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帮扶“接力棒”,奏响脱贫“五部曲”

2019年,**76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传递帮扶“接力棒”,奏响脱贫“五部曲”

而五年前,**还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大家称之为“五保村”。由于**基础设施很差,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发展滞后,村民人均纯收入低,使得该村成为**区61个贫困村之一。2015年,市委、市政府明确由市**对**进行对口帮扶。

如今,**变了,白墙灰瓦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道路两旁分布着垃圾收集设施,太阳能路灯点亮了乡村的夜色,村委会建起了休闲小广场。水泥路四通八达,串起了绿色蔬菜、蚕桑、漆树等众多富民产业。放眼望去,成片成片的蔬菜、桑树园,涂抹上了一层希望的春色,村里随处可见村民辛勤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绝美的乡村幸福生活画卷。2018年,**实现村摘帽退出,2019年实现7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从一个落后的贫困村,到美丽乡村,**实现这华丽的蜕变,凝结着方方面面的心血和汗水,走过了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

强党建引领,夯实基层战斗堡垒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从帮扶**起,市**就把“强党建引领”作为扶贫的第一招,连续5年选派了3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担任第一书记,并要求每位第一书记都要牢记职责,旗帜鲜明讲政治,自觉把强党建作为任职工作的先导,要强化阵地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将加强村党组织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基本点和首要任务。

“共产党员就是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当好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发展好村集体经济,担负起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历史责任,绝不能辜负党组织和群众的殷切期盼!”第一任第一书记**在任职后第一次党员大会上这样说道。

为提升村党支部战斗力,馆领导带头讲党课,与村党支部常态开展联建共创活动,采取党员培训一起搞、党日活动定期过、结对帮等方式,共学创新理论、共析致贫原因、共谋攻坚举措。通过一系列党支部建设,党员思想观念改变了,党组织凝聚力变强了,村里涌现了一批致富带头人。

2016年,在凉亭组和灯台组,两名党员率先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80余亩;在凉亭组和长沟组,两名党员建成5000株蚕桑种养殖示范基地。有带头示范了,群众的发展更有了方向。

抓产业发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产业发展,关键是要看当地的气候、土壤和市场,要充分尊重实际。**坚持绿色可持续地发展生态产业,精准施策,妥善处理脱贫减贫和长久持续发展的关系。

**距**市仅5公里,2016年,村两委通过考察对接决定在全村发展蔬菜供给水富、宜宾等市场。许多村民不理解:“菜嘛,自己种点吃差不多了,种多了怎么卖?”

销售是大家担心的最大问题。为了打消疑虑,第二任第一书记**带着几个村民代表跑市场、签协议,市县农业部门也帮忙宣传动员、培训技术,全村当年累计种植蔬菜500余亩。

**所在的**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唯一一段水路,蚕桑发展历史比较久远。村里土壤、气候都比较适合桑树栽植,加之蚕桑发展对劳动力要求不高,撂荒地较多,通过大力宣传和发动,从2017年起,全村累计栽种桑树517亩。2018年底,贫困户邱华国喂养的蚕开始销售。

全村还流转了500余亩土地给公司用于栽植漆树,成立专业合作社2家,集体经济收入超4万元。

抓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休闲广场,产业路连户路四通八达,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接到了每一户家中,房前花团锦簇,垃圾集中收运处理。

全村共新建硬化公路9.2公里、1.2米宽产业路5公里,新建机井22口、200m3蓄水池6口、水窖12口,整治山坪塘5口、完成渠系配套建设,新建10个垃圾池、3个公共厕所。随着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居环境大幅提升,**的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基础设施大“变脸”带来的大“实惠”。

树文明新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浇树要浇根,扶贫要扶心。**围绕“村民自治”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修订村规民约,坚持“四议两公开”,以“院坝会、红黑榜”为载体,制定出“群众说、大家评、榜上亮”的机制,以评选先进、树立标杆为主题,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强化正面引导,弘扬社会正气,极大的调动群众“自治自管”的热情。

通过院坝会的形式,与贫困户和广大群众“零距离”集体互动,有针对性地宣传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以及惠农扶农富农政策,采取“讲述身边的故事”的方式,动员群众畅谈脱贫攻坚以来的变化,引导群众学会感恩,感恩党、感恩政府、感恩社会,激发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意识。结合“红黑榜”,公开褒扬宣传先进典型事迹,组织群众聚焦脱贫攻坚中存在的好逸恶劳、一味等靠要、争访闹以及不思进取的人和事开展评议,引导群众履行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村里有了这样一群先进典型,乡亲们也有了学习的榜样,村里“比学赶超”的风气日渐形成,“自强自立”的民风悄然兴起。

建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稳定的队伍和人才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三任书记不断地在发展中发掘优秀致富带头人和技术能手,通过考察,先后培养了2名预备党员和2名正式党员,并陆续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之中,真正打造出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企业开不了业、群众务不了工,极有可能导致部分群众返贫,第三任第一书记**心急如焚。疫情期间不允许走亲访友,正好就有了摸底的机会,刘芳和村两委率先精准摸清了贫困户劳动力的详细情况和需求,初步建立了贫困劳动力和受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众的动态监测体系。在企业复工复产后,**及时将劳动力情况和用工需求对接,推动了贫困户外出就业。

**的巨变,是全国脱贫攻坚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折射出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凝结着一批又一批帮扶干部的心血和汗水。脱贫不是终点,奋斗永远在路上,我们将继续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砥砺前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让**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