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政协委员联络室调研评估乡村振兴成效报告

乡镇政协委员联络室调研评估乡村振兴成效报告

乡镇政协委员联络室调研评估乡村振兴成效报告

11月上旬,郭楼镇政协委员联络室组织开展“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专题调研,调研组在政协联络室主任徐喆带领下,实地走访种植大户,并前往古城、村集体经济发展种植基地等地参观考察,广泛听取各界对发展我镇农业产业的意见建议,提出《推进我镇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郭楼镇位于济宁泰安两市,梁山、东平、汶上三县交界处,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3公里,总面积58.3平方公里,人口5.08万人,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镇。小麦单产550公斤左右,玉米单产600公斤左右,全年总产量4万余吨,是粮食生产大乡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实施了小农水项目、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实现了农田水利林网全覆盖。但长年传统的一麦一棒种植模式,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近年来,郭楼镇按照“集中连片打造、集中效果体现”的原则,着力推进产城融合、镇村融合、农文旅融合,规划了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片区,主要以镇驻地、光伏产业区为核心,以马东路、安流渠为轴,东起王府庄,西至小古墩,涉及20个村2万余人,面积约20平方公里,占全镇的35%,人口占40%,经济总量占70%,努力打造成人口聚集、产业支撑、服务均等、环境优美、文明富裕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片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19年,郭楼镇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片区项目代表汶上县迎接了全市新旧动能现场观摩会,荣获全市十佳项目,晋升为市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郭楼镇先后荣获省文明乡镇、省生态乡镇、省绿化模范镇、省生态绿色示范镇、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省服务业特色小镇。古城村被授予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村居、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市首批文旅融合发展样板村等荣誉称号。

一、主要做法

(一)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绘到底。聘请北京清华大学文化旅游创意学院、南京中设设计集团高标准编制规划,同步统筹产业项目、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确立了城乡融合发展“一镇三区”总体规划,构建起20平方公里城乡融合示范区框架。

(二)产城融合,以产促城,让农民变工人。东部依托便利交通条件,打造8个省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同步建设机械加工产业发展集聚区;中部依托镇驻地、新型社区和古城田园景区,打造生态宜居生活区,同步建设农民经济创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家具制造产业园等;西部依托阳城煤电、华能光伏,打造光伏新村,同步建设农光互补产业园、循环工业园区,让3500名农民就近就业变工人,出居住区就进产业园,形成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镇村融合,以镇带村,让村民变市民。人口向郭楼社区、万庄社区、美和佳苑社区等新型社区集中,计划建设营墙社区、美和佳苑社区二期,社区在镇驻地连片打造,带动人口向城镇聚集,持续扩张城镇规模,预计3万元在镇驻地居住。以镇驻地为原点,让设施向村庄互联互通,打通两纵两横4条主干道,新建改造16条镇村道路,新建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向村庄铺设供热、供气、供水管道,疏挖整治安流渠18公里,实现镇村水系环绕贯通。服务向群众全面覆盖,持续提升郭楼教育传统优势品牌,改造提升卫生院,新建为民服务中心、老年公寓、24小时图书馆、农民电影院、科技馆,让群众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

(四)农文旅融合,文旅兴农,让村庄变景区。打造“郕国故都、荣子故里”文化品牌,探索“园区+景区”新模式,让村庄景区化、园区观光化,把现代农业向现代农业示范园、农光互补产业园、古郕科技观光园等产业园集中,把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成科技观光、农事体验、林果采摘等特色景点,把古城村打造成田园景区,把市民引入田园,年接待游客达到50万余人次。

(五)党建统领,强基固本,让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先锋队。坚持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把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抓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同步安排、同步推进。抓好村级带头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和村干部的先锋带头和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奋发作为的内生动力。

(六)充分调动,全方位参与,让群众成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主动性,将村集体入股、企业扶贫收益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村民,实现分红收益。支持鼓励村民经营酒坊、油坊、手工坊,开办农家乐、民宿10余家,实现自主经营收益。积极探索村集体统一进行土地流转、闲置院落开发等,实现租赁收入,多方位增加群众收入。

(七)精准招引,创新驱动,让人才成为“领头雁”。实施人才精准招引计划,招引博士后、博士、专家15人,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现代农业技术普及推广中心各1处,社会实践基地2处,科研基地4处,培育出“草莓专家”徐建华、“菊花专家”郭玉来等农村实用人才300余人,构建“科技带头人+农业专家+乡土人才”的乡村振兴人才体系,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技术、新成果。

二、取得的成效

(一)农民思想理念逐步转变。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全方位向镇村渗透,带动片区农民思想理念转变,推动了一大批会技能、会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的产生。带动发展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新型经营主体94家,土地流转率达到95%。

(二)农业种植结构逐步优化。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片区内种植油用牡丹1000亩、草莓600亩、油菜花500亩,建设温室大棚1万平方米、冬暖式大棚3万平方米、春秋棚30万平方米,发展地瓜苗拱棚500亩、韭菜拱棚1000亩。

(三)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涌现出一批干事创业好班子、担当作为好书记,发展壮大村集体收入,带动片区农民增收。以古城为例,古城村人口1700人,(含自然村陈楼),耕地1700亩,通过三资清理、闲置国小房屋对外租赁、以土地和基础设施入股、开展研学旅游、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农家乐民宿场所对外租赁等方式增加收入45万余元;群众通过发展草莓大棚、劳务公司、土地流转、旅游创收、现代农业产业等项目,年增加收入500多万元。

(四)对外影响力吸引力逐步提高。镇驻地面貌焕然一新,以古城、崔园为代表的美丽乡村逐步增多,正在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乡贤、客商来郭楼投资兴业,进一步激发乡村创新与创业的活力。2019年招引丰光制衣、轩安装配式建筑、纽恩泰风盘、杰西卡假发、哈嘉兹服饰等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8个,大项目引领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五)农民转移就业、市民化和新型城镇化逐步融合。同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民营经济创业园和美和佳苑新型社区,既让农民住上楼,又让群众有工作。有序引导农民到城镇和产业园务工,实现就近转移就业,让农民变工人;在驻地建设美和佳苑大型社区,实现人口向社区聚集、村民变居民,城镇居民达到2万余人,就近安置农民就业3500人。

四、有关建议

(一)规划建设要适度超前。坚持“以点带面,循序开发”,深入挖掘区位、产业、资源、文化等优势,做到人、财、物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布局相协调,避免大拆大建、资源浪费。

(二)集体土地要规模化经营。示范区盘活闲散土地,探索土地入股分红,土地流转达到95%,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直接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三)壮大村集体经济要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培育“黄金白菜”“玫瑰花茶”“古城草莓”等系列特色农产品品牌,带动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