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 那树精品教案

那树教学设计 那树精品教案

那树教学设计一

教材把握

台湾作家王鼎钧在他的散文《那树》一文中,通过一棵大树长期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1)奇特的容貌:粗看它老态、佝偻、但坚定稳固。繁密茂盛;细看它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所谓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

(2)可悲的遭遇:尽管大树给行人阴凉和清静,给鸟儿栖身之所,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觉,可是现代文明的发展对大树生存产生负面影响,大树一方面明知早晚面临引颈受戮的命运,另一方面又不可能迁徙逃亡,只能“效死”于泥土,“绿着生,绿着死”,最后因一醉酒司机在树上撞死,被悲惨的锯倒。

(3)悲愤的感情:文章最后写道:“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被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以叙述结尾,不作议论,好像“平淡无奇”,但“平淡”之中有深意,隐隐地透出一种悲哀、幽怨和愤恨的情绪。

(4)深层的思考: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他对人类文明的两面性看得深透。有人认为作者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持反对意见,且看他的话:“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主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王鼎钧的散文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他的文章揭露社会种种流弊,引发深沉思考。他是一位富有责任感的作家,是人生、社会的冷静思考者。文章富有思辨性、哲理性、审美性,有着作家对人生深刻而独特的领悟。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的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寄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索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味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应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课堂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联想想像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探究,注重多层对话,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而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全面挖掘课文多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都有收获。

(一)知识目标

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寄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三)德育目标

(1)反思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中,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从而认识到珍惜自然、珍爱自然的必要性。

(2)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趣。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知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征服大自然,我们一直相信人定胜天.于是,盲目的征服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我们也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请学生举例说一说,我们受到那些惩罚:

沙尘暴、干旱缺水、酸雨、温室效应、森林消失洪涝灾害……

连街头的那棵老树也不能幸免,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

二、学生分组探究本文

1.形象分析组:从不同的角度,用“那是一颗的树”这个句式说话,概括“那树”的形象。

2.情感交流组:用“文章中……让我感到”这个句式说话,实现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共鸣。

3.特色品味组:从文章中选择典型的语句和段落品析,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

4.模拟实践组:了解社会,收集有关资料,谈感受,做关爱自然,关爱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宣传工作。

三、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

第一小组:形象分析组可能从下面几个角度概括“那树”的形象:

(1)从树的环境方面概括 (2)从树的外形方面概括 (3)从树的品格方面概括 (4)从树的遭遇方面概括 (5)从作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6)从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7)从树的作用方面概括

由此归纳总结:

A.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自身象生铁铸就。

B.大树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中:它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旧、荒凉的景象。

C.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蒙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大树在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D.大树的本性: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中,即便如此,大树仍然奉献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E.作者对大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大树倒地,让作者的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总结文章的大意: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苦,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深重感慨。

第二小组:情感交流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这篇文章中最吸引我的是…… (2)读了这篇文章,我最忧虑的是……

(3)我感到最为震撼的是…… (4)我最为感动的是……

(5)我认为最为神奇的是…… (6)最让我感到悲哀的是……

(7)我最为遗憾的是…… (8)我最为愤慨的是……

探究本文作者讲述那树的故事的目的是: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如下。

(1)我认为主旨是“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大自然为人类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就应当善待它爱护它,与它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2)我认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树是有生命,它有自己的人格。任何生命的死亡,都是令人痛心的,我们要尊重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善待它们,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3)我认为本文意在“反思文化”。“那树”的命运寓意深刻。“树”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最终被人无情地砍伐,这就象征着曾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文明的进程中,由于不适应社会需求而逐步淘汰的过程,作者借这棵可怜的大树让我们作出思考.该如何在快节奏的今天正确理性地对待我们文化的精髓呢?

四、教师总结

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也是文化的。关注我们身边的每一片绿荫吧,让我们用自己的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那树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人类破坏自然的错误行为,了解珍爱自然的必要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了解那树的价值及其不幸命运。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1.从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故事,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两组对比)

葱郁的森林──被砍伐的树木

绿色掩映的村庄── 一座座水泥高楼

社会的发展,为什么最终是这样的结果?《那树》是引发我们深思的好文章。

二、整体感知

快速听读课文

1.扫清生字障碍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huái)骨: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qiú)须: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2.思考:本文给大家讲了一个人与自然的什么故事?

三、品味情感

1.你能体会本文作者的感情吗?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的?

答: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品味分析,各抒己见。

作者的心情是难过、痛惜,伤感、悲愤的。

A.如“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长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两者反差很大,对比鲜明,让我们体会到绿色环境得来不易,人类却轻而易举破坏了,实在令人痛心。

B.如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文中写了三处,表达作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等,把树当作生命来看待,而人类并没在意这些生命的存在!

C.再比如“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要那树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三个“于是”,作者好像是一个局外人,在讲一件与己无关,而且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实际上作者把深沉的感情隐藏在平淡得文字里,一种痛惜愤激的情感更表达得深沉含蓄了!

2.读完这个故事,你的感受如何? 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明确主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希望人们的觉醒,不能因为自己的的利益而伤害自然。

四、写法赏析

你喜欢本文吗?它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学生讨论,然后小结。

1.托物寓意,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2.拟人手法的运用。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3.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4.语言特点,是生动、老练、简洁。有许多生动活泼的写景状物,成为文中的“亮点”,如写大树的形态,“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非常奇特,形象感、动感都很强;又如写入夜后的大树,“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完全是诗化的语言,“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可谓神来之笔,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再如讲述树的命运,“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用简省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丰富含蓄的思想感情。

5.对比描写,突出主旨。(结合课后第一题分析)

那树具有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可遭遇悲惨的命运。

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认定大树的价值和品格,可是交通专家却认为有害无益。

还有一些语句,如树的缓慢延伸与人类的迅速发展的对比等。

五、问题探讨

1.传说往往并不真实,而本文却多次引用一些神奇的传说,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据说,当这一带还没建造新公寓之前……”

“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

清道妇“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

这几处引用的话的内容,它们都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事情不确定,也许确是作者道听途说的;二是事情奇特,直述怕读者难以相信,如“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怎么可能?三是利用引述事件的不确定性,可以自由地写来,尽情地抒发感想,如对清道妇的传言,作者就抒发了很多很深刻的感想。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2.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

这也是作者引用当地人的传说,很难料定事情的真假。这是文章中最为奇特的事情,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一、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二、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这件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老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

六、课外扩展

1.老树的命运是否就是我们自然界万物最终的命运呢? 你结合身边一些例子说说。

反面例子的,人类捕杀动物的镜头。

正面例子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中获得情感体验。

让学生关注现实,并能对其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棵树?学生可能谈——改道、移栽、修转盘、建设旅游景区等。

由大家的美好设想,推而广之,人与自然之间其它很多方面关系应怎样正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