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小语文教案《惊弓之鸟》多篇

国小语文教案《惊弓之鸟》多篇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篇一

《惊弓之鸟》是一篇浅显易懂的寓言课文,因此我只安排了一个课时来完成。努力地突出重点,紧抓难点地上完了这篇课文,我认为还有值得反思是:

教学时间安排显得前松后紧。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划分意义段的部分花费太多时间。另外,在品读更羸射大雁时,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这两个环节太罗嗦,最主要学生能理解体会即可,不必反复揣摩。这两个环节就足足花费了十分钟,实在没有必要。所以,到后来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显得十分仓促。如果能够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在出示了续写以后,给充分的时间学生讨论、思考,再让学生发表他们的看法,从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后,鼓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说明问题,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安排和组织,就能够使大部分学生明白寓言所蕴涵的道理了。

总的说来,虽然这节课能够比较顺利、流畅地完成,但是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时间分配等还有十分多的需要改进的地方。

语文《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篇二

《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故事。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我认为攻破这两个重点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体会到产生惊弓之鸟的前提是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正是以此为前提才会有“嘣”的一声,大雁落地的结果。因而在一些环节的设计上我力图让学生理解这个关键。

但在备课过程中一直有“事与愿违”的感觉。设计的环节总显生硬,在各种参考教案的夹击下,终于变得茫然找不到方向。当我在满头大汗的状态下结束了这堂课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堂失败的课,全然没有找到感觉。心中隐隐的疑惑和担忧仍然没有解除。望着孩子们和我一样疲惫的眼神,我的心中充满了深深的自责和内疚。如何能够与孩子们一同快乐的畅游文本,感受智慧?我想正如王老师所说就要讲究教学艺术。实现艺术的教学以把握学情,教材编者意图和教材内涵为前提的。在这一点上,我在这节的备课之初是完全缺失的。一心想达成教学目标而没有研究方式和方法。

任何一堂课都应该以情感充斥课堂。投入真情与文本对话,才会有感同身受的体验和感悟。就成语故事而言,一般内容简单却饱含智慧。按照抓内容,明事理的顺序,索然无味。反之,从核心抓起,则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挑战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易于营造兴致盎然的课堂氛围。《惊弓之鸟》这一课更羸的判断是文章的核心问题。如能从更羸的判断入手,通过问题“更羸看到大雁后作出了什么判断?”进入课文学习,不仅其他环节顺利成章,还定能让课堂闪现智慧的火花。而这一问题恰好是课后的思考题。由此可见我的错误在于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品读文本,而没有以一个教者的身份去挖掘教材。不经意的一个小问题或是书中不起眼的泡泡语原来都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一个教学的切入点。牢牢抓住它们能够使教学更加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备课时缺乏教师角色意识是导致这堂课失败的原因。专业化的教师应该懂得去研究“如何教”的艺术。时刻提醒自己永远不能将对文本的解读与“如何教”的思考顾此失彼。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篇三

特级教师张化万在一次讲学中提到了“块状教学”这个概念。从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开始模糊地向往“块状教学”。

我想,“块状教学”这个概念是相对于“线形教学”提出来的。“线形教学”可以引进多种教学策略,包含多种教学风格,但总体框架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情节为主线,以问题为连接点,以逐段顺序讲读为基本操作方式。从个例来分析,其中不乏上乘之作。但作为一种模式来分析,其最大的劣势在于教师“把”得过多,“圈”得太牢,学生则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走。

我所向往的“块状教学”不同于被张伟老师形容为泥淖的“条块分割式”教学。就是在讲读课文之前,单设一节课识字、学词、分段、概括大意。或即使不单设一节课,也会在一节课中拿出一段时间,进行上述教学活动。这种以各项机械语文知识为单位的“块状教学”虽步骤清晰,操作性强,但弊端也显而易见,这里不再赘述。

我所向往的“块状教学”也不同于周一贯老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优课论》里所介绍的“板块研读”。他所提到的“板块”,是指课文中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由问题情境形成的结构大部件。

这种“板块研读”的最大优点在于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的分析,避免了烦琐简单的串联式提问。教程变细密为宽松,学生有充分的时空进行自悟式的钻研和小组讨论。但这种“板块研读”归根结底仍是以情节为中心,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而不是以学生感悟为中心。它忽略了对“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集中性培养。

具体到《惊弓之鸟》的第一课时,可分成三块:

这种以“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为单位的“块状教学”在我个人看来,具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教师进一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要使学生长时间地保持较浓的兴趣,自动投入到“听、说、读、写”的训练当中,并且不脱离课文这个媒介,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挖掘训练“块”,设计出具有强大生成性的教学方法。如创设各种交际情境。

2、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以及智力不会消耗在经常性的环节转换和思维变换中,其各项语文能力得到了集中培养。

3、语文课的中心任务得以被顽强地保护。在这种“块状教学”里,语文课很难被上成“情节分析课”、“思想教育课”、“常识课”以及各种华而不实的所谓“语文活动课”。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篇四

《惊弓之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一位叫更羸的射箭能手,他发现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弦,就从天上掉了下来。原来更羸通过细致的观察后早已了解到,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大雁,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整篇课文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环环相扣,具有相当强的逻辑性和教育性。在参与集体评课后,我内心有了很多体会,并对本课进行不同角度的反思。

基于本课文体形式——寓言的独特性,因此我在课程伊始带领学生回顾了之前学习的'内容,强化学生对于寓言这种借助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达深刻道理的文学形式的理解,并为结尾处点明寓意埋下伏笔。在简单复习本课生字词后,开始了对正文的学习。

首先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了课文第一自然段“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这句话,让学生在集体朗读后说说你能得到什么信息。令我感到欣喜的是,学生们能够凭借个人思考分别找到“古时候魏国”、“有名”、“射箭能手”等词,因此我便以这句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从而让学生在通读课文过程中,完成填空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将课文大意概括出来了。但为了锻炼学生概括和口语表达能力,这里如果请更多同学依次提高难度,最后试着不依赖填空,自己复述课文,会更有助于全体学生对课文大意的把握。

这篇课文内容本身难度并不高,但由于涉及到许多更羸与魏王的对话,语言生动形象,因此在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二者教学目标的同时,更不能忽略引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并进一步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课文二至四段时,我先请同学分魏王、更羸、旁白三个角色朗读,并给出阅读提示:思考更羸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魏王是什么反应?也许是还没有深入了解的原因,我原本借助分角色朗读活跃上课气氛的想法却没有收到适当的效果,学生们无法轻易读出魏王语言中的怀疑、更羸的胸有成竹和谦虚,反而由于朗读课文时的不熟练导致思维产生了不连贯性。因此我让同学在更羸说的句子中找到“只要……就”这组关联词,请不同学生多次朗读,最后顺利体会到更羸自信的语气和性格特点。同样在学习六、七两段时,基于之前的学习和铺垫,学生们对两个人物已有所了解,所以就不难在朗读中体会到魏王吃惊、赞叹的语气变化,全班男女生的分角色齐读也就自然地将课堂氛围推至高潮。

除了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之外,老师还应创设语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做出推断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判断推理的方法。因此在讲解课文难点第五自然段中两个“直”字时,我请同学边想象大雁“直往上飞”和“直掉下来”的情景,边有感情朗读这句话。学生们的思维十分灵活,他们能够感知到大雁飞得既卖力又着急、掉得既笔直又迅速,但我在备课时缺乏一点对学生答案的预设,将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以固定答案的形式出示在屏幕上,从某种角度来说,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延伸,限制了学生话语权和表达观点的欲望。相反,如果我指名不同学生边读句子边体会“直”字含义,并及时给予鼓励,将会拓宽受众面,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最后小组内互学八、九段的过程,反映了本课的又一教学重难点,学生们能够准确找出更羸观察和分析的部分。为了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有清晰的框架,我根据板书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总的来看,讲授了《惊弓之鸟》这一课,我有得有失。学生们灵活的思维让我的授课过程较为流畅,但同样也使我注意到,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应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抽出大量的实践来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收获学习语文的方法,这是“以生为本”现代教学观念的最重要之处,也是我今后亟需注意和修改的地方。

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篇五

最近,我与学生一起研讨课文《惊弓之鸟》时,有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在大多数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对射箭高手更羸的经验之谈表示认可和赞扬后,也有少数同学谈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我们应该从这只可怜的惊弓之鸟身上吸取一点教训,那就是我们不能像这只大雁一样,只因为被箭射伤过,后来一听到弓弦响就惊惶失措地坠落到地上。我们班上不是有的同学曾经因为某次考试不理想,受到家长的批评,现在一听说考试就害怕吗?这个学生由落地的惊弓之鸟谈到了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经受挫折的能力;这是本课教参书上并未涉及到的内容。我带头为他的见解鼓掌。

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更羸的所作所为不值得称赞,因为他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明明知道那只受伤的鸟不能再受惊吓了,但为了在国王面前显示自己的高明,又故意拉动弓弦,使那只可怜的鸟又一次遭受精神上的打击,摔落在地上。鸟是人类的朋友,〈WWW.〉更羸的恶作剧有点残酷无情了。──这位学生独辟蹊径,居然能从保护鸟类的角度来谈感受,体现了孩子们注重情感同情弱者的心理体验特征。同样,这样的感受内容也是教科书上没有的。虽然有的学生认为此说法有点牵强附会,但她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且言之有理,这一点就值得充分肯定。我又一次带领全班学生热烈鼓掌。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之后的语文课上,学生们各抒已见,不同思维的碰撞,使课堂似乎显得有些“乱”,但我却由衷地高兴──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吗?当然,让学生各抒已见谈感受,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撒手不管。对于某些明显错误的看法,我在表扬其大胆发言精神后,也会选择不同的方式予以纠正,其中最多的方式是启发学生自我纠错,教师绝不作当众宣判式的否定。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篇六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大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了下来。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全文以更羸和魏王的对话为主,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从更羸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至虚发雁落,最后分析推断其中的原因,形成了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使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的思维过程。通过学习,不仅让学生理解《惊弓之鸟》在故事中的含义,即:被弓箭惊吓过的大雁,而且让学生理解其比喻意义,即: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遇事要镇定,不能慌乱,否则会使事情变得越来越严重。这则成语故事还告诉我们要学习更羸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能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学习本课,一方面要让学生学到本课中涉及到的知识;另一方面,告诉他们在面对生活中出现的事情时,应该以怎样的心态,用怎样的方法去处理事情。

由于是第一次教语文课,经验等各方面严重匮乏,所以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1、缺乏对时间的准确把握,没有合理分配时间。学习生字词部分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其实部分生字词学生已经掌握,不必重复强调,只重点学习学生不熟或不会的字词即可。但是课堂上对此缺乏认识,平铺展开学习,导致在不必要重点学习的字词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另外,也没有学习课前准备的多音字部分。由于对生字词部分的学习占用了大部分课堂时间,致使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尤其是最后一自然段更羸的话,应该是重点学习部分,却匆匆而过。

2、授课时,整体思路不清晰,平铺直叙,没有突出重点内容,忽视通过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虽然抓住了文中的部分重点词语,但很多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词抓得不够深。例如第二自然段中:一只大雁从远方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其中“慢慢”、“边飞边鸣”讲解的不够透彻。思路不清晰的主要原因是课前备课不充分,致使讲课过程中进程有点乱,而且本来需要讲的很多内容没有讲解,如第二自然段中更羸说的话中“只要——就——”本来要找同学造句,加深理解,以更好的把握更羸说这句话时“肯定”的语气,但是并没有在课堂上实现。

3、在教学过程中,虽有师生交流,但交流“频繁”,我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多,且部分缺乏针对性。如课堂上频繁出现“好不好?”“是吗?”“对吗?”等毫无用处的问题,不仅不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反而是他们产生听觉疲劳,不利于学习的进行。另外,在师生交流中,忽视平等对话,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可能是第一次走上讲台的原因,怕课堂失控,所以我只按照自己课前的准备,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拉着学生走,模式死板、不灵活,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以上种种原因,便造成讲课内容多,但重点不突出的问题。

4、在课堂上,部分教学用语和动作不太恰当。由于教学经验缺乏,教学用语过于口语化,不适合出现在课堂上。动作方面,应注意礼貌,尊重学生。如让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应该说“请某某某回答”等,而不应该直接用手指着学生示意其站起来。

虽然在本节课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有部分细节还是可圈可点的,如在学习第四、五自然段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他们能够学习更羸在面对别人的怀疑时,不应该生气愤怒,应该以实际行动来验证自己的话,以使别人信服。还有能够准确把握魏王态度的变化:由怀疑→大吃一惊→更加奇怪。

通过本节课,我也有很多收获,特别是在老师与学生互动的时候,要注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老师一定要在抓住主旨的前提下,引导同学积极思考问题,让他们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这节课使我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对教师教学技能以及素质的严格考验,所以我会努力慢慢将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解决,培养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身素质!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篇七

这篇课文是一篇成语故事,教完这堂课以后,我思量很久。现将课堂中的得失成败总结如下;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孩子们表现的特别棒,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杜某、方某等同学表现的特别活跃,朗读也很到位,周某等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响亮。

课堂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课堂上过渡语衔接的不好,学生不知怎么回答,如:在解决大雁是怎么掉下来的这个问题时,学生没有听懂老师的意图,找错了段落。其次是教师的语气过于死板,没有感情的起伏变化,没有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是情景创设的还不够,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走进文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针对这些问题,我会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注重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