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健康权益

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健康权益

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健康权益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神圣职责,是我们党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懈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有关安排,本人以“**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分析”为主题,采取实地查看、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并结合结合当前深化医改的基本要求,对我市城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进行了系统调研和深刻思考。通过调研,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让人民群众公平地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长远发展和时代前沿出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这一战略,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必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扎实的健康根基。

一、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当今世界,健康已经处于世界发展议程的中心位置,成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综合尺度。很多国家和地区主动研究制定健康战略,系统规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维护人民健康,健康中国建设驶上“快车道”。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2016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新世纪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政方针;同年10月,发布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到国家整体战略层面统筹谋划。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健康中国战略将在每一个阶段与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当前,健康越来越成为影响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才是充满生机活力而又和谐有序的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保障和改善人民健康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就需要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最大限度降低健康危险因素,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发展水平,更好满足人民健康需要,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促进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健康的、高素质的劳动人口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劳动者健康状况,可以有效延长劳动力工作年限、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我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健康的、受过较好教育的劳动力人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提高劳动者健康素质,有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现从劳动力要素驱动向人力资本驱动的转变,释放更多“健康红利”。同时,培育发展健康产业还可以拉动投资、吸纳就业、带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二、习近平总书记健康中国建设系列重要论述的思想精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实际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11月,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表达出对人民健康的格外关心。从2014年起,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江苏镇江、海南博鳌考察和有关重要会议上,对卫生健康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党的十九报告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系统论述,集中体现在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讲话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新时代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主要任务和现实路径,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容丰富、观念新锐、内涵精深,包含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把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奋斗实践与价值追求科学地统一起来,把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与美好愿景科学地融合起来,把建设健康中国与贯彻党的执政理念科学地结合起来,谋划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是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思想指南和实践遵循。保障人民健康,这就是我们卫生健康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学习和运用好这些重要论述,必须把握好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

一是“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并明确要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发展,就是要把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把健康优先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在发展规划中突出健康目标,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向健康倾斜,在财政投入上保障健康需求。提出优先发展战略定位,明确了卫生健康事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健康基础”的特殊地位,把卫生健康事业从“治病养生”的层面提升到了“富国强民”的高度,为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和“跨越发展”态势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这一战略定位,彰显了卫生健康事业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呼应了我们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健康”动力。

二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健康是立身之本,全民健康是立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就是要努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要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以“全生命周期”为着眼点,切实保障人民健康权益,着力优化健康服务,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确保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这一理念的提出,明确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由过去单纯被视为卫生健康行业的“病人”转变为了卫生健康领域的“主人”,把卫生健康事业的使命任务由过去单纯的“救死扶伤”拓展到了“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彰显了“人民至上”“健康为先”的价值取向,不仅为健康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将极大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凝聚起建设健康中国的强大力量。

三是健康中国的建设路径。建设健康中国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统筹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五个重点,构成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科学“路线图”。如果把健康中国比喻为一座“大厦”,在这五个方面中,普及健康生活是基础,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牢固基石;优化健康服务是重点,为健康中国建设立起稳定框架;完善健康保障是关键,为健康中国建设浇注坚实梁柱;建设健康环境是条件,为健康中国建设装点亮丽形象;发展健康产业是支撑,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面系统、统筹协调的发展思想,强调了在健康中国建设中要注重现实性与长远性的统一、事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的统一、科学治理与优化服务的统一、卫生健康部门主导性与人民群众主体性的统一,形成了多管齐下的“组合拳”,是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广阔前景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

四是“大卫生”“大健康”的创新思想。健康不仅包括人的身体健康,还包括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的健康。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出发,强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大卫生”“大健康”,就是强调要注重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努力跳出卫生看卫生,跳出健康抓健康,把健康中国建设放在全局思考,立足整体推进,放眼长远建设。“大卫生”“大健康”的创新思想,是一种“新健康观”,它强调要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强调健康不仅包括个人健康,更包括公共健康、环境健康;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强调坚持中西医并举,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强调建设健康中国涉及卫生健康、教育、环境、食品安全、社会保障、养老等诸多领域,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和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强调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现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强调要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加强同“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卫生与健康领域的合作,等等。这种“新健康观”与我们党的新发展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将极大促进卫生与健康事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从劳动力要素驱动向人力资本驱动的转变,释放更多的“健康红利”,增进人民福祉。

五是“均等化”“公益性”的发展原则。建设健康中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和目标,也是一项造福人民群众的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着眼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坚持“均等化”“公益性”的发展原则。“均等化”,就是要坚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着力改变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状况,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公益性”,就是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均等化”“公益性”的发展原则,为卫生健康事业的“定位”“定责”提供了依据,为卫生健康领域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了准绳,为解决人民群众“看不起病、吃不起药、住不起院”的问题提供了保障。这一重要原则,契合了我们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时代追求,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使人民群众在卫生健康这个最现实的民生体验中认识到自己的权益,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而更加自觉地投身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潮。

六是“五大重点改革”的“设计书”。卫生健康领域是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的重要“分战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靠深化改革提供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要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中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这五大制度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既着眼现代治理、又着眼优化服务,既着眼源头管理、又着眼环境建设,既着眼现实难题、又着眼长远发展,不仅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的“设计书”,而且为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五大重点改革”的战略布局,贯穿了我们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构想,指引我们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进一步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瞄准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发扬“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精神,“改”出卫生健康领域一片新气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公正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建设健康中国提供了科学的顶层设计,是推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我们必须长期坚持,落实到健康中国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我们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实践中,要深学、真用、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努力把准“方向盘”、牢记“任务书”、明确“路线图”,早日建成健康中国的壮美“大厦”。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把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启了健康中国建设新征程,统筹谋划、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中央层面卫生健康政策文件近60个,各部门出台配套文件260多个。2015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2017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被纳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点工作……与此同时,直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要求我国医疗改革要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难题,敢啃药价高、医患矛盾等“硬骨头”。从2015年《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到2016年《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从8个方面明确了医改工作重点。至此,基本完成了医改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部署。2016年底至2017年,国务院先后密集下发《关于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五项制度逐步完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初步搭建,并积厚成势,于2017年全面推开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降至新世纪以来最低水平,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已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质量、效率和满意度持续提高。2018年,随着新一轮机构改革,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疗保障局的组建和国务院医改办的撤销,标志着我国医改已完成阶段性工作,转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部署、持续推进,使医疗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中最直观、最生动的窗口。

三、多措并举,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健康权益

十八大以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由于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们既面对着发达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也面对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人民群众在看病就医方面还有一些不满意的事情。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更加精准对接群众健康需求,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必须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的基本原则,更加聚焦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突出问题,让卫生健康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一)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病有所医”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深化医改的主攻方向。就我市而言,当前的“看病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体医疗水平较低,治不了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大病。医院太多,专家太少,几乎没有在省内甚至河西地区有名的专家。学科优势不明显,遇到稍重一点的病不知道该去哪家医院该找哪个大夫。二是基层服务能力弱,城区实际上没有一级医院,群众得病要么去小诊所,要么去二级及以上医院,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只能看几种常见病,稍急、重一些的病就得进城,村卫生室只能做点公卫、取药、理疗等服务。“看病贵”贵在个人负担较重,医院检查诊疗项目多,药品及服务价格高,重复检查、重复治疗、重复住院、过度治疗等加重了病人负担,医疗、医保、医药方面都存在诱因。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是医疗资源配置总体过剩且过于分散,同质化低水平竞争严重;二是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分级诊疗制度难以落实;三是学科建设严重滞后,医疗服务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我们要从根本上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本思路是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现有医疗资源,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新模式。以开展国家级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为契机,立足我市不足**万人的基本市情,把群众最不满意、员工最为关心和影响医院科学发展最关键的问题作为着力点,加快优化整合市级医疗资源,通过“抱团取暖”,发挥聚集效应,合力打造优势学科,实行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降低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同时,改革完善经营机制,激发内部活力,提高运营效益,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这是对世界健康发展趋势的主动顺应,也是对健康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体现了从源头上维护人民健康的新健康观。

1、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面向家庭和个人普及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实施合理膳食行动,针对一般人群、特定人群和家庭,聚焦食堂、餐厅等场所,加强营养和膳食指导;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实施重点人群营养干预。实施全民健身行动,为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努力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开放,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实施控烟行动,推动个人和家庭充分了解吸烟和二手烟暴露的严重危害,鼓励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控烟引领作用,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治疗、危机干预等方式,引导公众科学缓解压力,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向公众、家庭、单位普及环境与健康相关的防护和应对知识;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建立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环境污染相关疾病、道路交通伤害、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等。

2、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针对婚前、孕前、孕期、儿童等阶段特点,积极引导家庭科学孕育和养育健康新生命,健全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促进生殖健康,推进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实施中国小健康促进行动,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维护中国小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锻炼健康体魄,预防近视、肥胖等疾病,中国小校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多种方式对学生健康知识进行考试考查,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针对不同职业人群,倡导健康工作方式,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完善职业病防治法规标准体系,鼓励用人单位开展职工健康管理,加强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面向老年人普及膳食营养、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健康管理、心理健康以及合理用药等知识,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推进医养结合,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实现健康老龄化。

3、防控重大疾病。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开展生活方式指导,全面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规范管理,提高院前急救、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应急处置能力。实施癌症防治行动,倡导积极预防癌症,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序扩大癌症筛查范围,推广应用常见癌症诊疗规范,提升中西部地区及基层癌症诊疗能力。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引导重点人群早期发现疾病,控制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发展;探索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40岁及以上人群体检检测肺功能,加强慢阻肺患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功能检查能力。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提示居民关注血糖水平,引导糖尿病前期人群科学降低发病风险,指导糖尿病患者加强健康管理,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实施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引导居民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讲究个人卫生,预防疾病;充分认识疫苗对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倡导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传染病流行水平;强化地方病防治,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

(三)改善医疗服务保障质量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群众健康需求快速增长,对健康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不仅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的“瓶颈”问题,2015—2017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深入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方便群众为着眼点优化服务流程,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为重点改进服务模式,以引导优质资源下沉为手段补齐短板,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深入总结经验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从2018年起,启动实施改善医疗服务新三年行动计划,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便民惠民利民措施,固化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组成部分,让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一是建立健全预约诊疗、远程医疗、临床路径管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制度,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创新多学科诊疗模式、急诊急救服务等,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三是适应分级诊疗制度,提供医联体内连续性医疗服务,大力推广日间服务,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四是注重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发挥“互联网+健康”的支撑作用,实现健康信息“一卡通”,建设智慧医疗。五是拓展优质护理和药学服务,注重人文关怀,弘扬职业精神,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