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教案

教学目标:

《望海潮》教案

1.语言建构与运用:明确本词写承平盛世的具体内容,感受词作的语言美,领会词中运用的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2.思维发展和提升:学习本词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和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体会作品中畅达流利的气势,体悟“情景交融”。

3.审美鉴赏和创造:理解本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分析意象蕴含的意境之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宋初杭州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把握诗词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领会诗词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中的意象蕴含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对杭州凤物的艳羡、赞美之情。

2.理解词人柳永内心情感与本词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了解“豪放”的柳永。

使用教具:PPT课件、板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论世间美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老师现在给大家展示几幅杭州美景的图片(展示杭州四季美景苏堤春晓、曲苑荷塘、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这些图片展现的都是现在的杭州风光,那一千多年前北宋时期的杭州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课本上就有一幅现成的“文字图画”——那就是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今天我们就要通过这幅“文字图画”,来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预习熟读了这首诗词,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词,大家在认真欣赏这位同学朗诵的同时请思考两个个问题:词的上阕与下阕分别写了什么?词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杭州的特征?

1.预习检测,熟读课文

2.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这首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3.词中哪个词最能体现杭州的特征?

明确:繁华

三、精读文本,深入探究

1.同学们从词的第一句中找到了最能概括杭州特征的词语,那么请大家思考“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在全词中的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明确:本词开头,作者以大开大阖、直起直落的手笔,凸显了杭州的显赫时空优势:地理位置上,它是东南的重镇;历史传统上,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开篇点出“繁华”,总摄全篇。

2.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在词的上片中是如何表现杭州市井生活的繁华富美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烟柳”指春天柳树的繁多茂密,如烟如雾,生机盎然,与“画桥”一同突出了江南水乡柔美轻盈的特点,表现了市井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与“翠幕”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想到微风拂过,家家户户帘幕垂摆,好不雅致,这就让“风帘”具有了动感。“竞豪奢”中的“竞”字指追逐、攀比,十万人家竞“珠玑”、竞“罗绮”,将“豪奢”体现得淋漓尽致,写出了杭州富人们奢侈的生活。作者先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四个意象,描绘了优美的城市景观,又借珠玑、罗绮两个意象凸显市井的奢华,写出了“三吴都会”的承平之气,表达了作者的赞叹艳羡之情。

3.作者将目光从城内转向城外寻找杭州美景,自然就想到了杭州最具有代表性的钱塘江和西湖。作者分别抓住特有的、最具代表性的景物来分别表现它们各自的“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思考词人是如何描写这两处胜景的,大家可以从景物、手法等不同角度去思考。

(1)“景物”比较:

明确:描写钱塘江,作者选择了“云树、沙堤、怒涛、霜雪”四种景物,这四种景物极力地表现出了江潮“天堑无涯”的恢弘气势。描写西湖,作者选取了不同时令的“桂子、荷花”,在“重湖、叠巘”的湖光山色中,显得西湖分外“清嘉”。

(2)“手法”比较

明确:写钱塘江,词人运用了多种手法并行描写。如动静结合,动是江潮,静是江堤;视听结合,视是“云树、沙堤”,听是“怒涛”;同时“云树、霜雪、天堑无涯”又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钱塘江潮的澎湃浩荡、雄浑壮阔。写西湖,作者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虚有不同时令的“桂子、荷花”,实有“重湖叠巘”,同时铺叙渲染,既有概括性,又具体形象,表现了西湖清新嘉丽的特点。

(3)“层次结构”比较

明确:写钱塘江先写江堤,再写江潮,最后结于“天堑无涯”,是分总的结构。写西湖则是先点明“清嘉”的特征,再分别描写“重湖叠巘、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不同景物,是总分结构,运用了“点染”的手法。

4.请同学们思考在词的下阕中作者是如何“点染”西湖胜景的?

明确:作者先点明西湖“清嘉”的总体意境特征,以“重湖叠巘、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种不同的景物来烘托,这是一重渲染。用“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来体现西湖人家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风貌,体现了西湖的景美人乐,这又是一重渲染。通过先点明总体特征,后用景物、人事两重渲染,使内容更加丰富,意蕴更加深厚。

四、把握主旨,涵泳结语

1.一个“夸”字最能够体现词人作词的意图,我们如何理解结尾“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夸”字?

明确: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今浙江杭州),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柳永写下这首词投赠他。因此,这里的“夸”是对孙何的褒扬,希望孙何召还之日,把杭州的“好景”献给朝廷,既可以向同僚夸耀,又可以赢得朝廷的夸赞。

2.这首词的词风近似苏轼、辛弃疾这些豪放派词人的作品,但柳永一直以婉约的词风著称,如何看待这首词中体现出的不一样的柳永?

明确:柳永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生活的穷困使他由热心功名转变为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之中,最终客死他乡,他的生活经历使得他的词作大多抒写羁旅行役、凄凉愁苦之情。但写下《望海潮》时正值柳永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怀揣着济世的理想,因此词风奔放自信,这首词不仅有柳永对杭州、对孙何的赞美,更是蕴含着他恃才的张扬和自矜。

总结:杭州的这些“好景”,在“繁华”一词的统摄下,通过历史时空、市井风物、自然景观和官民生活的美,铺陈渲染,由景及人,描绘出景美人更美的杭州风貌,从全词看,这是“点染”的大手笔。“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美景当中蕴含着作者对杭州美景的赞叹艳羡,更是作者鲜衣怒马少年之时的证明。

五、课堂作业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柳永在作词时运用的“点染”手法,请同学们课后与柳永的《雨霖铃》进行比较阅读,并运用“点染”手法鉴赏诗词,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