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小语文的阅读教学(精选多篇)

第一篇:浅谈国小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国小语文的阅读教学(精选多篇)

浅谈国小语文阅读教学

王超

【摘要】:阅读教学是国小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国小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阅读正是一种很好的培养能力的实践方式。

【作者单位】: 山东省汶上县实验国小;

【关键词】:阅读教学主体地位朗读指导 阅读思维 阅读能力

【正文】:

阅读教学是国小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国小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阅读正是一种很好的培养能力的实践方式。在新课改中也要求教师必须构建富有个性的、创新性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改变以前呆板的教学方式和以绝对权威的角色主宰课堂的局面,以全新的方式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广阔空间自由发展,语文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下面,我就语文阅读教学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叶谰教授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活跃,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涨,学习的欲望就会更强烈,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例如,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对话,“孩子们,可以上课了吗?”“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感受吗?”“你喜欢文中的哪位人物?给同学们说说为什么,好吗?”等等。在教学中,老师经常倡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由阅读,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仔细品读等。老师还要经常走下讲台,认真倾听学生意见,互相亲切交流。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敞开思想,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二、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在国小的阅读教学中,朗读占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陶冶情操。为了使学生达到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朗读训练的指导。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起重要作用。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明显提高。例如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时,我发现学生没有把文章后半部分中小女孩的悲哀、失望、快乐的感情变化读出来,我认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的还不够透彻。于是,我便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眼前出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大火炉’?当时他的心情怎样?怎样读?‘大火炉’不见了,他的心情又是怎样? .......”学生边理解边朗读,使学生和作者、小女孩的情感产生共鸣,自然读出了那种悲哀、失望、快乐的感情。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

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四、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由于国小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总之,对培养国小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国小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国小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小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国小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苏艳.国小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国小时代(教育研究);2014年02期

【2】胡志宏;;浅谈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17期

【3】王培菊;;阅读教学必须摒弃繁琐分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25期

第二篇:国小语文阅读教学

国小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国小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国小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国小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小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国小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培养阅读能力是国小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国小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国小生的阅读能力呢?通过实践,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浅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一、让学生向往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既有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也有课外学生独自的阅读的引导。但是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首先学生应该对阅读充满期待,也就是让学生向往阅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能促使阅读活动的持续发展。2014年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阅读要求中也特别地突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得到拓展,同时也能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师和教材可以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营造氛围。在平时的教学生活当中,如果想让班级里的学生爱上阅读的话,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当学生们看到老师手里捧着书的时候,就会很好奇地凑过来看一看老师在看什么,如果看到自己的老师经常会在课间,在休息的时候,或者坐在办公室里,总是静静地捧着一本书,那么他也会非常向往成为这样的人。老师自己的一种热情,自己的一种对阅读的热爱是非常重要的,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其次所阅读的材料和呈现形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其中。在阅读中,学生或暗自窃喜,或捧腹大笑,或急切地与人分享?会有各种体验。而如果学生面对着教材,无动于衷,毫无兴趣,没有喜欢阅读的动力,也就不可能体会阅读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明显体会,对于故事性强的文章,学生注意力也比较集中,表现得很活跃。

阅读为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也提供了挥洒自由与快乐的场合与机会。在开始培养学生阅读的时候,学生阅读乐趣比对于阅读材料认识的最后结论可能更重要,因此,阅读乐趣的获得应该首先成为评价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读书“四到”法:“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 就是读书时边读、边想、边写读书笔记。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指导学生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古人有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

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注重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如在学习《怒红吧,黄河》这篇短文时,文中有一段对光未然朗诵歌词的描写,一共有四个排比句,语言优美,句式匀称,可以让学生来边读边感受,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达到共鸣。这样当学生在思考后面的问题时就能联系朗读中的所感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了。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这两课,在学习前,教师需要介绍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可以使学生对鲁迅及其所处的时代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从而更深刻地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

四、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感悟能力

由于国小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

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穷人》中“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可抓住“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和“非这样做不可”提问,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对学生来说,感悟作品也是极为重要的。如《小桥流水人家》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轻缓柔和的音乐,播放一些江南水乡的图片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总之,培养国小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这有利于发展国小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同时也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思维内涵。国小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国小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语文老师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从多角度启发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兴柱.国小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革新,2014.

[2]李桂莲.浅谈国小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教材与教法,2014.

[3]肖烘艳.国小语文朗读训练的优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第三篇:浅谈国小语文的阅读教学

感悟,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言感悟’。”所谓“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整体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语文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叶老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吕淑湘先生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切切实实地加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训练。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去感悟语言文字呢?

一、采用比较朗读法。

比较朗读法,是将课文中一些精妙的语句作适当的调整,然后引导学生将调整后的语句与原句进行比较朗读,教师不作多讲,只让学生在朗读中意会,在比较中感受,通过比较朗读,训练和培养学生怎样去感悟语言文字。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叶老说:“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由此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草船借箭》一课中的第一句话: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我们可将句中的“挺”“很”去掉,改成“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妒忌。”然后比较朗读进行品味。学生便会从“挺”“很”两个词语中感悟到诸葛亮的才干不是一般的才干,而周瑜的妒忌也不是一般的妒忌。又如:《将相和》一课中有一句话:“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成“秦王我都不怕,不会怕廉将军。”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一样,但通过朗读比较,学生便能悟出它们表达的效果不一样,“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很容易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从而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

二、运用多媒体训练法。

在现代教学设备普及的今天,多媒体的运用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犹如化妆品之于美女。恰当施妆,使美女更美。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所起的作用,其实不止是点缀如漂亮服饰,还可能成为浑然一体的血肉——即教育的资源,在国小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感悟课文语言而又不仅仅是感悟课文语言。比如:《鸟的天堂》是这样描写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如果只是几只小鸟的叫声学生也许还能想象,然而不可计数的不同种类的小鸟在同一棵大树上活动、呜叫,那热闹的场面对于没有到过鸟的天堂的学生来说,只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悟是困难重重的。因此,在这时候,恰到好处地出示一段小鸟天堂的录像,看到那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听着那百鸟齐鸣,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此时,学生无不惊之叹之,陶醉其中,浑然忘我。看后,让学生交流感受。学生个个有感而发,兴趣盎然,自然而然地培养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 、形象、有趣,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的有力武器。例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了田忌与齐威王的第二次赛马过程,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一下出场顺序,结果就不一样。之后,我并没有作过多的讲析,而是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既让学生感知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又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法。

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第一场雪》中有句话这样写着:“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蓬松松“沉甸甸两个叠词,生动具体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情态。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联系平时在电视或挂图中看到的雪景来理解,对于“蓬松松”的雪球怎么是“沉甸甸的这个似乎矛盾的问题,更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来理解。如棉球是蓬松松的拿在手上不会感觉到沉,但将一团棉球放在一张薄薄的纸上,它却是沉甸甸的。联系这个生活经验,再让学生到台上亲自演示,这样学生就能正确而生动地理解到,那雪球是堆积在承载力很小的树叶上的,所以会让人感到沉甸甸的。

四、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法。

一篇篇课文都是由词和句组成的,因此,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学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词句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不断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荷花》一文中有一句“(本文 来自本站)……荷花在这些大圆盆之间冒出来”,对于“冒”这个关键字, 可引导学生用其它词来替换。如“长”“伸”等,用哪一个更好呢?在对于这些词的讨论、比较中学生体会到:因为荷花叶子多,“挨挨挤挤”的,所以荷花只能从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之多,还显示出荷花的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又如《穷人》一课中写道:“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可先引导学生找出“熬”字的近义词,“捱”“挺”等,让学生更换后对比朗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从这个“熬”字不但体现了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

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辛劳;也体现了渔夫与妻子桑娜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通过这样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的个性特征,咀嚼出了它的神韵。

在课文中,像这样经过作者反复推敲,仔细琢磨才使用的词句有很多,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采用换、补、调、丢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细细体味,从而在心灵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促使语感不断增强。

第四篇:浅谈国小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国小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i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无论

从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方面看,还是从阅读教学论和阅读认知心理方面分析,国小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但从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看,首先,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朗读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轻,平均不足7分钟。其次,朗读教学质量低下,只是低层次的读响亮,读正确流利,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第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测试中对朗读的检测很少甚至没有,同时,对学生朗读的检测、评价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第四,由于受教师朗读水平的影响,教学中,教师范读极少,朗读指导存在许多不当之处。

对于这些不良状况,我们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国小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国小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

ii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大纲》

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对低、中、高年段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iii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要返朴归真,练好“读”功。那么,如何过好读书关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之见。

一、 明确“读”的意义。

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教师必须明确读书的重要意义。多读书最大的好处和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读”到了位,学生语感的培养才可能到位,语文综合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具体地讲,多读有以下六大好处:第一,多读可以识记生字。“阅读是识字的基本途径”,多读可以促使学生记住字音,区别字形,了解字义。第二,多读可以释词析句。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便能够结合上下文准确地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达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叶圣陶语)。第三,多读可以深化理解。只有多读并读出情感来,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明白字里行间的深刻蕴含,才能达到理解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第四,多读可以训练思维。在论及读与思的关系时,别林斯基曾经指出:“阅读时,你到处感觉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而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才可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第五,多读可以背记佳词妙语。国小阶段的学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清人陆世仪语)。利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使之多读熟记佳词妙语,精美诗文,为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勤输“养料”,多作储备,他们日后的“说”和“写”才有源头活水。第六,多读可以感悟写作技法。学生读得多了,就能够更深入地体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而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所感知领悟的写作技法,往往是教师在作文课上难以指导出来的。

二、 训练“读”的技巧。

《国小语文教学大纲》几经修订,都无一例外地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国小语文教学第一位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呢?(一)重视范读的作用。

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音像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是示范法。所谓“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iv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只有这样,孩子们受到的教育才会是深刻的,终生难忘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示范影响。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曾听过一节公开课《丑小鸭》,当教者声情并茂地读到丑小鸭一系列凄惨遭遇时,学生们都为之动容,有的紧皱眉头,有的屏住呼吸,有些感情丰富的,则为之落泪。直到老师把课文读完了,学生们这才长长地吸了一口气,对着老师微笑。学生的这种感受是对老师范读的最好肯定。当教师问及谁想向老师挑战时,学生们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急切心情,读书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文章的词句优美,色彩鲜明,感情充沛。教这类文章前,如能首先激起学生的情感,对学好课文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采用适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表情范读,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开篇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教师范读这篇课文后,教室里鸦雀无声,有的同学甚至唏嘘不已,这样学习课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

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二)要指导学生读到位。

1准确发音,感受音韵。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是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生动地再现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就是说,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首先,进行有效地正音。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能够自觉地运用普通话教学,但学生的朗读仍存在不少问题,音准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拿笔者所处的吴方言区来说,朗读课文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现象普遍存在,

这必然影响表达,影响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感受能力。在朗读训练中,我针对这些现象重点纠正学生发好翘舌音“zh、ch、sh”和后鼻音“ing、eng”等。

其次,注意音变现象。如《桂林山水》一文用几个感叹句写出了桂林的山的特点,“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几个句子中“啊”的读音要分别变为yɑ(呀)、wɑ(哇)、nɑ(哪),读起来才流畅自然。对于音变现象,我注重过程指导,着重引导学生听老师范读,进行朗读比较,在语境中揣摩、体会,感受普通话规范的语音。

2 把握语调,感受节奏。

流利地读,是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v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

各种标点都有它们停顿的时间和语调的差异变化。不同的标点的读法在情感的表达中截然不同。掌握标点符号的朗读技巧,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听者会受到美的熏陶。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常用的标点符合的作用、停顿时间和可迸发的语感关系,组织学生学习标点诗歌:字典公公家里吵吵闹闹,吵个不停的原来是标点符号。首先发言的是感叹号,它的嗓门就像铜鼓敲:伙伴们,我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谁也没有我重要!感叹号的话招来一阵嘲笑,顶不服气的是小问号:哼,要是没有我来发问,怎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vi

3 理解意蕴,感受情理。

作者所记叙的事情或描绘的景物之中闪烁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训练理解课文的内容,体察作者的情意,感受传达的理念。需要说明的是,“有感情地朗读”并不等于“有感情+朗读”。朗读指导也不是简单的“摹仿”或“感情提示”。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问学生:“小兴安岭的夏季非常美,大家想不想把它的美丽读出来?要以怎样的感情读?”学生回答后,教师又说:“下面让我们带着喜爱和向往的感情齐读这一段。”这样进行了一番“感情提示”以后,教师就觉得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学生自己去读了。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读出其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使全篇富于节律美。如语句的停顿,除了依据标点符号作相应的语法停顿外,还要进行感情停顿的处理。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十里长街送总理》)我指导学生将“焦急”、“耐心”两个词读得低缓凝重,体会人民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想。

边读边想是指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语)。这样的阅读基本功必须经过训练才能逐步形成。宋代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里的“心到”就是强调阅读过

程中“想”的重要性。

训练边读边想要把握以下三点:

1训练形象地想。

阅读理解很重要的一点是诱导学生把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客观事物在头脑里进行“还原”,通过“再现”进行“再想象”和“再创造”,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2训练逻辑地想。

阅读理解往往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什么”是指课文写了什么,景、物、人有什么特点等等;“为什么”是指作者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就能使他们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规律。

3训练联系地想。

读书不能孤立地死板地读,应该注重方方面面的联系,如前后课文的联系,句、段、篇之间的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等。训练联系地想,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路,综合理解,深化认识。如《小珊迪》,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四)要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除了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之外,一是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等。二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适当进行圈点勾画,以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要点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三是要让学生熟悉了解并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读法,并逐步学会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读法。总之,学生“读”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必然受益终身。

三、要及时进行朗读总结。

为了让朗读训练卓有成效,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评析。评述要结合朗读材料进行,不要泛泛而谈,语气要温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评论相结合,放手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对错误的见解绝不讽刺、挖苦。师生通过讨论,共同总结出在朗读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并侧重地再范读,再练读,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止。

(一)教师评价。

如果学生朗读时出现错误,教师可以及时纠正。读得流利与否,也很容易辨别出来。但读得是否有感情,却难有明确的标准。一则感情本身有一定直觉性、模糊性;二则不同的人对文章的情感基调的把握也有不同的方式。因而许多教师在学生朗读后,只能凭直觉判断“不错”或“真好”。这样泛泛评价,学生茫然,难以提高他们对语

言的直觉敏感度。

教师评价语言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朗读情况的认识。教师主要用口头语言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予以评价。从其手法看,有以下几种评价语:

1 情景语。

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如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教读《第一场雪》,学生第一次读完后,他这样询问:“雪大不大?”学生都说:“不大。”那学生再读,果然读出大雪纷飞的感觉。这样的评价语生动形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的氛围中。

2 修辞语。

在《闪动的红星》中有句比喻句:“那甜甜的声音仿佛是沁人心脾的春风。”教师在学生读完后评价:“你读得也是甜甜的,真好。”这一评价看似随手拈来,用通感这样的修辞手法来评价,巧妙地暗示学生读得柔和,读出了欢快的情绪。

3 幽默语。

它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全神贯注》中有这样一句话:……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一位学生读得过于响亮,教师听后说:“你这么读,好像在跟谁争吵,哪在说悄悄话呀!”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朗读此段的处理方法。

从评价的内容看,分两方面:

1 语音技巧评价语。

即对语调、停顿、重音、节奏等的指导评价。如支老师在学生读出雪大之后,追问:“为什么第二次你能读好呢?”学生沉思,终于体会出是将表现雪大的词语突出读的缘故。这样的评价语,对朗读技巧作精确分析,学生练起来有章可依,朗读能力会逐渐提高。

2 情态评价语。

学生朗读时的表情、体态也应作为评价的内容之一。除口头评价外,教师也可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协同评价。像体态语,就是通过教师的身体态势对朗读中的语音语调变化作形象化的演示。采用符号、图形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例如:古诗教学中节奏线的运用,使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规律,感受其间的音乐美。

(二)自己评价。

古人说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读教学中,学生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可以让学生略有所思。尔后,一遍比一遍读得有味,一遍比一遍能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乐读、好读、会读。

(三)相互评价。

《国小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培养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

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开相互评价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了语文能力,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局面就会逐渐形成。

刘勰曾经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国小语文教学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一部分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 注释:

i 人民教育出版社国小语文室《国小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第99页。

ii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国小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3版第9页。

iii 陈进雄《感悟 积累 运用》,《国小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2014年第11期第27页。

iv人民教育出版社国小语文室《国小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第144页。

v人民教育出版社国小语文室《国小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第142页。

vi 郭琬茹《浅谈国小生的朗读导法》,《三明日报》。

主要参考书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版。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国小语文室《国小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

(3) 李吉林《国小语文情境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

(4) 《国小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

第五篇:浅谈国小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国小语文阅读教学

读了《语文——新课程百问》,我简要谈谈对国小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体会。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通过阅读可以获得信息,更能在感情上、思想观念上、意志品质上得到熏陶。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就离不开阅读教学了。新课改之后的阅读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虽然这以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国小语文教学中,受知识层次、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局限,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很难把握,但也绝不能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机器“默默聆受”。语文教学有两大中心任务:一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是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是体现某个或某几个知识点的例文。教师的任务是通过例文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知识点,掌握读懂类似文章的方法,而不仅仅使他记住这篇文章的字词句段及其他。

国小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结构紧凑、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小短文,每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学生以整体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心去读,自己去慢慢琢磨文章的写法特点,细细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及其创设的情景。学生读出味道来了,自然就有了学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启动者,学生思维领域的开拓者。这时教师的“导”就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孩子的灵活的思维方式、宽阔的思维领域、多维的思维取向是靠经常训练而自觉形成的。所以各年级段都应该注意这一点。

阅读教学中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是要求教师花大力气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课堂上的每一个质疑都是需要精心研究设计的。要抓住每篇文章的关键点,找准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

书──让学生自己读。读,要给足时间;读,要有层次地指导;读,要形式多样。读中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

问──让学生自己提。老师要充分把握时机,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问能够提。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要让学生尽情地提,提充分。踊跃提问,体现为一种良好的阅读意识,反映为一种不懈的追求精神,它是促进学生由理解性阅读向

创造性阅读发展的重要教学策略,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果──让学生自己摘。坚持让学生跳一跳,既摘到了“果子”,又能掌握摘“果子”的过程,那么,学生的阅读思维水平和迁移能力必然会得到快步发展与提高。

情──让学生自己抒。真正溶入教材,在语言文字中畅游,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就能有效地把阅读教学教出个性。如读《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如有感情朗读董存瑞冲到桥下,毅然拉响炸药包英勇牺牲的那一段,不是老师一句“请同学们读出董存瑞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感情”就能到位的。学生情感形成过程,是老师讲、灌、析都无法代替的。非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想、读中品,抓词析句,反复揣摩,层层推进,深入体验不可。而老师应同学生一道卷入课文,全部教学策略应在学生“愤徘”处给予启发与点拨,或恰如其分地给予示范,使学生真正走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读出董存瑞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读出董存瑞可歌可泣的动人画面。

话──让学生自己说。教学中,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源泉,提供说话的时空,营造说话的氛围。只有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

学──让学生自己评。学生会用自己的目光、积淀、经验、认识、智慧去认识美、感受美、揭示美和完善美,并实现表现自我的欲望与意愿。让学生拥有评的权力,不仅能充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