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案(精品多篇)

《伯牙绝弦》教案(精品多篇)

《伯牙绝弦》教案 篇一

教材简析:

这是学生在国小阶段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意味深远。“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设计理念:

本课是学生在国小阶段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怎样使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是我要思考的问题。本设计采用读—解—悟的方式,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引导,在学生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感情,感悟友谊,进而主动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文言文的兴趣,自觉吸收祖国经典诗文。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课文。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通、读懂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伯牙为什么绝弦。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欣赏音乐(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听过这首曲子吗?知道叫什么名字吗?

2、引入课题,释题:什么叫“绝弦”?“绝”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引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相机板书。)

3、你们知道伯牙是为谁绝弦吗?对于他们你们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相机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评价,注意纠正字音。

3、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划分节奏。再次指名根据节奏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初解绝弦

(过渡:课文我们读通了,现在我们来把它读懂。)

1、小组学习,用以上方法交流读懂的句子。

2、汇报交流。预设:

①四个“善”(出示带有“善”的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里的“善”又是什么意思?“善哉”文中注释的意思是什么?如果要你用现代语言来说,你怎么夸?(太好了!妙极了!真棒!……)

②师:哪些句子写到伯牙善鼓琴?你觉得这句子中什么字最能表现伯牙心里所想?(志、念)适时小结:同一个字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不同的字又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由此可见中华汉字的内涵丰富,韵味深远。

3、生再次品读句子。

4、句子读懂了吗?根据刚才的交流加上自己的理解,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四、品析词句,感悟知音

(过渡:故事我们读懂了,现在我们再来感受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1、伯牙为什么绝弦?他们是什么关系?(穿插故事。大屏幕背景音乐及图片)面对此情此景,伯牙感到无比心痛。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2、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你认为俞伯牙的琴声还能表现什么景物?(想像说话。大屏幕出示)师生接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现在请告诉我,何谓“知音”?(相机板书)

4、子期死,伯牙怎么就认为世上无知音了呢?伯牙绝的仅仅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是要表达什么意思?适时小结:俞伯牙用这种方式,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失去知音的悲痛,更是向世人宣告,他们之间的友谊是至死不渝的。正是因为他们对待知音的这种至纯至真之情,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交友的楷模。

5、指名感情朗读最后一句话。

五、感情升华,深悟绝弦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这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大屏幕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读,师生接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从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于是摔琴绝弦,决心再也不弹琴,只留下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3、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延伸课外,积累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搜集有关描写知音或友谊的诗句,积累背诵。

《伯牙绝弦》 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解释,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表达的音乐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五、教学方法:以读带悟、层层深入,实现情境教学。

六、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做《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首曲子的背后,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大家想知道这个故事吗?

生:想。

师:好。那么我们就赶紧走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体会它的荡气回肠,耐人寻味。首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预设:1.读正确字音。

师:很好,你将最难读的弦(xián)字都读正确了。

2、读错误字音。

师:读得不错,但老师要纠正你一个小地方,“弦”字的读音。

师:那谁能说说,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生:……

师:读完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吗?

生: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

师:哎呀,老师也想问这个问题,我们真是心有灵犀啊!既然大家都有这个疑问,那么我们就一起合作解决它,好吗?

2、自读领悟,体会文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文章读通、读准,开始读吧。

生:读课文。

师:谁想试试?

预设:1.学生读的相对流利,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2、学生读破了句子,及时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在初读时,将句子读通、读流利)

师:同学们,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根据老师给出的课文朗读提示,将文章读出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师:有了朗读提示的帮助,相信这次肯定会比第一遍收获更多。谁来体会收获的快乐?点名学生读。

生:读课文。

师评:很好。老师喜欢她读的几个地方,例如:“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师:“同学们,古文有属于它自己的美丽,也就是它的独特韵味,让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呀,同学们读的越来越有滋味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章的大致意思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你们可真棒,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将文言文理解的这么快的?

生:结合注释来理解课文。

师评:真聪明,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是一个好方法。

师:那么我们就用这位同学提供的方法,结合注释,再读一遍文章,想象哪些地方你读懂了,那些不懂得地方划出来,同桌或前后位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能否解决。好,开始吧!

生:读文章,交流感受。

师:好了,老师开始检查了。说说你都读懂了哪些句子?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这句话是说……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四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

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真棒啊!……

师:由此可见,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意思是……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师:是啊!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透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伯牙心里想的是流水,透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生:……

师: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偶然的相逢。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情境点,在这里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转化为情境)

师:出示课件,俞伯牙资料。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独自一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师:大家说,在遇到子期之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别人可能怎样赞美他呢?

生:……

师:这种赞美有价值吗?

生:没有

师:如果你是伯牙,你会想些什么?

师:那么,在遇到了懂自己知音的子期后,你的心情如何?

生:激动,兴奋……

3、入情入境,感悟真情

(感动于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师:此时,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

生:练笔。

交流:

生:子期啊,你真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啊!

师:真可谓知音只一人啊!你真正走进了伯牙的内心深处啊!

师:再读句子,读出山一样的志向,流水一般的情怀。

生:读文章。

师评:天高地阔,古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分明读出了大智大仁的伯牙。

师:这琴声,这心情,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为何有这种体会?你从文中哪句话知道了这些?

(回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同学们,伯牙是著名的宫廷乐师,难道在他的琴声里只有高山和流水吗?他的琴声里还有包含些什么?

生:……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一个交流,意在拓展“念”字的外延,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不管伯牙念到什么,子期都能听懂,以此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伯牙与子期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触景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两人一见如故,相约明年再来相见,然而,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的人,他看到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配乐悲情叙述)

(设计意图)前面极力烘托两人那饱含深情的知音之情,在这里出示子期死去,意在让学生感受这种心里落差,彻彻底底的体会那种失去知音的绝望之情,更加升华了情境)

师:你是伯牙,你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生:听出了思念,悲伤,绝望……

师:于是,伯牙来到子期墓前,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配乐,教师深情朗读)

师:他转过身去,做了人生最大的决定,谁能告诉老师,伯牙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体会,自然引出下文)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同学们,伯牙可是宫廷乐师啊,他在断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生:前途,命运……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都在苦苦寻觅知音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知音的难求!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意在烘托情感,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拓展本课所体会的外延。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所以才有这首《高山流水》流传至今。

(出示高山流水形声图,播放《高山流水》曲子)

《伯牙绝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培养和作能力

3、情感目标

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知音难求。

2、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所写出的题目(板书课题)知音故事我们曾经耳闻过。今天我们学习它的经典原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注意字词,又不懂得地方可通过查字典或问老师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

4、指明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课文

1、疏通文意,理解字词。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绝:断绝。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4、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四、作业

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并写下来。

《伯牙绝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

3 积累中华经典文化,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记忆背诵。

难点:感受朋友间的真挚友谊。

教学资源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古往今来有关交友的名言很多,而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个有关知音的千古流传的故事《伯牙绝弦》。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会对友谊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二 、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 、自由读放声读,读准字音。

2、齐读,注意感受节奏和韵味。师范读,进行指导。

3 、同桌互读,互相评议,指出不足。

三、认识伯牙,理解题目

1、听伯牙学琴的故事,了解伯牙。(俞伯牙: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天下操琴的高手)

2、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3、默读课文,思考: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4、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四 、解读绝弦之因

1、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思考:伯牙乃著名音乐家身边不缺乏欣赏赞美的人,为何子期死后就再也不鼓琴了呢?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出示课件,由钟子期的赞叹,想象一下那琴声再现时的场景。师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通过琴声,你听到了徐徐的清风,你会如何赞叹?还会有那些场景呢,你又会如何赞叹?

5、是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心中所念,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就叫--知音啊,难怪如此擅长音乐的伯牙会绝弦呢

6、再次聆听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五、深悟绝弦,感悟知音

1、再次聆听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钟子期死后,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诗,出示短诗,学生读并体会。

2、面对伯牙的痛苦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

3、交流交友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4、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言文,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朋友呢?

5、小结:知音难觅,如果你有幸遇到了,希望大家向伯牙对钟子期那样去珍爱。

《伯牙绝弦》 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伯牙学琴》故事导入

2、学生谈感受。

3、板书课题,解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层指导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和韵味

自由读——评议读——范读——有节奏地读

2、回顾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感悟文本

1、挑疑,引出“知音”。

2、划出能体现钟子期视伯牙为知音的句子。

3、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4、拓展运用: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以表现出哪些场景,怎么赞叹?

5、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感悟“知音”。

6、引导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很多人赞美伯牙,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通过对比,深化“知音”。

7、指导朗读。

8、学习知音之死部分,出示句子感悟知音难觅,珍惜知音。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入短歌,配乐朗读。

2、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知音相聚的“喜”和知音死的“悲”

3、伴随《高山流水》,感情读文。

4、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 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2、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初步了解学习、理解古文的方法。

3、积累更多的中华经典诗文。

二、能力目标:能利用所学方法去自主朗读学习其他古文。

三、情感目标:感受知己的难觅,赞颂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真挚友情。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导语:有一段友谊至诚至深,感人肺腑;有一对朋友心心相印,心灵相通;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古文《伯牙绝弦》。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古文的魅力。

1、齐读课题。

2、解题。

你们知道伯牙是谁吗?怎么知道的?(板书:查阅资料)

“绝”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板书:借助注释)

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板书:变通理解)

二、整体读文,感受古文的节奏韵律

1、质疑:伯牙为什么绝弦?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朗读古文。

2、出示学习古文的方法。

3、读通全文。

①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正腔圆。

教师抓住不足适时指导,并出示节奏指导朗读。

预设:“兮”是语气词,应延长,所以要停顿,但不用强调重读。最后一句,师可直接出示节奏,领读。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根据节奏自由朗读。

④检查朗读。

先指名,再齐读,

过渡:读古文不仅要读出它的节奏韵律,还要读出情感,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三、品读古文,悟知音

导语:在刚才的朗读中,我们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伯牙(板书),一个是——子期(板书)。

1、默读古文,揣摩意思。

同学们默读古文,想一想,古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不要忘了借助注释,变通理解。

小组交流古文意思。

把你读懂的句子意思,说给本组同学听,请同学评价是否准确。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同学们,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

预设:句1:这两个“善”字理解为?——(擅长,善于)。老师通过查阅工具书,发现善有擅长、善于的意思。所以“使用工具书”是理解古文字词的一个好方法。(板书:使用工具书)

句2:这里的善和前面的善是一个意思吗?若学生不理解,可先说说后面文字的意思,再来推测善的意思。(板书:联系上下文)(应指2至3名学生说句子意思,再要求朗读,读出泰山雄伟壮观之意。)

句3:同上指导,然后2、3句全班齐读。

句4:学生说出意思后,指导朗读时,强调“必”重读。

句5:学生说出意思即可,暂不作过多拓展。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领会“必得之”的含义。

导语: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可能还有——

(出示词语,教师引读)

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和必得之)

无论伯牙是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都——必得之。

我想问,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还听懂了什么?什么心声?(可再次引读2、3句中的内容)怎样的人才能弹出如泰山般雄伟壮观,如江河般宽广豪迈的曲子?

小结: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道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般的胸怀。

伯牙虽为宫廷乐师,与皇宫贵族做伴,人们只知他琴艺高超,琴声美妙,但他寄托在琴声中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唯有谁得之?谁必得之?这才是——(齐读第四句)

这样的默契,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是啊,只有这样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板书)

配乐,师生对读。(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读这篇古文,好吗?)

读着,读着,发现前面四句,在语言编排上是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让我们仿佛看到当时的他们,一个在鼓,一个在听,一个在倾诉,一个在回应。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从此,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成了知音的代表。

3、知音之死,感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真谛。

导语:这对知音约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见。可是,当伯牙赶去的时候,看到的是钟子期那冰冷的坟墓,原来分手后不久,子期就病死了。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体会到的情感中朗读最后一句)

悼知音

俞伯牙为了表达自己丧失知音之痛,在钟子期的墓前写下了这首短歌。(师生共读)

这绝的是弦,不绝的是对知音深深的怀念之情啊!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就算他有再高的琴艺,又有谁能真正听懂,走进他的内心呢?因此,子期死——(齐读最后一句)

四、高山流水,回味知音,诵读全文

古人说“士为知已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后人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根据这个故事谱成了《高山流水》这首曲子。让我们伴着这段动人的曲子,再一次朗诵全文。

五、作业

出示一篇小古文《北人不识菱》,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学古文。

《伯牙绝弦》教案 篇七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25课,请一位同学读课题,最后一个字怎么读?谁再读? 大家一起读。 (设计意图:“弦”字的正音,建立在对学情的预知,因为“弦”字音很难读准,必须强化。)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篇古文。我们先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因为是古文,再加一条:根据提示读出恰当停顿,按自己的语速去读,读好了就坐正。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老套的初读要求”真正做到,很不容易,要课课落实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自学意识与能力。)

2、检查读书

(1) 谁读第一句。预设: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2)谁读第二三句?预设:哉和“兮”老师用红色标示强调,都是语气词,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老师读 自由练读。谁再来读。

(3)谁读第四句。预设:有一处重音强调要读好——“必”得之

(4)谁读最后一句。预设:要读好”谓/世/”这里的连续性,语气停顿 。

3、就这样,语速放慢,适当停顿。我们齐读。读的有点意思了,感到自己越读越好的请举手。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第一句预设看是评价语,实际是读书基本要求。以此为“榜样”,学生知道该怎样努力达到要求。后几句的预设,目的在于教师心中有数。教师的主导如何体现?此处留有点拨的可能。若学生达到,教师不需赘言;若学生达不到,教师则进行精当的点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教师要在备课时进行这样的预设。)

三、说说课文大意。

1、课文读得有点基础了,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下方注释,联系上下文,自己去试说每句话的意思了。 (设计意图:学生先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生能力从何而来?不是教师教出来,学生要有踏踏实实的自学过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巡视不是无所事事,是快速把握当下学情,班级上中下三个层次学生学力如何?进度效率如何?难点在何处?通过巡视实现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把握。教师要思考原先预设是否需要调整?通过巡视、调查、调整以使下一步分层教学更有针对性。)

3、我们来交流一下:多媒体出示。

(1)第一句。这句关键要理解哪一个字?组个词理解--善于。善于近义词---擅长。

(2)第二句。(这里又出现两个“善”字。属于一词多义的词语,大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善哉何意?泰山有了解吗?泰山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在当时享有“五岳之首” “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3)第三句。注意这里的古文中的江河是有特指的。长江、黄河。

(4)第四句。必得之的“必”是什么意思? 都的意思,连起来再说5)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复”是什么意思?再。不复鼓呢?

4、同学们刚才较好地理解了这篇古文,真棒!运用借助注释说句意,联系上下文进行了理解的方法。今后阅读古文,也可这样进行。

(设计意图:每句都有相应的预设,有的是方法渗透,有的是背景资料补充,有的是古文特指知识讲解,有的是与课文重点相关关键词语的强化,还有的是连词成句的示范。预设之,以达心中有谱,教学交互,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教学实效。)

四、学习想象

1、大家刚才较好地理解了古文,就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请快速用波浪线画出最能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知音的语句。来读读你划的句子。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下手”才知深浅。)

2、找准了,现在我们边练读句子边想象情境。请一位同学读子期的赞叹,咱俩要配合好!怎么配合,你要听懂我的心思来读你的感叹。多媒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高山—-志在高山 志在流水--志在流水-志在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