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精选多篇)

第一篇: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精选多篇)

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人才素质,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我国人力资源极为丰富,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优势。必须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一优势,真正把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摆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优先位置,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规划,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全面分析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根据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研究提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标准,改革教育培训的机制、内容和方法,实现人才培养总量目标、结构目标和机制目标的有机统一,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要注重掌握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着眼于人才的动态发展,保证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规划的全面性、前瞻性、科学性。要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人才的具体特点,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要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借鉴和吸收国外的有益经验和做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路子。教育是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学习和实践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提高全体人民的整体素质,是实现人才辈出的重要前提。要着眼于提高全体人民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终身教育体系。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各类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具备较高的科技知识水平和能力,而且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各类人才的头脑,促进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发扬拼搏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诚实守信精神。要根据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新特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改进方法,丰富载体,增强实效,引导各类人才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

第二篇: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紧密配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这次会议传递出的一系列新精神,让人们对“人才”二字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但究竟何为“人才”?

中国古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关于人才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标准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人才的吸引、使用、培养等便无从谈起。

我讲的是国家人力资源发展的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谈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三个观点: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观点;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观点。最后这个观点好多人不理解,我到科技部做一个报告,领导也提出来,人才怎么还要党来管,实际上样领导同志解释这个观点的时候有三句话:党管人才就是党爱人才;党管人才就是党兴人才;党管人才就是党聚人才。

第二个问题,树立实践科学的人才观。科学人才观第一个提出来的人就是胡锦涛总书记,片面的人才观不仅影响到干部人事制度,而且影响到我国的教育事业,甚至已经影响到全社会。我们认为树立科学人才观有三个突破:第一个就是人才内涵的突破。这里提出了四个不唯:不唯学历、不唯

职称、不唯资深、第二,人才标准突破。字邓小平的标准叫“德才兼备”,江泽民的人才标准叫“靠得住、有本事”。这次讨论当中,19稿的时候改了八个字:品德、只是能力、业绩。第三个,就是统计方法的突破。提了“分类统计”的思路,领导同志讲了两句话:淡化人才重量的概念。

第三,加强人才资源建设。这里我提了四条:第一,切实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我统计了十年,中国教育占gdp的比例在3%左右,最高没有超过3.5%,最低是2.7-2.8%,我从1997年统计到2014年。人力资本投资有什么问题呢?三个投资主体都不到位,国家投资主体不到位,企事业单位投资不到位,个人投资相对好一点,但是也不到位。第二,把人才强国战略列入国家规划。我们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九个五年计划都有失误,第一个到第九个五年规划都没有把人才规划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第十个五年规划才有了人才规划。第三,构建两大教育体系;第四,加强三支队伍能力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

完善人才市场机制。主要是三大机制,薪酬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

第七,完善陈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总书记人才工作决定里改了七个地方,这句话是他改的地方,探索建立产权激励机制是我国分配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改革,这里有三点:鼓励有

条件的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第二,探索建立人才资本积科研成果的有偿转移制度;第三,探索建立产权激励机制的配套体系。

第八,加大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的力度。中央提出来六个机制:第一,人才培养机制;中国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所大学能够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句话我们起草文件的时候也讲过中央领导听,情况如此严重。有的同志说我们国家改革最后一个堡垒是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是第二个堡垒。第二,人才评价机制;第三,选拔任用机制;第四是人才流动的机制;第五,分配激励机制;第六,社会保障机制。贯彻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人才观,关键在于改革体制。如果过去三十年人事工作是靠政策推动的话,未来的二三十年应该是制度创新。

第三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选好用好人才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选好用好人才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青年人才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发的领导集体。这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不断提高选人用人水平,真正把优秀人才选任到领导岗位上来,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是选好用好人才

选好用好人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施领导的政治领导能力、思想领导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的核心,是向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推荐选拔干部的能力,也就是选人用人的能力。因此,提高选人用人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选好用好人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组织保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各级领导班子是党执政的主体,领导班子是由领导干部组成的,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着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强弱,进而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弱。人选好用好了,党的执政能力就会加强;人选不好用不好,党的执政能力就会削弱。

选好用好人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要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不强、执政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选人用人上出了问题,一些素质低、能力差、作风浮的干部被选拔到领导岗位。提高这些地方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仅靠对现有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是不够的,要把重点放在组织调整上,放在选任优秀领导干部上。也就是说,要严把领导干部的入口关,不是把素

质低的人选用上来再提高,而是选用上来的人一开始就要有高素质,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治本之策。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选人用人是关键,但这并不是说其他方面不重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仅取决于干部的素质,而且取决于干部所处的制度环境。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应当看到,我们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一些方面还不完善,而且健全这些体制还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提高选用人水平,切实选好用好人才,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按照德才兼备原则选人用人

执政能力是一个大概念,不仅包含决策能力、管理水平、办事效率,也包含理论水平、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还包含作风方面的内容。因此,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选人用人要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德才兼备是党的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则。德、才是干部素质的两个方面,“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强调的是思想、品行,才强调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能力。德才兼备要求干部既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又要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业务水平。德才兼备是辩证的统一体,二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在选人用人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既要防止重德轻才的现象,也要防止重才轻德的倾向。

一是在才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要把德放在第一位。德决定才的使用方向。才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效用,完全取决于德的好坏优劣。德好,才就能为人民造福;德差,才就会危害党的事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不仅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反而会严重削弱党的执政

能力。在新世纪新阶段,看干部的德,最重要最根本的是看是否自觉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否干净做事、清白做人、廉洁从致。

二是在德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要把才放在第一位。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有高尚的德,还必须有才。才强,执政能力强;才弱,执政能力弱。看干部的才,主要是看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怎么样。在这些总的要求下,对于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的才还应有具体的要求。

三是在德、才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要把优化结构放在第一位。实践证明,所有成员的素质、能力都很优秀的班子,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一定都强,而是结构合理的强,结构不合理的弱。因此,当德、才都很优秀的时候,选用谁不选用谁,主要应当看班子结构优化的需要。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切实提高选人用人水平

首先,要牢固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是选贤任能的前提和基础。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就是适应当今时代要求,始终坚持和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用人观;就是适应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用人观;就是坚持党的干部路线,贯彻落实德才兼备原则的用人观。具体来说,一是树立围绕发展选人用人的理念。注重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会考察和评价干部,引导干部把心思用在科学发展上。二是树立凭实绩选人用人的理念。把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工作实绩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标准,以实绩定上下、论奖惩,让能者有舞台、贤者有机会 ,使那些安于现状者思想“不安”、四平八稳者位子“不稳”。三是树立重公论选人用人的理念。把干部的评价考核权交给群众,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用群众的意愿抑制少数人的意志。四是树立“因位择人”的选人用人理念。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陈腐观

念,根据事业需要选用干部,做到唯才是举,人岗相适。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干部,既要用好“望远镜”,深入考察了解干部的德才素质和发展潜力,又要用好“显微镜”,认真负责地考察分析和核实各种反映,实事求是地对待干部;同时,要注意不用“有色镜”,不先人为主考察评价干部;不用“老花镜”,破除陈旧的用人观念,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其次,要切实扩大选人用人工作中的民主。扩大选人用人工作中的民主,是提高选人用人水平,防止和消除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和根本途径。一是要高度重视干部的推荐提名。二是要认真落实集体决定权。三是要加大公开选拔工作力度。四是要改革选举办法。

再次,要以公道正派的作风选人用人。公道正派,是我们党的干部工作的优良传统,是选人用人者的政治责任和政治纪律,是提高选人用人水平的客观要求。公道是做事之标准,正派是做人之准则。公道是一种社会评价,正派是一种自身追求。公道来自公心,正派源于正气。对选人用人者来说,公道正派是选贤任能的必备素质,又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以公道正派的作风选人用人,就是要以党的事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坚持选人为公、用权为民。要建立以公道正派为核心的选人用人者行为规范,使公道正派成为一种纪律约束,体现在选人用人的各个环节,落实到选人用人的各项制度中。做到公道正派,关键是要心底无私,廉洁从政。守住了这条线,做到公道正派就不难,选人用人也就出不了大问题。要强化对选人用人者的教育,加大监督惩处的力度,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工资待遇问题,为选人用人者廉洁从政、公道正派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抓紧培养选拔优秀青年人才

抓紧做好培养选拔优秀青年人才的工作,解决好接班人的问题,有利于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党的各级领导层的生机与活力,是关系大局、关系长远的一个战略问题。要做好青年人才的选拔工作,就必须有好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特别是要引起党政一把手、共青团领导和广大组织人事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除此之外,还必须做到以下几

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解放思想,更新用人观念,善于识别和大胆起用优秀青年人才。要坚决抛弃妨碍识别和起用优秀青年人才的各种陈旧落后思想与私心杂念,真正确立符合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和党的干部路线的用人观念;认真研究古今中外选人用人的成功经验,努力把握选人用人的内在规律,拓宽用人视野,敏锐地发现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优秀人才;既尊重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又把握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特殊规律,对那些特别优秀的青年人才,要从实际出发,大胆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第二,切实加大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工作的力度,特别是注意选拔胜任重要领导岗位的青年人才。严格掌握选拔任用标准,采取过硬措施,抓紧把大批优秀青年人才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同时,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办法,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尽快形成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快车道”。

第三,把握青年人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培养教育工作。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教育,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要求,根据他们的特点,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加强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教育管理三个基本环节上下工夫,帮助他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要把离岗培训和在职学习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对青年人才的理论教育;把注重教育培养同加强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引导青年人才把个人全面成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把热情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用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严格的管理监督培养青年人才的良好作风。要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充分发挥共青团培养、锻炼、造就人才的作用,不断为党和政府输送优秀青年人才,以保证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永葆青春,后继有人。

第四篇:创新共青团工作的关键是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创新共青团工作的关键是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创新共青团工作的关键是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在世界迅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成为一个集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对一个社会而言,创新必须体现在我们各个领域具体的工作中。共青团作为引导、教育和服务青年的组织,要在新的形势下有所作为,

获得更大的活动和发展空间,就必须在创新中拓展新的天地,观念要创新、方法要创新、管理和运行的机制也要创新。可以说,创新共青团工作是新时期共青团鲜明的主题,是共青团跨世纪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推动共青团工作不断发展的多种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首要的。因为物质资源开发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赖于人的智慧和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故而理所当然地成为创新共青团工作的关键。下面就这一问题作简要分析:

一、创新共青团工作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知识经济社会是高速度、高效率的社会。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社会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人们在学习、工作、娱乐和交往等各方面的观念、方式、内容、渠道都有了质的变化。共青团要在团结和服务青年方面适应这种新形势,就必须结合新时期青年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创新共青团工作的方法、途径和领域,以更适合青年的心理思维特点以及他们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

人类即将进入知识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需要一批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共青团工作要适应这种变化,深刻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充分认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推动青年形成学习新知识的热潮。通过创新团的工作帮助青年了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增强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和主动性,牢固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创新共青团工作的关键。

在推动共青团工作不断发展的多种(更多请你搜索)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首要的。因为人才的特征之一是其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的现实表现就是追求不断发展的心理状态和能力。还有,人力资源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资源开发,不仅包括自然界的物质资源,人本身也是一种资源。因为物质资源开发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赖于人的智慧和能力,人才,故而理所当然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从人才学的角度看知识、能力、业绩是构成人才的三要素。三要素之中能力是本质的要素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能发挥效用而业绩则是能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人才的成长只有以能力的发展、提升为根本才能学有所获业有所成。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这四个“不唯”充分体现了对人才标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坚持四个“不唯”将有效弥补外在标准和实际能力之间的脱节状况使人才的活力和竞争力得到更好地释放。以此为基础我们也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尽早地从不合时宜的观念中走出来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

因此,创新共青团工作的关键是如何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提高人的创造价值的能力,抓住这一本质要求,就找准了提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先进性的着力点,也才能使其紧贴经济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为其服务。那么,如何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就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了。现就这一问题简单谈几点看法,与诸位同仁商榷。

(一)要特别注重青年创造力的开发。

所谓的“创造力”简而言之,即提出新设想、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的能力。创造学的研究表明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自然属性,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普通人与杰出人之间并无天渊之别,区别在于开发没有和开发的程度。所以我们也要特别注重青年创造力的开发。实现由“字型人才”向“十字型人才”的转变,即要培养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专业有较深的钻研,而且敢于冒尖,勇于创新的人才。没有大批的创新人才,没有快速的技术创新,没有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就难以形成强大竞争力。同样我们的劳教事业也需要创新,如为消除封闭管理的消极影响方面我们在管理方式、矫治手段等方面都提出许多创新的思想,并付诸实践,有些正在彰显出强大的社会效应。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于做大、做强,这就离不开我们青年创造力的进一步开发。

如何开发创造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锻炼:

、要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一切创新的思想根基,是培养创新意思掌握创新方法的原动力。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讶开始的。”创造性思维更需要对新鲜事物有敏锐的感知和诧异,敢于提出问题,要克服见怪不怪的思维僵化,要防止好奇心

因年龄的增长而递减。

、要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新问题,还只是创新的开始,完整的创新过程应该是提出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动手解决问题。不论是在我们的劳教工作还是农业生产中,我们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只有解决新问题,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进步,唯其如此,我们自己才能“成才”。实际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意义决不亚于提出问题

。一个新问题或一项新设想,如果没有将其付诸实践并获得成功的能力,坐而论道,其结局只能是功亏一篑或胎死腹中。

、要有探疑精神。探疑,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先导。有疑问,好探究,不因循守旧,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才可能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要有想象力。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原动力,富于想象和长于联想,是突破常规提出新设想的必要条件。

(二)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知识经济就是创新经济,创新是知识劳动的最大特点。在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新技术、新产品或一种新机制、新的商业运作模式,都有可能改变企业的竞争格局,进而改变企业的兴衰命运。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要具有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创新能力,必须大力培养和提高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筑牢这个基础。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具备善于求知的学习精神、捕捉信息的敏锐意识、开拓探索的多向思维、求真务实的科学观念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界,所有这些归结到一点就是创新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一能力,才能与时俱进,游刃有余,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与水平,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发展和竞争态势,担负起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一要解放思想。要突破和清除那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打破思维定式,不能老是用过去的经验和眼光来衡量人和事,不计客观条件的变化而盲目开展工作。要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自己所熟悉的工作任务,以找到更好、更有效率的办法来完成。二要提高综合素质。创新是以渊博的知识和突出的工作能力为源泉的。要具备充分的社会生活常识、政治理论基础知识、经济理论基础知识、管理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和成才创见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三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本地、本部门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运用科学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提高创新能力。

(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知识的升值和更新,正带来人们学习观念的转变,学习不再是工作前的准备,而是与工作的双向循环;学习不再是人生一项阶段性的任务,而将伴随人的终身。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懂得知识经济时代走向成才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任何时候都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要善于通过各种学习方式,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丰富的文化和理论知识,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这些是创新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谈创新是海市蜃楼,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去年我们提出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中我们已经提出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全所业已形成了全员学习的热潮,现在我们虽然有了终身学习的热情,但还要有终身学习的智慧和求知的明确目的。即要有立足本职岗位的成才意识,在我们的劳教事业上孜孜以求,刻苦钻研。

事业召唤人才时势造就人才。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归根到底要靠一支宏大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二所特色的劳教事业同样需要一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队伍,特别是青年人才队伍。因此,我们创新共青团的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在二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共青团的共同努力下,青年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将得到创造性的加强,共青团工作即将为我们展示出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广阔前景!

第五篇:建设人才资源大国

建设人才资源大国

摘要人才队伍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6月8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4-2014年)》(简称纲要)正式公布,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人才资源强国的愿景。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才建设和人的发展观念需要更新。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成为当今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蓝本,对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才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全面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占世界的21%,劳动力占世界的26%,熟练劳动力占世界的17.5%。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熏陶和不懈奋斗的经历,造就了我国劳动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追求光明、奋勇前进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空前提高。然而目前我国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我们要努力开发人力资源,完全可以把我国由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建成一个人才资源大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

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人才队伍与现代化建设需求明显脱节,在满足国内外需求方面已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我们对更高层次的产品经营、管理和设计、加工方面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提出了新的定义,人才需求与人才素质明显存在差异,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胡锦涛同志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继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些重大战略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其中人才强国战略是“制高点”和根本保证,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缺乏不竭的动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需要观念更新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的过程,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来看,不进行理念上的更新,就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过去的年代,人们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一种社会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优越性,认为随着事业的发展人自然而然会获得全面发展。这种理念对社会主义的进一步

建设和发展显得后劲不足,难以培养合格和全面的高素质人才,保持人才更替的良性发展。其次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政策落实不够。缺乏明确的法规和制度来保障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也就无法使得人才最终落实到各项建设中去,人才的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伯乐识马”式的人才使用情况对我国的人才和事业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改进人才培养、使用方式、方法,改善和提高环境建设以便吸引更多的人才。

二、“人才强国战略”是对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具体贯彻和落实

人才强国战略重点提出了“从人才自身发展需要”这一创新性思想,不再一味强调人在事业中的奉献和服从,而是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创新中实现人才的价值,以人的创新思想、制度的创新来发展和巩固对人和事业的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 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动态机制为人才建设注入了适应其本质的活力。在适应国际背景和国内市场变化的体系中,人才发展的规划也必须随之改进才能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人才和事业的发展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在二者发展机制中寻找一个随时更新的、动态的平衡点,是解决二者之间矛盾、取得预期的发展目标的主要途径。尤其是注重人才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协调,依据新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使得人才的发展具备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基础性的条件,才能够使人才对社会、事业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要求进行协调和统一。

人才强国战略注入了对人才建设的科学内涵。在过去,对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保护都只是一些笼统的提法和宏观的概念,没有从人才成长的环境、培养的过程以及人才造就的目标和具体人才的分类使用、培养上予以准确的细化和区分,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保护上出现了一些影响人才培养、发展以及人才外流的情况。

人才强国战略对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有更合乎当今时代要求的体现:首先是对人才培养和成长环境的优化。要求。改革体制,加强教育培训,用法规来规范人才建设系统的目标,使得人才的培养、使用、流动和发展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是对人才建设过程和目标的统一性。此外,对人才的合理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了一定数量的人才外流和人才的后继乏力。为此要发展各种教育、推进教育的社会化,开辟教育的新途径,形成教育的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形成整个社会自主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最后是对人才队伍建设体现出专业化趋势。人才强国战略从总体上对各类人才的建设和目标进行详细阐述和划分,有了分门别类的指导,把各项人才建设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规划,在庞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能够对人的使用和发展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既能达到人的“术业有专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