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案多篇

《压强》教案多篇

《压强》教案 篇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教案十四压强教案。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教具准备: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茫茫雪原,浩浩无边,想在上面步行的人双脚深陷。几乎寸步难行。雪橇却能使人插上翅膀…

2.观察教材中P66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进行新课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生]人走过沙滩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生]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

[生]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生]人走过沙滩能留下脚印和软软的沙滩有关系,因为在水泥地上走过就看不到脚印。

[生]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蝉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树皮中,是因为笔尖和蝉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量。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人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演示]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图略:

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

[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生]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

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教案《教案十四压强教案》。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器材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1)先将海绵放在水平桌面上。

(2)把压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分别在桌面上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腿陷入海绵里的情况。

(3)将沙面摊平后。再将压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海绵上,分别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陷入海绵里的情况。

实验表格:略

分析实验现象:

[师]两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变量法。

[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补充吗:

[生]我们组分别用完全相同的两块橡皮泥。三根木条时挂4个钩码;一根木条时挂2个钩码模拟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内容。发现一根本条挂2个钩码时橡皮泥的压痕较深,形变较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师]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根据计算和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面积所受的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有关系。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投影]

.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小结: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2.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单位是Pa.

四、活动与探究:

钉板会把脚扎穿吗?

第2课时

一、教学过程:

[例题]将教材中例题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析。

[投影]

练习1.一个质量是40 kg的中学生,他每只脚着地的面积为120 cm2,他走路时对地的压强是多少帕?(g=10 N/kg)

练习2.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 N.每只脚掌面积600 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讲评)

强调:(1)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2)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例1中学生行走时始终有一只脚着地。故受力面积为一只脚的着地面积。而大象四只脚站立时,受力面积则考虑四只脚着地时的面积。(3)还要注意题中压力的大小就是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况下,压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师]同学们对压强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可以解释教材开头两幅照片中看到的现象呢?

[生]蝉虽然很小。力量不会太大。但它的口器非常尖,和树皮的接触面积很小,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压强就会很大,因此能插入树皮。'

[生]骆驼虽然身体庞大笨重。但它有四只大脚掌,踩在地上时,地面上单位面积上受的力即压强不会很大。因此,即使在沙漠行走也不会陷进去。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68的三幅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

[师]同学们一定还可以举出生活中许多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雪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刨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二、小结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压强减小;减小受力面积,压强增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压强增大;减小压力,压强减小。

三、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作业:探究之旅

五、板书设计: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压强:公式:P=F/S

单位:Pa 1Pa=1N/1m2

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压强的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P130图11—5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不动了(配合板图)请问,水银为什么下降?(学生回答)大气有压强,但是水银也有压强,水银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所以下降。那么现在为什么静止而不再继续下降?(学生回答)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的压强。所以欲知现在的大气压强,就需要计算这个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上一章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设水银柱下有一个水平的小平面,通过测量水银柱的高,计算水银柱的质量和重力,利用压强的公式

(操作)。(实际测量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认为水银柱的压强是105帕斯卡)。

可见,大气压强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3.实验。现在将玻璃管稍稍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现在将玻璃倾斜,注意,水银面上的真空体积如何变化?(学生回答)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真空体积减小,水银柱变长,但是水银柱的高度如何?(测量,并在板图上画出)很显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提问,学生讨论。请大家讨论,如果由于天气的变化引起了大气压强的增大或减小,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高度怎样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大气压强增大,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大;大气压强减小,管内水银柱下降。所以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随大气压而变,这就为我们测量大气压提供了方便。今后学习气压计就是这个道理。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尤其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第二个是解决了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设备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每人举三个例子。

P.1311、2、3。

压强的教案 篇三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能用该公式简单说明一些物理现象;

(2)通过观察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帕斯卡实验,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的特点;

(2)通过帕斯卡实验的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液体压强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

一、液体压强的大小

1.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演示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忆上堂课实验得出的结论。回忆并回答液体压强的特点。

强调:得到的这个规律是定性的,我们能不能具体测出液体内部一点上的压强是多大呢?

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方案?对于定量测量,开始时,学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师提醒下大胆猜想,慢慢接近主题:

提出方案环节衔接不上时,教师适当分解问题,如:

(1)橡皮膜凹进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

(2)橡皮膜受到液体给它向上的压力被压进玻璃管中去。

(3)能否从受力平衡入手来测量液体给橡皮膜的压力?

(4)可以给膜施加一个向下的力与压力平衡。测量这个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体压力的大小。

(5)压强怎么计算?

(6)压强=压力/膜的受力面积;往管内加一定的水或沙,它们的重力等于压力。

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实验方案。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综合思考形成设计方案,写在设计卡片上。

请学生报告自己的实验方案或对各个问题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改进。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挑选方案,推导公式画出烧杯、玻璃管的结构图,带领学生对橡皮膜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分析F水柱=G水柱=水gh水柱S。

由受力分析得:P=F水柱/S=水gh水柱。能正确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

进行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平衡时管内水面与烧杯水面的关系。

提示:加入水时,水柱的高度就等于膜到液面的距离,即对应位置的深度。

这也和我们以前得到的结论“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是一致的。注意到最终管内水柱与液面相平。

最终明确公式中常用的h即为液体该处的深度。

3.推广结论推广得出:液体内深度为h处的压强为:P=gh

意识到公式中的h是液体的深度,该公式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

指出推广公式的物理意义,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结合公式,分析影响液体压强的几个因素。知道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液体密度、该处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实验一定量的水改变深度将会得到不同的压强值。帕斯卡实验刚好验证了这个结论。

演示以下实验:观察现象,关注实验现象及结论。

用输液软管连接漏斗和灌有一定量水的气球。把连接气球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漏斗置于较低位置时加水。让学生观察现象。气球变大变薄,但没有破(将破未破)。问学生:改变漏斗位置会发生什么?

缓慢提高漏斗,达到一定高度时,气球破裂(课前注意反复试验,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时再加水)。针对教师问题积极猜想:

(1)提高漏斗,不会有变化;

(2)提高漏斗,气球会破。

提问:气球怎么破的?是什么使它破的?

听取学生的解释,适当总结。一些同学能够根据压强公式解释现象。

引入数据讲解书上例题。积极思考例题计算过程,对实验现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引申提问: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帕斯卡实验的现象发生?我们是怎样利用液体这个特性的?展开讨论,举出类似的例子。或在教师提示下将关注并收集相关资料。

三、课堂小结

(1)液体内h深度的压强公式;

(2)定量计算及定性解释帕斯卡实验。

四、课堂练习

讨论完成“发展空间”中“自我评价”的第3题。

【实践活动】

(1)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动手做一做帕斯卡实验,加深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2)收集关于三峡大坝的相关资料,包括坝体的形状、高度、宽度等数据及坝体设计原理等,形成小型书面总结。

压强的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都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的。

2.常识性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简单工作过程和原理。

3.常识性了解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和打气筒的简单原理。

4.常识性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

(二)教具

演示用:玻璃管、注射器、红水、活塞式抽水机模型及挂图、离心泵模型及挂图、玻璃杯、打气筒。

学生用:玻璃杯(或其他口杯)、小-本站§ 竹筒两端开口约10厘米长(或毛笔的竹笔筒)。(以上器材由学生课前自带)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1标准大气压约为多少帕?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银柱?(学生举手回答)

2.1标准大气压又能支持多高的水柱?(请全班同学在自己的草稿本上算一算,另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算)

二、新课引入:

1.对在黑板上算的结果进行讲评。

2.问:既然1标准大气压可支持约10米高的水柱,那么,能不能利用这个大气压强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呢?本节课将对这一问题及其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活塞式抽水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1)学生随堂实验:将竹笔筒竖直插入口杯内的水中,然后提出水面,竹筒内是否有水流出(实验结果:没有);又竖直插入水中,用手指堵住上端的口,提出水面一定高度后,放开堵住竹筒口的手指,竹筒中是否有水流出(实验结果:有一大滴水从竹筒中流出)。

(2)讲述:

第一次竹筒口未堵住,筒内水面与大气相通,杯内水面也与大气相通而平衡,竹筒提起后没有水留在竹筒内。

第二次竹筒上端开口处被手指堵住,杯内的水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支持着一段水柱;手指放开后,筒内的水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流出筒来。

(3)讲述和演示:将注射器(去注射针),活塞推到底端(讲述:排出注射器内的空气),插入红水中,保持注射器在水中,提起活塞,红水随着活塞的提起进入注射器内(讲述:因为排出了注射器内空气,注射器内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红水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进入注射器内);将注射器整个拿出水面,注射器内的水,并不流出来(讲述:表明注射器内的水,由于大气压的作用而支持着)。

(4)教师设置疑问,引起学生思考,刺激求知欲:问:当活塞再往下压时,水从注射器插针孔喷出。能不能设计一种活塞向上提,水进入注射器,活塞向下压,水不会流出,也就是说,只准水进,而不准水出,谁能想出办法来,请举手回答。当学生说出在下面安装一门,这个门又只能向上开让水进,向下关闭而不能让水流时,接着又问:水越进越多,总要找个出口,这个出口要开在什么位置,就能达到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的目的?

(5)讲述和演示:

①出示活塞式抽水机模型,讲述它的简单构造和阀门的关闭情况(并肯定同学们刚才的积极思考,而想出的办法),拿出挂图,讲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并进行演示。

②学生读课文中的图11—12,并填写图旁的空格,填好后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活塞式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强的作用,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

2.离心泵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1)学生随堂实验:利用竹笔筒作棍子,在口杯内的水中不停的转动(回答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中心部分凹下去,水沿口杯边缘上升)。

(2)讲述:同学们所做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叫做离心现象(教师还可举出一些离心现象的例子)。

(3)出示离心泵模型及挂图,讲解离心泵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指出水泵起动前灌满水的目的是排出泵内空气,使泵内中心部压强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作用下,水进入泵内,随叶轮旋转,把水甩入出水管,接着进行演示(演示时可请一位或两位学生协助)。(教师板书:离心泵也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把水从低处吸到泵壳内的)。

讲述离心泵的扬程(课本图11—14)。

(4)简单介绍设备的选用(培养学生根据自身条件、根据需要选用物品,而不贪大求详的思想)。

3.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1)请一学生上讲台演示图11—15的实验,演示后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全班同学,再请一位同学演示,说一说是否有同样的感受。

(2)讲述:根据大量实验表明: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体积增大,压强减小(教师板书)。讲述后,结合课文举例。

(3)抽气机、打气筒、空气压缩机都是利用了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制成的。讲述打气筒的构造和工作过程。

请学生讲图11—16,活塞向右拉和活塞向左压时,筒内的气体体积和压强大小的变化。再请学生上台用打气筒,照图11—16那样试一试(出口堵住,并向全班同学说一说其感受是否跟刚才一位同学照图讲的情况相同。

(4)讲述:利用打气筒,获得了比通常大气压大两三倍的压缩空气。在一些机器设备上,还可以得到压强大得多的压缩空气,简介图11—17利用压缩空气制动火车的简单过程,并要求学生填写出图旁文字说明中的空格。接着再举出一些压缩空气在工业上的应用的例子。

四、小结本课内容:

1.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都是利用大气压强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的。

2.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体积增大,压强减小。利用这一道理可以获得比通常大气压强大得多的压缩空气,在工业生产中压缩空气有广泛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

1.阅读本节课文。

2.复习全章内容,并将全章课文后的“学到了什么”的空格填写好。

(四)说明

1.本课是大气压强的应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使学生弄明白它们的原理。利用课文中的图,图旁文字说明中又有空格,通过这些活动,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学得积极,理解深刻,又有趣味。

2.讲述离心泵前,安排一个学生随堂实验,使学生对“离心”有一定的认识,这类离心现象,学生并不陌生,除了教师再举出一些离心现象的例子外,还可让学生自己举一举。但是,在这里不要解释离心现象,木然就会干扰重点内容的学习,同时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也不会真正理解。

3.对于根据合适条件选用设备,其本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不仅选用设备要这样,做其他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物力、财力和自身的基本条件,不能无条件的追求。

4.第四节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是选学内容,在本课时内只作简单介绍,不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也可以不讲,留给学生自己课后阅读。讲完离心泵后,可结合全章后面的“学到了什么”对全章内容作简要归纳复习,使学生对全章知识有一整体概念,以达到学生把知识加以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