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抬阁之乡,中国抬阁文化研究基地工作总结

风劲扬帆正当时

中国抬阁之乡,中国抬阁文化研究基地工作总结

中国抬阁之乡,中国抬阁文化研究基地工作总结

时光总是向前,奋斗永不停歇。回首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在省市民协的正确指导下,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努力绘就抬阁文化新画卷。只争朝夕,乘势而上,朝着抬阁文化振兴的目标稳步前行。

一、民间文艺家有了“家”。

1、聚英才群策群力。殷商大地,人杰地灵,民间艺术门类众多,姹紫嫣红,特别是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抬阁艺术更是独树一帜。抬阁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传承千百年来,久演不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殷都区抬阁走遍大江南北,影响力持续提升,广受人民群众喜爱。为了推进抬阁艺术等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殷都区委区政府在省市民协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专门成立了抬阁文化艺术传承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殷都区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小组组长由区人大党组书记、区文联主席王红先担任。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区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局长、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张玉川同志担任,办公室设在区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中国抬阁艺术研究基地办公地点也设在文广体旅局,日常工作由艺术研究基地负责人负责,全面开展抬阁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同时,还成立了民间抬阁文化协会,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鼓励民间社会抬阁艺人、爱好者等参与进来,调动更多社会力量保护、传承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把协会打造成乡土艺术的“群英汇”。目前,协会会员已达到130余人。

2、绘蓝图善作善成。研究制定了《抬阁文化保护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2023年),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以传承原生态抬阁为突破口,通过整理、开发利用、创新发展、打造品牌等措施,强化活动载体,发挥整体优势,把基地打造成艺术胜地,培训高地、人气旺地,逐步使抬阁这一地方民间文化艺术瑰宝,光彩夺目并承传后世。

3、练内功稳扎稳打。源远流长的抬阁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只有深耕厚培、才能延伸发展。为了推进抬阁文化传承和发展工程,2020年,殷都区积极探索,拓宽路径,充分运用教育培训、媒体传播、艺术创作、民间传承等途径,梳理、甄别、萃取抬阁文化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一是一、二是二,一步一个脚印”,以此来守住文化本根,传承文化基因,让古老的抬阁文化在一代代接续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二、乡土艺术登上了“大雅堂”。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殷都区的“金名片”——抬阁艺术好戏连台。10月2日,参加第十二届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专场演出,在这届盛会上,殷都区抬阁登台亮相,向世界打开了又一扇认识殷商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

强烈的事业心,让乡土艺术家们劲头越发强劲。10月3日,“中国抬阁之乡——殷都区”首届民间艺术节在国家AAAA级景区——马氏庄园拉开帷幕。这天,马氏庄园宾朋云集,热闹非凡,精彩的抬阁艺术表演,吸引了3万多名各界朋友前来观看。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争相转发盛况,一时间,殷都区抬阁刷屏互联网,尽显中国抬阁之乡的“硬核担当”。

这两场盛会上,抬阁艺术家们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古老的抬阁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把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节目既有“穆桂英挂帅”、“李三娘推磨”这样的民间故事,又有渲染着殷商文化色彩的“青铜司母戊”,更有寓意脱贫攻坚成果和表达农民群众甩掉贫困帽喜悦心情的“五谷丰登”……兼具传统理念与时代风采的节目精彩纷呈,内涵丰富,抒发了殷都人民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胸怀,增强了抬阁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充分展现了抬阁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非遗家族“喜添丁”

在大力开展抬阁文化研究的同时,殷都区成立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和推介工作,非遗项目在内容、种类上不断得到丰富。2020年,殷都区组织专家,对新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进行了评审,三大类6个非遗项目从众多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目前,全区已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6个,项目25个,包括省级项目2个,市级项目11个,区级项目12个。

这次评选的项目包括传统技艺4项,即彰德锦泰恒糕点制作技艺、彰德刘氏漏皮渣、彰德王记老酵馒头、张记德顺油坊;传统医药1项:程氏易筋正脊;传统体育1项:都里三皇炮锤。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抬阁文化研究基地是块大试验田,2021年,中国抬阁文化之乡——殷都区,不忘初心,继续精心耕作,精心管护,保持慎终如始,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加强抬阁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振兴,焕发新气象,展现新作为,以优异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