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凡学皆比赛,凡赛必获奖 :“大奖赛”泛滥污染青少年

基层反映:凡学皆比赛,凡赛必获奖 :“大奖赛”泛滥污染青少年

基层反映:凡学皆比赛,凡赛必获奖 :“大奖赛”泛滥污染青少年

在高度重视孩子素质培养的当下,让孩子学习一两门甚至更多艺术,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但一些机构抓住家长心理,组织了名目繁多的艺术类赛事,凡参赛都能获奖,不少孩子拿奖拿到手软。在看似光鲜的表象背后,一些家长其实有难言之隐,有的甚至大呼上当。

存在问题:

一是入场10分钟,奖杯随便拿。比赛涉及书法、绘画、舞蹈、器乐、声乐等几乎所有艺术门类,主办方多为各种民间协会、民间组织。参赛者则多由艺术培训机构或培训老师组织,以幼儿和中国小生为主。若比赛为全国性,往往会以省或城市为单位进行初赛,初赛获胜者可再次缴纳一定费用后参加全国总决赛。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比赛,不少家长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比赛,只要参赛,必能获奖。这让不少家长质疑,有的甚至大呼上当:人人有奖,评奖意义何在?大张旗鼓地准备,到最后发现是自娱自乐。不管水平什么样都能获奖,这个奖杯相当于是家长自己花钱买的。

二是瞄准家长钱袋,形成比赛产业链整个比赛产业链中,培训机构是关键。培训机构热衷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一方面是其营利性使然,比赛意味着加课和集训等,自然增加培训机构收入;另一方面,学生比赛成绩也成为他们招揽生源的招牌。一些培训机构会找到一些业界名人或公众人物代言,进而获得相关资源,组织各种夏令营、比赛等。不少机构甚至与学校打通,通过学校招生,然后学校委托机构培训,学生获奖后增加上名校的机会。

三是“一纸奖状”等于“一张废纸”校内外艺术培训,是增强学生美育的有力措施,但“凡学必赛”推高了家庭美育成本,“凡参赛必获奖”更是降低了奖项分量。家长和孩子花费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获得的“一纸奖状”,无异于“一张废纸”。

对此,基层建议:

一是出台多项政策,力图让竞赛、证书与升学脱钩。政策应明确规定,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随着各地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不断完善,因地制宜出台更具体、更精准的措施和标准,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在升学中的砝码将不断淡化,甚至接近于零。

二是应让学校艺术社团、少年宫以及社区艺术志愿者,在艺术培训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每到寒暑假,很多文化馆、少年宫以及社区都会组织开展免费音体美培训,让更多无力承担高昂培训费用的学生接受正规美育教育,防止艺术培训片面偏向考级和比赛。

三是家长和学生应擦亮眼睛,不要被培训机构忽悠、裹挟,尽量参加一些公益性、含金量高的比赛。对于那些商业性强的比赛,完全没有参加的必要,但教育部门牵头组织的比赛、竞赛比较正规,家长可以让孩子参加,达到检验水平和锻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