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辞职报告范文

第一篇:社工机构及社工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社工辞职报告范文

社工机构及社工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其发展方向也必然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人口逐渐增长,中国的社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次境遇下,如何使社会工作更切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更科学化、专业化,尽快实现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由少数人倡导从事到人民大众自觉行动、由少数人局部进行到被人民大众广泛认可的根本性转变,是当前社会工作面临的课题。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各地区的社会工作机构(社会服务中心、志愿服务机构等)为调查单位,并设计了一套问卷,针对我国当前不同地区的社会工作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从社会工作的结构、制度、机构运行、资金来源及社会工作的发展需求的角度分析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进程和特点,并从经济、政治、社会因素与专业社会工作互动的角度探讨其发展方向并形成调研报告,提出一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深化我国社会工作的方案,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二、调研过程

我们作为一名结束大二课程的学生,在结束了为期5个月的学业之后,再次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如何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大学生,不只是要完成象牙塔中的学习,在社会中的实践与磨练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这两个月的长假中我要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社会实践任务。

本次调研我们小组选择了社工机构及社工生存状况调查的调研话题,我们了解到如今的社会发展使得社会工作在我们的生活总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工作作为与我们联系最紧密的公共事务,从一般的街道办事处到ngo,从物业管理到司法援助等等,社会工作都是在辅助政府完成工作职能,构建和谐社会。由于社会的多元化,社会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对社会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次调查让我们更加了解了社工机构和社工生存的状况,让我们明确了以下几点问题:首先社工机构是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有效整合社会工作服务资源的重要渠道,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重要阵地。通过了解专业机构的运营方式,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积累经验,开创新的发展。然后我们了解了一些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岗位,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而且我们更加了解本专业在现实中的运用,使我们能够对课本上的各个知识点和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加深理解和熟练运用。然后为我们这些深居象牙塔中没有充分接触整个社会的大学

生们打开一扇窗,增加实践能力,更好的了解社会。最后增强了我们一起讨论、访谈,提高同学间的合作能力。增加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的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问题涉及受访者基本情况,现状调查两大方面,机构简介、机构工作人员编制问题、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社会工作者的招聘情况、机构工作人员的福利状况、机构的未来发展及改善措施等几个小方面进行调查,得出结论,进行分析。问题覆盖面广泛,能够更加透彻的反应受访者的工作现状。

三、调研结论

首先谈谈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几乎每个机构都有人员不足的情况,而民办的机构人员一般比较少,大部分是义工或者志愿者。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不高,有时一些项目无法进行,对社工的了解还停留在表层。而现在社工机构的招聘现状是:调查的机构中只有少数机构是以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为主要招聘对象的,而其他几个机构应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相对的需要电子信息和医护方面的人才。

从机构资金构成来看,有政府支持或建成的机构基本上都可以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而民办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是依靠个人缴费。而从人员构成的角度来说,真正是社会工作毕业或者由社会工作是执照的社会工作者并不是很多。如今由于社会事务的复杂化和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社工人员年龄,学历覆盖面都比较广。对于部分的社会工作人员,他们被给予过专业的培训,统一考试,然后由政府部门颁发执照,再上岗。而有些社会工作人员则并没有经过这样的流程。这样就

不能够充分地保证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解决社会问题。

困扰社会工作者的主要难题是工作量大而工资低。处于基层的社会工作人员每天处理的都是一些重复的琐事,所以他们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很难得到激励。长此以往,很容易进入职业倦怠。因此,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待遇,将薪酬作为一个重要的激励来源,可以保证从业人员的热情,也便于吸引更多高素质人员加入社会工作的行列之中。另一方面,群众缺乏向社工求助的意思和习惯,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低。而政府对民办的社会工作机构的宣传力度不够,不少人不清楚身边的社工团体,不懂得去求助他们,更别说被他们的工作而吸引,产生加入他们的想法。让群众更加了解社工机构及社工的工作,让社工这个职业能更广泛地得到群众的认可,不仅能让社工机构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社工的行列中。

综上所述,社工机构和社工生存状况需要得到改善,而政府则是能够给予他们帮助的那只手。在这里,我们提出两点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及时的对其予以正常的帮助和引导,这样才可以使社会工作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帮助群众,协助政府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办社工机构发展,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预防和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政府转变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府应多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给予社工机构特别是民办机构支持。社工机构的办公场所和设施等硬件条件、工作者的收入、办公经费等都靠财政支持,资金不足是限制社工机构发展的一大因素。“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能够为社工机构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不仅如此,“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还能让社工机构雇佣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来弥补人员不足,也能使社工机构人员不足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

社会工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在人民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一个新事物的成长是缓慢的,会遇到许多挫折与困难,因为它们力量弱小,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与拥护。社会工作就是一个新事物,它的成长力量在最初是弱小的,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但是一个新事物会不断成长壮大的,社会工作一样,它会在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不断地得到完善。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社工机构及社工生存状况会有所改善,社会工作也会不断地发展并最终走上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第二篇:社工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

来到新华乡感觉到这儿的空气清晰,山清水秀。同时也看出了新华乡是一个传统农村社区,田地里都种满了较传统的农作物,水稻和玉米,这些都是一般较传统的农村都会种植的农作物。新华乡没有工厂的排放的污染物,而且2014年还有退耕还林的政策,以致于新华乡有空气清晰,没有被那些所谓的发展经济所污染。新华乡没有经济开发,而且没有主要经济来源,所以新华乡到如今还是一个很传统农业乡镇,他们贫穷。所谓靠山吃山,虽然这儿有许多的山,但是山上却没有能带给村民有很大价值的物质,他们只能靠勤劳的双手去种植农田,或者就是种植一些经济性的农作物,比如生姜。全乡鸡、猪等家禽类较多,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养猪、喂鸡,落改村养猪最为普遍。人们都想过上好的生活,但是生活在农村有时真的是有心无力,许多人都是这样一个想法,家中就那样几分几亩田地,不管你再怎么努力得把它种好,一年的收成就只有那么多,所以真的很无赖。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大多数人就有了另外的选择,外出打工挣钱,谁都知道没有人愿意离乡背井,抛下自己的父母与孩子,但是出于生活所迫,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家中多留下老人和孩子。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是靠劳力吃饭,年收入在2-3万元之间,也有极少数人是技术工,工资待遇相对好些,年收入比纯粹靠劳力吃饭的要多一些,年收入大概在3—5万元。虽然在外打工也挺辛苦,但他们觉得比家里的发展空间大,不仅可多挣钱,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也可到外面去看看,拓展视野。据当地开车师傅介绍说:“沿路的楼房,都是近几年他们在外面打工,攒的钱,然后回来修好的”。 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他们近则在成都附近,远则在新疆、西藏等偏远一点的地方。

这是我在新华乡了解到的一个基本情况,新华乡和其他普通乡镇农村差异基本不大。基本就是种植田地,水稻种来够自己一家人一年的食粮,地里面一般就是种植玉米,用来养猪,但是一般情况种植一季的玉米是不够拿来喂猪的。如果家里面的劳动力多一些就会种植几亩地的生姜等经济农作物。农村相比较城市而言同质性较强,没有城市贫富差距大。

在农村对于子女的教育,有些觉悟性高和思想比较传统的人就想能好好挣钱,供养子女上学,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的身上,希望子女们能认真读书,

今后能够脱离农村的生活,还可以给家里人增光添彩。所以说不可否认农村的父母都是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是在他们眼中成才的标准还是沉浸在传统的思想中,读书改变命运!读书的目的是上大学,上了大学就可以不用为种田而活。许多农村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父母似乎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今后的希望,但是对于父母应该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农村父母却是不知道的。他们几乎不知道什么叫做以身作则,没有给孩子做出应有的榜样。在农村家庭会因为贫穷、夫妻双方爱打麻将或者是因为种植农田的锁碎事情而吵架,甚至会动手打架。但这些都是由于父母的文化水平偏低,不注意孩子的感受,没有给孩子一个温暖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除了默默的忍受别无选择。他们除了学习成绩上的优异,在其他方面他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情感方面也没有一个好的疏通渠道。所以说农村的父母重视的只是对孩子知识上的教育,他们却不知道对孩子生活以及情感交流的帮助。

在新华乡老一代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在一个月的家访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在农村老一代人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数量是很少很少的,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很少很少的。但是现在国家为了提高全国人口素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校的扩招,新华乡农村的受教育程度在不断的提高,大学生的比例也在上升中。新华乡有两所国小,这两所国小相比较老一带人受初等教育时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要好了许多,在硬件设施中学校有可以寄宿的条件,其对于家离学校非常远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减少他们负担途径。曾经许多偏远地区都有过这样的报道,孩子家离学校太远,但是为了改变今后的生活,他们很强的求知欲催促着他们必须要上学。虽然家离学校太远,但是他们克服许多现代大人都难以克服的艰难条件,早上天不见亮就起床自己做好早饭,吃完了打上电筒就上学去了。而且还是要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每每看到这样的报道心理都十分不是滋味。曾经以为自己生活很的苦,没有零用钱,没有父母陪在身边,曾经的自卑与自怜的理由比起那些现在还在走山路上学的孩子来说简直不值一提。然而在新华乡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历史,天不见亮打着电筒去上学。新华二小没有住宿条件,他们对新华一小和二小也有地域的限制,就近原则上国小。虽然说是就近原则,但是有些孩子的家离学校还是十分的远,他们早上五点多就要起床,打着电筒去上学。不过现在条件好了,没有地域的限制,家太远的孩子可以到新华一小读寄宿,就不用每天回家

来回的几个小时路程,时间可以节约下来好好学习,也让身体正在发育的小孩子不用那么的辛苦。

在社工站的一个月里,做过社区活动,带了小组活动,个案家访几十户。在这些过程中留下最深影响的就是家访。我们组家访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落改村和新华村。落改村一共有五个生产队,他们的1—4组分布非常靠拢,在4.20地震中有些较老的房屋被震垮。修建时间不久的新房还是没有幸免于难,没有被震垮也是被震裂开的逢。然而落改五组的状况就比其他四个生产队更加糟糕一些,五组地势处于山上,与芦山接壤,地势较高且比较容易发生地质灾害。落改五组的经济相对其他几个生产队要落后一些,上面的房子几乎全部都是以前木质结构的老房子。在4.20地震中地处于山上落改五组的二十几户人家,他们的房子没有一户是完好无损的,全部被震裂开,甚至垮塌下来。房子没了政府也没有明确的政策拿出来怎么样安置山上的受灾民众,就只有一家一顶帐篷,没有地方住的都暂时住在帐篷里面,有的住在自家猪圈里面。在我们家访过程中看到这样一种场景不能表达内心的感受,居住的条件太差。帐篷里面下雨天太潮湿,出太阳太闷热,住自家猪圈那一股异味扑鼻而来,实在不是适宜人居住的场所。另外新华村也是一共五个生产组,新华村的分布就特别的分散,而且他们人口分布非常不均,新华1组一共有100户左右的人家,地域也非常广泛,山上也有新华1组的住户,在山上居住的住户在生活和交通上非常的不便。1组和2组相隔不远,其他几个组相隔较远,人口数量较少,最少的只有20几户人家。新华村的受灾情况相比较下冷村、柏树村受灾要轻一些,但是也有被震倒塌的房屋。

在这两个村落的家访过程中,我重点注意到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和农村的养老问题。现在农村的留守老人是常见的,家中的儿子和媳妇为了能生活的更好,都选择外出打工,挣钱来的现实。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大的问题,对出生于三、四十年代人来说,他们就是弱势群体中的“更加弱势群体”。他们年老体衰,没有经济来源,儿女不在身边,他们靠什么生活?本来人到七、八十岁就是应该安享晚年,但是处于这样一种状况下,这时他们就只有一个选择:“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不给子女添“麻烦”。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为什么还自愿下田下地种植农业,这儿就可以用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解释农村老人年老体衰时还得下地奔波。

马斯洛在1944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中首先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并将五种需求进行了登记的划分,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身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现实更高层次的需求。1954年,他在《激励与个性》中又提出了两个需要层次,即在尊重的需要之后,增加了“求知的需求”和“求美的需求”。他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而且这些需要会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两个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产生不同行为的原因。需要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方向。但一般来说农村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在于身理上的需求,安全的需求。

老年人到六、七十岁还在下地干活,其根源也在子女的需求,他们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他们有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当这些需求都实现之后,又有了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老年人为了生存,他们只追求最低层次的需求,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农村经济发展欠缺,几乎全是靠劳力挣钱,然而在这个现代化的世界里,恰巧靠劳力挣钱却又是挣钱最少的。他们的子女在外务工,一年下来除去生活开销,孩子的学费,余下来的钱也就所剩无几。还想着要存一点钱下来将来修建新房孩子结婚用,这样自然就没有多余的钱拿回家给年迈的父母养老用。这样年轻人就顾虑不到老人,而把老人忽略了。农村老人的需求其实就是他们基本生活的保障,就是由于他们连基本生活都没有人能给予他们保障,所以造就了年老的他们只要能干的动都得自力更生。

在中国老人六、七十岁下地种田是再普遍不过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面积也是非常的大,据中国国土资源部的公布,现在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亿亩,在中国人口如此之多的情况下,人均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在这么多土地面前,年轻一代的人大多数都都不愿今后还在农村生活,种土地。而出生在四、五十年代的人,他们不一样,他们曾经饿过肚子,他们不愿意今后还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每当在家访的过程中碰到有快八十岁的老人还在为了生存而下地劳作,就会觉得他们十分的可怜。但是如果他们种有土地,今后的日子再怎么

艰苦至少有饭吃。为了生活保障自己也得动手,所以他们舍不得自己手中的土地,没有土地就意味着他们没有饭吃。这也是来源于他们所追求的生理上的需求。

一个月的实习时间结束,在社工站也学习到了或多或少的知识。在新华乡实习期间,有一个在新华一小代课的经历,这让我对我未来当一名人民教师的梦想更加坚固。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我喜欢与小孩子相处,虽然她们有时会令你特别头疼,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喜欢当教师。感谢有机会让我有这样一个经历。现在需要做的是努力充实自己,希望以后有机会把有用的实用的东西交给下一代我们祖国的花朵。

xxx2014年9月28日

第三篇:社工机构观察报告

观察报告

关于xx的观察报告

系别:

学业生名姓称:名:

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完成日期2014年8月

关于xx观察报告

一、 成立背景

“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深圳市妇联设计、组织、指导开展的一项立足社区,以满足妇女儿童和家庭多元化需求为目标的社会服务项目,是深圳市社会工作试点项目之一。该项目于2014年4月启动,先后在福田、南山和龙岗各开办1个中心,引入社工工作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段解决妇女儿童和家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受群众赞誉,先后荣获深圳市“最具创意活动项目”、“市民最满意活动项目”奖、首届“鹏城慈善项目奖”和首届“广东省妇联工作创新奖”第一名。

2014年2月,深圳市妇联盐田区“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成立,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中心拥有个案室、小组工作室、多功能厅、亲子中心等活动场所,环境温馨、怡人。6名专业社工在香港资深社工的督导下,根据辖区居民特点和不同层次的需要,为妇女儿童及家庭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

二、 服务宗旨&承诺

服务宗旨:

遵循接纳、保密、个别化、非批判、案主自觉等服务原则,以妇女儿童为重、以家庭为本、以社区为基础,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促进家庭和谐和社区和谐,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服务承诺:

以专业、诚信、负责的态度,坚持“诚信待人,高度负责,奉献爱心,热情服务,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竭尽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有助其发展潜能与提升社会功能的优质服务。

三、 服务内容&手法

服务内容:

1、儿童服务:主要针对社区内儿童的健康成长、学习娱乐、人际交往的需要,开创“阳光童乐会”、“幼小衔接适应“等以儿童为主导的儿童服务项目,搭建儿童健康成长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为儿童提供包括心理和认知辅导,历奇训练、人际交往辅导、行为偏差矫正、健康兴趣培养等服务,全方位促进社区儿童健康成长。

2、义工服务:中心招募有爱心的个人和家庭进入中心的义工队伍,在活动的设计、准备、开展阶段,义工配合社工开展工作,既可以参与活动获得体验和成长,又可以奉献自己的爱心,体现自己的价值。中心会为新加入的义工组织培训,确保义工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年

底,中心会根据义工参加义工服务的时数,对优秀义工予以表彰。

3、妇女互助会:妇女互助会是中心在市区两级妇联的大力支持下,以满足社区女性发展,关爱社区女性为目标,围绕自我增值,调节生活,舒缓压力设计相应的活动,让妇女从中受益。中心开设妇女互助会服务项目,包括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为契机的节日庆典活动、以满足妇女自身知识提升、缓解压力的妇女聚会、以帮助妇女增进亲子关系、掌握亲子管教方法的大手牵小手平行小组。

4、家庭服务:主要针对辖区内所有4-6岁的儿童家长进行亲子管教技巧的辅导,促进亲子之间的互动,通过亲子手工坊、亲子俱乐部活动,在专业的主题游戏中体验、感受亲子教育的艺术。同时为同一年龄段的家长搭建亲子管教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得到支持、共同成长进步。

5、特色服务:

“阳光家庭秀”——该活动是盐田阳光家庭的品牌活动,通过形式多样、轻松活泼的舞台表演,让一家人在准备节目表演、共同演出的过程中,增进默契感、亲密感、幸福感,同时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敢于表现自己的闪光点,懂得尊重别人、鼓励别人。

“全家总动员”户外活动——该活动是深受社区居民喜欢的活动,我们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来满足居民朋友们的要求,如“户外定向越野” “历奇训练”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家庭共同成长,促进儿童的抗逆能力及自信心,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等。 服务手法:

采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手法,通过电话咨询、家访、工作坊、培训讲座、个案服务、小组活动、社区活动等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及发展性、支持性和治疗性的服务。

四、 组织架构

“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打造“妇工+社工+义工”的“三工”协作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妇工的组织优势、社工的专业优势、义工的群体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形成职责分明、协同配合、深度互动、互融共赢的工作格局,为社区妇女儿童及家庭提供专业化服务。

五、 其他

1、中心人员配备:现有6名社工,包括一名督导助理和五名一线社工。他们均在国家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进行了四年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考取了社会工作者从业资格证书,并配备一名香港督导进行专业督导。

2、服务对象:深圳市盐田区妇女、儿童和家庭。

3、财政来源:由福彩公益金资助(公益项目)

六、 实习所感

1、在查阅中心过往活动资料时,我发现中心举办的每一个活动的每一期都是针对不同的背景的需求而设计的,且主题的层次也是不断深入的。活动和活动之间也有衔接性,例如“亲子手工坊”活动是一个启发性的活动,家长在这样的活动中认识到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就会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参加“家长互助工作坊”活动等。

2、中心活动的举办除了为帮助辖区居民们解决他们重视且迫切解决的问题外,更是发掘出一些被居民忽略的问题,让居民们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并协助他们接受服务,解决问题。

3、在中心资料留档中,可以看出中心的逐步成长和制度的不断完善。计划书和活动反馈的完善和扩充,都可以看出中心在服务的同时,也不断发展,及时更新工作方法,解决工作问题,致力于让中心更好地发展。

4、我观察到在活动中,社工更多的是做一个引导者的工作,引导居民们找出问题,并发现其原因所在,再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协助他们解决问题。而并非单纯的帮助居民们做事,而是助人自助。

5、在开例会的过程中,我观察到虽然是中心主任担任会议的主持人,但气氛非常轻松和融洽。社工之间总结上周的工作,展望下周的工作。有问题也会提出来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促进了同事间的交流,增进感情,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6、中心的活动流程一般是:项目设计—宣传招募—前期准备—活动开展—总结检讨

7、由于辖区内的居民主动参与活动接受服务的动机还不是很强,中心目前的服务是以单节活动为主,单节活动目标明确和突出,短期内能达到显著的成效,具有启发性。为日后的活动开展作下了重要的铺垫。

8、中心在物资管理方面遵循严格的管理程序。每一样非消耗的不动资产都登记编号,小到一把椅子都按照所属工作室编号分类。物资的借出借入都有详细的登记和记录。这样保证了避免资源流失,规范了中心秩序。

9、据我观察,中心工作环境优越,中心员工福利较好。中心具备办公室,多功能厅,阳光宝贝亲子中心(内有儿童阅览室、儿童放映室、儿童乐园设施),感统室,活动室等。中心设施齐全,活动开展方便快捷,固定的活动地点也对参与活动的居民有稳定性,也利于中心的活动宣传和招募。

10、中心社工分为义工组、儿童组、家庭组等,每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分工明确,又互相合作。

活动开展井然有序,各司其职,活动开展十分顺利。

第四篇:社工实验报告二

《社会工作概论》实验报告二

分析案例“心病缘于缺乏父爱母爱”。

亚静是一个二十五岁的已婚女性。

连她自己都感觉到,自己的心理是越来越不正常了。

亚静在前不久折腾调工作时,形成了一紧张就要大便的坏习惯,而且拉出大便不成形。于是从那时的每天早晨,亚静都要认真地观察大便,但一直也未恢复正常。这使她更着急、更紧张。她还总是因此而联想到,大便如此,是因为自己没好好吃饭。她越是这样想,就在吃饭时越紧张,以至自己产生不了一点食欲了。

此外,亚静还老怀疑自己身体里已经有了什么病,而且这种观念越来越强。整天到晚不是觉得胃不舒服,就是觉得心跳不对劲。亚静担心害怕的事情还有许多:她怕调到新单位后搞不好人际关系;她怕丈夫出差,自己就会没了主心骨;怕同桌的同事今天不来,自己单独应付不了工作;怕??

缺乏正常的父爱和母爱是铸造亚静日后不良性格的主导因素。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看,父爱和母爱对一个人身心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缺一不可的。母爱是无条件的,她给予孩子无限的关心与温暖,她让子女获得人间的温情与安全感。缺乏母爱的孩子,会形成所谓的“偏阳人格”,如孤独、冷漠、多疑、狭隘、抑郁等不良品性;而父爱是有条件的,他鼓励孩子上进,严格要求着孩子,并传授给孩子各种克服困难的方法,他要以孩子不断进步为自己施放的先决条件。缺乏父爱的孩子,会形成所谓的“偏阴人格”,如脆弱、怯懦、任性、自私、缺乏耐性、容易消极悲观等。

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拥有能够给予正常父爱或母爱的能力的。

亚静的心理问题恰恰说明了缺乏正常母爱和父爱而导致的不幸性格。母亲对她的压抑,对她造成的感情封闭,造成了她有忧有愁而不会向人倾诉,不会找人化解。她只会把一个个令自己忧愁的问题,在心里反复地想,并以自己消极性的思维 方式在不断地加以放大,变成了实际上是自己在吓唬自己。同样的,父亲的软弱及无能,以及他对女儿的毫不关心,使得女儿在其成长过程中,没有培养起坚强的个性,也没有培养起战胜困难所需的智慧。由此造就出的人,由于他不能勇于解决问题和善于解决问题,他就会特别怕什么问题降临在自己头上──正如亚静那样怕这怕那一样。

一运用认知理论分析案例

这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思维和语言等高级的内部心理过程。

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注意、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案例中,亚静很明显对社会认知的理解不够深刻,父爱母爱的缺乏确实是会让人的心理和认知产生很大的阻碍,但是后天的理解和认知其实更为重要。“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所以说案主姜峰应该理性的认清自己,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才不好导致精神的紊乱。

二运用“心理-社会派”分析案例

心理社会派是一种将案主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事实上,如果我们承认人有其内部心理世界,同时也生活在外部社会环境中,那么,我们就需要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即“人在情境中”。要认识人就要既认识他的内部心理世界,同时又要认识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社会一心理”模式是一种系统认识论,它帮助社会工作者整体地去了解、认识案主,从而既提供增加案主自我认识的服务,又与案主所处的社会环境工作,这就是直接与间接服务。

心理社会派将有关意识、潜意识、人格功能、人类行为、情绪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帮助工作者为案主制定个别化的“诊断与治疗计划”。这一模式起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玛丽·芮奇蒙的《社会诊断》中已有“直接、间接治疗”,后来发展为诊断学派。20世纪50-60年代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特别是人格理论的影响发展出了心理动力个案工作。到20世纪70-80年代,对这个模式有很多批评,其中之一是关于长期工作但效果不彰的问题。实际上,“社会一心理”模式更多的是一种认识方法,而不是系统治疗,它的主要措施是通过认识和理解人及其心理的发展过程,来认识案主问题的根源,以对症下药,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和个人成长。

案例中,亚静生活的社会环境,家里的影响因素较大,但是事实上,如果我们承认人有其内部心理世界,同时也生活在外部社会环境中,那么,我们就需要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即“人在情境中”。所以,处在特殊的环境当中,我们面临的心理上的、社会上的压力就更大,即便这样,我们也要理性坦然的面对它,否则就会像案例中亚静那样,濒临崩溃的边缘。

认知疗法强调,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中心问题是某些歪曲的思维。认知治疗在于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错误的认知。从广义的角度看,认知疗法包括所有能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如说明、教育、批评、促膝谈心等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相应地有其特殊的方法、技术和程序。首先,施治者要向求治者说明一个人的看法与态度是如何影响其心情及行为的。其次,帮助求治者去检讨他所持有的对已、对人以及对四周环境的看法,从中发觉跟患者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一些“看法”或“态度”,并协助患者去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错误认知的非功能性与病态性。最后,督促患者去练习更换这些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以便借此新的看法或态度来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

我在这里剖析了亚静的一些人生经历及家庭背景,并不是想归罪谁或者谴责什么(亚静的父母很可能是他们上一辈不幸的家庭所铸造出来的)。我只是希望此文能使有亚静类似心理问题的人,找到一种分析自身问题原因的启示和参照方法;同时我也更希望现在正在做父母的,应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让自己的子女得到足够的、健全正常的父爱和母爱!总之,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调整案主的生活环境、改变案主遇到的刺激,并采用一定的削弱机制矫正案主的问题行为,使其逐渐削弱不良行为,并习得正常行为,再进而强化这些正常行为。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帮助案主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第五篇:社工实验报告一

《社会工作概论》实验报告一

分析案例“别再加压了,好吗”。

案例中所呈现的问题是:文中主人公姜峰面临工作单位和家庭双重压力,由心理压力发展到严重的焦虑症,诱发身体疾病,丧失了对工作和家庭生活的信心。导致案主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

第一、工作环境的变化。主人公工作岗位的变化使主人公面临的社会压力增加了。

第二、缺乏家庭成员的关心和支持。外在环境变化的同时,家里不但没有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反而要求其为家庭作出更多的贡献,进一步增加了案主的生活压力。

第三、面对这两个方面的压力来,主人公调适能力低下,无法及时化解生活压力,反而忧心忡忡,从而演化成为严重的焦虑症,最后消极地逃避问题。

一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精神分析的基本前提就是潜意识的存在。他说:“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理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潜意识是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和本能冲动的替代物,其基本特征是非理性、非道德性、反社会性、无时间性和不可知性;而意识则是由潜意识过程衍生而来的,是心理的表层部分,是同外界接触直接感知到的稍纵即逝的心理现象;在潜意识和意识之间还有一层前意识状态。

案例中主人公姜峰自从当上公司经理后,任务繁重,得了焦虑症,总担心企业会被自己搞垮,整天忧心忡忡的,一方面担心有一天100多号职工都来向自己张口要饭吃怎么办,另一方面担心没有他的全力协助孩子会考不上大学,他对未来完全失去了信心。很明显,潜意识的存在,导致姜峰精神的混乱,整天忧心忡忡。

二运用人格理论分析案例

弗洛伊德用人格结构理论来代替了早年的意识分层说。他认为人格有三个主要系统所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互相制约。本我是生物的我,它总是想冲破一切障碍获得满足,从而获得生存空间;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人格部分,如:婴儿饥饿时就会哭泣;它根据享乐原则行事,属潜意识层面。超我则是社会化了的我,对本我的破坏性冲动起制约作用,它根据道德原则行事。而自我则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平衡作用,调和内部生物本能与外部现实环境,满足需要;它根据现实原则行事,是理性的我。弗洛伊德指出,一个健康的人格应是这三部分的平衡。本我太弱,会没有了生存愿望;超我太强大,也会出现精神疾病。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学中,本能是最根本的推动因素,是个体释放心理能的生物力量。他认为本能主要是由自我保存的本能和性本能。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发展需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崇拜期、潜伏期、生殖期。在五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和作用,而且在阶段过渡的过程中人会产生焦虑,如果不能克服这些焦虑,则这些焦虑可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六岁之前已经大致发展完成,以后的

发展主要是加强这些基本结构。因此,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于个人的人格结构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中,案主姜峰,在本我获得满足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超我,但是自我没能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平衡作用,调和内部生物本能与外部现实环境,满足需要。由此看来,超我的实现,并非都意味着是好事,过分的超我就会使人产生精神疾病。姜峰即是过大的压力,导致精神的紊乱,以致不能理性的行事,在单位,他坐立不安地惦记着家里;在家里,他辗转反侧地想单位的事。他妻子呢,不但不替他着想,还常常奚落他。他终于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犯起来不是前心疼,就是后背酸,要不就是肝区压痛,甚至一连几天胃胀腹泻。医生下了一串打问号的诊断,说难以确诊。迫于无奈,姜峰只好双卸任了,把企业交还给上级,把独生子推给了老婆。

三运用认知理论分析案例

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注意、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在案例“别再加压了,好吗”中,案主姜峰显然是认知能力不够强,对于自己的升任,并不意味着将辅导儿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妻子,生活是两个人的事情,即便任务繁重,但是仍可以与妻子协调好,而不是直接推卸掉自己的责任。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需要的是父母双亲的庇护才会达到更好的效果。“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所以说案主姜峰应该理性的认清自己,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才不好导致精神的紊乱。

四运用系统理论分析案例

系统理论是在社会学领域的功能主义理论和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系统论的主要概念有:(1)系统,即一个由发挥着各种功能的、相互依赖的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又可以分为:封闭系统,即不与外界发生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即与外界进行交换的系统。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的

交换要大于系统之间的交换。(2)输入,即能量被允许穿过边界进入系统内部。

(3)生产能力,即能量在系统内部如何被使用。(4)输出,即能量穿过系统边界进入环境之中。(5)反馈,即系统对环境的输出会以信息或能量的形式反馈给系统。(6)熵,即系统使自身的能量保持下去的倾向。

系统论把人与其生活环境也看成是一个系统。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他所面对的工作对象也是处在某种生活环境,即:特定的系统之中,社会工作者要想对其工作对象进行治疗就必须关注他所生活的系统环境。一般而言,下列三种系统对于个人来说是有益的:

(1)非正式的或者自然的系统,例如:家庭、朋友;

(2)正式系统,例如:社区群体、贸易联合会;

(3)社会系统,例如:医院、学校。

但是,行为有问题的人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系统,这是因为:第一、这些人的生活中可能不存在这些系统,例如:一个人可能没有什么亲戚朋友;第二、人们不了解或者不想使用这些系统,例如:一个受到父母虐待的儿童不知道到哪里寻求帮助,或者害怕向警察救助;第三、这些系统可能会给这些人带来新的麻烦;第四、这些系统可能会与其他的系统相互冲突。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案主姜峰不能够很好地协调好家庭与事业这两个系统,环境的因素导致问题产生了分歧。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需关注私人事务与公共事务之间的关系,因为个人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由于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

(1)帮助人们使用和改善他们自身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例如:学习与家人相处的技巧;

(2)在个人与资源系统之间建立联系,例如:帮助一个残疾人进入社区生活中心,并且使他不至于因为自身的残疾而受到嘲笑或歧视;

(3)改进个人与资源系统之间的互动,例如:帮助一位因性别歧视而丧失工作机会的人获得合法权益;

(4)改进资源系统内部人们之间的互动,例如:家庭成员之间,工作单位内部同事之间;

(5)帮助发展和改进社会政策,例如:通过努力促使国家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歧视问题进行立法;

(6)给予实际的帮助;

(7)作为社会控制的行动者。

总之,社会工作个案管理是一种服务供给方式。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既是需求评估者,又是直接的服务提供者,更是服务的管理者与协调者。一般情况下,社工评估案主及其家庭的需求,并在适当的时候安排、协调、监督、评估及倡议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以此满足案主特定的复杂需求。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即社会工作管理的主要供给者。与其他形式的个案管理相区别的是,社会工作个案管理不仅呈现了案主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状态,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个案管理运行背景的社会系统的形态。