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人赞——蓝帽子下的黑皮肤

在云南**公路建设**工区,有一群坚守在隧道第一线的工人,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在这里,每一方混凝土背后,都有不被众人所知的辛劳;一身身布满灰尘油漆的工作服,述说着工作环境的点滴;一个个隔着防滑手套仍能磨出的老茧,见证了工作的艰辛!钻眼、清孔、插入小导管,注入水泥浆,最后导管尾部与拱架焊接牢固,这些需要有娴熟的技术;超常的工作强度,需要有充沛的体能;住活动板房、吃集体食堂,更需要有吃苦耐劳的品格!

隧道工人赞——蓝帽子下的黑皮肤

左**是大坡出口隧道二衬班班长,他在隧道施工领域已经工作了15年,来到施工驻地也已经两年多,没有回过家,没有休息过一天,长年累月的磨砺让他饱有一张坚毅的面孔和强健的臂膀。工作中,他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早晨,他都会提前三十分钟到岗,对每一个机台进行全面细致的巡检,充分了解运行状况,遇到异常及时汇报、解决,工作绝不拖拉。“看事说事不如干事,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我们的工作是干出来的,是汗水浇灌出来的。”左师傅说。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大坡出口隧道的左幅洞口进洞过程。

**隧道出口单幅总长**米。整条隧道南起大坡山村,一路穿越外洞口山,到达北端的烂泥箐村。设计双向六车道,车速100公里/小时。通车后,来往仅需2分钟。在隧道洞口断面大,围岩自稳能力较差;土质潮湿松软且存在严重偏压和浅埋,在进洞过程中发生两次坍塌,施工机械无法掘进,刚开始施工,就遇到难题,令工区上上下下焦急不已。为了让施工顺利进行,最后决定要采取**壁导坑开挖法,完全采用人工开挖的方式,来攻克这个难题。人工挖掘,可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不仅要克服恶劣的工作环境,而且一旦塌方,就有生命危险。在这个关键时刻,左**毫不犹豫地接下这个艰巨的任务。每天天亮,他就带领大家进入洞口,在狭小的空间内,蹲下身子,靠铁锨、风镐等传统工具一点点地手工挖出隧道。在光线暗沉的隧道里,他们一干就是一天,只有中午吃饭的时候才能出来休息一会,然后又进入隧道工作,直到太黑了才回到宿舍。左师傅说:“那段时间,我每天连睡觉的时候,耳边都是凿石头的声音。” 他带领22名工人,连续2个月没日没夜地进行人工开挖,掘进了20米,仅挖土就挖了4800多立方。

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决心,左师傅不仅用自己的技术赢得了同行的敬重,更用细心、耐心和爱心温暖着他的队友。他常常把培养技术过硬的工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掌握的全部传授给班组的其他同事。他用自己的感召力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组员,也为班组质量安全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仅仅是左师傅,这里的施工工人们个个有着铮铮铁骨。他们把工地当作家,吃住在工地,没白天没黑夜的埋头苦干,只为提前完成工期,用劳动和汗水为公司节约生产成本;他们全副武装地施工,只为保障生产安全。机器的轰鸣常常让耳膜承受着超乎极限的考验,岩爆、塌方更是时时要警惕的危险。可是他们从不抱怨,苦中作乐。在工作上他们不断沟通和交流,相互鼓励、调动学技术、练本领积极性,以此增进队伍团结、提升生产效率;在施工中大家严格按照图纸施工,遵守“三检”制度,从而使二衬钢筋保护层得到了有效提升并且合格率也达到 了99%。

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为了稳定的家庭收入,他们从天南地北、五湖四海汇聚到这里;他们离乡背井,离开父母、妻子和孩子,从温馨的港湾来到深山峡谷,荒坡野地。也许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雄心壮志,却在这特殊的岗位上无声地诠释着平凡,默默地奉献着自我,用他们的奋斗和付出,书写“共筑中国梦”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