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农村宅基地改革和殡葬改革为什么能啃下“硬骨头”?

这里的改革为什么能啃下“硬骨头”?

这里的农村宅基地改革和殡葬改革为什么能啃下“硬骨头”?

农村宅基地改革和殡葬改革是当前农村改革的两大难点。今年5月以来,无偿拆除“三房”(空心房、危旧房、违章房)1618宗,总面积13.57万平方米,占全县已拆除“三房”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一;6月15日—7月8日,全镇已登记的3023副棺木全部回收,火化率100%。“宅改”“殡改”不仅快速推进,顺利啃下了这两个改革“硬骨头”,而且改出了干部好作风、改出了农民新观念、改出了土地增效点、改出了村庄新面貌。主要做法是:

“一盘棋协作”。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潭埠镇发现许多要拆的“三房”中有不少棺木放在其中,这些棺木没有回收,“宅改”就难以推进。在向县委、县政府请示后,潭埠镇将“宅改”与“殡改”同时推进、全面铺展,两翼并进、齐抓共管,既解决了力量分散的问题,又解决了重点工作多次聚力、多次攻坚的问题。

“一张网摸清”。潭埠镇将镇村两级工作力量组成一张网,摸清改革家底。通过“理事会调查—驻组村干部汇总核实—村书记、驻村干部核对签字—镇宅改办备案”的流程,把全镇宅基地数量及面积摸清。“殡改”则由镇村干部沿街挨巷、进村入户,掌握每家每户棺木存储情况,做到数据“三无”,即:加工厂无加工,店铺无留存,外贩无销售。经统计,潭埠镇一户多宅2643户,闲置房屋约2500栋,危房约500栋,倒塌房屋约300栋;全镇棺木摸底共3023具。

“一杆子下沉”。为解决力量分散和干部沉不下心的问题,潭埠镇在机关选派年轻中层干部到村组工作一线去。镇干部、村干部、组理事长组成工作组,通过一户一户地政策解释、排除疑难、解决问题,让群众由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到后来的主动搬、主动拆、主动交。深度贫困村潭埠镇山塘村从6月15日殡改启动以来,仅20天全村103副棺木全部回收;“三房”拆除率达80.51%。

“一碗水端平”。群众常说“不要赢,只要平”。群众除了看干部,还会看一些“重点户”“钉子户”。潭埠镇坚持一项政策到始终,全镇所有“三房”拆除全部不予补偿,并对暂时不拆除的一户多宅拥有情况张榜公布。在殡葬改革中,采取限时鼓励棺木上交、棺木上交现金奖励的做法推进工作。在改革中把“一碗水端平”,老实人不吃亏了,支持工作的群众也不吃亏了。

潭埠镇“宅改”“殡改”的快速顺利且成效显著,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让群众真正感到了公平,让群众真正看到了拆“三房”后的新村面貌,让群众真正感到了移风易俗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启示一:发动群众参与,再难的事也不难。只有广大群众认可支持,改革才能如鱼得水。潭埠镇通过配置流动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横幅标语等方式多管齐下,宣传各项改革政策,浓厚改革氛围。在工作中用政策强化、思想转化、真情感化等方式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比如在“宅改”中,潭埠镇组织召开了党员组长及理事会成员、乡贤五老参加的宣传会、户主会,并把一户多宅的农民全部分由党员、村“两委”干部、理事会成员包户到人,把形势讲清楚、政策讲透彻、道理讲明白。

启示二:依靠干部推进,改革有了“带头人”干部做到率先垂范,群众才会认可跟进。潭埠镇十分重视激发、调动、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村乡贤五老的示范作用,充分调动、发挥村民理事会在“宅改”“殡改”中的主导作用,形成了党员示范、干部带头、理事会先动、群众积极主动跟进配合的齐心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同时,潭埠镇注重在攻坚克难中锤炼作风、凝聚民心,实施重点工作对标比拼,各村党支部在重点工作中形成了你追我赶、迎难突破、齐头并进的强劲态势。5月以来在对标比拼中,有2个村书记因全村工作滞后、个人工作态度消极被免职。

启示三:释放改革红利,群众才有真正获得感改革只有惠及民生,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比如“宅改”中,群众最关心的是房屋拆除后的土地去向问题。潭埠镇的做法是:明确宅基地退出后的土地全部收归集体所有,并科学规划安排预留10—15年宅基地,保证户有所居。同时,平整盘活闲置土地,因地制宜改成耕地、林地等,仅茵果村石脑背自然村就可改造水田4亩,旱地26亩,通过土地增减挂,县里奖励每亩水田3万元、每亩旱地2.5万元,镇村五五分成后,村级收益可达38.5万元,土地盘活产生的效益直接惠及群众。通过殡葬改革,省去的棺木、唢呐鼓乐、仙人道士(万载西部乡镇比较兴盛)等费用,大大减轻了群众的负担,群众得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