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调查报告多篇

生态环境保护调查报告多篇

【第1篇】关于牧区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自治区发改委批准的调研计划,我会组织自治区和有关盟市的老同志、老专家组成调研组,对我区牧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研。调研组自7月13日至9月28日,先后深入到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的16个牧业旗开展了实地调查,广泛听取了当地有关部门和干部群众及部分厂矿企业的意见。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我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区是矿产资源大区。在世界上已查明的140多种矿产中,我区已发现各类矿种135种,探明储量的有83种,其中有5种位居全国第一,居全国前三位的有28种,有67种居全国第十位。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储量占全国90%以上,居世界之首,特别是煤炭资源十分丰富,远景储量7000多亿吨,保有储量2981.53亿吨,居全国第一位。预测石油储量2030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7903亿立方米。可利用风能总功率1.01亿千瓦,居全国首位。此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以及建材、化工原料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潜在的经济价值巨大。

奎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资源转化战略”的实施,全区各地加大了资源勘探和矿产开发的力度。通过政府投入、招商引资、信贷支持、企业及社会投资等,加快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促进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生产化,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大幅提升,地方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显著增强,农牧民收入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昔日贫困落后的鄂尔多斯的崛起、锡林郭勒的腾飞,最能说明问题。这次我们通过对锡林浩特市、东、西乌旗、乌审旗、鄂托克旗、达茂旗等地的实地调研,无数典型和事实证明,矿产资源开发对拉动牧区经济乃至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矿产资源开发促进了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快速发展。长期以来,牧区以传统的畜牧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二、三产业非常薄弱;其次是经济成分单一,基本是以牧民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仅带动了二、三产业迅速发展,而且引进了不少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民营经济、股份制经济,既为繁荣牧区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也为农牧民就业和增收拓宽了渠道。去年,锡盟农牧民来自非农收入达到184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鄂尔多斯市农牧民人均收入7052元,其中非农收入超过农牧业收入。西乌旗三次产业比重由2022年的51:21:28转变为去年的14:71:15,地方财政总收入达8亿元 ,年均增长87%。据调研组调查,凡矿产资源富集、开发较好的牧业旗,现在工业经济已成为地区的支柱产业,第二产业税收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牧区经济型态和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增强了地方经济实力,拉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促进了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乌审旗通过天然气和煤炭的开发,推动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由牧业大旗变成了工业大旗,去年财政收入达到12.5亿元,今年可能会突破15亿元。鄂尔多斯市预计今年gdp将达到2022亿元、财政收入400亿元、可用财力达180—190亿元、城市居民收入可达2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8000元。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不仅加大了交通、电力、城市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而且对牧民上学、医疗、养老保险、移民安置和生产、生活等方面补贴标准大幅提高。西乌旗2022年以来,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5.8亿元,城镇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热率分别达到96%和60%;累计投资公路建设13.6亿元,完成省臼、县际公路355公里,苏木嘎查公路650公里,交通状况有了根本改变。在这次调研中,各地城乡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的巨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是矿产资源开发为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牧区旗市区为加快实施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的步伐,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扩大禁牧休牧范围,延长补贴期限。达茂旗为在全旗推行全面禁牧,每亩草场市旗政府补贴5元,仅这项支出每年达1.2亿元。西乌旗为了支持牧民冬羔早出栏以减轻夏秋对草场压力,对7月15日以前羔羊收购予以价外补贴,一年财政支出达2380多万元。为了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减轻草场压力,不少地方政府对转移安置牧区人口和禁牧休牧轮牧等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如:解决移民住屋、就业培训、子女上学、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和资金补贴等。由于资源开发拉动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财力明显增强,为牧民转移、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了经济保证,部分牧区草原生态得以修复、局部地区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和好转。2022年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达到75%,而2022年仅不足30%;乌审旗植被覆盖度达78%、森林覆盖率达30.24%,而上世纪70年代仅不足7%。

四是牧区矿产资源开发推动了牧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矿产资源的开发及现代工业的兴起,对传统的放牧畜牧业生产方式及广大牧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思想观念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使牧区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锡盟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以重点项目带动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带动生产力布局调整,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和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聚。在工业经济的强劲推动下,财政收入得到快速增长,2022年财政收入达51亿元,仅投入“三农三牧”资金达11.3亿元,是2022年的13倍,工业反哺农业能力明显增强。2022年全盟城镇化率达55%,较202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城镇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8.1%。“三化”的快速推进,拓展了就业渠道为农牧民转移创造了空间和条件,2022年以来,全盟稳定转移农村牧区人口12万人。

二、部分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重挑战

在充分肯定矿产资源开发对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巨大作用和历史功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部分牧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如何切实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发展与环境“双赢”,是我区面临的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有的地方在矿产资源开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盲目无序、一哄而上等问题,不仅破坏浪费了宝贵资源,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牧民意见多,潜在的风险大。特别是露天煤矿的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尤为明显,使本来十分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形势更加严峻。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资源紧缺的形势日趋严重。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是我区牧区生态环境最主要的制约因素,而大多数矿产资源开发耗水量都很大。我们在锡盟胜利煤田神华西一号矿区现场了解到,每天疏干水外排2万吨,据有关部门反映,锡林浩特西郊地下水位已明显下降, 80米深井以前能抽半天水不干,现在5—6分钟就抽不出水来了。再如扎来诺尔煤矿是呼伦贝尔草原上百年老矿,由于长期、大量的疏干排水破坏了地下水均衡系统的平衡,使开采层水质恶化,第四纪地层含水层普遍下降6—8米,矿区近一半居民用水紧张,而且矿区大量排放的矿井水、洗煤水、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严重污染了附近的河水、湿地和草原。牧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如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并有利于草原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躲不过去的难题。

二是植被和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如:矿区及周围草原植被破坏了,草原的固碳(或碳库)功能大大降低;有些矿山剥离的表层土没有分层分区堆放,堆土场没有表层土覆盖,对矿山采掘迹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带来极大困难;有的堆土场土质疏松,有的没做边坡沙障固定处理,有的堆土场没有植被保护等,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和风力侵蚀,形成新的沙尘源或流动沙丘。

三是导致区域大气、土壤、水源等质量下降。有的矿区作业路面洒水降尘不到位,矿区上空尘土飞扬,再加上发电产生的大量粉煤灰、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矿区大动力作业设备、车辆排放的尾气,对大范围空气质量造成负面影响;矿产中含有的ca、mg、k、na等可溶性盐分溶解于地表、水中,容易形成次生盐碱化,一些酸性、磁性、重金属、放射性物质也对地表水、土壤和大气造成污染。

四是改变了草原自然景观和地质结构。有的矿山采掘区和堆土区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破坏了大面积的草场和植被,而且不断形成堆积上亿到几亿立方的土山和上百米深的矿坑,使地貌及地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可能诱发泥石流、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

五是部分地区“重开发,轻监管”,“重发展,轻环保”。目前有的地方已经进入煤、油、气、有色金属等全面推进、地上地下立体开发的阶段,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任务。但矿产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法规、政策、机构队伍及工作条件、手段等与繁重的任务极不相称;部分矿山企业对资源、环境保护缺乏自我约束机制,有的甚至拒绝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部分领导片面追求cdp,少数企业急功近利、追求超额利润等,造成矿山开发中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被大打折扣,监督管理很不得力甚至缺失。如:自治区政府明令要求资源就地转化率要达到50—60%,审批的矿山总体规划设计也有就地加工转化建设项目。但有的地方或企业往往以金融危机、资金短缺为由,只停留在卖原料阶段。惠及地方和群众的生态保护、扩大就业、资源综合利用等长远效益受到损害。

从以上这些问题可以看出,牧区矿产资源开发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可大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如果处理不当,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也会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造成严重危害。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头脑清醒、高度重视、趋利避害、因害设防、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种矛盾。要努力改变传统工业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促进牧区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草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牧区草原是我区乃至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区草原地处北中温带内陆地区,属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降水少、蒸发强、风力大,海拔多在1000m以上,土层薄,植物群落演替缓慢且相对稳定,草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受到破坏很难恢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大规模的垦草种地,以及长期的超载过牧、乱采滥挖和无序开矿等,使广袤的草原遭受重创。再加上近年来气候的变化,草原沙化、退化、荒漠化面积逐渐扩大,生产力和承载力大幅度下降,一些昔日水草丰美的草原已向荒漠化演替。为了遏制草原生态严重恶化的态势,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先后启动了退耕还林、退牧退草、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投入了巨额资金,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草原生态迅速恶化的趋势才得以初步遏制。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牧区开发矿产资源一定要认真贯彻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对那些可能造成严重生态恶果的项目要坚决禁止开发,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项目要实行限制性开发和保护性开发。我们要吸取世界上许多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宁可牺牲一时的速度和效益,也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决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老路。

2、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依据地域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对牧区矿产资源开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发展潜力,以及基础设施条件、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和永续利用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和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类主体功能区。对禁止开发的地区坚决“刹车”;对限制开发区要严格限制;对优化、重点开发区要突出重点、合理有序,不搞遍地开花,不笼统地 “有水快流”。要从法规、财税政策等宏观调控的层面对不同地区实行区别对待。如,领导班子配备、区域绩效评价和财政转移支付等,不能让以生态功能为主、为社会提供生态绿色公共产品地区的领导和群众“吃亏”;对确定的矿产资源开发的地区,要防止片面追求速度和效益,要鼓励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能源、节省土地,支持开发应用低碳技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绿色经济。对适宜开发区要严格规范开发秩序,对开发规模、开发强度、开发时效都要有明确规定,确保牧区矿产资源开发走科学、有序和持续发展的路子。

3、加强对引进企业的筛选和监管,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自律意识和环保责任。企业是矿产资源开发的主体,同时也承担着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责任和法定义务。目前我区东、中、西部的发展已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各地都在积极推进能源、重化工、矿产采选冶炼、建材等工业项目。对这些项目的建设、改造,特别是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必须认真筛选。除了企业的实力、水平、规模、诚信等条件外,要把企业的环保意识、能力和业绩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考察。严防那些重在占土地、抢资源的企业和转移落后生产力及“三高”的项目落户。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基础。要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资源,必须提高全社会的法制理念和环境意识。因此必须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环保法制宣传教育,使企业遵纪守法、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评要求和“三同时”的原则,建立自我约束的内部体制和机制,全面认真地开展矿山环境保护,自觉接受当地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自治区应建立正常的环保信息网络,定期通报生态环境质量测评情况。对表现突出单位政府要给予表彰奖励,对不达标企业通报批评、降低信用等级直至停产整顿。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监管体系建设;国土、环保、草原等部门要切实负起对资源利用、生态环保的监管责任。严格监控和防治污染,加大对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的监察力度;坚持以预防为主、生产与治理同步的原则。不治理、治理不达标即必要时赋予环保不达标一票否决权。

4、规范企业、地方、群众的利益关系,使矿产资源开发成果更多地惠及地方和牧民群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逐步转变城乡。

【第2篇】2022年10月关于生态环境保护调查与思考调查报告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要求,这既是对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反思,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建美好家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根据市委的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调研组,历时三个月,先后赴市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林业局、农业局、畜牧兽医水产局、水利局、发改局、经贸局、工业园区等有关部门和**镇、**镇、**镇、**镇、**乡、**乡、**镇等乡镇开展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和困难,剖析原因,寻求对策。

一、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在开展生态市创建、经济结构调整、**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森林资源培育、城乡环境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进一步推进了我市的生态工贸城市建设。

(一)全力开展生态市创建。根据省、龙岩市开展生态省、生态市的规划部署和要求,全力开展生态市创建工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省级生态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市创建省级生态市实施方案》,由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同时结合“五项竞赛”内容制定下达《20**年**市生态建设考评办法》。2022年来,我市**、**镇先后获得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命名,**岭兜村、****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20**年,我市完成了**、**镇等10个乡镇、**村等38个行政村省级生态镇、生态村的申报创建工作,20**年1月通过省环保厅现场考核验收,同时,我市**镇、**村申报国家级生态镇、生态村也通过现场验收。另外,我市80%的乡镇均已在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对照省级生态市建设指标的6项基本条件,我市已基本达到省级生态市创建要求。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积极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有关政策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矿山环境破坏的现象有所改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初见成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一定进展。**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22年的22.9:31:46.1调整为2022年的14.7:41:44.3,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制造业、非资源型工业比重有一定提高。

(三)继续推进**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与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整治项目建设,**江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遏制。经过各整治项目责任部门及有关乡镇、企业的齐心协力,我市20**年度**江10个整治项目基本得到有效落实,开展了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金鑫硫酸化工废渣及废水综合治理、海漂垃圾整治等一批整治项目建设。抓好城区饮用水源安全保护,对新安溪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矿山企业废水、固体废物排放及植被恢复进行每周巡查,未再发现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设立排污口,同时,加大城区2个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投入400余万元完成了**镇上界村、**镇生活污水湿地生物治理工程建设,并着手编制第二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和水源地保护实施方案。

(四)做好森林资源培育工作。**五期间造林28万亩,完成非规划林地造林2万余亩;建设速生产林16万亩、丰产竹林10万亩;去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5.85万亩,造林绿化面积创历年之最,目标完成率达109.3%;实施竹业重点村工程,累计完成集约经营面积5万余亩,新建灌溉水池完成232个,蓄水容量近万立方米,全市竹林面积增至38万亩。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104.14万亩,占森林面积的27%,完成**江流域绿化规划,建设流域绿化示范片783亩。建立了天台国家森林公园,面积达5.98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的1.56%。

(五)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启动省级园林城市建设,实施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项目13项,完成了福祉阁公园、东山公园、江滨公园、工业路、东环路、城区主干道绿化,完成投资8600万元。城区公共绿地面积从17.8万m2增加到45万m2,建城区绿化覆盖率从35.3%提高到40.1%,绿化率从31.2%提高到3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10.3m2提高到13.6m2,促进了城市园林生态化,使人居环境明显优化,增强了园林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今年以来,开展了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活动,从推进城市环境卫生入手,重点解决城市“脏、乱、差”现象,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加强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污水集中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适度改造老城区,重点抓好了华龙广场二期、汽贸城、体育中心、星级酒店及配套商住小区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新城区建设,构建“一江、两岸、三区、四站”的城市格局,重点实施城北新区、西园新区、南学堂小区,推进大型商贸、城市综合体等板块建设。

(六)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和**、***、**北寮、**香寮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加快推进,**和**――**片区列入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创建了**镇“全国环境生态镇”、**镇“省级环境生态镇”以及**村、岭兜村“省级生态村”。截至目前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中,通过省级验收乡镇14个,占**市乡镇100%,村庄160个,占全市村庄86%,建成**、新桥、**、**、**、**等6个乡镇垃圾填埋,建成西园、**、**、官田、**、**、**、灵地、吾祠等9个乡镇垃圾焚烧炉,各乡镇购置了垃圾车,全市大部分都配备了保洁员,初步建立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

(七)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一定成效。20**年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8万亩,总投资约6000万元,至2022年末,全市水土流失面积降至28.875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47%,通过修建拦沙坝、护岸护坡、截排水沟等蓄水保土设施,最大限度控制水土流失;对强度水土流失区采取封山育林育草,或者开辟成梯田,进行开发性治理等方法,“草牧沼果”或“草牧沼菜”相结合的生态经济治理模式,“等高草灌带”“陡坡一锄法”等草灌乔结合模式,探索出一套水土流失治理新路子,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土壤透水性和保水能力得到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研,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在水环境质量、产业结构和布局、养殖业污染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力资源开发、阔叶林保护、环境基础设施、生态思想认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

(一)水环境质量总体不容乐观

从过境断面监测结果看,**江(**段)受外县(区)上游外来污染影响严重,如新罗区的养殖业污染;大田县谢洋乡仕福村铅锌选矿厂废水直排我市**镇长塔村河道,造成严重污染。城区内菁城、桂林城区污水管网尚未完善,部分生活污水仍直接排放于**江,**江干流水质不容乐观;受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影响,支流水质富营养化指标高;洛阳溪依旧受到大深矿区选矿废水、矿区水土流失影响,存在超标现象。

(二)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从产业结构方面看,目前我市在产业结构上以能源建材、资源型企业为主,深加工、高科技方面工业企业较少,资源型占60%。商贸、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从城市空间布局看,规划区域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区周边围绕着工业企业,特别几个大的高耗能企业,加上目前无集中供热系统,严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特别是东坑口以化工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区、振鸿水泥、**电厂距离城市中心较近,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群众反映强烈;从企业生产装备方面看,我市工业企业大部份是高耗能、资源型、传统型企业,高科技、附加值高的企业少,如电厂(230万千瓦)、红狮水泥、振鸿水泥、大深矿区、挂山矿区等均为资源型能耗企业;从单个企业方面来看,部分企业中存在占地大、投入少、土地空置闲置、使用率低、土地投资强度小,企业投产滞后,创造效益不明显,贡献不足等问题。

(三)养殖业污染治理效果不明显

养殖业规划所列的禁养区、禁建区、适度养殖区范围内仍存在养殖或环保设施建设没有跟上;部分养殖户环保意识不够强,“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落实不够到位,治污染资金投入不足,治污染设备不够完善;投入关闭拆除的补助资金不够(猪舍关闭每平方米补助30元,改为仓库或其它用途的每平方米奖励30元),由于猪舍建筑成本较高,补助60元养殖户不给予拆除,猪舍只关闭没拆除,容易导致复养;散养户点多面广,由于其规模小、投入少,大多建在房前屋后、采取家庭作坊方式,污染治理设施不配套,废水不能做到达标排放;按照省、龙岩市要求,在20**年底前完成80%的规模化养殖场治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点多面广、治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

(四)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主要体现在一是超标准、超范围使用农药、化肥、农膜,随意丢弃有农药残留的袋、瓶等的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给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质量和土壤带来严重影响;二是水土流失、土地退化问题显著。2022年**市水土流失面积28.875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6.47%,其中茶园果园过度开发、工程建设、采矿区,特别是非法稀土开采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污染尤为严重。由于农用地重用轻养及水土流失,地力普遍下降。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未全面有效建立,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路边、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使得农村河网水质普遍较差。

(五)流域水力资源过度开发

水电站分布在全市大大小小河流上,把河流截成阶梯式水库,河流湖库化加剧,因利益驱使,不少水电站企业没有严格执行最小流量规定,河流自净能力变弱,水库大坝蓄水本身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有的电站清库不彻底或根本不清库就蓄水发电,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有的在施工过程中,弃土、弃渣乱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道路施工时有的直接把弃土往河里倒,堵塞河道,河水中悬浮物明显增加,河水变浑,导致水库库面漂浮物很多,水葫芦疯长。

(六)阔叶林锐减,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

我市一些群众受利益驱动盗伐、滥伐阔叶树甚至生态公益林中的阔叶树来加工木屑作为种植食用菌原料,严重破坏了我市的森林资源,特别是北片新桥、**、**、**等乡镇形势尤为严峻。同时,毁林开山,毁林营造茶园、滥挖树头等的现象屡禁不止,每年破坏的阔叶林相当可观。而阔叶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过度砍伐阔叶林,已给我市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破坏,我市境内新桥溪和**溪水量已逐年减少,就是很明显的例证。另外,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生态林保护、管理和建设。

(七)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综合治理能力相对薄弱

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低,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尚未完善,污水收集率低,大部分的乡镇未建成污水处理厂,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影响地表水水质的改善;未形成规范的危险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系统,乡镇垃圾收集处理率普遍较低,处理设施简陋,未能达到无害化填埋要求,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不同程度地使土壤、地下水受到二次污染;城区环卫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城区脏、乱、差还没有根本改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绿地管养不到位。

(八)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保护生态环境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在经济建设中由于考核考评机制不够合理,存在重量不重质,环保工作仍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局部地区形成先破坏、后建设,先污染、后治理的现实;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长期偏低,生态建设措施难以真正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体制不够健全,人员、设备、经费不足,执法监督能力不足、监测技术与手段较为落后,部门、地区之间的统一协调有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生态理念有待提高。

【第3篇】2022年4月关于生态环境保护调查与思考调查报告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xx大首次把“生态文明”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要求,这既是对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反思,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建美好家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根据市委的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调研组,历时三个月,先后赴市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林业局、农业局、畜牧兽医水产局、水利局、发改局、经贸局、工业园区等有关部门和**镇、**镇、**镇、**镇、**乡、**乡、**镇等乡镇开展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和困难,剖析原因,寻求对策。

一、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在开展生态市创建、经济结构调整、**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森林资源培育、城乡环境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进一步推进了我市的生态工贸城市建设。

(一)全力开展生态市创建。根据省、龙岩市开展生态省、生态市的规划部署和要求,全力开展生态市创建工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省级生态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市创建省级生态市实施方案》,由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同时结合“五项竞赛”内容制定下达《20**年**市生态建设考评办法》。xx年来,我市**、**镇先后获得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命名,**岭兜村、****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20**年,我市完成了**、**镇等10个乡镇、**村等38个行政村省级生态镇、生态村的申报创建工作,20**年1月通过省环保厅现场考核验收,同时,我市**镇、**村申报国家级生态镇、生态村也通过现场验收。另外,我市80%的乡镇均已在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对照省级生态市建设指标的6项基本条件,我市已基本达到省级生态市创建要求。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积极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有关政策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矿山环境破坏的现象有所改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初见成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xx期间取得一定进展。**市三次产业结构由xx年的22.9:31:46.1调整为xx年的14.7:41:44.3,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制造业、非资源型工业比重有一定提高。

(三)继续推进**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与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整治项目建设,**江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遏制。经过各整治项目责任部门及有关乡镇、企业的齐心协力,我市20**年度**江10个整治项目基本得到有效落实,开展了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金鑫硫酸化工废渣及废水综合治理、海漂垃圾整治等一批整治项目建设。抓好城区饮用水源安全保护,对新安溪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矿山企业废水、固体废物排放及植被恢复进行每周巡查,未再发现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设立排污口,同时,加大城区2个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投入400余万元完成了**镇上界村、**镇生活污水湿地生物治理工程建设,并着手编制第二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和水源地保护实施方案。

(四)做好森林资源培育工作。**五期间造林28万亩,完成非规划林地造林2万余亩;建设速生产林16万亩、丰产竹林10万亩;去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5.85万亩,造林绿化面积创历年之最,目标完成率达109.3%;实施竹业重点村工程,累计完成集约经营面积5万余亩,新建灌溉水池完成232个,蓄水容量近万立方米,全市竹林面积增至38万亩。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104.14万亩,占森林面积的27%,完成**江流域绿化规划,建设流域绿化示范片783亩。建立了天台国家森林公园,面积达5.98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的1.56%。

(五)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启动省级园林城市建设,实施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项目13项,完成了福祉阁公园、东山公园、江滨公园、工业路、东环路、城区主干道绿化,完成投资8600万元。城区公共绿地面积从17.8万m2增加到45万m2,建城区绿化覆盖率从35.3%提高到40.1%,绿化率从31.2%提高到3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10.3m2提高到13.6m2,促进了城市园林生态化,使人居环境明显优化,增强了园林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今年以来,开展了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活动,从推进城市环境卫生入手,重点解决城市“脏、乱、差”现象,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加强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污水集中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适度改造老城区,重点抓好了华龙广场二期、汽贸城、体育中心、星级酒店及配套商住小区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新城区建设,构建“一江、两岸、三区、四站”的城市格局,重点实施城北新区、西园新区、南学堂小区,推进大型商贸、城市综合体等板块建设。

(六)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和**、***、**北寮、**香寮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加快推进,**和**――**片区列入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创建了**镇“全国环境生态镇”、**镇“省级环境生态镇”以及**村、岭兜村“省级生态村”。截至目前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中,通过省级验收乡镇14个,占**市乡镇100%,村庄160个,占全市村庄86%,建成**、新桥、**、**、**、**等6个乡镇垃圾填埋,建成西园、**、**、官田、**、**、**、灵地、吾祠等9个乡镇垃圾焚烧炉,各乡镇购置了垃圾车,全市大部分都配备了保洁员,初步建立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

(七)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一定成效。20**年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8万亩,总投资约6000万元,至xx年末,全市水土流失面积降至28.875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47%,通过修建拦沙坝、护岸护坡、截排水沟等蓄水保土设施,最大限度控制水土流失;对强度水土流失区采取封山育林育草,或者开辟成梯田,进行开发性治理等方法,“草牧沼果”或“草牧沼菜”相结合的生态经济治理模式,“等高草灌带”“陡坡一锄法”等草灌乔结合模式,探索出一套水土流失治理新路子,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土壤透水性和保水能力得到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研,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在水环境质量、产业结构和布局、养殖业污染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力资源开发、阔叶林保护、环境基础设施、生态思想认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

(一)水环境质量总体不容乐观

从过境断面监测结果看,**江(**段)受外县(区)上游外来污染影响严重,如新罗区的养殖业污染;大田县谢洋乡仕福村铅锌选矿厂废水直排我市**镇长塔村河道,造成严重污染。城区内菁城、桂林城区污水管网尚未完善,部分生活污水仍直接排放于**江,**江干流水质不容乐观;受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影响,支流水质富营养化指标高;洛阳溪依旧受到大深矿区选矿废水、矿区水土流失影响,存在超标现象。

(二)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从产业结构方面看,目前我市在产业结构上以能源建材、资源型企业为主,深加工、高科技方面工业企业较少,资源型占60%。商贸、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从城市空间布局看,规划区域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区周边围绕着工业企业,特别几个大的高耗能企业,加上目前无集中供热系统,严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特别是东坑口以化工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区、振鸿水泥、**电厂距离城市中心较近,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群众反映强烈;从企业生产装备方面看,我市工业企业大部份是高耗能、资源型、传统型企业,高科技、附加值高的企业少,如电厂(230万千瓦)、红狮水泥、振鸿水泥、大深矿区、挂山矿区等均为资源型能耗企业;从单个企业方面来看,部分企业中存在占地大、投入少、土地空置闲置、使用率低、土地投资强度小,企业投产滞后,创造效益不明显,贡献不足等问题。

(三)养殖业污染治理效果不明显

养殖业规划所列的禁养区、禁建区、适度养殖区范围内仍存在养殖或环保设施建设没有跟上;部分养殖户环保意识不够强,“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落实不够到位,治污染资金投入不足,治污染设备不够完善;投入关闭拆除的补助资金不够(猪舍关闭每平方米补助30元,改为仓库或其它用途的每平方米奖励30元),由于猪舍建筑成本较高,补助60元养殖户不给予拆除,猪舍只关闭没拆除,容易导致复养;散养户点多面广,由于其规模小、投入少,大多建在房前屋后、采取家庭作坊方式,污染治理设施不配套,废水不能做到达标排放;按照省、龙岩市要求,在20**年底前完成80%的规模化养殖场治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点多面广、治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

(四)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主要体现在一是超标准、超范围使用农药、化肥、农膜,随意丢弃有农药残留的袋、瓶等的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给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质量和土壤带来严重影响;二是水土流失、土地退化问题显著。xx年**市水土流失面积28.875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6.47%,其中茶园果园过度开发、工程建设、采矿区,特别是非法稀土开采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污染尤为严重。由于农用地重用轻养及水土流失,地力普遍下降。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未全面有效建立,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路边、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使得农村河网水质普遍较差。

(五)流域水力资源过度开发

水电站分布在全市大大小小河流上,把河流截成阶梯式水库,河流湖库化加剧,因利益驱使,不少水电站企业没有严格执行最小流量规定,河流自净能力变弱,水库大坝蓄水本身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有的电站清库不彻底或根本不清库就蓄水发电,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有的在施工过程中,弃土、弃渣乱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道路施工时有的直接把弃土往河里倒,堵塞河道,河水中悬浮物明显增加,河水变浑,导致水库库面漂浮物很多,水葫芦疯长。

(六)阔叶林锐减,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

我市一些群众受利益驱动盗伐、滥伐阔叶树甚至生态公益林中的阔叶树来加工木屑作为种植食用菌原料,严重破坏了我市的森林资源,特别是北片新桥、**、**、**等乡镇形势尤为严峻。同时,毁林开山,毁林营造茶园、滥挖树头等的现象屡禁不止,每年破坏的阔叶林相当可观。而阔叶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过度砍伐阔叶林,已给我市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破坏,我市境内新桥溪和**溪水量已逐年减少,就是很明显的例证。另外,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生态林保护、管理和建设。

(七)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综合治理能力相对薄弱

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低,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尚未完善,污水收集率低,大部分的乡镇未建成污水处理厂,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影响地表水水质的改善;未形成规范的危险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系统,乡镇垃圾收集处理率普遍较低,处理设施简陋,未能达到无害化填埋要求,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不同程度地使土壤、地下水受到二次污染;城区环卫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城区脏、乱、差还没有根本改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绿地管养不到位。

(八)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保护生态环境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在经济建设中由于考核考评机制不够合理,存在重量不重质,环保工作仍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局部地区形成先破坏、后建设,先污染、后治理的现实;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长期偏低,生态建设措施难以真正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体制不够健全,人员、设备、经费不足,执法监督能力不足、监测技术与手段较为落后,部门、地区之间的统一协调有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生态理念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