求,制定规范核酸检测的具体实施办法,重申和细化有关要求,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

做核酸注意事项 篇六

做核酸前,如果是做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注意事项有:①采样前2小时尽量不进食,避免出现饱腹感,在采集时受刺激引发呕吐;②咽拭子采集前数分钟不可吸烟、饮水、喝酒、嚼口香糖、吃零食等,防止上述行为影响咽部腺体分泌,影响分泌物的采集;③做核酸期间需做好防护措施,未采集时需佩戴好口罩,检查完成后更换新的干净口罩。查核酸的时候注意保持安全距离,与周围采集者距离1米以上;④采集时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检查时候切记不要碰到检查台,检查后要尽快离开查核酸的地点。如果是做其他核酸检测,比如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乙肝病毒核酸检测、寨卡病毒核酸检测等,需注意近一周的时间内需要清淡饮食,禁忌辛辣刺激和油腻的饮食,避免酗酒、熬夜等,女性需避开生理期行相关检查,防止其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核酸的检查通常指的是目前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其主要是通过检测痰液、鼻拭子、咽拭子、肛门拭子等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来判断人体是否感染新冠病毒,主要原理为: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仅含有RNA的病毒,病毒中特异性RNA序列是区分该病毒与其它病原体的标志物,在患者样本中通过荧光定量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核酸序列,则提示该患者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另外还包括其他核酸检测如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乙肝病毒核酸检测、寨卡病毒核酸检测等,其主要方式是抽取血液,再通过PCR技术手段检测病毒的核酸来验证是否有上述病原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