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术、语文、历史学科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谈美术、语文、历史学科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作用

谈美术、语文、历史学科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作用

长江路国小 温小鹿

软化学科边缘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就语文教学而言,不就在倡导一种“大语文”观吗?作为实施美育的一块重要阵地——音乐教育也必将顺应这种潮流。加强相关学科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作用,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理解力、想象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可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在各学科中,可以和音乐称之为姐妹学科的莫过于美术、语文、历史。下面就这些学科为例,谈谈他们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作用。

很久以来就有“音美”这一说法。现在再看这两个字,除了它们是两个学科的代指,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把美术渗透与音乐教学中,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美丽的图画是凝固的音乐,而优美的乐曲是流动的图画。我在进行日本民歌“樱花”的欣赏教学时,就充分应用了绘画。我让学生在反复听赏时在头脑里描绘自己所联想的画面,最后让几名见过樱花的同学在黑板上随音乐即兴作画,音乐结束,黑板上也出现了漫山遍野的樱花,此时的学生便成了游人,在樱花的海洋中畅游。这时学生只有一个感觉:美。又比如让学生用涂色的方法区别乐曲的情绪,学生会用红色或黄色来表示欢快、热烈的情绪,优美、宁静的他们会选择蓝色或绿色,而对低沉、忧伤的歌乐曲他们会选择灰色或黑色。从美术的角度看,他们正是运用了美术中的冷暖色调。所以我经常告诉学生音乐不仅可以听,它还可能画,而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画音乐特别感兴趣。当他们在“画音乐“的同时,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而”画音乐“又加深了他们对歌乐曲的理解,使音乐变成了一幅幅凝固的画面留在了他们的记忆中。

谈到语文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首先得谈谈它的散文和诗歌。优美的词句往往能在音乐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在引导学生欣赏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时,我就配合音乐深情地朗诵了一段散文:“看,夕阳落山了,美丽的彩霞在天幕上飘荡,蓝色的天空布满了闪烁的小星星,弯弯的月儿挂在了树梢,小鸟飞回了自己的窝,在妈妈的怀抱里甜甜地睡了。小宝宝睡在摇篮里,在妈妈轻柔的歌声中进入了梦乡……..”。优美的词句既有景也有人,在学生面前勾画了一幅静谧的夜景,让人陶醉。既增强了音乐感染力,也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除了应用散文,语文课文中的儿歌、诗歌也是音乐教学中经常借用的东西。我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就充分发挥了儿歌的作用,来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表演背儿歌,学生们争先恐后,兴趣盎然,紧接着我在黑板上写出几句刚才学生背的儿歌,又写出几条节奏;我把节奏朗读了一遍后让学生用线把节奏相对应的儿歌连起来,学生们毫不费力就完成了,这样,单调而枯燥斩节奏,在学生眼里都活了起来。不仅如此,在我启发下,学生还会变换不同的读法创编新的节奏。比如像儿歌“红日圆圆,月牙弯弯,河水清清,火苗红红。”学生就编出了两种节奏型“XXXX”“X X XX”,而且是不同拍子的节奏型。这样的音乐课是把文学与音乐充分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除了应用美术和语文,历史也是音乐所不能遗弃的东西。因为音乐就是历史的心声,音乐就是历史的见证。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都代表着一个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我们在向学生介绍“义勇军进行曲”“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作品时,就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一次在欣赏河北民歌“小白菜”时,我就先向学生介绍了歌曲所处的历史背景:“那是在黑暗的旧中国,劳动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过的是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日子,像小白菜这样无依无靠的孩子随处可见……..“对学生而言,“小白菜”这样的生活是他们无法想像的。于是我趁热打铁,请学生谈谈自己现在的生活,以此激发了学生对今天生活的热爱,使他们更加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把音乐和历史充分结合起来,不但能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更能让学生在走进音乐的同时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加强音乐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是当今音乐教育的大势所趋。只有把音乐和它的姐妹学科充分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作技巧和应用美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并增强学生的洞悉力和智慧,使之更加深刻和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