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积铸“蓝天剑”

1994年12月22日,一把利“剑”刺向天空。由我公司和602所共同研制的轻型直升机在景德镇吕蒙机场首飞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的直升机事业又揭开了一页新的篇章。

汗水积铸“蓝天剑”

蓝天剑之梦

研制我国自己的轻型直升机,是航空人寄托在蓝天里的又一个梦想。1991年1月,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和总参谋部联合批复了航空工业部《轻型直升机研制任务书》,并将轻型直升机正式列入我国2000年直升机发展规划。

从此,厂、所在国防科工委、总参陆航局和航空工业总公司的亲情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大量的、艰苦的研制工作。

为满足轻型机的研制,必须编制大量的符合适航管理要求的生产说明书和材料说明书,同时还要制订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厂、所及各参研单位的数千名科研、工程技术人员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要加快研制步伐,就必须采用现代化的工作手段。厂、所共同拟定实行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造)的目标和计划,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开发和实践。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造为轻型机的研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992年3月,轻型机试制工艺总方案通过了部级专家评审。1992年6月,设计图纸开始陆续发出,生产准备工作从此拉开帷幕。

轻型直升机相对于直八运输型直升机而言,体积小得多,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轻型机共有产品图纸8940标准图幅,设计技术文件1328份;生产说明书64份,质量控制文件94份,生产性控制文件3108份;发出制造指令FO、AOF2494份,装配指令AO、AAO765份,工装指令TO860份。

现代“拼命三郎”

轻型机02架的生产在我公司实际起步是1993年7份,到今年12月份实现首飞,仅用了一年半时间。

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一种新型集的制造、试飞,必然要面对大量的试制和试验、排故工作。在公司党委和总经理部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广大干部、职工发扬“昌河精神”,涌现出一大批无私无畏、忘我工作的“拼命三郎”。

今年3月10日,31车间从驾驶舱地板、主减速器平台、下部构件、间隔框和机身后段五大部件开始拉开了轻型机铆接的序幕,一场大干轻型机的战斗打响了。在车间领导的带领下,铆接厂房成了大干轻型机的前沿阵地。“哒!哒哒!”的铆枪声喧闹着一个个无眠的夜晚。此时,31车间副主任张景华正值阑尾炎开刀,不等刀口完全愈合,他就跑出了医院,回到了车间。

31车间职工温新达是去年从部队转业复员的志愿兵,爱人没有工作,还带了一个小孩。本来爱人在服装厂找了一份临时工作,但自从轻型机02架进入铆装以来,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无暇顾家,他不得不忍痛让爱人辞掉了那份工作。

退休留用老工人尧文娟,在31车间有一套铆接“绝活”。轻型机座舱地板的铆接是五大部件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尧师傅主动请战。数十个日日夜夜,尧师傅弓着身子在狭小的座舱里连续作战……

8月23日,轻型机由铆装车间推到了总装车间。10月8日,厂、所各有关单位联合召开了“确保轻型机首飞誓师大会”。轻型机研制现场指挥部总指挥赵滨生、副总指挥袁耀辉分别作了动员报告和讲话。602所跟产队、36车间和试飞站等单位都在大会上立下“军令状”——坚决拿下轻型机。

从此,在36车间的总装现场开展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决战。所有工作人员分成两班,每天24小时不停地作业。

以生产长王景国为组长,总工程师助理郑明勇、副总工艺师李明华和轻型机跟产队队长徐逸俊为副组长的现场工作组成立了,坐阵36车间指挥生产。

在液压系统装配过程中,由于液压安装调试组的一名同志需要到外地做油箱液压试验,组长张继忠便一个人顶起两个人的活。他连续干了三天三宿,有时困得实在睁不开眼了,就在检验桌上趴上一会。

人是有生物钟的,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得不到良好的休息,生物钟就会被打乱。自从轻型机实行24小时昼夜不停地作业以来,36车间的领导们就都没有好好地休息过。从他们那布满血丝的眼眶里,可以得到这个结论。11月27日,轻型机终于完成总装交付试飞站。早已摩拳擦掌的试飞站职工和试飞机组的同志一下子进入了紧张的“一级战备”。

全机检查、地面称重、燃油系统试验……一项项工作紧锣密鼓。

12月7日,发动机启封运转,50个小时的地面长试从此开始。每天8小时试车下来都会发现一些故障。到了晚上,各系统组则全部出动,分头排故,常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

在地面长试的最初几天里,也是故障最集中暴露的时期。这时候的协调调度工作也是最繁忙的。试飞站调度室主任常斌珍连续三天三夜未休息,不停地奔波于机场、调度室、各系统组及厂、所之间。过度的劳累使他原本已经治好的肺病重新发作,他倒在的病床上……

新机交响乐

02架轻型机是一首蓝天交响乐。每一个乐章都是那么的辉煌和壮丽,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许许多多人的汗水、心血和劳动。

要把新机干出来,工装、模具、夹具的设计制造必须现出来。由于设计、工艺的复杂要求及大量的设计更改,生准系统在整个研制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据不完全统计,全机设计制造工装、模具、夹具及试验设备915套,样板1720块。由于大量的设计更改,仅今年2月至10月就返修模具夹具243套,补设计、制造106套,且其中大部分是临时特急项目。

50车间为了赶制吕油箱木模,把有限的人员分成两班,每天干到夜里12点,只用了15天就把木模干了出来;54车间为了及早拿出机头样件,组织精兵强将进行攻关,为公司节省外加工费几十万元;55车间承担的9个大型架,领导班子全体亲临一线督战,最终用一个月的时间抢干了出来。

今年2月9日,是农历大年三十,然而在1车间的锻铸班内却正是炉火通红,干劲正酣的时候。轻型机的第一批锻铸件伴随着新年的钟声诞生了。

承担新机零部件和工具生产的14车间、16车间、18车间、52车间等单位奏响了新机交响乐的第一乐章。

14车间承担了轻型机液压系统、燃油系统、滑油系统共40多项200多种零组件的制造装配及20多项的成品校验、试验任务。并完成氟塑料软管收口、氟塑料掸圈等多项技术攻关课题;16车间承担了机内所有金属结构件、操纵杆的加工任务,在总装过程中他们24小时安排人员值班,随叫随到,接到令单马上就干,没有令单有命令也不推诿。18车间承担的标准件生产可谓品种多、数量大,总计达900多种,而设计更改就有700多种,其中急件500多种,这其中还不包括19种复制件和由于大量外购成品未配备标准或非标准的零配件而补加工的。承担刀量具生产的52车间,从一开始就本着比零件生产快一拍的原则把轻型机的生产摆在首要位置,还经常在图纸未形成的情况下到各零部件加工车间现场确定刀、量具的生产方案,仅今年1至11月份就完成145项814件刀、量具生产任务。

由于原承干轻型机尼龙燃油箱的北京某单位不能按时供货,公司决定自己加工生产铝燃油箱以保证总装和首飞。23车间和20车间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20车间老技术员曹阳伟当时正发高烧39度多,并且又范了胆囊炎,但他仍坚持白天晚上连轴转,检验员沈菊芳也打破工种界限和工人们干到凌晨。

在轻型机进行通电试验时,50多岁的副总特设师冯章明不顾身体有病也通宵达旦地在现场配合36车间电气组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排除故障,保证了新机通电试验成功。

12月26日晚至18日,外面细雨蒙蒙,寒风瑟瑟,但在试飞站停机房内却温暖无比,轻型机进入了最后一道工序——喷漆。6车间职工在59车间、试飞站、冶金处等单位的配合下,奋战了两天两夜,为新机“穿”上了漂亮的外衣。

轻型机进入地面长试后,试飞机组的同志每天在机场上担负着8小时的试车任务,不仅要忍受刺骨寒风的侵袭,还要操纵设备,观察机上出现的细小变化。12月16日,50个小时的地面长试结束:“长剑”要出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