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调查报告多篇

人口调查报告多篇

人口调查报告篇1

近年来,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流动人口的数量也在大量增加。掌握流动人口现状、特点、趋势,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对维护社会治安、创建平安文明社区、做好计划生育及对社区其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前不久,笔者对本街道暂寄住人口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就解决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街道下辖8个社区,总人口3万余人;辖区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区域流动人口1500多人,占人口总数的0.5;流动人口主要是做生意的、打工的、投亲靠友的、逃避计划生育的、负案在逃等几种类型。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流动,势必对街域的社会治安、经济发展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据调查,辖区内被处罚的人员中有60以上的是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已成为辖区内刑事和治安案件的高发群体。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为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街域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街道在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目前,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性。

一是重视程度低。有的社区及驻街单位,对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在他们看来“流动人口管与不管都一样,只要把经济发展搞上去就可以了。”由于受这种思想的支配,导致了组织管理上的软弱无力,没有把此项工作真正纳入议事日程,虽然工作上也说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但管理责任、管理措施却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造成了工作上的流于形式。

二是畏难情绪大。由于流动人口暂寄住的流动性较大,分布面大、且较为零散,从村屯到社区、从平房到楼房,只要有空闲房屋,就会有流动人口入住。由于流动人口居住的不确定性,给社区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造成管理干部的畏难情绪。有的干部认为“流动人口根本无法管理,如果发生了治安或刑事案件,报到派出所就可以了。”

三是协调不到位。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及管理方式,虽然多年来一直说要形成网络、“齐抓共管”,但往往只落实在文件上,具体运作中还是在唱“单出头”。比如:城管、计生、民政、治安、教育、文化、工商和税务等部门常常是单独到社区或单位开展工作,“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工作无规律、打乱仗,也给社区和驻街单位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难度。

二、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对流动人口实施有效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通过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和对调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严把“四关”、建好“四卡”,是实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严把“四关”。

1.街道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清理整顿流动人口的领导责任,把好“指挥协调关”。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要在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由街道综治办、计生委、民政办、城管所、派出所等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综合治理。

2.派出所应对辖区暂寄住流动人口进行身份审查,把好“审查、教育和处罚关”。一是对无身份证、无婚育证、无固定居所和无固定收入的“四无人员”进行清理;二是对审查合格的要登记、造册、办证、进行普法教育;三是要加强监控和管理,做到“四知、两做到”。①知身份,②知暂寄住理由,③知原户口所在地,④知现实表现;做到见面知人、提人知门,做到人来登记、人在管好、人走注销。对违法犯罪的流动人口进行依法惩处,增强居民的安全感。

3.社区要建好档案,把好“监督管理关”。流动人口要在社区内落脚居住,对新入住社区的暂寄住人员,社区要配合管段民警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如建立流动人口档案、做好入户普查、协助做好登记(注销)办证、做好法制宣传、把好房屋出租关、加强日常走访和管理,切实起到监督管理作用。

4.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把好“服务、疏通、管理关”。为了发挥流动人口为第二故乡的经济建设做贡献的的积极性,管理工作要做到“管而不死,管而有序”。要求各相关部门,如计生、工商、税务、城管、公安等政府管理部门,既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又做好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培训和宣传教育;既依法行政,又根据相关政策,为流动人口经商、开发项目等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使党的各项政策得到切实有效地落实。

(二)要建好“四卡”。

一是建立流动人口登记卡。即对到社区居住的流动人口的自然情况以及房主的`相关情况进行逐一登记立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建立“四方责任卡”。明确社区、片警、房主、暂寄住户四方的责任,四方各持一卡,有利于互相监督、共同遵守。三是建立“暂住卡”。凡是在辖区暂住的外县、市年龄在18岁以上的流动人口,都要到社区警务室办理“暂住卡”,作为在此市居住的合法证件。四是建立“婚育卡”。对育龄流动人口,必须持原居住地的婚育证明,在暂寄住社区办理计划生育卡,使社区、街道能够掌握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情况,开展计划生育服务和宣传教育。五是建立重点流动人口“防控卡”。对有前科劣迹和现行违法犯罪的流动人口,派出所将对其实施重点管理、监控,以及追拿逃犯、直至严打;对这类重点流动人口要在派出所列入“重点管理卡”之中。

总之,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也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一些有益的方式方法,使之既既管理到位,又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人口调查报告篇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位于武汉、重庆、西安三大都市交汇之处的xx及样本点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机构。为了解流入人口的特点,此次典型调查是在流入人口集中的城镇进行的。10个样本点累计调查外地流入育龄人口357名,其中:男137人,女220人。

1、流入来源:357名流入人口,264人为外省流入,占74%;市外省内流入9人,占3%;市内流动84人,占24%。

2、已婚育龄妇女落实节育措施情况:已婚育龄妇女共182人,其中:结扎54人,上环104人,药具3人,无措施21人。

3、年龄结构:流入育龄人口中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54岁,一般集中分布在20至35岁之间。调查数据表明,所有人都是在38岁之前开始他们的第一次外出流动,也就是说,在被调查的全部育龄人口中,没有人在38岁以后才外出流动的。

4、文化层次:流入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其中:不识字或很少识字占5%,国小占20%,国中占60%,高中及以上只有15%。

5、流动特征:家庭型流动较多,与丈夫、子女一同外出的占60%;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占流动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了常住人口中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例。

6、职业分布:湖北的主要是布料、服装、电器等个体老板;河南的主要是城郊或公路沿线的汽车配件个体经营老板;四川的主要是房地产企业老板和建筑工人,以及街边修补鞋的修理匠;汉中的主要是经营熟食的个体户。市内流动的主要是服务业和进入服务业的打工者。被调查育龄流动人口的职业基本上能够代表当地的特色经济行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流动人口中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较差。流动人口大多数来自于经济水平相对不高的地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流动人口的生育观念比较落后,计划生育的政策思想不够牢固,多数人的生育意愿还比较强烈。一是流动人口持《婚育证明》率低。按照流出地分,样本点调查流入人口持证率本市63.3%,市外省内66.7%,省外85.6%。二是流动人口的节育措施落实率低。182名已婚育龄妇女中落实各种节育措施的161人,节育措施落实率88.5%,还有21人无任何措施,随时都有出现违法生育可能。三是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普及教育率低。从流入人口得到过免费宣传教育资料的比例看是比较低的,平均为35%。从流入育龄人口参加当地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情况看,参加过有关知识培训的为20%,从未参加过的为80%。

2、流入地对流动人口的关注普遍不够。流动人口为流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当地社会给予流动人口的关注普遍不够。由于政策和待遇上的差异,流动人口的实际支出比当地居民更多。比如:流动人口的适龄子女入学时要多交学费,在企业打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少,参加医疗保险的更少。在计划生育方面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法律规定应该享受的各种奖励待遇难兑现,育龄妇女在流入地接受计划生育手术规定免费,在调查中发现还有个别人在做手术时交费。这种政策上的不平等阻碍了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不利于他们接受流入地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影响了流动人口生育观念和生育意愿的转变,也给流入地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增加了困难。

3、管理和服务工作难到位。由于流动性大,居住分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难到位。调查表明,流入地的《婚育证明》持证率,平均为79%,其中平利53.3%,岚皋70.1%,旬阳75%,白河75%,汉滨区75.6%等5个县区,还达不到平均水平,查验率普遍不高。还有21%的流入人口没有《婚育证明》,由于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缺少信息交流,因此这些育龄人口的情况不明,也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服务。流入已婚育龄妇女采取的避孕措施主要还是“一孩上环、二孩结扎”,使用药具的只有1.9%,她们对自己使用避孕方法的相关知识了解很少, 因此,对计划生育服务的需求也不足。实行统入地、流出地双重管理,以流入地为主的管理原则后,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的针对性措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逐步得到加强。但相对而言,对上门随访、宣传咨询以及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服务工作仍显不够。在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182名已婚育龄妇女中,54人采取了绝育措施,128名需要接受定期的计划生育“三查”服务,共需服务445人次,实际只服务300人次,三查率只有68%。

4、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不足。为保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所需要的经费,中省对各级财

政每年对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是有人均指标要求的,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但是,人均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是按照常住人口为基数计算的,流动人口中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没有能按常住人口统计。随经济发展,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每年以8─10%的速度在递增。从调查看10县区都没有落实专门的经费,使这项计划生育难中之难的工作成了无米之炊,只能仰仗常住人口管理从牙缝中挤出的残汤剩羹维持工作。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支出,有远高于常住人口,如去年镇坪一名四川流入妇女,违法怀孕第三胎,由于第二胎属剖腹产,所以第三胎引产难度大,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无条件毁胎引产,在县医院做手术一人就花费5000多元。经费不足不可避免导致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得不到起码的计划生育服务。

三、几点思考

1、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和意识,是我们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新问题和新现象,必须用改革和发展的眼光来充分认识流动人口及流动人口问题,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流入地的各级干部群众,要着重转变“流入群众是外乡人”的旧观念,更加关爱和尊重流动人口,要充分肯定他们为我市的发展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主动关心、服务和帮助流入群体,把外来人口视同户籍人口一样“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要引导外来人口视流入地为第二故乡,进一步转变旧的婚育观念,树立文明、进步、科学的婚育观念,自觉主动接受流入地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同时可在流动人口中开展“我为第二故乡做贡献”等活动,转变思想观念,为现住地做出更多贡献。还要坚决摒弃“管、卡、压”旧管理体制,树立以人为本,开展优质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管理和服务并重的新观念。

2、大力普及计生知识。以宣传教育为主是计划生育“三为主”工作的第一条。在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同样要特别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大力倡导和宣传文明健康的婚育新风,转变人们旧的落后的观念。流动人口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又大多来自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思想观念相对要落后一些。

因此,转变落后的生育观念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要向流入人口广泛宣传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一法五规”,宣传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比如:有享受生殖保健服务的权利、有知情选择避孕节育方法的权利,如违反计划生育必须要承担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义务等等。引导广大流动人口依法规范生育行为。要营造良好的生殖健康氛围,引导广大流入育龄妇女关注身体健康、关注生命质量,激发他们计划生育服务需求,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水平。

3、广泛开展计生互助服务。汉滨区在西##复路和北京流动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吸纳流动人口中具有互助精神和热心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人为会员,组织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定期开展各类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活动,这是计划生育的一种很好服务方式,在同类人当中具有特殊的效果。流动人口由于同样身居异乡,因而具有共同的心理特点。这些因素使得某些问题在流动人口间更能产生共鸣,可以将有关生殖健康的知识更容易宣传到每一位流入人口,而且可以将流入人口遇到的各种困难及时反馈上来。这种协会更适合于流入人群普及生殖健康知识,树立生殖健康新理念。

近年来,协会在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并在转变旧婚育观念,提高保健意识和生殖健康水平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实践证明效果很好。计生协会充分发挥了流动人口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中的作用,也深受流动人口和基层计生干部的欢迎。

4、强化政府行为进行动态管理。从表面上看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发生在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力,这只是表象。实质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卫生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单纯地强调各部门的协作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是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是旧的管理体系与新的服务体系并行中必然要发生的现象。必须构建新的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模式。

因此,加强政府行为是非常必要的,党委政府不但要有领导小组及分管的领导,而且要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进行管理和协调指挥,及时准确掌握流动人口信息,进行分类梳理,实现动态管理。通过政府的行政行为,按照职责分工,把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配置。比如:流动人口信息的共享,计生和卫生部门的联手等等。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有效的使用,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5、加大投入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实现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必须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增加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经费,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一要建设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干部队伍,解决好有人服务的问题。要配齐配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街道、社区居委会要有专职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居民小区要有计划生育宣传员和信息员。二要落实专项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费。

事实上,流动人口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是做出了贡献的,流入地政府也应该拿出这部分钱来为流动人口服务好。要改变计划生育人均经费投入的计算方法,把流动人口问题总量也要考虑进计算基数。要重视和保证街道、社区、居委会计生工作人员、计生宣传员、计生信息员的报酬和补贴,稳定工作队伍。

人口调查报告篇3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向我市迁移,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性,她们的存在对于我市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和城市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外来妇女在背井离乡、重新寻求自身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比男性更多的坎坷和困境,显现出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外来妇女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引导她们真正融入社会成为城市的一员,市妇联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对公安、卫生、计生、城管等近10个部门进行走访座谈的形式,较为详实的了解了外来妇女在常的基本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外来妇女群体的主要特征

目前,我市登记外来人员已超过40万,比20xx年同期增加12万,增幅达42%,其中男女比例基本平衡。从调查的情况看,外来流动妇女具有以下群体特征:一是外来妇女来常以家庭形式为主,家庭关系较为和谐稳定。63%的已婚外来妇女与丈夫一同来常,举家迁到常熟谋生成为她们流动的主要方式。当问及与丈夫的感情关系时,选择好的占了90.7%,选择一般的为8.8%,仅有0.5%选了差。在对待生育问题上,她们的观念正逐步发生变化,近300例接受调查的对象中,有59%只有一个子女。二是外来妇女通过工作增加收入,具有较高的家庭地位。原创:本次调查中,80%的外来妇女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64%的外来妇女认为自己工作赚钱后,在家庭中地位提高了,经济独立性增强了;更有15%的外来妇女选择了“家里我说了算”。在问及工作赚的钱如何花费时,71%的外来妇女与家人共同管理商量着花,24%选择了“自己做主,滤布任意花费”。三是外来妇女受教育程度偏低,就业层次不高。在外来妇女中,尽管中青年人群占大多数,但除少量外来投资者和知识型人才外,绝大多数都是国中以下文化,来自苏北和中西部地区偏远贫穷的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行业成为她们就业的主渠道;还有的只能靠自己的苦力做点小生意,如:卖小菜、卖水果、摆地摊、擦皮鞋、收废品等,呈现出高就业率掩盖下的低职业结构。四是外来妇女对常熟这个城市有较强的认同感。66%的外来妇女认为常熟“政通人和、经济发达、是个好地方”;25%则认为“比我家乡好”,对我们这个城市有较强的认同和归属感。

二、外来妇女生存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维权能力不强。在调查中我们感到,部分外来妇女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签定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等模糊而冷淡。据统计,分别有17-30%的人不知道《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母婴保健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有49%的人没有与单位签定劳动合同,35%左右的人表示不清楚单位是否与正处生育期的女工签定劳动合同、不清楚单位是否按照规定为女职工办理了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当问及“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怎么办”时,有10%的人表示“能忍则忍”,10%表示“不知道找谁”,个别人竟选择了“找朋友报复”。调查同时显示,一些大型正规企业中外来人员的劳动保障各方面指标都相对乐观,而一些非公企业则凭借灵活的用工制度来逃避对职工应负的责任,劳动保护差强人意。

二是卫生保障较差。被调查外来妇女中,健康知识包括未婚青年人的性知识都很贫乏,有近20%的妇女完全凭自己的经验获取妇幼卫生保健知识,有30%的妇女近两年来没有做过妇女病普查,27%认为围产期保健服务没有必要,28%生病不上医院。上述数据的取得基本来自有固定工作的人群,事实上,还有相当一部分闲散外来妇女,她们丈夫外出打工,自己则带着三五个小孩,条件好一点的租住在农村角落、务工的小作坊里,差的住在猪棚里、桥洞下,随地大小便、随地扔垃圾,小病扛一扛,大病没法防,卫生保健成为有待探索的空白。再如招商城地区,一些外来人员白天干活,晚上睡在市场旁的马路上,3元钱一晚上租条被子盖,那些被子睡到穿洞也不洗,卫生状况可见一斑。另外屡有发生的非法接生、传染病、性病等,都严重影响了外来妇女的健康。

三是学习意识淡薄。外来妇女在不断寻求谋生方式的过程中,城市先进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她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努力争取、追求更大发展的意识初现。在调查的对象中,有一部分妇女希望通过通过培训、辅导提高自己,但绝大多数妇女对学习并不热心,在被调查者中,有将近60%的人选择了由于时间或经济条件等原因没有兴趣参加继续教育自我增值。

三、优化外来妇女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是管理与疏导结合,建立长效机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跨地区的人员流动将进一步加速。目前我市已基本建立了自上而下较为健全的外来人员管理网络,并根据需要与可能的原则配备了协管员与信息员。为争取管理的最大实效,建议政府一方面在制定政策措施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流动妇女儿童这一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要强化管理机制,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变单项管理为双向管理。建立入出两地管理机构,公安、计生方面均实行“持证、验证”制度,必要时可实行准入制度,真正实现有序管理。二是变单一管理为综合管理。形成以政府牵头,公安、劳动、计生等职能部门为中坚,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为配合,单位和业主为基础和依托的齐抓共管格局,“谁主管、谁用工、谁负责”,使外来妇女管理工作达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的效果。三是变突击管理为长效管理。要加快外来人员集宿化进程,建立遍布镇、原创:村、街道、社区的外来妇女服务网络,外来人口协会、外来妇女联谊会等组织,并可推广大义月龙服饰有限公司在企业外来女工中建立月龙女子俱乐部等有效做法,积极探索一条外来妇女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路子。

二是宣传与执法并重,维护妇女权益。首先要在外来妇女中进行法律法规教育,使她们清楚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加强对用工单位尤其是个私业主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增强他们用工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要进一步完善劳务用工制度,尤其是劳务用工监察机构要加大管理检查力度,监督签订劳务合同,规范用工制度;要加大对非法劳务市场检查力度,真正使合法劳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要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构建外来妇女保障机制,将外来妇女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依法纳入保险范围,提高外来妇女的生活质量。我们还提倡在非公企业中加强妇女组织建设,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妇联团体会员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作用,增强妇女组织在企业中的`分量和影响,确保能听到女工的呼声,反映她们的意见,维护她们的权益。

三是教育与服务同步,提高整体素质。要加强对外来妇女“四有”、“四自”等多种内容多种形式的教育,激发她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政府有关部门应为外来妇女创造更多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机会,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开展有利于提高外来妇女劳动和生产技能的各种培训活动,帮助她们成为有一技之长或多技之长的竞争者,增强她们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人共享”的原则,加强流动妇女的卫生保健工作。计划生育、卫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针对流动妇女所处的环境和特殊需要,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她们的自我保健意识;要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将社区内流动人口纳入服务范围,为她们提供同样的服务;对特别困难的流动人口,建议政府提供救助资金,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建立平民公惠医院,使她们能享受低价或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

我们坚信,通过上述工作的深入开展,外来妇女的生活一定会更文明、更美好,她们必将成为“三年再造一个新常熟”热潮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人口调查报告篇4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今中国甚至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之一。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已经达到8.1%,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0%,我国的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人口老龄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如医疗保障,老年人居住以及生活来源等养老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发达国家,有深厚的经济基础,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矛盾尤为突出。

本次调研报告调研范围虽然仅限于我所在的xx市xx区xx社区,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今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情况和老年人养老方式情况。报告将从整体和部分角度,社区和个体层次来全面分析我家所在的xx社区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方式情况。

一、社区基本情况简介

我家所在的xx社区位于xx省xx市xx区,周围有xx五校,xxx中学,xx中学,xx大学等知名学校,是xx市有名的文化教育区;临街就是xx区的经济中心之一——长江街北行商圈,北行农贸大厅,千盛百货,北京华联,国美苏宁,地一大道等商场购物中心使得这里的居民消费购物生活很是方便;社区处在一环以内,周围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出行非常方便;碧塘公园、百鸟公园等广场公园更是为居民提供了夏日消暑冬日散步的好去处。居民们在这样一个安全方便的社区生活都很舒心祥和。

xx社区是个年头较久的社区,从低矮破旧的平方动迁改建成居民楼开始于1982年,三年后的1985年居民开始回迁,之后就建立了街道办事处,1999成立xx社区。社区管辖着周围38栋居民楼,共3371户居民,约10500人。

二、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016年8月17日,我来到位于xx区乌江街的xx社区办事处咨询情况。社区的王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并且很耐心的解答了我的一些问题,给予我很多这方面的相关数据。

(一)、基本情况

据了解,xx社区共有3371户居民,其中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有2000多户,占总人口比重约为60%,老年人口比较多,可以说我们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很突出了。

(二)、老年人口较多的原因

现阶段xx社区老年人口较多的原因有很多,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社区建立时间较长,人口密度较大。据了解,动迁之前这里原来就是工人聚居的地方,大量冶炼厂,纺织厂,建筑公司等工厂的工人及其家庭成员在这里居住,因此这里原本人口密度就较大,加之从回迁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五年的时间,自然老年人较多。

二是周边生活方便,消费水平较低。xx社区位于一环以内,道路四通八达,一级马路、二级马路和众多小街小巷在经过近几年的改造修缮后硬件条件大有改观,以前的沙土路变成了现在的柏油马路,曾经拥堵混乱,狭窄脏乱的街路变成了现在秩序井然,干净整洁的宽阔的大马路;附近公交线路众多,去xx的任何地方都很方便,更是有直通北站xx站的公交车,方便居民出行;附近的北行商圈给居民的购物消费生活带来极大方便,而且,北行地区较xx其他地区,如太原街商圈、中街商圈,物价水平较低,加上第四人民医院等医院距离社区较近,因此大量老年人选择这里来度过他们的晚年,近年来更是有不少老年人搬到这里生活,这也加大了老年人的比重。

三是屋价水平低。xx的屋价虽然和全国同等城市相比较低,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着日益增长的屋价望洋兴叹。xx社区的居民楼不是最近几年新盖成的,而是有着二十多年历史的老旧楼,因此屋价相较xx同类地区偏低,这也是很多老年人居住在此的原因之一。

正像我熟悉的邻居刘爷爷说的那样“这里到哪都近,买东西也便宜,在这里住着挺好!”

(三)、老年人口较多带来的问题

社区的老年人口较多,这也给社区的工作带来了更多挑战。

王主任说,老年人口多主要会带来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环境问题。说到环境问题,主要还是老年人擅自圈占公共绿地,在里面种地养花,甚至还有放养鸡鸭鹅狗的。“在禽流感风行的那一年,我们曾经下大力气对这些私自占用公共用地的居民进行规劝和强制没收那些鸡鸭等禽类,当时就有好多老人不愿意,他们中的一些人将这些鸡鸭当成宠物养,完全不管那些鸡鸭带来的粪便污染和噪声污染。本来禽流感弄的大家都不敢弄这些东西了,这几年又开始养这些鸡鸭鹅了,现在更有的一边侵占公用绿地开辟菜园,一边肆意养鸡鸭,这些都给环境带来很大破坏,居民们也都因为他们是老人就对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王主任有些无奈的对我说。

二是养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中很大部分是老人和子女或是子女之间为了老人的养老金而产生的。有些问题是子女不工作赚钱反而要年迈的老人拿钱养活他们,而他们却不知满足贪得无厌引发的家庭争吵,有些是子女间为争取更多的老人的养老金假借赡养老人而引发的矛盾。另外,有些老人既没有子女赡养,也没有离退休金养老金,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捡拾废品,打更等简单工作得来的收入,这些老年人一旦出现健康等问题,也会给社区带来很大影响。

三、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调研

在去社区办事处的同一天,我对社区所辖居民楼其中的一栋中的一个单元中的所有65岁及以上老人的养老方式进行了调研。

(一)、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现状

在我所调研的24户居民中,有8户家中有65岁及以上老人,共11人,而这8户中有3户家中有两名老人,其余5户家中有一名老人。

而在这11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只有两名老年人没有离退休金养老金,靠儿女赡养,占老年人口的比重约为18%;其余9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养老金,所占比重约为82%;有离退休金养老金的9名老人中,女性有3人,男性有6人,可见男性与女性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也存在明显差别。在主要生活来源方面,女性老年人比男性更多的依赖家庭其他成员供养。

从全国的平均水平来看,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生活来源,46%的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其次是靠劳动收入和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分别占25.9%和23.6%。在主要生活来源上,城镇中48.6%的老年人靠离退休金养老金来生活,其次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和劳动收入,分别占35.6%和10.5%。我们社区的数据表明我们社区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比较有保障的,基本每个老人都有固定的生活来源。

(二)、奶奶们的老年生活

住在我家楼下的莽奶奶跟我们一家关系很好,因此我向她询问了她每月的大致生活和支出情况。

莽奶奶年轻时是冶炼厂的工人,因此现在每个月能得到固定的一定数量的养老金。莽奶奶和他的儿子儿媳和小孙子住在一起,虽然房子不大,祖孙三代住在一起却也其乐融融。莽奶奶每月能得到1181元左右的养老金,她不用负担水电等费用,因此每月只有150元左右的米面支出以及平时约200元钱用来买菜,老太太好抽烟,为了省钱她只抽散装的旱烟,大概每月需要支出15元,这样每个月莽奶奶其实只花了400元左右。省下来的钱她就给他的小孙子当做上大学的学费。老人家穷了一辈子,晚年终于能过上富足的日子,她却还是改不掉省钱的习惯,儿女们的工作虽然能获得一定的收入,但还要供他们的子女上学,因此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有时还要花老人的养老金,因此莽奶奶平时就不敢多花钱,省下来大部分的钱都给了孙子,供他上大学。

而住在一楼的赵奶奶就比莽奶奶困难许多。

她年轻时就没有固定的工作,现在上了年纪,只有靠自己的儿女,可惜她的儿女也都生活不易,老人只能靠年轻时积攒下来的一些微薄积蓄生活,并且老人出租了她唯一拥有的财富——两室的房子——其中的一间,这样每月能得到约700元的租金,无奈儿女们不仅不给赵奶奶生活费,还经常因为谁多得了赵奶奶的租金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后来儿女们更是将卧病在床的赵奶奶送到了敬老院,擅自把她的房子租出去获得租金。后来赵奶奶回到家里,就再没和儿女联系,靠着每月微薄的租金收入支持每日的开支和支付医药费。

可见,同样是居住在社区里的老年人,晚年的养老方式及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老年人有固定的养老金,而有些则没有每月固定的生活来源,他们要靠社会的资助和他们个人的劳动获得生活来源。而即使是有养老金的老年人,他们的晚年生活也并不全是安乐富足的,其中不乏生病看不起病或者身边没有人照看或是生活费不足以负担吃穿用行和就医用药所要花费的费用的老年人。

四、调研总结——老年群体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据资料显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大。据2008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占亚洲的38%。

二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来势猛。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比2000年提高4.96个百分点,届时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2020年以后老龄化程度继续提高,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5%,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三是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达时期出现的,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速度较慢,允许其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准备和适应。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由于生育率急剧下降造成的,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即“未富先老”,薄弱的经济基础尚不具备供养老年人口的能力。

目前,中国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银发浪潮”将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要减轻人口老龄化问题,还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国策。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使得老年人生活稳定健康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虽然人口老龄化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但还应该看到现阶段我国近五成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从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生活来源看,46%的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其次是靠劳动收入和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分别占25.9%和23.6%。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并不固定和稳定,他们还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

首先,社会应继续加强对老年人的帮助扶植力度。切实实行各种针对老年人的福利制度,如廉价乘车,免费参观等制度;完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让老年人有固定的收入;

其次,加强社区医疗站,乡村医疗所等基础医疗单位的建设和完善,方便老年人的就医;完善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制度,让老年人生病看得起病,方便就医;

再次,社会应对那些既无养老金有没有儿女供养的老人给予一定的经济上的帮助,使他们能有起码的温饱和健康;

最后,社会和社区应该加强各种方便老年人生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如轮椅专用道,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设施,公园广场,老年人活动室建设等,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充实幸福。

老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要让每个老年人都能享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需要社会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的缩影。虽然我调研的范围仅限于xx社区,因此得出的结论有其局限性,但也有相应的代表性。从我了解和调研的数据、例子来看,我家所在的xx社区确实存在着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低,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同时,尽管大多数老年人有较固定的生活来源,但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参差不齐,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不尽相同。这些在我们社区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城乡、地区老年人养老方式存在的差距。

人口调查报告篇5

长沙人均预期寿命77.14岁

国际上常用低龄(60-69岁)、中龄(70-79岁)、高龄(80岁及以上)老人比重三个指标来反映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状况。

调研报告表明,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长沙总人口年均增长约1.2%,老年人口年均增长3.5%,增长幅度是总人口增幅的近3倍。同时,老年人口年龄结构由低龄化向中高龄转变。从增速看,20xx年长沙老年人口比1990年增长82.3%,其中低、中、高龄老人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61.5%、97.6%和203%,中高龄老人的增速明显高于低龄老人;从占比看,1990年时低龄老人占比为62.9%,20xx年时已降至55.7%,高龄老人占比则从7.0%升至11.7%。

,长沙人均预期寿命为77.14岁,比20xx年提高3.38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岁,高龄老人占比进一步提高。全市对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全年发放金额超过4000万元。

九个区县(市)中,雨花区老龄化程度最低,仅有12.7%;宁乡县老龄化程度最高,达到21.4%。

二胎政策难解老龄化危机

长沙老年抚养系数为25%,比20xx年提高6.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20xx年时,每100个长沙劳动力需要抚养19位老人,到时,上升到需要抚养25位老人。

在全市125万老龄人口中,纯空巢老人高达62.5万,其中12.5万是独居老人;完全失能老年人2.87万;部分失能老年人17万;城市“三无”老人0.66万;农村五保老人2.86万;重点老年优抚对象3.67万;失独老人0.25万。庞大的老年群体和众多的高龄、失能、半失能等老年人不仅需要提供大规模的经济保障,也需要不同程度的养老照料,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调研报告分析认为,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释放了部分生育需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育率,但新出生人口至少要在15年后才能逐年成长为劳动力,在这期间老年人口数量仍然会继续扩大,加上抚养孩子成本的增加,短期内生育率不会大幅度增长,因此,长沙的老龄化危机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养老产业缺口较大

据调查,目前长沙的老龄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提供低层次的服务,现代老龄产业涉及的老年人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与此同时,长沙的养老服务水平与日趋严重的老龄化形势也不相适应。,长沙养老机构床位数的需求量在5.6万张左右,缺口超过3万张;全市无慢性疾病的老人仅占17.5%,老年人口对带有配套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需求量较大,但全市养老机构中内设医务室的只占60%、取得医疗机构职业许可的仅30%、获得定点医保单位的约6%,护理型、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十分短缺。

收入偏低则是制约长沙老人选择养老服务和产品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长沙53.3%的老人每月固定收入低于1000元,而目前长沙收费最低的养老机构为1000元/月,因此近半数老人无法独自负担养老机构费用。调查中,60.6%的老人表示目前和老伴未存养老钱;96.6%的老人未从事任何理财活动。

人口调查报告篇6

大量外来人口的集居是近郊农村所共有的现象。最近,观察点调查组对庙堰村的外来流动人口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调查。据统计,到20xx年9月底为止,居住在该村的外来人口共有1716人,比本地村民还要多出436人,主要有来自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山东、江苏等外省农村的,也有来自浙江三门、仙居、天台等偏僻山区的。按照从业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共96人;二是在企业或建筑工地打工的共960人;三是从事商饮服务等其他行业的共660人。

外来人口的大量集居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庙堰村商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而且还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不菲的租金收入。据初步统计,庙堰村约有10230平方米(共440间)的住宅房和9510平方米(共204间)的店铺出租,这些出租房每年可以为庙堰村村民带来约400万元的租金收入,人均可得租金收入是3125元。

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这些外来人口的生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就业竞争大,工作时间长,收入偏低。

由于外来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低,缺乏能依赖的技术和资金,加上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外来民工都普遍感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活儿”很困难,很多人干的都是“脏”、“累”的工作,如建筑工、种菜农、游摊贩、收破烂等,工作相当辛苦但挣钱不多;

二、劳动条件差,安全隐患重

外来民工普遍是在肩挑背扛,风吹日晒及脏、乱条件下工作,劳动条件差,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如有一位在镀锌厂工作的民工,长年累月接触一种有毒的化学药水,手臂经常被药水爆伤,一受伤老板就给他300至400元的治疗费,只是在伤口简单包扎几天,伤愈后又继续上班,有时怕被炒鱿鱼,甚至是带伤上班。

三、生活质量整体低下

外来民工的户均每月消费支出仅为400至500元,生活和饮食均极为简单,卫生状况较差。大多是租一些廉价房用以栖身,无卫生设施、无专用厨房,人均居住面积最小仅为5平方米,一般不超过10平方米,有的甚至住楼梯间、危房。并且大多数的种菜农住在自搭的田园“窝棚”里,一到刮风下雨,里面漏水漏风,条件极其恶劣。

人口调查报告篇7

流动人口调查报告

截至12月底,我县共登记在册流动人口251010人,同比去年登记在册流动人口263871人,减少12861人,降幅4.9%;环比20第三季度登记在册流动人口257256人,减少2.4%。为及时了解春节(元宵节)过后流动人口就业状况、生活情况、求职意愿与治安状况满意程度等方面的最新动态,3月初,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组织开展了流动人口问卷调查,对全县年初流动人口流动状况和数量规模的变化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分析。现综合汇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本次抽样调查范围覆盖全县11个乡镇(街道),分别选取用工单位、居住出租房屋、车站码头、劳务市场、建筑工地及网吧等六个不同部位,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共调查流动人口300名。

本次调查的新玉环人样本基本情况为:

1、户籍构成,以外省为主,共有291人,占97.0%。

2、性别比例,男性比例高,占84.3%。

3、年龄结构,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16至45岁占66.0%、46岁至59岁占31.0%、60岁以上占3.0%。

4、在玉时间,居住三年及以上的占45.7%,居住一年至三年的占18.3%,居住六个月至一年的占12.7%,居住六个月以下的占16.3%,第一次来玉环的占7.0%。

5、来玉同行情况,全家来玉或家庭多数人员一起来玉情况较为普遍,占55%,单独出行的占45%。

6、文化程度,新玉环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国中及以下学历占83%、高中学历占13.3%、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3.7%。

7、技能水平,有专业技能的占47%,53%的人没有专业技能;83%的人没有技术职称,仅17%的人有技术职称。

综上来玉的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工作生活较稳定,文化程度较低,技术水平较差,与原延续的玉环传统产业需求密集型劳动力比较符合。但与玉环社会转型升级的需求,文化、技能素质等尚有不少差距

二、数据分析

(一)就业情况

1、工作落实情况。有79.7%的受访者已经找到工作,从事的岗位为企事业单位、自主经营和其他,分别占71.5%、10%、18.5%。有20.3%的受访者目前待业,待业人员中有63.9%的流动人口表示滞留当地继续找,13.1%的流动人口准备到其他地方找工作,1.7%的人选择返乡,21.3%的流动人口对自己工作情况渺茫。

2、薪资期望值。在已就业的受访者中,平均月薪为4140元,而在未就业的受访者中,理想月薪平均为3500元,这些人期望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

(二)权益保障情况

1、超时工作普遍存在。根据调查,已就业的受访者每天工作时间平均为8.2小时,每月工作26天。与《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劳动合同签订率有待提高。在找到工作的受访者中,已签订劳动合同的占38.5%、未签订的占61.5%。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对劳动合同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企业用工观念陈旧,存在用工不规范现象。

3、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受访者中,已参加社会保险的有63人,占26.4%,这其中44人参保六个月以上,参保未满六个月的19人、未参加社会保险的有176人,占73.6%。新玉环人的社会保障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居住情况

长期生活意愿不强烈。受访者中在本地居住三年及以上的占45.7%,居住一年至三年的占18.3%。在调查是否愿意长期在居住地生活时,有64.7%的受访者选择愿意,35.3%的受访者选择不愿意。不愿意在本地长期居住的原因中,“生活成本高”、“屋价太高”、“缺少朋友、感情孤单”“家中老人需要照顾”占原因前四位。

(四)治安状况

1、总体满意度较高。在进行治安状况满意度调查时,有53%的受访者表示对玉环治安状况感到很满意,42.7%的人表示基本满意, 4.3%的人表示不满意。

2、就业仍是新玉环人最关心的问题。调查显示,新玉环人最关注的问题按照从高到低排列,前五项分别为工资待遇、就业、生活成本、居住环境和子女就学。可见,赚钱还是外来人口向玉流动的主要动力,解决好就业问题至关重要。政府在加大流动人口就业帮扶方面还需要出台更多有效的措施。

3、居住登记情况:被访者中有229人办理了居住证或临时居住证,占了76.3%,但还有23.7%的被访者未办理居住证或居住证登记已过期。

三、相关建议

玉环是工业强县,新玉环人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玉环人的数量、质量,事关玉环社会转型升级,多级多部门形成合力,创造引人、留人、用人的环境至关重要,应努力让新玉环人工作更有活力,生活更有尊严,后放更有保障,更好地融入玉环,为玉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1、加快实体运作,准确把握信息动态。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实体化运作为重点,加大人员、经费投入,完善县、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企业)三级服务管理网络,加强基层所(站)规范化建设和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加大“人来登记、人走注销”的工作力度。同时,加强综治、公安、计生、劳动、工商、城管、卫生、财政等职能部门联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服务管理工作格局。

2、加强规范管理,不断完善居住条件。强化联合执法,加大对出租私房的管理力度,实现房东自治。强化新民小区规范化管理,按照“八个一”要求,由县新民小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县公安局、县经信局具体组织实施,县发改局、县国土局、县住建规划局等部门协调配合,各乡镇(街道)、玉环经济开发区属地负责,对全县各新民小区进行分类整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分头落实的长效工作格局。

3、推进积分管理,逐步实现同城待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以利益导向为基础的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实现流动人口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登记”转变。根据流动人口年龄、学历、技能、居住时间等情况进行量化统计,建立流动人口积分档案,在入户、住屋、子女就学等公共服务方面以积分制为引导,逐步实现享受当地居民的待遇。发挥公办中国小在解决新玉环人子女义务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逐步将民工子弟学校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中,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民办教育。将流动人口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纳入本地人口经常性工作范围,完善管理网络,加大传染病防治、儿童免疫预防接种、生殖保健等法定免费服务工作。同时,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关制度,探索建立流动人口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保障机制,积极引导流动人口参保。

4、注重就业引导,大力优化人口结构。加大招聘求职网站的宣传力度和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以各乡镇(街道)流管所或便民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双向求职平台。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就业培训工作网络,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流动人口从业技能和劳动素质。完善人力资源引进政策,搭建高端人才创业平台,让高素质人才加速集聚到玉环。

5、加大宣传激励,努力促进和谐共融。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提高流动人口的法律素养和文明素质。逐步提高党代表、政协委员中流动人口代表的比例,提升政治参与度。组织开展流动人口各类先进评选,增强流动人口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广泛开展适合流动人口文化层次、生活特点、消费水平和实际需求的文体活动,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建设文化广场,努力丰富新玉环人业余生活,促进和谐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