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古诗词”指导方案教案设计

“巧用古诗词”指导方案教案设计

“巧用古诗词”指导方案教案设计

——六上一单元3课古诗词三首

案例研究目的:“通过对比阅读、问题驱动、联想和想象,从阅读中想开去”是这次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的重点目标。

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结合单元内容和语文要素,学生在单元学习中需要理解的大概念是:运用合适的阅读和表达策略(联结和想象)可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或丰富表达内容,突出表达意图。本文作为单元内的一篇精读课文,重点是要让学生在诵读欣赏过程中,通过对比阅读《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深入探究,联想与想象,体会不同作者笔下,同一“月色”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感受月色在文学作品中由物象向意象的“变形”,以及这一“变形”带来的创意效果,初步了解这一“变形”附着着不同作者的不同心境,牵扯着不同作者的不同思绪。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识字,会写“德、鹊、蝉”等3个生字。

2.通过对比阅读、问题驱动、联想和想象,从阅读中想开去,感受月色在不同作者笔下从物象到意象的“变形”,了解“变形”其实质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有关古诗词三首的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板块一: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联结经验,导入新课。

(1)联结经验,再识意象。

师:上节课通过学习《丁香结》,我们认识了古诗词中的诸多意象,如,丁香结、明月、梅花、折柳等,提到这些意象,大家能联想到哪些诗句?

预设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2)聚焦意象,新课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三首古诗词中,也有两首含有明月这一意象,预习过的同学知道是哪两首古诗吗?(《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组织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评价标准:

①能读准字音,能读出节奏。

②能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③能结合资料,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1)《宿建德江》自学成果展示。

①关注“移舟泊烟渚”中多音字“泊”和“渚”的读音。

②能结合资料,了解“客愁新”中新的愁绪具体指什么。

③能结合资料,了解诗人创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自学成果展示。

①关注“路转溪桥忽见”中“见”的读音。

②能借助“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等词语,想象画面。

③能借助想象到的画面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六年级的学生能熟练运用多层次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也能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借助注释、同伴交流等方式理解古诗内容,教学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古诗词。

板块二:对比阅读,深入探究

1.问题驱动,对比阅读。

探究问题:

《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1)聚焦《宿建德江》,体会诗人情感。

① 《宿建德江》表达诗人情感的信息有:“日暮客愁新”中的“客愁新”“江清月近人”中的“月近人”

②结合资料,深入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

补充资料:

创作背景资料:孟浩然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赴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四野苍苍、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诗人怀着愁绪,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绪似乎寻得了慰藉。

(2)聚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体会诗人情感。

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诗人情感的信息有:“明月”“惊鹊”“清风”“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②想象画面,深入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

想象并描绘画面:

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天空中繁星若隐若现,山前落下淅淅沥沥的雨滴。体现了诗人闲居乡村时内心的闲逸、喜悦之情。

2.探究问题,探寻本质。

(1)联结经验,提出质疑。

师:关于丁香结意象,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认为“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因为丁香结象征着解不完的愁绪,但是,明月意象却大不相同,有人借明月表达愁绪,也有人借明月表达喜悦,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2)交流讨论,表达观点。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对大单元核心任务“变形记”故事分享会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即学生要清楚自己为何选择变形成此物,而非彼物,这其实内在隐含了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对比阅读两首物象相同而意象不同的古诗词,学生会发现,同一物象向意象的“变形”,会随着不同作者不同的内心世界而“变形”。

板块三:想象画面,体会“风云”

1. 小组结合自学资料以及插图、注释合作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自学要求:小组内一人一句,先说说诗句中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再试着用一段话把这幅画描述出来。尽可能把画面呈现的更丰富。

2.思考:四幅画连起来看,画中的云、雨、风、水分别有什么特点?

抓住“翻墨”体现云的浓厚,“跳珠”“乱”体现骤雨极大,“卷地”“忽吹散”写出了风来势汹汹,但去的也快,“水如天”写出湖水平静如镜。朗读想象,从这些特点中,感受到诗中画面动静变化之快。

3.边朗读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情景,边设想自己就在苏轼的船上,体会这样的天气和情景变化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再与同学分享。

板块四:绘制作品,欣赏意象

1.以“诗词中的意象”为主题,小组合作,搜集含有明显意象的、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制作主题作品。

2.展示分享。(见作品)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1、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诗词的心境。同时还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走进诗词的画面美,并在诵读中感悟情感,体会古诗词的节奏美。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2、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这样便能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其次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的介入,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之中,如闻其境,如闻其声,并与诗词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