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域高中发展总结

蠡县中学作为县一中,每当有大型联考都要和保定市的兄弟学校比较。近几年来,安国中学、曲阳永宁中学不管是强基人数还是平均分总是遥遥领先。我们临县的博野中学也迅速崛起,这让我们感觉压力很大,一直在想办法如何赶超。

浅谈县域高中发展总结

蠡县的教育问题究竟出现在了哪里?我们能从教育振兴大会得到启发。对于教育振兴大会一词我们并不陌生,自2021年4月至今,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在保定市22个县(市、区)开始了“振兴县域教育保定基地综合实验”,通过学校对接、线上培训等多种方式对我们进行了指导。

蠡县中学是县域教育的一个缩影,县域教育一词听起来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从小在县城里寒窗苦读而后考上一流的大学,能够光宗耀祖是父母的期盼与在底层挣扎的希望之光。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精英式教育对传统应试教育存在着巨大冲击,就像是8020法则一般,又或者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个内卷气息浓厚的时代,究竟教育的平衡点如何把控呢?一面是经济欠发达区域人才的流失,另一面是经济发达区域精英教育的疯狂。这不仅仅是一个拼爹的时代,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教育无形之中日新月异。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培养所需人才也是一个长期的探索!

教育界已有了关于“县中塌陷”的讨论。随着政府和社会对县域教育的关注与支持,县域高中硬件设施明显得到了改善。今年在县政府和各位领导的支持下蠡县中学教室安装了智慧黑板,学生宿舍安装了空调。但很多乡村学校,面临着学生流失、教师流失的“空心化”处境。“县中塌陷”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县域教育的整体凋敝。这种状况实在令人忧虑。县域高中占据全国普通高中数量的“半壁江山”,县域高中发展不好,县域基础教育也很难发展好。如果县域高中教育质量上不去,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1.随着“县中困境”等对县域整体教育警示信号的出现,县域普通高中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对象。面对曾经的“被掐尖”,教育资源的跨地区流动,一些县中“塌陷”根源在哪儿,振兴县中当务之急是什么,从“县中困境”到“振兴县中”,县域普通高中教育的困局如何破解?

首先我们要从自身找原因。(1)关于教师成员的组成,不少教师由于种种原因留在县城,但当职业情怀在不断磨砺中渐渐丧失,这会使教育变成一种机械化的模式,教师的职业倦怠会不断涌现。从而无法更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丧失对知识的兴趣。反观经济发达区域,教师待遇明显提升,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有助于教师投入到教育精细化当中,长此以往,两极分化愈加严重。(2)县域高中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教师教育理念落后、专业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加上地域条件和学习进修机会等因素影响,县域高中很难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单纯依靠县中自身的力量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引入外部的优质人才资源,县域高中教育这潭池水才能活起来。(3)“比下,没有乡村补贴,不如乡村教师待遇高;比上,县域财政收入少,县中教师不如地市级以上教师工资高,待遇远远低于市直学校。也直接影响了老师们的积极性。

其次为什么很多家长愿意花重金去衡水系学校,也不让孩子就近上学?说明我们县城的中学阶段教育仍存在明显短板,一些地方面临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流失、教育质量下滑等问题,出现了“县中困境”。这两者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内里高度关联。

正如县、乡、村本是一体一样,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在县域层面是有机衔接、相互促进的关系。义务教育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县域,很少出现“县中困境”现象。反过来说,高中教育薄弱的县域,义务教育尽管可能投入大、硬件好,但教育教学质量一定难言可观。事实上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之间常常能相互印证,反向亦然。所以说,国小教育支撑着国中教育,国中教育支撑着高中教育,县域教育的环环相扣,弱了任何一环,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2.“双减”政策实施一年多以来,学生负担沉重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从现实来看,“双减”治理过往主要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但“双减”工作绝不只是治愈大城市教育病的专有药方,县域“双减”工作也亟需得到更多重视。

为什么要重视县域教育“双减”?

第一、县域是“双减”工作是未来攻坚克难的主战场。县域覆盖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最大多数的教育人口和最期待以教育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家庭。理想的教育模型使县域家长因不断增长的教育期望和攀升的教育支付能力与现实教育服务提供之间的不满意匹配而焦虑困竭。

“以前家里没条件,自己吃了不少缺乏教育的亏,现在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让孩子吃自己这亏”“砸锅卖铁,也要提供最好的教育,不能让孩子再像自己这般赚这吃苦的血汗钱”,诸如此类以真实体验为基础的“换活法”式代际教育期待往往成为县域社会中教育焦虑源源不断生发的机制诱因。尤其是随着我国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县域家庭教育期待不断攀升的同时又逐渐具备了提升人均教育支配的能力,县域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县域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便显得更为突出。

第二、县域“双减”是优化县域教育生态的固本之策。县域具有地域和人口覆盖广泛、学校类型多元、治理生态复杂的特征。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更多体现为资源配置硬件层面上的均衡,内涵层面高质量均衡发展的道路依旧漫长,在涉及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教育过程和结果层面最核心的指标上,依然存在县域内城乡和校际明显的分层差异。

县域教育择校和分层竞争格局依然清晰而明显,县域教育生态存在分层明显的学校焦虑链,展开以“分数”为核心的单向度高竞争教学和套路式应试训练。要真正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需要全社会教育工作者摒弃教育的短期性、功利性和浮躁性行为,坚决反对将鲜活的教育化为杀鸡取卵式的解题套路和投机取巧式的应试策略。鼓励教育工作者通过真正纯粹和本质的言传身教,唤醒学生对于德性的自觉、对于学习的热爱、对于知识的好奇、对于真理的虔诚、对于生命的关怀,还原教育的本来意义,回归教育的初心价值。县域“双减”政策便是推进县域教育高质量建设的关键一招。

3.“振兴县中”的出路在哪?

“县中问题,表面看是县中优质生源、优秀教师不断向大中城市流动带来的教育质量下滑,其实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扩大、生产力布局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公共教育政策‘市场化偏好’造成的。”解决“县中问题”需要明确将“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基本工作原则之一。地方政府要加强统筹,形成合力是振兴县中的关键。

学生跨区域流动在一定意义上是趋利性行为,在大学联考升学竞争中,优势高中和部分“超级中学”掏空了资源弱势地区的优质学生和教师,最终让一些县域的教育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