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风味的饮食》教案

《别具风味的饮食》教案

《别具风味的饮食》教案

一、教材分析

《别具风味的饮食》一课分为“阅读与思考、探究与体验、实践园地”三个部分,计划分为四课时来完成,今天我主要说第一课时——“阅读、思考与体验”。

“阅读、思考与体验”这一课分为“读一读”和“想一想”两个部分。“读一读”《独特的风味美食》课文内容,详细介绍了各民族的美食与饮食习惯,让学生明白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同,形成很多独特的风味美食,牧区多以奶制品、肉为主的饮食习惯;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以米、面为主食;“想一想”是引发学生思考各种饮食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各民族的饮食有什么差别?品尝风味美食,切身体会。通过两部分让学生了解并且尊重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各种饮食习惯,从而突出中华家园的绚烂多彩,美食的别具风味,感受到中华大家庭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欣赏、品尝各民族别具风味的饮食,同时培养学生协调、合作,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实物等帮助学生在课上交流汇报展示,使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美食和饮食习惯,突破教学重难点。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各少数民族美食的别具风味,认识到我们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多姿多彩,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民族的团结统一。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牧区以吃肉喝奶为主的饮食习惯;从事农业生产民族的主食以米、面为主

2、难点:民族饮食特色形成的原因在于生产实践活动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

四、学情分析

1、认知能力:五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认知水平不断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逐渐形成。可以通过先读再自主探究,对少数民族的美食和饮食习惯进行初步了解,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系统全面学习。

2、心理特点:高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爱表现,且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这一特点。教师一方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在课堂;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五、教法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展开探究学习,通过查阅书报、听新闻报道、上网搜集资料等方法,了解少数民族的特色美食和饮食习惯

2、通过辅助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少数民族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情怀。通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加强学生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3、课堂上贯穿“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少数民族,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少数民族,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少数民族,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在乐中学,做中学,在愉悦中学习成长。

六、教学过程

(一)服饰展示,引出课题(3分钟)

上课伊始,学生穿民族服装进行《你来展示我来》猜小游戏,激起走进少数民族生活,了解不同美食的兴趣。

(二)游戏猜谜,走进蒙古族(15分钟)

1、给学生提供线索,引出本课时重点蒙古族。通过阅读材料了解蒙古族的饮食习惯。并且在讨论中明白蒙古族由于长期从事畜牧业,因此形成了以肉奶为主的饮食习惯。

2、教师补充拓展学生不知道的民族饮食习惯,通过看一看听一听了解蒙古族红食代表菜肴烤全羊,感受蒙餐中的习俗礼仪;尝一尝老师带来的蒙古族奶茶,了解蒙古族的饮茶礼仪。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教学内容从枯燥的文字一下子活跃起来。

3、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运用PPT出示相关补充资料,多种信息技术的灵活切换让学生的学习形象直观,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通过ppt了解一些典型少数民族的风味美食

4、在交流少数民族美食及饮食习惯的同时,根据各民族的特色美食分成两类,一类是生活在牧区的以吃肉喝奶为主的少数民族,一类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以米面为主的少数民族,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文字资料了解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等方法解决教学难点。

(三)联系生活,升华情感(2分钟)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着不同的民族,我们拥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饮食习惯,那我们应该怎样与少数民族相处呢?

尊重文化,了解饮食习惯。我们各个民族在互敬互重相辅相成中不断融合促进民族和谐团结统一,为祖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